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ruby在印度

    儘可能避開擁擠人群,避免去一些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如地鐵、公交車、機場、影院、劇院和運動場等。儘量避開感冒、流感或感染性疾病的人。如果已經有流感,請立即告訴醫生,以便醫生做一些抗病毒的預防措施。

  • 2 # 野豬945

    所有癌症患者都應該遠離人群或者公共場所,第一:自身免疫系統比較弱,,容易招惹別的細菌和粉塵感染。這樣容易病情加重。第二:對別人也是一種不尊重,畢竟人們都談癌色變,就不要給周圍人帶來心裡壓力了。自己在家保守治療就行。天氣好的情況下,去戶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做點輕巧的鍛鍊身體的動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太過勞累

  • 3 # 維港健康

    癌症期間為什麼容易感染,聽聽專業的說法!

    眾所周知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弱,人體的感染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資料,美國每年有60,000名癌症患者因白細胞降低到危險程度而被迫住院治療, 這種情況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危害較大,有時會導致致命的感染。

    隨著近年來細菌引起的感染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這種威脅也越來越大。抗生素是透過殺死細菌或阻止細菌生長來對抗感染的藥物。研究表明,化療後超過25%的感染是由對標準抗生素耐藥的細菌引起的。癌症患者應該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來保護自己免收傷害。

    中性粒細胞減少為何會增加感染風險?

    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當身體沒有足夠的白血細胞來殺死細菌時,就很容易受到感染。這對於稱為中性粒細胞(白細胞中的一種)尤其如此,當血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時,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我們抵禦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化療是透過破壞癌細胞來治療癌症,但有時化療也會傷害或殺死正常細胞。中性粒細胞就最常受化療影響,並且需要一段時間它們才能夠再生。一旦中性粒細胞數量降低到危險水平,人體就極易受到感染。輻射、外科手術、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類固醇,甚至癌症本身一定程度也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感染的危險程度。

    如何判斷是否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唯一能知道你患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方法是透過血液檢查。醫院可以透過定期的血液檢查追蹤你的中性粒細胞計數,以及你所有的血細胞計數。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往往在治療後第7天至12天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根據治療和癌症的型別,中性粒細胞減少的週期有時可能更長。

  • 4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健康人免疫力低下的時候,會更容易生病,比如更易患流感、體質虛弱、精神萎靡甚至睡眠障礙等。對於已經“人生艱難”的腫瘤患者來講,更容易發生感染,感染也是造成腫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約75%的急性白血病、50%的淋巴瘤因感染死亡。總體上,各類感染所導致的癌症死亡約佔20%。

    據美國資料顯示,每年大約有6萬名腫瘤患者因白細胞計數偏低、抵抗力過低等造成嚴重感染而入院,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約為1/14。國內學者統計發現,腫瘤患者的感染部位最多的是下呼吸道感染,約佔35.14%;其次是泌尿系統感染,約佔14.63%;再次是菌血症,約佔13.41%。患者的感染率高與反覆放療、化療和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等有關。躲過了腫瘤進展、轉移,卻因為感染而生命垂危,不得不讓患者和家屬扼腕,感染也因此引起了腫瘤患者和家屬的重視。

    腫瘤患者為什麼如此易感染?

    一是腫瘤存在本身即威脅。患者長期攝入營養不均衡,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競爭養分,導致患者身體虛弱,器官受損甚至功能衰竭,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健康人體內本來可以“和諧共處”的一些微生物此時也會威脅腫瘤患者的生命,比如口腔細菌、腸道細菌等會乘虛而入。

    二是腫瘤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放療、化療患者感染機率更高,因為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放療化療的影響,白細胞數量減少,人體抗感染能力下降。中性粒細胞減少還會抑制巨噬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是癌症化療患者發生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此外,治療過程中大量抗生素應用,也會破壞患者體內正常的菌群抗性,出現抗生素耐藥現象,更加重了病程的治療難度。為了方便治療,留置在患者體內的一些留置針、引流管、造瘻袋等也增加了與外界接觸的創口面積,若處理不當則較易發生感染。

    感染的警鐘!

    患者一般易受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免疫力極低下者還會發生真菌感染。一旦出現以下典型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一拖再拖而耽誤病情。

    發熱

    腫瘤治療過程中,在用藥後或化療放療後會出現一定的體溫波動。一定要養成每日按時測量體溫的好習慣,掌握治療過程中的變化規律,一旦出現體溫異常變動,及時尋求醫護幫助。超過39℃時必須及時趕往醫院就醫,不要在家等退燒。

    呼吸系統症狀

    若出現咳嗽、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說明呼吸道可能出現感染,尤其肺癌患者更應該引起重視。

    泌尿系統症狀

    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紅腫、發熱等症狀時,可能會出現泌尿系統感染,泌尿系統腫瘤患者需特別引起重視。

    “預防”勝於“治療”

    1,儘量減少腫瘤免疫受損患者對有害病原體的潛在接觸機會

    個人養護方面

    勤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抑菌洗液進行有效清潔,越仔細認真地清洗越容易將手上的微生物去除;

    注意口腔衛生,使用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溶液漱口,防止食物殘渣殘留而滋生細菌;

    注意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

    注意日常保暖,謹防著涼;

    臥床患者更應注意定時翻身,防止發生褥瘡;

    飲食上要注意營養搭配,加強營養吸收,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重中之重。

    與他人接觸方面

    治療期間,應減少病人探視,也要減少患者間的“串房”,防止外來微生物入侵以及微生物交換;必要時要佩戴口罩。

    環境方面

    治療及休養的房間要及時通風,定期消毒,清爽舒適的環境也有助於保持患者輕鬆愉快的心情。

    2,針對高危患者使用疫苗或光譜抗菌劑的預先預防或搶先治療,以抵禦最常見的感染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的侵襲

    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流感併發症的病死率較高,流感疫苗也成為在預防癌症患者感染方面開展較多且推薦優先接種的疫苗。

    肺炎鏈球菌(Sp)及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是腫瘤患者可以考慮接種的種類,能夠有效控制肺炎患病機率,尤其是呼吸道感染高發病的冬季。此外,對於活性疫苗和減毒活疫苗,需謹慎使用,使用不當可能反而引起患者體內感染。

    除了患者本身,患者陪護或親屬等常接觸人員最好也一起接種,以最大程度保護患者免受微生物侵襲。

    寫在最後

    感染性併發症是抗腫瘤治療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感染風險的程度高低依賴於個體患者的潛在惡性腫瘤、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過去的感染史和暴露於病原體程度、骨髓抑制療法的治療以及患者免疫功能的總體狀況等等。

    因此,對患者進行單獨的感染風險評估非常有必要,以便儘量減少感染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癌症患者感染管理的預防措施包括:

    常規監測:監測感染的早期實驗室指標(特別是在病毒重新啟用的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預防和搶先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需要預先預防,預防措施應僅在高風險期內針對特定病原體的高危患者使用,以避免出現耐藥病原體。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有效的細胞毒性療法(如急性白血病),機會性病毒和真菌感染已成為這些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此外,耐藥病原體的日益流行也是一個挑戰。

    感染控制不僅應依靠抗感染預防,而且應該繼續完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認真洗手)。在選擇用於預防以及搶先治療的抗菌藥物時,應考慮病原體的區域性易感性和耐藥模式。

    腫瘤患者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是一個複雜和不斷髮展的領域。然而,這些治療上的進步只是進一步強調了需要多學科診療。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預防和治療癌症相關感染的指南旨在針對感染症狀以及具有相應症狀的患者,提供高危患者人群中預防感染的風險分類和建議策略的概述,以及經驗治療、評估、隨訪和監測的建議。針對感染的個體化風險評估、納入預防措施、以及迅速識別和治療活動性感染是癌症管理中整體護理範圍的必要組成部分,並且可以有助於最佳化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

  • 5 # 胡洋

    癌症患者有個最大的敵人,那就是感染。得了癌症不一定馬上致命,但是癌症患者一旦被感染,死亡機率會大大增加。感染是腫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腫瘤患者康復期增加住院次數和治療費用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實體腫瘤患者,死於感染的患者約佔50%,造血系統腫瘤,死於感染的約佔75%。

    癌症患者為何容易感染?

    1.惡性腫瘤患者因腫瘤細胞消耗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加重免疫功能障礙,外科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等,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白細胞下降,如果出現口腔黏膜破損或腸道黏膜破損,給細菌、病毒、真菌創造機會。

    2.放化療、放射性炎症的患者,通常會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有抑制免疫作用,也會讓腫瘤患者更容易感染。

    3.癌症治療過程中,會置入各種管子,如留置針、PICC、輸液港、各種引流管等,尤其是靜脈置管,將增加感染的機會。

    如何避免感染?

    1.遠離感染源 患者、患者家屬以及來探望的親朋好友需要戴口罩可以有效隔絕細菌,平時在人多的地方,也建議戴口罩保護,對於放化療者儘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2.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潔,每次餐後和睡前用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液漱口,防止食物殘渣滯留。

    3.臥床患者需加強面板護理,經常翻身以防褥瘡;勤換衣勤擦身,保持面板清潔。

    4.加強營養支援,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注重合理的營養搭配,保障身體的營養需要;保持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

    5.平時注意保暖,避免著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5.對於隨身攜帶PICC導管以及各種引流管者,需要按時消毒、更換貼膜、衝管護理。

    6.放化療患者治療間期每週複查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下降者要及時打升白針治療,有高熱伴重度骨髓抑制者,需住院抗感染治療。

  • 6 # 李鴻政醫生

    感染是個很廣泛的概念,癌症患者可以由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面板感染等等,癌症也有不同,有的是肺癌、結腸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等。

    一般來說,癌症患者如果做了化療,免疫力低下,這時候最常發生的是肺炎,要想避免肺炎的發生,以下幾個要注意:

    1、化療的方案要合適,制定化療方案的時候要考慮療效和不良反應,很多淋巴瘤的患者用了化療藥物、靶向治療後發生重症肺炎。

    2、多鍛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保持運動鍛鍊,是維持免疫力最好的、最簡單的方法,比如跑步、游泳都是挺好的。

    3、可以適當用些調節免疫力的藥物,包括中醫中藥都是可以的。

    4、一旦有肺炎跡象,儘早處理,以防持續加重。

    即便我們努力很多,癌症患者有時候很是難免發生嚴重的感染,而且多數癌症患者最終都是死於嚴重感染,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 7 # 美中嘉和防治腫瘤

    說到像流感這樣的傳染性疾病,癌症患者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之一。對於普通人來說,流感也許只是個頭疼腦熱的小病,七日即可自愈;但對於癌症患者,流感則非常容易“找上門”,處理不當或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所以,癌症患者學會保護自己免受流感侵襲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關於流感,癌症患者該瞭解和注意什麼呢?

    如果癌症患者認為自己得了流感該怎麼辦?應該注意哪些症狀,何時去看醫生?

    最令人擔憂的是,如果癌症患者感染了流感,那麼,他們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會更高。因此,如果癌症患者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涕、喉嚨痛或咳嗽等症狀(尤其是免疫系統受損的話)馬上去看醫生。流感並非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但是必須在症狀出現後48到72小時內儘早給予治療。如果懷疑自己可能得了流感,最好也檢查一下其他病毒。

    癌症患者服用達菲安全嗎?

    是的。任何流感測試呈陽性的人都可以服用。

    癌症患者對流感疫苗應該知道些什麼?

    對於任何型別的癌症患者來說,接種流感疫苗都是安全的。但我們發現,有時流感疫苗在癌症患者中並不像在健康人群中一樣有效,尤其是在那些正在接受積極癌症治療的人群中。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注射疫苗很重要,而不是使用鼻腔噴霧劑,因為鼻腔噴霧劑是一種減毒活疫苗,可能會導致免疫缺陷的患者患上流感,效果不如注射疫苗。

    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接種疫苗安全嗎?

    是的。任何癌種的患者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但如果你正在進行化療,或者免疫系統非常脆弱(例如,幹細胞移植後不久),那麼,你的身體可能不會對疫苗有很好的反應,或者疫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接種疫苗前和你的醫生談談是很重要的。並不是說接種疫苗有什麼危險;疫苗的效果可能並非你預期的那麼好,以免接種疫苗後給你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如果朋友或親戚得了流感,癌症患者該怎麼辦?

    離他們遠點。最好不要暴露在流感環境中,但是如果你可能與已確診的流感患者有過非常密切的接觸(一米內超過10分鐘),請立即通知你的醫生。你可以服用達菲作為預防措施。

    流感疫苗保護作用到底有多少?如果不能百分百預防流感,為什麼還要讓病人接種疫苗呢?

    即使注射疫苗並不能百分之百預防流感,但我們發現,如果已經接種了疫苗,注射疫苗可以減輕感染的嚴重程度。這就是我們推薦注射流感疫苗的原因。

    除了注射流感疫苗,患者還能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呢?

    每天戴上無菌口罩和手套,勤洗手。避免擁擠的地方,遠離病患和5歲及以下的兒童。

    最後,提醒廣大患者,如果在癌症治療期間感染流感。切勿擅自改變治療方案,一定要與醫生溝通並請醫生決定。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患者教育辦公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喝幾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