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南德王問道
-
2 # 劉三解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問題,因為歷史早就給了答案。
因為在唐朝身邊,而且是唐朝政治中樞很近的地方,兵力投放遠比遠征高句麗和漠北更容易的地方,崛起了一個大帝國,其政治結構和經濟管理制度與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頗為相近,而在本部兵力上,又差相彷彿,在軍事技術上則都吸收了漢地和中亞的諸多先進成果,這個帝國,就是吐蕃。
其實,由於咱們歷史課本的講述方式,很多人只知道文成公主入藏的“團結”,卻不知道吐蕃帝國在唐太宗朝之後一直是唐朝最大、最恐怖的邊患,甚至曾經打進過長安。
而吐蕃和唐朝的“抗衡”,我們看看圖如何:
這是隋朝時候的疆域形勢。
看看唐前期,天可汗多厲害,北方草原都納入了羈縻統治體系裡,不對啊,怎麼吐蕃比隋朝時候多了一塊呢?原來吐谷渾被唐朝滅亡了,但是青海湖附近最好的地方被吐蕃吃了哦。
後突厥復國了,唐朝和吐蕃的邊界卻在向唐朝內部移動哦,這個圖裡畫得沒那麼細,在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的時代,河西、隴右雖然沒有大片大片地丟,邊界線卻在一點點向內移動。
到了唐代後期,吐蕃也開始內亂了,打得一塌糊塗,竟然還在按著唐朝在地上摩擦,河西、隴右大面積失守,西域丟了個精光。
看看這個更細緻的圖,吐蕃境內裡面點點的那些城市,原來都是唐朝的州郡哦,竟然都被吐蕃吃進去了。
這些圖,其實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不過很多人對於歷史的態度是,我願意相信的才是真相,我不願意相信的就是放屁,所以拿出了很多他們理解的戰爭側面的資訊,我就來談談軍事。
實事求是地講,大唐帝國雖然疆域和人口都非常之大,對於吐蕃帝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當然,對於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更有優勢,但是,唐朝是一個律令制帝國,他的管理體系不像秦帝國,是純軍事導向的,而是為了長治久安而建構的一個組織,面向平時生存的內部利益妥協性組織,有個詞也叫“內卷化”組織。
雖然大唐初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將大量土地和民族納入了自己的“朝貢秩序”之內,卻不代表說唐朝真的能夠從這些擴張中獲得突破性的國力提升,有人說什麼城傍部落之類的,他們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根本就不可能作為唐朝征戰的主力,還是得靠本部輸血。
而可以拿來長期“輸血”的資源,對於一個“非軍事化”的組織而言,就是“失血”和“浪費”,並一步步擊碎自己本部國內的穩定結構,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以及日後的長期藩鎮割據,本質上,都是原本的穩定結構不斷“輸血”造成的坍塌,而新的組織結構又遲遲不能建立。
直白地說,唐玄宗時代的邊疆軍事化,已經是他的王朝所能接受的極限,不要說更進一步,就算是長期持續下去,也會面臨統一帝國無法維持統一局面的危機,而這個時候,唐朝不過只有中央軍12萬,以及節度使邊兵49萬人。
所以,咱們不用想什麼別的道理,只要成吉思汗做得不比歷史上吐蕃差,他和他的帝國就能坐視唐帝國的崩潰,並在這種崩潰之中,使用他們遠比吐蕃人更強大的軍事技術,以及更殘忍的統治手段,打敗唐朝。
事實上,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開始了擴張戰爭,忽必烈1279年完成對南宋的追逐,中間經歷了73年的戰爭,蒙古帝國還是挺能熬的,如果再加上元朝的幾十年,唐朝和他比,誰更能消耗下去,恐怕還真不一定。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這是一個三千多字的長回答,我們將綜合對比唐朝、蒙古、吐蕃三國的君主、將領、國家特徵、軍事潛力和戰爭態勢,如果您對這種假設沒興趣,不看也罷!
我看了前面的回答,大家的視角都侷限於唐和蒙古的對比,但別忘了,西南的高原上還趴著一頭藏獒呢!
如果把吐蕃作為一個變數加進來,唐、蒙古、吐蕃的三國演義會更有趣。我們就來關公戰秦瓊的分析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假設。既然是關公戰秦瓊,那就把最強的拿出來比劃一下,元順帝、唐哀帝還是在一邊先涼快會兒吧,都是躺地上捱揍的貨,輪不到您上場。
先有請三位當時的一哥,李世民、成吉思汗、松贊干布。
這三位君主都是各自王朝最強悍、最有進取心的王者,也都是一路荊棘、血山屍海中走出來的。
所以,不論是從掌控能力和對戰場的理解來說,應該是不相上下、難分伯仲。
分別看看這三位的手下:成吉思汗賬下速不臺、哲別、哲裡麥、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再加上幾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託雷,可謂猛將如雲。
李世民手下的李靖、徐世績(李績)、侯君集、蘇定方、裴行儉、契苾何力、李道宗,隨便哪一個拿出來,也都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將。
史料上關於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將領記載比較少,但吐蕃當時正處於第一次疆域擴張期,仗肯定沒少打,只是我們不清楚。
按時代來說,爆錘唐將薛仁貴、王孝傑的吐蕃軍神論欽陵,還不到登場的時候,但既然成吉思汗都和李世民碰上了,算上他倒也無妨。其實,他老爸祿東贊(噶爾·東贊)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只不過我們對他主要的印象,都是《步輦圖》裡的文成公主求親大使。
吐蕃重甲騎兵壁畫
再說說三個國家各自的特點:唐朝是一個農耕為主的國家,蒙古則是純粹的草原遊牧民族,這兩點估計大家不會有什麼異議。
但吐蕃的情況可能和大多數人印象中的不太一樣,吐蕃是一個農耕、遊牧混合型的國家,既有大面積的農田,也有大面積的牧場。所以,吐蕃國內手工業水平,包括冶鐵、製革等方面,雖然不及唐朝先進,但肯定比蒙古強很多。
從這角度上說,軍隊的武器裝備質量應該是唐朝最優、吐蕃次之、蒙古最差。但考慮到成吉思汗所處的時代較晚,當時蒙古軍隊中已經有了成規模的重甲騎兵,其實三方在軍事技術方面依舊是平手。
蒙古的輕騎和重騎
再來對比一下三國的用兵方略:蒙古擅長千里奔襲、分割戰場、重騎突破、追亡逐北,代表著最典型的遊牧狼群戰術。
吐蕃也差不多,自從平滅吐谷渾後,掌控青海草場,進可攻退可守,也擅長來去如風的大範圍轉移機動。
唐蕃大非川之役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吐蕃軍隊在論欽陵的指揮下,用少量軍隊牽制疲憊唐軍之餘,瞬間便集重兵突襲唐軍輜重,而後四野圍合,終成大勝。
而在川西群山之間,唐蕃兩國打的極為艱苦,拼死纏鬥了百餘年,反倒是唐軍漸漸佔了上風。由此可見,吐蕃軍隊長於野戰,困於攻堅的特點。
唐朝重騎兵陶俑
最後,我們來說唐朝。唐朝初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像農耕文明的朝代了。從軍事表現上看,早期唐軍最擅長居然是騎兵突擊戰術,初唐名將個個都是運動戰的好手,尤其是托塔天王李靖同志。
縱觀李靖一生的戰績,披堅執銳、攻取堅城從來都不是他的強項。剛出道時,主持平蕭銑之戰,就因為蕭銑固守險塞,李靖遲遲不能得手,差點被李淵給剁了。
但之後在滅東突厥、平吐谷渾的戰爭中,李靖充分展示了他的戰爭藝術,全是千里奔襲,一擊而定。
大概是李靖的戰績太過斐然,導致在他賬下的大將李績、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全都學了個明白。之後在平滅西突厥、開拓西域的戰爭中,唐軍每有大勝,無不是李靖騎兵奔襲戰術的案例。
另外,唐朝初期並不缺馬。
唐朝從貞觀年起,就實行了“監牧制”,至唐高宗時,已有戰馬七十萬六千匹。巨量的戰馬配以百戰老兵,唐軍的騎兵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由此看來,三個馬上君主,帶著一大群喜歡打運動戰的名將,再加上所處時代最好的騎兵軍隊。這場草原盛會,不知道要迸裂怎樣的血色之花。
唐明光鎧
最後一個最不好對比的國家實力問題了。我們說這三個帝國之間的對抗,指的是戰略,而不是戰役。
體量如此巨大的三個國家(吐蕃全盛時疆域也稱扶搖萬里),不會因為某場戰役的敗落,便會就此沉淪,除非是秦趙長平之戰,這種雙方拼盡全力對賭國運的戰爭。
蒙古實在是沒和唐朝動過手不好對比,我們先來說比劃過的。
唐蕃兩國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上,比劃了一百九十多次。縱觀整個戰場態勢,基本走出了一條初期雙方僵持,中期唐朝躺地上捱揍(安史之亂後),後期再度僵持的曲線。
但需要注意是,唐朝即便受安史之亂影響,黃河流域徹底打爛,七八年間損失兩千多萬人口的情況下,僅靠江南、蜀地的稅賦,憑藉鹽鐵稅制改革,依舊支撐了一百四十多年,並最終生生拖垮了吐蕃。因此,唐朝的戰爭潛力和國家動員能力,完勝吐蕃是毫無疑問的。
再來說蒙古,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實力應該遠強於突厥。
雖然雙方都是遊牧民族,在軍隊組成和戰法上難說孰優孰劣,但有一點蒙古帝國遠超突厥,這就是蒙古帝國有成吉思汗。
說實話,遊牧民族最強的武器不是快馬彎刀,玩刀子這種事兒,哪個時代的遊牧部落都玩兒的無比純熟,遊牧國家的核武器是團結!
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影響,遊牧部落間的疏離幾乎是天生的。而貧瘠的自然生態又讓遊牧民族地方自然災害的能力極為孱弱,因此各部落之間互相劫掠,幾乎個個都是血仇。
因此,中原漢民族國家對付北方遊牧部落,最毒辣的計策不是不賣給你鐵鍋,而是離間,拉住一股勢力一起揍另外一股勢力。
唐朝用的就是這條毒計,先是與薛延陀結盟一起揍東突厥的頡利可汗。隨後,又聯合薛延陀的小弟回紇(那時候還不叫回鶻),一起揍薛延陀。就這麼縱橫捭闔間,唐朝把北方最大的兩個遊牧勢力都給弄沒了。
成吉思汗可不是,東突厥、薛延陀可汗這種數量級的英雄。當他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豎起大纛時,所有蒙古部落的首領都拜服在他的腳下。
這才是蒙古帝國軍隊能夠狂飆突進,征伐四方的根源,而不是蒙古軍隊的馬有多好,刀有多快。
如果換成蒙古帝國和唐朝相遇,雙方還真有一番較量的餘地。當然了,唐朝剛建國的時候不能拿出來比,頡利可汗都曾飲馬渭河,叫李世民出來聊天。
以當時唐朝急速勃起的態勢來說,金國、西遼自然遠遠不是對手,所以,蒙古帝國對他們碾壓式的優勢也不能套在唐朝身上。同樣的,唐朝動動手腕,就肢解了東突厥和薛延陀的案例,也不能放在蒙古帝國身上。
因此,雙方最大的可能是,在從遼東到西域數千公里的戰線上反覆拉鋸。其中,遼東地區距離唐朝中心太遠,在蒙古的重壓下很可能會失守,五徵高句麗就更不用想了,估計弄死高句麗的也得是成吉思汗。
但河東道(山西)、關內道(內蒙河套地區)、河西走廊是唐朝肘腋之地絕不容有失,兩國爭奪極有可能圍繞這些地區展開血腥的爭奪。
但還是那句話,唐朝的戰爭潛力不是蒙古帝國能比的,就算蒙古帝國和吐蕃加一起,都無法和唐朝拼消耗。而且,如果一旦蒙古染指西域,馬上就會和吐蕃迸射出火花。
松贊干布時的吐蕃可不是涼州會盟時的吐蕃,兩個巨人掰腕子誰贏誰輸還真不一定,就算成吉思汗能贏,也得崩掉幾顆牙齒。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唐朝在北方和蒙古打,在西南和吐蕃打,吐蕃和蒙古在西域(新疆)打的三國演義套路就成型了。
最後誰能贏呢?真沒準,就看誰合縱連橫的策略好了。別忘了,當時中亞還有個叫大食的老大呢!
雲南山裡面那個叫南詔國的小弟也在成長中,您還別不把豆包當乾糧。在天寶年間,南詔國可是爆錘了唐軍(天寶戰爭),十萬唐軍全軍覆沒。這個小而彌堅的小弟,如果放在三國之爭的大棋盤裡,沒準也能上臺比劃兩下。
吐蕃騎兵復原塑像
按正史來說,649年松贊干布、李世民先後去世,吐蕃倒是沒受什麼影響,祿東贊掌控大權,擺平了所有事情。
唐朝沒了李世民,可是有點走下坡路的模樣。但你得這麼想,李世民這種人,國傢什麼事都沒有,周邊該幹服的都服了,活著也沒啥挑戰,乾脆吃點藥,死了算了。
但既然整個蒙古帝國都穿越過來了,李世民時時刻刻面臨北方的重壓,說不定一咬牙還能多掙巴幾年,那可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兒!哈哈哈!
假設太多了,再瞎掰也沒啥意思了!公允的說,如果這三個強者迎頭撞在一起,誰想弄死誰估計都難,很有可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既然如此,和親說不定,還是最好的解決手段,倒不是說老爺們幹不過了,讓女人上,而是這種方式,對國家來說成本最低。
畢竟邊境上動刀兵,死的可是成千上萬條人命,和親哪怕只是維持短暫的和平,也是萬家生佛的好事。
就像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入藏,保持了兩國三十多年的邊境和睦,這可是整整兩代人的命運。
至於兩位公主幸福嗎?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
但在古代,生在貴胄之家的女兒,有權利選擇幸福嗎?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有幾個貴胄之女有權選擇幸福?!
您都看到這兒,覺得寫得還中,幫忙轉個發唄!也不花您錢!哈哈哈!
-
4 # 知道我是誰嗎z
首先,王朝的對比應該是兩個朝代最強時期的對比,否則拿南宋最強時對末代元朝,也是必勝。其次按照題目的理解是最強唐朝能否抗衡最強蒙古,還是對抗最強元朝?
如果說對抗最強蒙古,毫無疑問我選擇唐朝勝。原因有三:
① 成吉思汗時代,其蒙古國騎兵頂多十萬,就算加上後期他西征收了些二鬼子漢奸,也不會超過三十萬。而且蒙古國是全民皆兵,說少兵馬基本上八九不離十,而唐朝呢?雖然兵力最多不到70萬,但人口基數巨大,最多是達到6300萬,可用的後備軍比蒙古國多的多,所以比兵力,成吉思汗必敗!
②打仗不光靠人多,還要比後備。蒙古國是馬上民族,沒啥儲備,牛羊不像糧食耐儲存。所以一直在以戰養戰。唐朝卻是農耕社會,打持久戰完全沒問題。就算沒有太猛的將領,唐軍只要堅守不出,堅壁清野撐上一年,蒙古國必敗。打個偏居一隅的南宋都死了一位大汗,你還想打強盛時期的大唐?
如果說對抗最強元朝,我還是選擇唐朝勝。無他。原因還是有三:
①前面說了,唐朝兵力70萬,後備軍少說可以600萬。元朝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將人口最多的漢族卻劃分為第四等,打起仗來,會替元軍賣命?君不見紅巾軍一起勢,元朝很快就急速滅亡了。
②元朝建立以後,貴族們佔用耕地做馬場,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連土地都沒有,哪來的糧食產出?元朝最強盛時期也就是他剛建立的時候,靠掠奪積累的資源稱雄。然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這點就算他跟唐朝打平吧。
③還是論人,元朝最能打仗的都是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這幾代人之中。而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野戰行家,與大唐作戰,最多的是要幹什麼?攻城。唐朝的將軍就算再傻也不會拿騎兵對騎兵,以彼之短攻擊之長。這樣算來,元軍勝算有幾成?其實要不是宋朝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一直受北方侵擾發展不起來,元朝能不能打過宋朝都難說,更何談盛唐呢?你要是不打,那就耗著吧,風調雨順大家相安無事,哪年來個雨雪冰凍災害,凍死了牛羊,你又沒有儲備,看你們怎麼辦!
還有選擇唐朝的原因,中原王朝只有自己人把自己人搞死,比如哪個可惡的安祿山。
盛唐對決強蒙,盛唐完勝。理由有三:
1.蒙古打個弱小的南宋,都打的那麼費勁。如果換成盛唐,基本打不下來。成吉思汗是猛,但你也看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哪個是好惹的主。唐朝的皇帝和成吉思汗一樣,是關隴軍事貴族,是馬背上搖出來的,是在南北朝遊牧民族拼殺中活下來的。他們本身就能徵貫戰。比統帥,蒙古未必有唐厲害。
2.再比比人才。成吉思汗有四傑,四勇,四子,四弟。李世民有凌煙閣24功臣,就別提蘇定方,高仙芝了,一個安祿山就夠成吉思汗打的。
3.再比比士氣,大唐時代的人,都是文武雙全,連李白都能十步殺一人,就別提那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的戰爭狂人了。晚唐時期一個張義潮就能把河西收復。
4.比比制度,大唐承襲隋制,又是三省六部,又是科舉制,又是府兵制,又是租庸調製。可謂是經濟繁榮,全民皆兵。大唐陌刀更是讓別人聞風喪膽。佔據河西,大唐騎兵絕不會弱於蒙古,大唐軍隊裝備先進(時代不同,忽略火器),陣法高超。足可掉打蒙古。遠離本土,戰線太長,或許大唐不足,但要到內地來,就是找死。
蒙古帝國的瞬間崩潰不難解釋,原因顯而易見是一群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原牧民沒有足夠的智慧完全掌控地球上第一大帝國。但震驚全球的蒙古帝國究竟是如何出現的?我們一時語塞。細細想來,成吉思汗的勝利似乎也恰恰是因為他們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無知與天真。為啥?因為歷史無數次告訴人類,無知野蠻肆無忌憚無所顧忌,所以常常能戰勝文明。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野蠻戰勝文明的案例,不就是隻有口語沒有文字的滿族人騎馬入侵中原,滅明朝建清朝。
-
5 # 盜夢空間之聆聽者
別問這種弱智的問題。關公戰秦瓊不成立,就算到一起,武器,戰術戰略思想也不是一個級別。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弱國的軍隊,都完勝古代
-
6 # 一千頭牛
這個真的沒有懸念啊,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縱橫了一個世紀,從東亞打到歐洲,橫掃阿拉伯,八思八西藏併入元朝讓基督徒們膽寒。不管是唐還是吐蕃都不可能是蒙古鐵騎的對手,況且相隔幾個世紀,武器有了質的飛躍,唐朝時還有陌刀,但是到了兩宋時期被價格更低廉,製造更簡單得鉤鐮槍等取代。蒙古人可以在馬上七天七夜不下馬,蒙古的火炮繼承了遼,金宋的工匠,是那個時代最厲害的。攻城器械也很全面,參考攻克花拉子模。大唐方面,軍事家更多些,但是連吐蕃都無法拿下,更別提殺了一億人的成吉思汗了。
-
7 # 道隱無明
盛唐時期的每一個精銳騎兵都是萬人敵 再加上龐大的國力 只需兩萬騎兵 再加上政治手段 分化本來就鬆散不團結的蒙古諸部 真是手到擒來
-
8 # 自家講譚
在所有給出的答案中,都有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我覺得唐朝特別是初唐,應該是可以和成吉思汗練一下的。
因為李世民是一位強勢的君主,手下又強將如雲。而且唐朝的軍隊,是一支經過幾十年的起義戰爭和統一戰爭鍛煉出來的虎狼之師。戰鬥力這種東西說來非常奇怪,只有在戰爭中才能鍛煉出來。
在統一戰爭中得到錘鍊的大唐軍隊,消滅了當時世界上最霸道的草原帝國——突厥。其他什麼吐谷渾、高麗這些就更不用說了。
背靠有著京杭大運河的富庶後方,領地上有可以牧馬的廣闊草原,並且有回紇人、契丹人為側翼,如果天可汗和一代天驕,不巧生活在一個時代,一定都會成為對方的最大對手,他們之間的鬥爭一定是殘酷的持久的,也一定是非常精彩的。至少不會出現一邊倒的局面吧。
-
9 # 寒雨59435182
在漢人強大的時候,北方任何蠻族都無法擴張。只能被驅逐、形成地區性危機。
漢朝強大的時期,匈奴被抑制、驅逐。被打跑的匈奴東遷,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匈奴趕跑了東哥特人、東哥特人趕飽了西歌特人、西安歌特人趕走了日爾曼人、日爾曼人南侵西羅馬,造成了西羅馬的滅亡。東羅馬靠交納保護費才苟活過來。西方把匈奴王阿提拉稱為上帝之鞭!
唐朝強大的時候,一戰擊潰突厥。突厥又跑到歐洲打打殺殺找回自信…
宋朝時期是中國公認最柔弱的時期,由於失去了燕雲16州,沒遏制蒙古的擴張,才造成了蒙古橫掃歐亞大陸…
所以只要有漢唐時期政權就不可能有蠻族的擴張。
-
10 # 拒馬河畔劉保勳
許多人都認為,唐朝都能抗衡成吉思汗,但這是大家的刻板印象,因為大部分人對於唐朝,印象裡都是盛唐、文治與武功並存的繁盛國度,但我認為唐朝必不可與成吉思汗抗衡。—————————首先說盛唐的名號是怎麼出來的,固然是在鐵與血的磨礪中出來的,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前面對的對手,都是什麼級別的呢,打出大唐在朔北名號的,就是面對突厥等國,可是突厥是個什麼性質的組織啊,其本質還是一個部落啊,其動員能力與組織能力,如何與已經成為國家的唐朝相比,唐朝對突厥,按理說應當在整體上,對突厥呈碾壓態勢,但在實際戰爭中並不然,綜合國力佔優的唐朝打的並不省力,還損耗了自身不小國力。————————那我們再來看看太宗末期徵高麗之役,唐朝之前的隋朝,就是因為徵高麗導致國內民怨沸騰,烽火遍地終致敗亡,但誰又能想到在貞觀之治末期,兵強馬壯的唐朝,照樣敗在了高麗之手,相比隋朝只是多得一城,高麗可是與唐朝同等性質的封建國家,這或許不能完全說明什麼,但可間接證明,如若是在國家之間的戰爭中,唐朝並不擅長,玄宗時期與大食之間的戰爭亦可證明,高仙芝率軍遠征遭遇慘敗。——————————那對手成吉思汗呢?一手建立蒙古國,威震金國北方,遠征西夏,面對同樣是國家性質的組織,蒙古的表現無疑更好,征服地域達到了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跨度之廣遠邁漢唐,而且在最重要的騎兵這裡,唐朝最精銳的玄甲兵,數量不過千餘,而蒙古起家的就是騎兵,壓的歐洲軍隊抬不起頭,上帝之鞭的名號可不是白來的。縱使唐朝有陌刀隊,在數量上也無法匹敵,如遇蒙古的弓騎兵,陌刀隊哪怕搭配上弓隊,只怕也不可辛終。
回覆列表
我發現不少人一直覺得,如果唐朝存在的話就不會有成吉思汗的崛起。這裡面不僅僅是對蒙古崛起的環境因素不理解,更是對唐朝制度和歷史的無知。
唐朝本身就是依靠胡化的軍事集團建立的。他們一方面控制了山西邊區,一方面又控制關中,基本上是將有戰鬥力的部隊和集團都收入囊中。並靠此擊敗了官員出生的王世充和農民軍出生的竇建德。
對於北方草原和西域,唐朝一方面使用武力對抗,一方面也經常進行分化瓦解。大量的番將也加入唐軍內部,替代逐步衰退的北朝軍事貴族與府兵階層。這是唐朝武力得以長期維繫的根本,也讓唐朝在管理這些地方時的手段是比較懷柔而多元的。
唐朝會在草原和西域等地設立各種都護府,用投靠自己的番將集團進行管理。這種制度在後來藩鎮節度使設立後,更成為了常態。所以,如果成吉思汗出現在唐朝時期,很有可能就靠著自己的武力征服,讓長安的朝廷授予他一個安北都護府的位子。而他除了對王朝或皇帝本人效忠外,不需要忌憚其他什麼事情。
再者,唐朝對草原地區的控制力也是一直被誇大的。除了早期的東突厥和西突厥勢力外,後來還有很多諸如鐵勒、回鶻之類的新強權出現。這也說明成吉思汗的崛起,是唐朝很難第一時間遏制的。
一旦成吉思汗與唐朝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唐朝的做法也多數是派出其他藩鎮或都護府的番將領兵征討。如果把雙方的時間線重合,怕不是會出現節度使扎木合,北庭都護太陽汗領兵征討叛變的安北都護鐵木真。
同樣的,如果將唐朝放到鐵木真的時代,恐怕也難以獲得阻礙前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