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加點香菜否

    仁義禮智信是為人的行為準則:仁即為仁慈、義即為義氣、禮即為禮貌、智即為才智、信即為誠信。

    天地君親師必須敬重之物:天即為上天、地即為大地、君即為君主、親即為父母、師即為老師。

    擴充套件資料:

    提倡“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

    提倡“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禮”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用珍貴的器物祭祀,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說到“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脫口而出。因此,我們把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為智者。

    提倡“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信,心裡有什麼話就直說,古人說,言為心聲,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一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

    天: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間禍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難,能降雨使得人們豐收,也能不降雨讓人們遭到饑荒。“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長的萬物能夠供應人們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親”之說。

    地:人類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於地,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在易經中,乾主要是說天,有天父的含義;坤則主要說地,有地母的含義。

    君: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開始,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到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是歷史的有道明君,把人們從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引導至人類文明時代,發明了各種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質量,奠定了人倫大綱,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

    親:進入人倫者為親,旁系的不說,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劃分,它屬於孝悌仁義的範疇,也就是說,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在這裡不說血親,只說朋友。朋友雖不是血親,但勝似血親。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師:如果說父母孕育了人的肉體,那麼師就培育了人的心靈。這個師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的教師,而且也指心靈根源的精神導師。然而在古代這個“師”更多的指歷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公、孔子。因為他們的德服眾人,功績使得後人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眉毛一到冬天就會掉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