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質古董餐具的風情
忘掉不鏽鋼的刀叉和塑膠勺子吧。在這個快餐、外賣和飯局充斥的時代,我們已經享受了太多的便利和粗糙,若在晚餐時還沒有一副考究的銀製古董餐具相陪,哪怕食物再精美,也難免感覺乏味。
得承認,沒有多少古董會被真正使用。古代中國瓷夠精美,可是沒有人會捨得用它來裝菜盛飯;天價的畫作真跡,不會隨隨便便地掛在客廳,而是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保險櫃裡。唯有銀製的餐具,不必擔心使用的耗損,哪怕經歷幾個世紀的滄桑,亦會彌用彌新,當它從紅木的盒子裡被取出擺上餐桌時,不僅僅能讓用餐者擁有好的心情和食慾,更能帶來一種華貴的味道。
正是看上了古銀餐具兼具使用品位與觀賞價值的這一特點,近年來的古董交易中,銀製餐具正在重新熱起來。倫敦佳得士曾經拍賣過一套有著近400年曆史的銀餐具,它於1615年在德國製造,包括12副刀叉、湯勺、甜品叉和三隻鹽瓶,是已知最古老的成套餐具,起拍價格高到令人咋舌的30萬英鎊。
如此昂貴的價格,除了其具有歷史意義外,也得益於它以琺琅和金線作裝飾的繁複設計。17世紀晚期之前,主人是不為客人提供餐具的,那時的潮流是“富人帶著自己的餐具出行,單是把柄材料的選擇就顯示了財富和地位”,有著精美雕刻的象牙、珊瑚、瑪瑙或琥珀把柄的餐具是上流社會使用的,而餐具的雕刻工藝更是讓人垂涎。2006年,紐約的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Cooper-Hewitt,National Design Museum)曾舉辦過一次名為“進餐的渴望:1500-2005,餐桌上的設計與器具”展覽,展出中有一對17世紀的珊瑚和銀製的鍍金湯匙和叉子,柄上精細入微地雕刻了一位優雅的少女和她的伴侶。在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們將這些華美的刀叉放在昂貴的鯊魚皮盒子裡隨身帶著,功能和今天的手提袋差不多。
匹配的成套餐具是到18世紀末才成形的,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產銀業的發達導致產生了專用的餐具,一套餐具的器件可以多到146件,包括牡蠣叉、點心叉、甲魚湯匙,以及魚、水果、海鮮乃至色拉刀等。這些繁複的餐桌禮儀也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古銀餐具,在倫敦和紐約等地的古玩店中,各色的銀製水壺、杯盤和刀叉重新被人們發現其價值,尤其是父輩買來作為送給新婚夫婦的紀念禮物,一套19世紀12件套的普通銀製餐具,平均售價大約在幾百英鎊。
甚至是年代更近一些的名設計師作品,也開始成為了國際收藏家追捧的物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在餐具的設計上湧現了大批的經典款式,如羅伯特•韋爾奇於1962年推出的“阿爾維斯頓”(Alveston)餐具系列、戴維•梅勒於1953年推出的“普賴德”(Pride)餐具系列、傑拉爾德•本尼和斯圖加特•德爾文設計的餐具,都堪稱經典,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產,數十年中只略微改動了一些款式和材質。在2004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傑拉爾德•本尼設計的1969年產的一套24餐位228件銀製餐具拍出了1.8萬英鎊的高價;2005時斯圖加特•德爾文設計的1968產的一套8餐位100件定製銀製餐具以8000英鎊成交;兩年前,一套8餐位82件的“阿爾維斯頓”餐具,配上原裝紅木盒,市價只需850英鎊,如今則需要超過1500英鎊。
在國內的拍賣會上,偶爾也能看到一兩件西洋的銀製餐具,但因為流入國內的西洋餐具本就稀少,也沒有相應的收藏文化,若想買到適心合意的古銀餐具,更好的辦法是出國旅遊時多逛逛當地的古玩店和集市。
銀製古董餐具養護
■ 保管:清洗擦乾後,要存放在沒有煙氣與含硫空氣的房間內,並要遠離暖氣;銀餐具不能堆放,要利用一些包裝盒分別存放,除此,還應避免與硬物碰觸,防止表面擦損。由於銀質物體容易與空氣中的硫化氫產生化學反應,因此,要特別預防。其方法是,銀餐具洗淨之後,將其分類,浸入40℃以上不含氯的稀釋淡鹼水中10-15分鐘,再取出漂清,完全擦乾
銀質古董餐具的風情
忘掉不鏽鋼的刀叉和塑膠勺子吧。在這個快餐、外賣和飯局充斥的時代,我們已經享受了太多的便利和粗糙,若在晚餐時還沒有一副考究的銀製古董餐具相陪,哪怕食物再精美,也難免感覺乏味。
得承認,沒有多少古董會被真正使用。古代中國瓷夠精美,可是沒有人會捨得用它來裝菜盛飯;天價的畫作真跡,不會隨隨便便地掛在客廳,而是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保險櫃裡。唯有銀製的餐具,不必擔心使用的耗損,哪怕經歷幾個世紀的滄桑,亦會彌用彌新,當它從紅木的盒子裡被取出擺上餐桌時,不僅僅能讓用餐者擁有好的心情和食慾,更能帶來一種華貴的味道。
正是看上了古銀餐具兼具使用品位與觀賞價值的這一特點,近年來的古董交易中,銀製餐具正在重新熱起來。倫敦佳得士曾經拍賣過一套有著近400年曆史的銀餐具,它於1615年在德國製造,包括12副刀叉、湯勺、甜品叉和三隻鹽瓶,是已知最古老的成套餐具,起拍價格高到令人咋舌的30萬英鎊。
如此昂貴的價格,除了其具有歷史意義外,也得益於它以琺琅和金線作裝飾的繁複設計。17世紀晚期之前,主人是不為客人提供餐具的,那時的潮流是“富人帶著自己的餐具出行,單是把柄材料的選擇就顯示了財富和地位”,有著精美雕刻的象牙、珊瑚、瑪瑙或琥珀把柄的餐具是上流社會使用的,而餐具的雕刻工藝更是讓人垂涎。2006年,紐約的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Cooper-Hewitt,National Design Museum)曾舉辦過一次名為“進餐的渴望:1500-2005,餐桌上的設計與器具”展覽,展出中有一對17世紀的珊瑚和銀製的鍍金湯匙和叉子,柄上精細入微地雕刻了一位優雅的少女和她的伴侶。在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們將這些華美的刀叉放在昂貴的鯊魚皮盒子裡隨身帶著,功能和今天的手提袋差不多。
匹配的成套餐具是到18世紀末才成形的,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產銀業的發達導致產生了專用的餐具,一套餐具的器件可以多到146件,包括牡蠣叉、點心叉、甲魚湯匙,以及魚、水果、海鮮乃至色拉刀等。這些繁複的餐桌禮儀也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古銀餐具,在倫敦和紐約等地的古玩店中,各色的銀製水壺、杯盤和刀叉重新被人們發現其價值,尤其是父輩買來作為送給新婚夫婦的紀念禮物,一套19世紀12件套的普通銀製餐具,平均售價大約在幾百英鎊。
甚至是年代更近一些的名設計師作品,也開始成為了國際收藏家追捧的物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在餐具的設計上湧現了大批的經典款式,如羅伯特•韋爾奇於1962年推出的“阿爾維斯頓”(Alveston)餐具系列、戴維•梅勒於1953年推出的“普賴德”(Pride)餐具系列、傑拉爾德•本尼和斯圖加特•德爾文設計的餐具,都堪稱經典,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產,數十年中只略微改動了一些款式和材質。在2004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傑拉爾德•本尼設計的1969年產的一套24餐位228件銀製餐具拍出了1.8萬英鎊的高價;2005時斯圖加特•德爾文設計的1968產的一套8餐位100件定製銀製餐具以8000英鎊成交;兩年前,一套8餐位82件的“阿爾維斯頓”餐具,配上原裝紅木盒,市價只需850英鎊,如今則需要超過1500英鎊。
在國內的拍賣會上,偶爾也能看到一兩件西洋的銀製餐具,但因為流入國內的西洋餐具本就稀少,也沒有相應的收藏文化,若想買到適心合意的古銀餐具,更好的辦法是出國旅遊時多逛逛當地的古玩店和集市。
銀製古董餐具養護
■ 保管:清洗擦乾後,要存放在沒有煙氣與含硫空氣的房間內,並要遠離暖氣;銀餐具不能堆放,要利用一些包裝盒分別存放,除此,還應避免與硬物碰觸,防止表面擦損。由於銀質物體容易與空氣中的硫化氫產生化學反應,因此,要特別預防。其方法是,銀餐具洗淨之後,將其分類,浸入40℃以上不含氯的稀釋淡鹼水中10-15分鐘,再取出漂清,完全擦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