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第一。

    時機不成熟,匈奴野性未除,不服教化;只有把他們打痛了他們才能不鬧事,乖乖的交糧上供;

    第二,

    當時的統治者也沒有意識到匈奴的重要性,還沉浸在戰勝強敵的喜悅中,根本沒把匈奴當一家人,談何設定官署!

  • 2 # 紅鬍子老王

    漢朝在唐朝之前,只能唐學漢,不可能漢學唐。漢朝設有西域都護府,因此這個方法不是唐朝的專屬。

    都護府的存在更像是一個警察機構,維護當地治安與各方勢力的平衡工具。

    在西域,小國很多,必須加以管理,避免這一戰略緩衝區倒向周圍大國,另外與地方溝通經商的絲綢之路也有必要保證安全。

    那麼北疆塞外的原匈奴屬地,並不具備通商或者連線通商的作用,北匈奴滅了,一片苦寒之地,在我們農耕文化面前,毫無價值,只剩下一些遊兵散勇的遊牧士兵,漢朝兵將無險可守,駐守兵將除了風險與支出,毫無收益。因此打贏就撤,回防長城,一直是中國曆代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

  • 3 # 野老籬旁依鏡臺

    首先,讀歷史千萬不能用今人的思維想象古人。題主問題的實質是漢朝為什麼不要漠北這塊土地。其實不光漢朝,除了清朝採用聯蒙的國策,漠北才在名義上屬於清政府,實質是蒙古貴族的私土。這個模式和現在的民族自治是不一樣的。漠北在古人眼裡就是一塊雞肋,比之雞肋還不如。寒冷乾燥,不適宜耕種和放牧(否則現在的蒙古國也不會那麼窮),也沒有不可替代的礦產產出。一塊不毛之地,連移民都沒人去的地方。可是控制下,光是防禦的開支就不是當時的中國能承受的。要知道古人運一斤糧,就要吃1斤糧。運到漠北,運1斤糧,恐怕吃10斤糧都不止。古人對於土地,並不是特別看重。人口才是古人最關心的,因為在農耕時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口才是國家最主要的財稅來源。

  • 4 # 風去了無痕D

    誰說的漢朝沒有設定都護府?

    說出“明犯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的陳湯,那時候他的官職,就是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

    漢朝在西北,任何一個戰略方向,都設有專門軍政長官應對,以及駐有兵力。

    西域是都護府,下面還有若干校尉。匈奴則有“護匈奴中郎將”專事負責匈奴事務。還有“護鮮卑校尉”,“護烏丸校尉”,各有針對性。涼州還有“護羌校尉”一職。

    漢在唐之前,唐還沒出生,所以他沒法學唐朝。而都護府設立,恰恰是唐朝學了漢朝!

  • 5 # 歷史飛凡觀

    首先,漢朝沒辦法學六七百年後的朝代的事情,其次漢朝也不懂。

    之後在北方興起的民族叫做林胡,他們南下侵略北方的燕趙等國,趙國的武靈王“胡服騎射”,然後將林胡擊敗,擴地千里,並且將林胡人納入麾下。

    而唐朝的對手是誰呢?是突厥!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的草原霸主,而中原王朝則經歷過五胡亂華的民族融合,知道如何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交道,並且唐朝皇帝也不是正統的漢人,所以對於管理遊牧民族更有心得一些,更重要的是漢朝對匈奴的政策讓唐朝人明白得失,所謂“國雖大好戰必亡”。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 7 # 老張1800

    每一個朝代,都是在以前的歷史教訓之中,總結經驗教訓,來制定方針政策來治理國家,漢朝在唐朝前四、五百年,又怎麼能效防仿唐朝設都護府呢?唐朝也是從周朝到李氏集團掌握國家政權後,總結經驗,才設立都護府。這種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學校呆的時間長了,害怕進入社會,極度不自信,在意別人的看法,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該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