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瓢清酒

    歷史上的蔡邕確實是因董卓而死的,但沒有哭他,只是嘆了嘆氣,就被王允給殺了。《後漢書》等史籍有明確記載。

    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

    《三國演義》第九回中,王允和呂布合謀殺死董卓後,正大擺慶功宴,突然傳來蔡邕伏董卓屍體哭泣的敗興聲音,於是怒而殺之。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 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 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史書《後漢書》中也記載了蔡邕因董卓而死的事情,只不過細節不同。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書中並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屍而大哭,只是說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時,無意中談起此事而嘆息,有感傷之色。王允勃然大怒,大聲斥責,立馬讓廷尉治其罪。演義中是為了渲染氣氛,增加藝術表現力誇大了蔡邕的反應。

    蔡邕給自己請罪,希望不要殺死他,請求王允說:“我雖不忠,但古今的一些大道理還是知道的,又怎會做出背叛國家袒護董卓的事呢?我寧願忍受酷刑,也請饒我一命,讓我把《漢書》剩下的部分寫完。”其他官員也有很多替他求情的。太尉馬日磾對王允說:“伯喈(即蔡邕)是世上少有的奇才,對我朝的典章史事非常熟悉,應當讓他寫完史書,這將會是一部大作。況且他只不過犯了一個很小的罪,這樣殺了他,豈不是讓天下計程車人很失望嗎?”

    王允說:“當初漢武帝就是因為沒有殺掉司馬遷,才使得他寫了一部謗書流傳下來了。他要完成《漢書》,那我更不能留下他。難道也讓他像司馬遷一樣寫一部謗書,使我們蒙受後人的譏諷和恥笑嗎?”

    蔡邕最終被王允殺害。

    《後漢書》關於蔡邕最後被殺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獄中,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而《三國演義》則說:“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可見,當時很多官員認為蔡邕即便有罪也不至於死罪,王允是有點權力就任性,行事張狂而無度了。過了一段時間,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另外,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更是創造出“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中國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就是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 2 # 野史日記

    【閒言少敘,直入主題】

    在歷史上,蔡邕是因董卓而死,卻非因“哭董卓”而死。

    蔡邕死於一聲嘆息

    董卓是漢賊,他欺君專權,人人得而誅之。董卓伏誅,乃是天下歸心之事,眾望所歸。但是偏偏有不開眼的人,他為董卓悲傷,這讓王允很沒面子,這樣的表現似乎是在怪王允錯殺了好人。王允千方百計才做了除去董卓這樣的大事,為民除害,他認為他的成就應該受到所有人的稱頌,而事實也是如此,卻不想又這樣一個人與眾不同,王允自己惱怒。這個人正是東漢大儒蔡邕,他是飽讀史書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是拎得清,但是這一次三歲孩童都能分辨的是非,為什麼蔡邕“昏了頭”,為董卓悲傷而嘆息一聲呢?

    蔡邕為董卓的死嘆息了一聲,並非去伏屍而哭,他只是有感而發的嘆息。他或許只是偶然想起了他當年的事情,不自覺的嘆息了一聲,卻不想這一聲嘆息就要了他的命。

    蔡邕為何嘆息?

    漢賊之死,大儒有何嘆息?卻不知這董卓雖然為賊,卻對蔡邕不薄。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掌握實權,聽聞蔡邕才華橫溢,召之為官,蔡邕不從,奈何董卓以滅三族相逼,蔡邕只得委屈求全。董卓雖然殘暴,對蔡邕卻極為敬重,蔡邕代理祭酒、舉為高第、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升任巴郡太守、升任巴郡太守、拜為左中郎將、封為高陽鄉侯。這一路的升遷比做直升機還要快上幾分,而且董卓對他是言聽計從。知遇之恩是蔡邕不敢忘的,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大義,卻又不同於其他人,即使他再正義,即使那董卓再殘暴,這份恩情還是讓蔡邕不自覺的發出了一聲嘆息。

    王允的悔恨

    王允被這蔡邕的一聲嘆息衝昏了頭腦,他誓死要殺蔡邕,蔡邕深知自己的錯誤,他懇求被執行削足之罪,以求利用戴罪之身完成《漢史》的編著。眾官員百般求情,奈何王允一意孤行,最終將蔡邕逼死在獄中,那年蔡邕六十歲(《後漢書》誤記六十一歲)。王允在清醒之後後悔了,但是卻晚了一步,他錯殺了一位良臣,而我們錯過了一位大儒。如果蔡邕不死,能完成遺願,相信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史會更加精彩而真實!

    綜上可見,蔡邕並非是因哭董卓而死,但是他的死確實是歷史界的一大損失。在殺蔡邕這件事情上,王允也是後悔了的,其實王允也可以理解,他拼著全族人的性命才除掉董卓,卻有人和你唱反調,你也生氣對不對?歷史就是不能盡如人意,也是歷史魅力的一部分。

    PS:蔡邕善於音律,他的女兒叫蔡文姬,是著名才女。還有一個外孫叫羊祜,是著名將軍。

  • 3 # 笑笑說說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全後漢文》對其著作多有收錄。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蔡邕之死,對於漢朝的文學、書法、歷史、等文化等領域,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蔡邕之死,於其所處的時代是個悲哀,因為蔡邕在不該為官的年代,迫於董卓的淫威出任董卓當政之下的官員,自己想清清靜靜做學問都成了奢望。蔡邕之死,於其文人本身的率真性格也是一種悲哀。其實蔡邕本身心內是明大義的,知道董卓是國賊,人神共怒,也並非與董卓同流合汙,僅出於人之常情感遇董卓知遇之恩在王允座上嘆息一聲,就落得個下獄而死,如果蔡邕能克服文人這種率真性情,會掩飾心中的真實想法而不被人輕易察覺,心機深一點,其雖曾被董卓重用,也會被大家理解和原諒,罪不至於死。蔡邕之死,也是當朝重臣不惜才愛才的悲哀,試想王允能聽進眾人勸言,胸襟寬宏大度一點,憐才惜才用才,蔡邕對後來的中華文化將會作出多大的貢獻?將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將會留下多少文化瑰寶?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早年因為上書言事被當朝宦官嫉恨,被迫逃到海邊,達十年之久。

    為什麼王允要殺死蔡邕。

    首先,王允殺蔡邕的直接理由就是蔡邕仍然感念董卓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並且在續寫漢史,害怕蔡邕在書中歪曲歷史,誹謗自己。

    其次,王允與蔡邕或許是有私仇,殺蔡邕無非是借題發揮。蔡邕就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對王允毫無政治威脅,而且在對是否處死蔡邕的問題上,滿朝公卿都是不同意的,都勸諫過王允。但王允卻執意殺死蔡邕。因此,王允此舉可能是借題發揮。比如,唐代《商芸小說》就認為如此,據記載王允多次蔡邕商量事情,“允詞常屈,由是銜邕。 後允誅卓, 並收邕,眾人爭之, 不能得”。

    第三,當時董卓剛剛被殺,正處在清除餘黨階段。中國傳統政治都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清除餘黨也都是除惡務盡。蔡邕在大庭廣眾之中對董卓表示嘆息,在王允看來就是對自己誅殺董卓的否定,作為董卓餘黨必須清除。而且王允做事太過強硬,不知變通,對勢力強大的董卓餘黨李催、郭汜等人,也是不肯放過,最終逼得他們反攻長安,導致自己被殺。

    第四,當時董卓剛剛被殺,朝廷勢力處於真空狀態。王允作為誅殺董卓的首要功臣,已經具備了執掌東漢中央政權的條件,但他王的身份是司徒。司徒雖位列三公,但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和大喪安梓宮,從未執掌過中央最高權力。他殺蔡邕正是為了在朝廷立威,殺雞給猴看,既是震懾文武百官,也是檢驗執政權力。

  • 5 # 胖哥侃歷史

    王允費盡了心思用計把董卓搞死了,於是興高采烈宴請群臣,大肆慶祝。席間,蔡邕不合群的提到了董卓,並且對董卓之死感到惋惜。這下王允不樂意了:誒呀,我費盡力氣才除掉董卓,你這是對我不滿唄。你同情董卓,不如就下去陪他吧。於是蔡邕被下獄,不久就死了。

    然而,事實真的這樣簡單麼?

    我們要從蔡邕為何會“哭”董卓說起蔡邕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物,為何會和董卓這樣臭名昭著的人劃到了一起呢?因為蔡邕雖然很有才能,名聲也好,卻並沒有得到漢朝皇帝的重用。反而因為諫言而得罪了當時的宦官集團,並因此獲罪,被流放千里。而董卓卻是蔡邕的伯樂。驕橫無比的董卓卻反常的對蔡邕十分禮遇,請來蔡邕後多次提拔,歷任御史、尚書等重要職位,又封為列候。這一對比,蔡邕自然對董卓感激涕零,替董卓惋惜也就很自然了。那麼,王允殺蔡邕僅僅是因為飯局上的一聲嘆息麼?

    儘管董卓死後掌握大權的王允開始自大驕橫起來,但胖子認為身為政治家的王允沒那麼短視。他知道只因為這點小事殺了名滿天下的蔡邕會給自己的聲望帶來多大的打擊。但是他仍然這麼做了,是因為蔡邕天然的站在了王允的對立面。董卓死後,朝廷的權利勢必要重新洗牌,而蔡邕這樣一個身居高位,名聲德行又很高的人很可能對王允獨掌朝政產生威脅,王允是很難容得下這樣一個人和自己爭權的。而恰好,蔡邕給了王允這樣一個藉口。

    至於史書說王允也後悔殺死了蔡邕,純屬王允給自己洗白。他有充足的時間來赦免蔡邕,甚至在蔡邕自己請罪,多人給蔡邕求情的情況下都不肯放過蔡邕。分明就是想置之於死地,完全不給活路。

    胖子想說,蔡邕和王允在性格上的弱點造成了兩個人的悲劇收場。蔡邕這個人才情很高,旁人的追捧和奉承讓他不懂得察言觀色和審時度勢。無論是直言進諫要求皇帝處理宦官的時候,還是在所有人慶祝董卓伏誅時他去惋惜的時候,他都沒想很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眼色。而王允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被壓制,先有外戚何進,宦官張讓,後來又有外臣董卓。被壓抑了一輩子的王允在掌權後變得容不下任何人,與曾經的盟友呂布鬧掰,對待西涼降軍又是一副秋後算賬的態度。最終死於亂軍之中。

  • 6 # 蕭子北反彈琵琶

    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還生下了一個有名的才女蔡文姬。父女皆享有盛名。

    早年的時候,蔡邕頗有才名。朝廷想讓他做官,但是被他拒絕了。後來還是被徵辟到朝廷做了官。東漢靈帝的時候,國家災禍不斷,靈帝讓蔡邕上書議事,告訴他,秉直上書,不要唯唯諾諾,並且做好保密措施。

    蔡邕乘機陳述婦女干政,宦官干政是災禍的原因之一。靈帝看後嘆息不已,認為是忠臣所言,隨即起身去上廁所了。被躲在後面的宦官曹節偷看了內容,就洩密了。蔡邕上書要廢黜的人都非常痛恨他,都想打擊報復他。

    後來蔡邕的政敵誣陷他,宦官乘機致蔡邕死罪。靈帝想起蔡邕的秉直上書,於是改為流放。但是宦官們還是不放過他,派人刺殺等等,都被蔡邕一一躲過,後來蔡邕在江南躲避了十二年,靈帝都死了。

    董卓上位了,聽說蔡邕的才名,又想徵辟他,蔡邕又拒絕了。董卓發怒了,於是蔡邕只好來到京師任職。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臺。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所以說,董卓雖然狂妄,但是對蔡邕還是非常敬重,挺不錯的。但是蔡邕的勸誡,董卓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蔡邕心裡還是挺失望了,就想明哲保身了。

    後來董卓伏誅,蔡邕繼續留在京師。有一次和司徒王允聊天,聊起了董卓,蔡邕說著說著就嘆息了一下(畢竟靈帝沒有重用自己,董卓不斷給蔡邕升官,讓蔡邕覺得董卓對自己不錯,如此死了,頗覺惋惜的)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

    於是王允將蔡邕關進了監獄,很多人替蔡邕求情,王允不準,蔡邕自己想受刑代罪效法司馬遷完成漢史。王允也不準。後來太尉馬日磾也來求情,說蔡邕非常有才華,應該讓他做點事情,把漢史續寫完整。王允堅持己見:反而說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結果讓司馬遷寫出了誹謗漢武帝的書。馬日磾回去後對旁邊的人說:王允剛愎自用,不久矣。

    結果蔡邕死於獄中,時年60歲。不久後,王允也被亂兵所殺。

    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加工,說董卓死後,蔡邕抱著董卓屍體痛哭,而被王允殺了。也算大體符合歷史吧。諸君以為如何呢?

  • 7 # 豹眼看歷史

    一說是蔡邕因為一聲嘆息,一說是蔡邕撫屍大哭,總之是由於董卓的原因,被王允誅殺。

    因為董卓而被王允誅殺,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至於細節就微不足道啦。

    對於歷史人物,沒有詳細的記載,後世憑自己的想象去臆測,可以理解,但不必過於解讀。

    前段時間,我為了寫作《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專門查閱了三國時期相關的歷史資料,對這個問題,說一下我的看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 )人。 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01

    被董卓賞識

    蔡邕是漢末時期的儒學大宗,靈帝時天下災異頻發,蔡邕上書說是婦人、宦官干政所引起,希望皇帝遠離小人,重用賢臣任政。不想被宦官察知,被陷害流放。之後流浪江南十二年之久。

    董卓專權後,想找一些名士支撐門面,於是,蔡邕、孔融等一幫人被徵召回朝廷。

    蔡邕本意對仕途已經失去信心,不想徵召。但在董卓的強迫下,勉強到達京城。

    對於蔡邕的到來,董卓十分高興,三日之內,蔡邕便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

    董卓對蔡邕,極盡恩典,非常尊重。許多事情也是徵詢蔡邕的意見,也多有采納。

    但蔡邕對董卓的倒行逆施,也深感憂慮,認為其不能長久。

    蔡邕曾經跟其堂弟蔡谷商議,打算東奔兗州,其意可能是投奔曹操。

    但蔡谷認為,他的相貌很容易被認出,恐怕一路不方便,於是作罷。

    02

    被王允誅殺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董卓被王允、呂布剷除後,蔡邕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撫屍大哭,被舉報,被王允緝拿下獄,最後屈死獄中。

    一般的史料說,董卓被殺時,蔡邕正好與王允坐在一起。聽到這個訊息,蔡邕輕輕一聲嘆息。王允大怒,就把蔡邕下到獄中,最後屈死。

    許多大臣、士人都為蔡邕求情,但王允不許。

    最後看到朝臣和士人議論紛紛,無不為之哭泣,王允也後悔啦,但已經無法彌補啦。

    事情的起因和經過,都不復雜,也沒有過多的疑義。

    蔡邕的確死的有些冤屈,但究其根本也有自己的原因。

    既然意識到董卓的暴政不能長久,就不該貪戀高位;既然有了退隱的打算就該下決心謀劃退路。

    王允本來也不想與董卓同流合汙,但屈身侍董,是圖謀剷除董卓,最終也如願以償。

    蔡邕書生氣太足,缺乏城府,不懂權術,在這混亂動盪的時期,全身而退是很難的。

    儘管蔡邕是仁德的大儒,但並非明智之人。

    蔡邕之死,實屬惋惜。一個蔡邕都容不下,這也是王允不能持久的原因。

  • 8 # 糖糖的五千年

    歷史上,蔡邕還真的是因為哭董卓而被殺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蔡邕 (133-192),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圉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邕哭董卓,並非是書呆子氣發作。

    那麼他為什麼要哭呢?他其實是在賭博。蔡邕的官兒是董卓給他的,董卓倒臺,他的官位可就有那麼點兒危險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必須去跟王允套近乎。可是他又不能直接去拍人家馬屁,誰都知道他是董卓提拔的,這會兒董卓倒臺了,他若是當牆頭草,大臣們肯定都會瞧他不起。怎麼辦呢,蔡邕藝高人膽大,決定作一場秀,冒個險。大家都對董卓恨的是咬牙切齒,偏偏蔡大人卻跑去哭,這肯定會引起所有人的好奇心,也肯定會引起新貴王允的注意。

    面對王允的怒斥,蔡邕的理由是:我知道董卓是王八蛋,可是他對我有恩,我不能沒良心。這意思就是說,他蔡邕看董卓,是一分為二的,罪過是罪過,恩情是恩情,他不會因為董卓倒臺了就當牆頭草,他是個講良心的人。蔡邕話裡有話,他這是在告訴王允,他這麼做不僅不能說明他行為不端,反而說明他是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道德高尚的君子。  

    蔡邕還提到自己自己正在修漢史,懇求王允毀他容也好,砍他腳也好,千萬要留下他一條命,讓他去把書寫完。看起來蔡邕的這個理由相當有力量,實際上,他這是在要挾王允。

    蔡邕知道,王允也是個讀書人,他拿出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後,如果王允還想殺他,肯定會害怕背上誅賢的罪名。而且,他自己先把“黥首刖足”四個字說出來,王允如果再毀他容砍他腳,便顯得太沒有氣度了。

    所以,蔡邕的全部潛臺詞就是:“我知道董卓是反賊,我哭董卓不是因為我跟他是同黨,而是因為我的道德水平比你們高了一個層次。而且我正在修史書呢,你們不能殺我,也不能對我用刑,否則輿論是不會放過你們的!”  

    要是換個人,可能蔡邕也就矇混過關了,可是這回他失了策。王允連連環計都想得出來,蔡邕這點小伎倆他能看不破?於是王允大手一揮,就把蔡邕給殺了。

  • 9 # 文史園地

    《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與貂蟬這對義父女用謀計,挑撥董卓與呂布義親子反目成仇,最終成功誅殺董卓。

    正當一夥人歡聚一堂,舉杯慶賀之時,忽然來報,說有人伏在董卓的屍體上大哭。王允當場發飆,這還了得,在城中百姓“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人人痛打落水狗的時刻,竟然還有人敢唱反調,為逆賊哀嚎,唱輓歌?喝道:“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敢獨哭耶!與吾擒來!”

    當那人被押解上來時,大家“無不驚駭”,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才華橫溢,時人稱為第一國士的侍中蔡邕。王允厲聲叱問:董卓禍國殃民,死有餘辜,今日被殺是大快人心。在這舉國歡慶之時,你身為漢臣,應該高興才是,卻反而為他哭喪,居心何在?

    蔡邕請罪說:我雖然水平不高,可也懂得一些道理,怎麼會與董卓沆瀣一氣去損害國家利益呢?只是感激一時的知遇之恩,不禁為之一哭而已。我知道自己犯下了立場上的錯誤,尤其得罪了王大人您,懇請您原諒,趟若是能從輕發落,那怕是削足割耳,只要留著我的小命,讓我將手中的漢史編撰完成,戴罪立功,就是我蔡邕最大的幸事了。”

    王允卻說:當年孝武(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修史,致使他作謗書流於後世。如今國運衰微,人心不穩,就更不能讓像他這種立場不堅定的人來執筆,對我等進行無端誹謗和譏諷!於是下令將蔡邕關進大獄,不久又將他絞死。

    其實,這是演義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蔡邕死得比這還要無辜。《後漢書》載:“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

    也就是說,董卓被殺的時候,蔡邕正好在王允的旁邊,因為看得了太多政治鬥爭致使無數人捲入其中的血腥場面,不由自主嘆息了一聲。招致王允勃然大怒,不容分辯,當即命令廷尉將其收監治罪。後面的事情就與《三國演義》中一樣了。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蔡邕的死還不算過份,誰讓他腦子進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知輕重,竟然為弒君害民,人神共憤的國賊哭喪;可事實上,蔡邕只不過輕輕的嘆息了一聲,如果不是特別關注他的人,這細微的表情也就一閃而過了。誰知竟會招來殺之禍啊!

    退一萬步說,就算蔡邕真的抱著董卓的屍首痛哭流涕,在法律上也夠不成死罪。最多是思想覺悟,甚至是階級立場問題,屬於批評教育,乃至批判的範疇。因此,王允殺蔡邕其實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蔡邕是東漢末年最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尤其他的品行備受稱讚,入朝為官後名望極高。早年曾拒絕朝廷的徵召,後來拗不官府,被位高權重的司徒橋玄招為辦事員(掾屬),得到橋玄的賞識。出任河平縣長,後又升任郎中,在東觀校書,任議郎。後來在官場鬥爭中遭打擊陷害,漢靈帝對辭賦情有獨鍾,因而放他一碼,將他一家流放到河套地區的朔方,並規定不得因赦令而免罪。

    董卓透過一系列殘暴手段掌控東漢政權後,也趨炎附勢,想玩點高雅的,好給自己操縱的政權貼點金。於是徵召蔡邕,蔡邕以身體為由推脫。董卓火了,當即撂下狠話:端什麼臭架子,我滅人三族不過動動手指頭,你蔡邕就算再狂,也不過一眨眼的事!

    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 董卓對蔡邕真是沒得說,三天之內,三次加官,由侍御史到治書御史,再到尚書。由此可以看出,董卓除了面子以外,裡子也確實有敬重文豪的成分。也就不排除蔡邕對董卓心存感激的知遇之恩,在他死後難過掉淚也是人之常情,算不上“共逆”。在此之前王允本人不也同樣懾於董卓的淫威,給他當差賣力嗎?

    因此,王允非要置殺蔡邕於死地,無非是怕他會像司馬遷那樣,利用手中的筆桿子寫一部史書,將他們一夥人的醜行暴光,並流傳於後世。因為王允費盡心機除掉董卓,無非是想取而代之(權力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而絕不是他嘴上說的為“匡扶漢室”、“拯救蒼生”。

    董卓被殺後,作為誅殺國賊首要功臣的王允就抖了起來:連董卓都死在我的手下,我還怕誰?群臣再集會的時候,王允就沒有了以前那種跟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問題的作風,取而代之的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做派。

    就在王允差不多要橫著走路的時候,大臣們慢慢的將之前對董卓的怨恨轉移到了他的身上,開始與他離心離德,所以,他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10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蔡邕哭董卓,有此一說,但蔡邕之死,絕非只有哭董卓而已。

    引語:東漢末年,董卓秉政,十分暴虐。後司徒巧施連環計,與布等並非卓。

    董卓一死,世人稱快!而當時之大文邕而反之,其左右奔卓慟哭。王允大怒,以其不忠於漢室為名,令將邕斬。

    蔡邕何哭董卓?

    一、哭知遇之恩。

    蔡邕雲:我哭董卓絕非心背國,偏於董卓,只為董卓謂朕有意,一時悲乃不覺為之一哭。我知罪,甘受罰。但願留我一條命,請以《漢史》終。

    誠,董卓謂蔡邕有恩。時,董卓秉政,欲闢名士,乃遣人去請蔡。邕知卓暴,不肯屈節侍之。然卓而脅蔡邕,若汝不來,我必殺汝之族。邕懼及家,遂乃來應。

    二、哭董卓識才之眼。

    卓重蔡邕之才,三日之內,與其連升三級,擢為尚書,後拜中郎將。漢獻帝遷都長安,又封為高陽鄉侯。

    蔡邕在卓上前不得,數罷,且幸數幾誅。卓雖為人暴戾,專權,然遇有才者而重。卓待邕議可用。如董卓嘗欲誅植,是邕諫得免難盧植才;卓嘗欲為“尚父”,亦邕勸其止。

    是故,董卓之死,蔡邕謂之初於己惠,不由地大哭。但從此一形之不忠於漢邕,所有失平允之。

    三、殺蔡邕因為修史。

    王允故必置邕於死,並非因其於董卓之死也行,此特一辭而已。

    事實上,允謂初上無殺司馬,故司馬遷著了一部《史記》,其中多有謗之語。今邕亦方撰《漢史》,其於微之朝廷無益,反為不美名傳,故欲殺之。

    金陵少年評曰:為修史者,其以能忠者錄,乃其大者;而於為政者也,皆願粉飾太平,以其為聖帝明,忠臣良將。是以隙同,以強幹者屢見不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作性睡病患者應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