回覆列表
  • 1 # 別問我是黑

    不要盲目比較,孩子們也會比較家長啊,咱們也沒有多麼成功啊?奧巴馬40多的時候都是總統了,我連區長也不是啊?所以真的沒有可比性,只要咱們盡心盡責做好自己,教育好孩子就可以了。

  • 2 # 小小胖仙子

    我覺得這種比較的行為大錯特錯。

    我問過我媽為什麼總拿我跟別的孩子比較?畢竟我是你親生的,別人家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跟你也沒有關係吧。我媽說是為了讓我進步。我真是驚呆了。在我父母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時,我沒想過進步,只是覺得父母對我很不滿意,也許不愛我了。讓我一度很傷心很自卑。

    我真的呼籲父母們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不用比較孩子們都是最好的。

  • 3 # 九點成長之路

    太有經驗了,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做法和想法。

    以前我的爸媽真的整天拿我跟別人比,什麼【xx叔叔的兒子又考了第一名】【xx阿姨的女兒去了美國,人家得了好幾個錄取通知書】,

    我:…………

    那是人家,和我有什麼關係?

    父母啊,老是希望以這種比較為動力,為榜樣,問題是!!無論是童年、少年還是青少年的孩子都是叛逆的!!只是叛逆的程度不同,家長以為別人家的孩子是榜樣呢??在孩子眼裡,那就是敵人!!

    因為這是家長選的榜樣,不是自願的。這和追星一樣,要是有人硬逼著你一定要誇他喜歡的明星,你會好受?你不會覺得煩?

    真的煩死了好嗎!

    所以,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的父母如果有看到這一條的,你們也反思一下,你們和人家的家長有差距嗎?換個位思考,如果孩子整天拿你們跟別的爸爸媽媽比較,你會高興?

    當然,孩子也不需要太較真,比就比了,也不會少根毛,最多就聽著嘮叨,爸媽也是想鼓勵人呢,不要太記恨。

  • 4 # 田戈教育

    把你和“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這很正常。因為我們就時時處於比較之中。

    先從大人說起,我們在單位裡,現在流行量化管理。年終,或某個階段總會進行一次工作量化評比,評出個三六九等。就連我們做教育的——育人,把人的成長工作都進行量化。這量化的目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這是單位裡的比較。

    再看我們在社會上,也處於比較之中。你瞧瞧,人家都建了新房子。而假若你還住在低矮的破房子裡,你是不是會想,哎呀,我怎麼能落後於人?也得建房子吧!有錢還好,沒錢的話,你可能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尤其會愧對自己的家人,跟著受苦受累。也得奮發圖強,趕緊掙錢去!這比較,讓人覺醒,促人振作!

    再說,學生時代,考試就是無言的評比,除非沒有神經,要是看到人家考個滿分,受老師的稱讚,同學的追捧,而自己卻老考個低分(不及格),老師沒好臉色,同學也是笑問怎麼考成這樣。心裡能好受麼?

    尤其在應試教育的環境裡,雖說現在是實行了素質教育,但骨子裡還是應試教育。作為學生的時時處於比較之中。每一年高考。總分就差幾分,排名就會相差幾百幾千名。這還不是比較的結果?

    可見,我們無論小時,還是成人之後,都時時處於比較之中,這比較是少不了和別人作比的。

    講了這麼多,我們再回到問題,把你和“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是順理成章的麼?父母若如此去做,能算錯麼?答案是不明而喻的。

    假如,你不和別人比較,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優秀?也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只有比較,有個參照物,方知自我優劣長短。只有比較,我們才會更好地認識自我,既無須夜郎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因此,就是父母不把你和“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你也應該自我和別人比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當然,社會上流傳有“人比人,氣死人”之說。這是勸慰的話,說不要跟人家比,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話雖這麼說,但我們人還會去比較,不是還有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麼?教我們知足常樂。

    可見,比較充斥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的身外之物,都要貨比三家,而對於一個人,還不比了再比。要是不比較的話,我們找物件,或組家庭,就容易多了。若不比較的話,還真不知道誰是傻子?還不認不准誰是東施,誰是西施?

    現在都流行有不要把你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但事實呢?可能是一些專家一時頭腦發熱的糊塗話。是在教你糊里糊塗教育孩子。而他自己教育孩子,也肯定在比較,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都好。

  • 5 # 堅果麻麻碎碎念

    這個問題真的深有感觸,先表明態度,我絕對不會拿女兒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

    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雖然最後在部分老家親戚口中,也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可是我知道,這個陰影成了我心頭最大的負擔,也阻止了我走向更大的世界。

    我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是我二姨家的女兒,她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從小鎮考到了縣裡最好的高中,後來又考入了北京大學。

    當我上初中時,大姐剛剛以年級第一的成績考入高中,當我各種努力,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縣裡最好的高中時,大姐已經在學校封神。

    所以,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它給我壓力,也激勵了我,後來,我也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畢業,一個家族出現兩個“狀元”,真的挺風光。

    可能很多人會羨慕我的名校背景,但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一點都不感謝這個命運的安排。我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想要和別人比較,工作的時候我會以自己最近的同事為目標,學習的時候和室友做比較。是的,不是同行業最高水平,而是身邊的那個人,因為我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親戚家的孩子。

    這似乎能得到一些動力,但是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全然地享受學習、工作的過程,更會因為對比周圍人,導致自己沒有變得更好的動力。

    給孩子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榜樣,無形中會抹殺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而一個從這種激勵中獲得動力的孩子,最終會成長為一個討好型人格。

    一個人最高階的自在,是不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晚做夢夢見準婆婆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