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汕草藥

    中醫初學者來說,首先是學者本人應該要具有仁德之心,對醫學有興趣,深研藥材知識,追尋有識人士指導,進而再努力學習基礎醫學知識,透過正式考入醫生證,方能成就事業。

  • 2 # dcf1969

    網上有個免費學中醫的學校,叫《古中醫宏五學堂》,全免費,只要你有時間,每天大約四十分鐘,能堅持就可。倪海夏老師主講,通俗易懂,非常值得去學習。

  • 3 # 把陽光丟擲地球

    從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說起,藥食同源。五行生剋,五色五味與五臟,太過與不及。由興趣而循序漸進,入道者方天人合一。

  • 4 # 楊磊教授

    中醫初學者如何培養興趣是關鍵,經絡是學習中醫的敲門磚,能快速上手調理身體。然後是讀經典,如《黃帝內經》,積極臨床。跟師學藝也是不錯的選擇。祝願每一位學習中醫的朋友都學有所成。

  • 5 # 嘯軒居士602

    對於想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應該首先接受過高等教育,起碼也得高中教育。只有切實掌握了現代社會普遍承認的現代科學知識後,再進入學研中醫之路。否則,中醫就無法有所發展,無法與時俱進。

  • 6 # 病叟月奇

    初學中醫,先學醫德,學做人。再學認識中藥並知藥性,學中醫與文憑沒半毛線關係,只要認真去學認真去記,對任何病的辯別越仔細越好,最忌急於求成。沒有十幾年打底子,不要輕易辯症處方,更不能自誇自大,中醫窮學一身都不敢稱大師,當你真正學中醫入門時,才知道一個難,什麼叫博大精深,中醫沒有封頂,醫術沒有限制,用中藥的寬泛,擇用藥的標高。

    為什麼古來師帶徒?為什麼找老中醫?老中醫經歷豐富,真正老中醫有技術的,都是全科,而不是稱什麼專長。專長者半醫也,這是西醫的分科處理,用於中醫一點用都沒有。凡中醫者行醫三十年後,按老輩傳統才敢稱中醫,不似今天學個三五年甚至初學連毛皮都沒摸透就稱中醫,只要有證大膽看病處方。誤己誤人,辱了中醫之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相信中醫藥的根源。

    本人七歲跟爺爺只要天氣好,有空不論四季,拿上鋤頭,小刀,背兜都要上山去採藥,春採苗與花,夏採皮與梗與葉,秋採果及部分地下莖塊,冬採冬苗與根,且凡採每味藥都必須講解歸經,用於何病,如春夏天採花,以花色分經,黃花入肝,白花入肺,紫花入血分,涼血止血,紅花下血行血等,各走那家,再舉例。親嘗藥味,如苦入肝腎肺,甜入胃脾,酸入肺以收,臭入腎以養等等,各舉病例說明,以增強記意。即識藥知去病,

    在我十九歲畢業,正式潛學把脈辯症,處方都在他老人的親手指導下進行,那時他已八十六高齡。時常口授若干心得,絕竅。並時常提醒,財心不可重,病人窮也要醫,富一樣的醫,收錢有取,不可取,不取。病也有窮富之分,小病為富,可取,中病小取,大病為窮可小取或不可取(即看病人家境判斷,若富可適當取點利,若家窮利決不可取或送藥,免費)

    凡治病不可拖病,一劑藥能治好的,決不可讓病人買兩劑或三劑,更不能從藥中作梗,即病人吃藥後有點效果但不大,讓病人分不清是吃好還是不吃呢。拖上三二月才下主藥,這叫缺德。常囑咐病看後自已對此病無把握,給病人說清原由,直接介紹去找同行某某,決不可去試試治的心理,往往無把握去好勝,剛好出事。這類事件現在比比皆事,為了賺錢。

    本人已行醫三十多年了,謹記囑咐謹慎診斷,謹慎處方,遇到若干凝難雜症,但未出過丁點扯皮問題。只是苦於無證已放下幾年了。授徒幾人有外省的,有本省的。

    學中草藥,對藥的炮製必須非常嚴格,診斷病情最禁酒後,把脈最好午時前,中醫者,德。

  • 7 # 讓你多理解對你好一點

    中醫初學者應該具有人道主義、性情中人,是醫德罷。

    文化高低無所謂,在生活找到理論與實踐,還得具備較好的悟性。

    作為一個醫者首先保證自已的健康,再把自已的所學貢獻於他人。

    對得起自已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

  • 8 # 哈大叔3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學習是“一切從零開始”,這個“零”就是“0”形的玄學象數符號,河圖—九宮—兩儀—先天—後天—六十四卦~天文地理、文理之學,象形文化歷史。然後是人者渾天太極、運氣、歷學,問題是秦火一把、太醫殞歿,現代中醫不學易,聽從哲學家的蠱惑,用西醫物形解釋象形,上述的理論全拋棄,你到哪裡學呀!!!

    如果從學習藥方開始,你就學成了一個會使用中藥治療西醫病的西醫。是你的初衷嗎?

  • 9 # 男人要經典

    先學做人,正人正己正念,然後感悟世間一切,內心達到通澈明悟,有了自己的道,看黃帝內經,看各種醫書就能明辨書中作者思路,我們古代的書有點特點,看書不能是死記硬背的,書記載的是別人的經驗之談,只有你有類似的經驗,體驗,感受,看到了就突然明悟了,不論是古代佛,道,經,醫,古書留下來的都是讓後人印證的方法,而不是死記硬背的,古人給你指引了方向,也告訴你瞭如何去做,去感受,至於怎麼做到,能不能入門,還要看自身的悟性,靈性,天生的根性。只有自己要深入去體會,感悟,跟著書本去嘗試,去分析體會,了悟書本上的經驗,學中醫就有了方向。研究藥性,研究配伍,分析藥方,練好脈診。

  • 10 # 風哥侃事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些資格回答的。十年前,本人因為身體有病,西醫沒有辦法,只好自己開始學習中醫。

    看了一篇文章,非常推崇《思考中醫》,劉力紅寫的,於是找來看。結果根本看不懂,因為自己沒有一點兒中醫基礎,這本書也不是給初學者看的。

    雖然看不懂,但是也硬著頭皮看。

    後來網上看了看,結果好多人都說,學中醫就要看經典,什麼名老中醫之路啊,什麼圓運動的中醫學啊,於是也找來看,結果還是看不懂。

    就這樣過了幾年,亂七八糟的書看了一些,東一鱗西一爪的,記了一些亂七八糟的中醫知識,也不知道正確不正確。

    那時候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中醫好難學啊,最難學的地方就是你學到的知識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

    當然,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那是由於自己沒有找對學習的路子而產生的錯誤看法。

    後來總想自己開方子試一試,但是連藥性都不知道怎麼開方子?於是就買來張廷模教授的《中藥學》看,結果一看之下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在哪裡。

    前面好幾年自己都走了彎路!

    什麼《思考中醫》,什麼《圓運動的中醫學》,還有什麼《傷寒論》,《脾胃論》,《溫病條辨》,還有網上找的好多病例藥方,這些根本就不是初學者應該看的。就算是中醫專業本科畢業之後看這些書都嫌早。

    初學者應該學什麼?就應該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這些書都是本科院校的教材,通俗簡明易懂,都是專家教授們精心編制出來的,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摒棄了一些不確定的知識點,摒棄了一些錯誤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基礎知識還少走彎路。

    這些教材都是現代的專家們的經驗總結,是得到中醫界認可的知識總結,不學這些學什麼?

    至於中醫經典,那是在畢業之後,有了一定的從醫經驗之後,進一步提高,進一步答疑解惑才用得著。

    經典裡面的知識,有一些無法驗證,有一些錯誤,有一些當代中醫界不認同,那都是古代中醫大家的心血之作,初學者學習能看懂才怪了。

    網路害人啊。

  • 11 # 中醫大方

    順序開始一一中醫基礎理論一髒象學一藥性賦一湯頭歌一喝藥試藥一四大經典一古今名醫醫案一最後跟師。祝你成功

  • 12 # 星斗乾坤

    建議先了解五運六氣!包括其的生成與運轉!注意當其時當其位,非其時非其位,太過與不及,有餘與不足;

  • 13 # 德滋517

    能記到幾十味中藥和讀好中醫學基礎那本薄書以及不能少的所謂的高情商就夠了,你就已經進了寶庫了!

  • 14 # 四木5882

    先搞清楚陰陽,在搞清楚症狀,然後才是找藥方,最後才是藥材。我認為應該是這樣,不知道對不對,請大家指證。

  • 15 # 三秋竹

    我個人認為,還是先學教材比較好,教材是從最基礎的東西講起走,教材有系統性,邏輯性也比較強,容易理解掌握。

  • 16 # 金童9836

    內外兼修,陰陽互補。由淺入深,巡緒健盡。

  • 17 # 文字領域工作者

    病和藥是一對矛盾,先學辨證法,有了座標,會又快又準;大海可以撈針!!

  • 18 # 0o幸福一家o0

    首學聖賢后瞧藥,伸指診脈經絡繞。

    看輕錢財德先行,針灸方劑皆正道。

  • 19 # 中醫劉世峰

    在這裡,我先致敬經典,因為我所學都是經典和師父所傳授的。學習中醫的方法其實有很多,有倪海夏所言四大經典入手,有學院教材入手,有跟師學習入門。我認為,中醫學習,還是從教材入手,由淺入深,基礎打牢,吃透經典,多看書。中藥學必須吃透常用藥材,方劑必須背熟(方劑中每個方劑都是經典)中醫診斷學會,其中中醫基礎理論一定要看四五遍。

  • 20 # 道樂醫話

    作為學習中醫的過來人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中醫初學者必學經典,嚴格來說是必背!經典作為中醫的基石對學習中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學好經典是我們走向中醫之門的鑰匙。

    我是從中醫學校畢業的,在學校裡不懂的歸納總結,所以自我感覺學的比較亂,以至於來到臨床也是一頭霧水,於是我重新審查自己,給自己制定一套學習方案,記得我畢業參加工作後背的第一本書叫《醫學三字經》,他總結歸納了一些疾病的特點,就像是醫學大綱;然後背的第二本書是《藥性賦》,這裡面講了很多中藥的功效主治,背的第三本書是《湯頭歌訣》,《湯頭歌訣》告訴我們組方,以押韻的方式讓我們背熟後不易忘記,背的第四本書是《瀕湖脈學》,這本書至關重要,因為中醫辯證就是以此為基礎,你看舌像,可能容易被表象誤導,但是脈象不會騙你。

    當我把這四本書背熟後,發現臨床運用得心應手了許多,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沒有更加紮實的理論指導,辨證論治也就容易失去方向。

    很快,我就投入了下一步的學習當中,我網購了一本《傷寒論》研究了起來,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嚇一跳,《傷寒論》顛覆了我對中醫的認知,原本以為桂枝湯是治感冒的,才發現我在學校的理解太過於侷限,桂枝湯不僅可以治療感冒,其主治功效還涉及腰疼,產後病,痛經等各個領域。

    後面我還學習了《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如果你沒有學校的基礎,我個人建議你還是先學《皇帝內經》,再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有了這些基礎後,我開始涉獵前輩的個人醫案,現在推薦幾位個人認為對我學習有幫助的中醫前輩,葉天士、趙紹琴、劉渡舟、胡希恕、嶽美中、章次公、朱良春等,這些前輩都是集學術之大成者,有了紮實的基本功後可以選擇性的讀讀他們的醫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型創業團隊人力資源配備不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