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劉文靜,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在李淵未稱帝前,劉文靜就聯絡李世民、裴寂,為李淵起兵反隋做準備。唐朝建立後,劉文靜成為了太原元謀功臣之一。但是後來劉文靜卻身受冤屈,雖然李世民也曾力保劉文靜,但最後劉文靜還是被處死。

    那李淵為什麼要執意殺劉文靜呢?

    劉文靜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太原元謀功臣之一,說明他功勞是很大的,同時他能力也很高。所謂功高則震主。正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

    唐高祖李淵本來對劉文靜就有所猜忌。在加上劉文靜和裴寂不和,而裴寂又深受李淵的信任,裴寂就進言除去劉文靜。當時雖然有李世民力保劉文靜,但是最終劉文靜還是被處死了。

    所以李淵會執意處死劉文靜。

    本來李淵建立大唐後,劉文靜認為他才能在裴寂之上、功勞在裴寂之上。然而地位、官職卻遠遠不如裴寂。所以劉文靜心裡很不平衡,故而他對裴寂也有所怨言。他和裴寂兩人後來在朝堂之上,只要是裴寂贊同的,他則是反對,所以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很大。

    後來劉文靜酒後用刀砍柱子,並還說要殺了裴寂。而當時劉文靜的一個侍妾失寵,所以心生怨恨,於是就讓其兄告發劉文靜,誣陷劉文靜謀反。

    結果李淵就讓裴寂和蕭瑀審理劉文靜。劉文靜在被審時就說,“太原起兵時,自己和裴寂地位還是差不多,自己的才能和功勞並不比裴寂少,但如今地位卻遠不如裴寂,自己卻有不滿之心”。

    劉文靜話雖這麼說,但是李世民、蕭瑀等人都認為劉文靜只是對裴寂有所不滿,卻非真的謀反。所以李世民就力保李文靜。

    本來李淵就對劉文靜有所猜忌,這時裴寂又對李淵說“劉文靜才能、謀略的確很高,但是他為人陰險,他的醜言怪節已經露出,此時天下還沒有平定,外又有強敵,若留下劉文靜,將來可能就會後悔的”。

    最終本來就對劉文靜有所猜忌的李淵,就聽信了裴寂之言,處死了劉文靜。後來李世民則為劉文靜平反,追復劉文靜的官爵。

  • 2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李淵之所以不顧李世民的一再請求執意處死劉文靜有以下三個原因:

    1.狡兔死,走狗烹!

    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劉文靜在大唐開國以後對李淵的用處就沒有那麼大了,而且劉文靜在李淵反隋立國的過程中有非常大的功勞,有點功高蓋主的跡象,所以這正符合狡兔死,走狗烹,李淵在成功之後殺他也並非偶然。

    2.劉文靜的政敵裴寂落井下石!

    劉文靜和裴寂二人一直不合,劉文靜有沒有反意暫且不說,李世民在主審劉文靜的時候認為劉文靜只是對政敵裴寂不滿,並無反意,李世民也是這樣和李淵求情的。但是李淵依舊執意處死劉文靜,這其中就有另一位主審的功勞了,他就是劉文靜的死對頭裴寂,裴寂的落井下石讓李淵堅定了處死劉文靜的決心!

    3.劉文靜對自己的官職不滿就是對李淵的不滿!

    其實李世民在向李淵求情的時候,說劉文靜不是對李世民不滿,而是對裴寂官職在他之上不滿,不滿的是裴寂。但是裴寂是李淵的心腹,劉文靜對裴寂的不滿就是對李淵的不滿,對官職的不滿更是對李淵的不滿,因為官職就是李淵封的,所以李世民的求情起不到一丁點作用。

  • 3 # 無畏偉強

    李淵殺劉文靜就是給李世民看的,劉文靜的聰明才智和對李世民的幫助親近程度不比房玄齡等人底,劉文靜能活到李世民稱帝肯定也是一個宰相,正是因為劉文靜有才能有計謀又與李世民走得近李淵成人覺得此人日後與李世民合謀會威脅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於是殺了劉文靜,即斬了李世民一條臂膀又牛人雞給猴看警告一下李世民。

  • 4 # 唐詩宋詞有風雲

    武德二年(619)八月,劉文靜和其弟劉文起以謀反罪名被押赴刑場斬首示眾。"高鳥盡,良弓藏,故不虛也!”當這位昔日晉陽起兵的功臣將一聲長嘆拋向空中,他不會想到,自己一路南征北戰下來,竟會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命運。

    對於李淵誅殺劉文靜這一唐初重案,史家有多種惴測,而其中佔據主流的說法就是,李淵此舉,其實是要翦除李世民的羽翼。早在劉文靜因反隋謀逆罪名坐系晉陽獄中時,李世民實際就已將“偉姿容,有器幹,倜儻多權略”的劉文靜劃入了自己的陣營,此後一路征戰,劉文靜更是成為其左膀右臂,貼身親隨,即便淺水原首戰失利,李世民也不過是做了個樣子將其削官,不久又官復原職。時年剛剛二十二歲的李世民再清楚不過,欽定的太子並不是他,他只是個替父皇衝鋒陷陣的秦王,而要真正贏得皇位繼承權,沒有自己的勢力集團是萬萬不成的,正因如此,弓馬沙場之上,他在一步步用勝利的戰果夯實自己的威信的同時,也籠絡出一大批忠心於自己的將相之才,劉文靜,正是其中極為出色的一位。

    然而,李世民的野心終究逃不過李淵的眼睛,他不希望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重演,而劉文靜與裴寂之間的齟齬恰恰給了他一個敲山震虎的機會,尤其是看到李世民都站出來為劉文靜求情,李淵更是不再遲疑。他沒有深究劉文靜“謀逆”的動機和細節,他只知道,這個晉陽起兵的功臣必須死在這個再好不過的罪名上,而劉文靜被砍下的頭顱所起的作用,就是要告訴自己摩拳擦掌的次子李世民:太子之位是你的哥哥李建成的,你就不要惦記了。

  • 5 # 靈石蘊

    父子二人做戲,劉文靜非死不可

    李世民年老時候搞了個凌煙閣,上面有二十四功臣,排在首位的叫長孫無忌,還有一些很知名的人物,比如開國三大功臣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這些人物當然厲害,也確實功勳巨大,但相比於劉文靜的奠基之功,還是差那麼一丟丟的,為什麼劉文靜沒有入住凌煙閣呢

    若說劉文靜有罪被李淵殺掉,但629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已經為他平反,恢復一切爵位,按道理講,把老劉放入凌煙閣,是必須的,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李世民就沒這麼幹

    所以啊,當年老劉的死,其實是父子共同決議,只不過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罷了。劉文靜雖然功勳巨大,引導並輔佐李淵父子建立大唐,也使大唐渡過最初的艱難時刻,但他犯忌諱了,非死不可!什麼酒後失言半夜要殺裴寂引子而已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他幹了什麼忌諱的事了呢?

    楊廣三徵高麗後,大隋進入了亂世,劉文靜看準時機,唆使李淵叛變自立。但太原李家本是隋朝國公,周邊又有眾多大隋兵馬,北方更是群雄亂起,李家一旦自立,說不得就得給隋朝和群雄兼併掉。不過這個顧慮,讓劉文靜解決了,自立之初,老劉力勸李淵

    連突厥以益兵威

    就這樣,經過劉文靜謀劃,老李家和突厥聯絡了起來,具體什麼條約內容不得而知,流傳在外的有兩條:一是李家向突厥稱臣,二是突厥入關后土地人口歸李家,金銀財務歸突厥

    協議談妥後,劉文靜帶著突厥大軍入關,李家局面隨即穩定。後面又滅了楊廣手下猛將屈突通(戰敗投降,也是凌煙閣上榜人物)數萬大軍……

    等楊侑禪位李淵時,李家算是徹底站穩了腳跟

    大唐建立後,統一天下需要大義,這勾引異族入關的齷齪事當然得甩鍋,一手操辦其事的劉文靜,也就進入了生命倒計時。619年,劉文靜臨刑前感慨:高鳥盡,良弓藏

    那時候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等眾多勢力還沒平定呢,老李家遠沒有到高鳥盡、狡兔死地步,哪裡需要良弓藏!劉文靜之所以這麼說,因為他明白了。後來李世民給他平反,卻不給他榮耀,也是如此

    雖是李淵父子甩鍋,但劉文靜之死,罪有應得,不值得同情

    估計當年楊廣被困雁門,也是老李家搞的鬼

  • 6 # 伊耆角木

    李世民求的越多,劉文靜越沒有活路。因為李淵殺劉文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力量,防止他身邊形成一個小朝廷,動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當然,劉文靜與李淵寵臣裴寂的矛盾也是他被殺的重要因素。

    劉文靜與裴寂是李淵太原起兵的主要策劃者,正是在他們二人的推動下,李淵才能下定決心,並且順利地打響第一槍,走上征服天下的路。但是,兩人之後的境遇卻不同。李淵跟裴寂私交更好,而劉文靜相對疏遠。故而劉文靜的官位一直在裴寂之下,只能屈居朝中二號人物,故而引發劉文靜不滿。於是當李淵和裴寂同坐共食,劉文靜就上奏提醒李淵注意尊卑有序,卻被李淵一笑置之。此後劉文靜屢屢在朝堂上與裴寂意見相左,終至不可調和。而劉文靜也逐漸與李世民越走越近。

    後來,西秦薛舉進犯涇州,李世民出征,卻身患瘧疾,無法處理軍務。劉文靜當時作為元帥府長史,沒有聽從李世民避敵鋒芒暫緩交戰的命令,貿然出兵,兵敗被削去官職爵位。此後雖然隨李世民再次出征平定西秦,恢復了爵位、封邑,但地位是大不如前。從原本的門下省長官納言(唐朝三省長官併為宰相),變為尚書省下轄六部之一民部(李世民繼位後避諱改稱戶部)尚書。雖然品級都是正三品,但權力相差很大,已經失去宰相地位。劉文靜因此心灰意冷,常與弟弟劉文起一起借酒澆愁,並揚言要殺裴寂洩恨。

    正巧又有一件事發生了。當時劉文靜家中常出怪事,劉文靜認為可能鬧鬼,便請了法師做法,一連幾天晚上施法。結果劉文靜的一個小妾因為與其他妻妾爭寵不過,竟藉此告發劉文靜謀反。裴寂抓到機會,大肆利用。李淵得知,命裴寂與蕭瑀審訊劉文靜。裴寂本是劉文靜死對頭,讓他主審可見李淵本意就是要讓劉文靜一死。最終坐實了他的謀反罪,李淵也決定殺劉文靜。

    此時,李世民站出來為劉文靜求情。稱他是太原起義首功,卻沒得到應有的地位和賞賜,心有不滿或許有,但絕無謀反之心。其實,劉文靜與李世民關係早就很好了。李世民西征薛舉時,劉文靜是他的元帥府長史,後來李世民以太尉兼任陝東道行臺尚書令,劉文靜也兼任陝東道行臺左僕射,是李世民的副手。是李世民完全的死黨。所以,李世民對劉文靜的求情,不止出於公義,更多的還是私交,及為他自己的政治勢力考慮。

    但是,李淵的想法與李世民恰恰相反。因為李世民戰無不勝,功勞大到無以復加,早已嚴重威脅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李淵作為皇帝,一定要保證儲君地位穩固,所以,打壓李世民是不得不做的。劉文靜倒向李世民,勢必讓李世民勢力更加壯大。所以,李世民越是求情,越是證明二人關係非同一般,李淵越是不能心軟。他必須剪除李世民這個強有力的羽翼,劉文靜非殺不可。

    當然,李淵也不是真的毫不念舊情。處死劉文靜的詔書早就擬好,依然沒有發出,他也在猶豫。最後,還是裴寂的勸說讓他下定決心。劉文靜和弟弟劉文起一同被殺。

    劉文靜之死是李源第一次殺功臣,也是李淵對李世民集團的第一次嚴酷打壓。此後,父子間的裂痕不可避免的產生。武德二年劉文靜之死,也算是為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打下了第一個伏筆。

  • 7 # 看遍山川

    劉文靜的案子看起來很簡單,在家裡和弟弟吃飯的時候多喝了幾杯,謾罵自己的政敵裴寂,他倆都是李淵晉陽起兵時的頭號功臣。李淵稱帝之後,裴寂得到李淵的特別重用,劉文靜的待遇就相當對差一些,他當然心有不滿要發洩一下。

    這事被家裡的小妾告發鬧大了,本來這種家裡酒後發牢騷的話上不了檯面,但是這次朝廷讓由蕭瑀和裴寂出面負責審理,裴寂是涉案人員,應該回避而變成主審,從一開始這案子就瀰漫著一絲不詳氣氛。

    在有司審問時,劉文靜不否認自己說過的話,並且強調大家都是太原起兵的功臣,自己還有軍功,才能絲毫不比裴寂差,如今反倒裴寂的地位比自己高,表示不服,但要說謀反是不存在的。他的這番話講得義正言辭,在一般人看來是他和裴寂一向有矛盾,是針對裴寂的。

    但是在李淵看來卻不是這樣,都知道裴寂是李淵身邊當前的紅人,對付裴寂和瞄準皇帝發難是一樣的。他們兩個的輕重取捨,地位高地是李淵一手造成的,是李淵的主觀政策,劉文靜和裴寂的矛盾本質上是和朝廷也就是李淵的矛盾。

    在這一點上,李淵作為皇帝比誰都清楚,劉文靜這位首義老臣,在丟擲自己的言論時絲毫不顧忌李淵皇帝的處境和難堪。在簡單的人事糾紛背後隱藏著像劉文靜那樣的功臣對皇權的任意指責和不尊重,在帝業初創時期,周圍強敵環立,唐政權還有許多坎坷要去征服,在內部出現這種輕蔑皇權的聲音絕對不是件好事。

    而李世民幾次向李淵陳述勸解,劉文靜有功勞,目前地位偏低,有不滿是正常的,說他要造反不可能。可以看出,李世民和劉文靜的說法如出一轍,那麼問題的性質在李淵眼裡顯得就更加嚴重。隨意對朝廷的做法說三道四,反對朝廷的政策,就是反對李淵本人,即使沒有事實但至少也存在預兆。

    何況李世民為什麼一直替劉文靜叫屈,因為劉文靜在李淵面前失寵之後被差遣到李世民身邊效力,之後兩人關係相當熱絡。同樣一番話的意思,從李世民嘴裡講出來,李淵更是不寒而慄,劉文靜只不過是個臣子,而李世民手握重兵,身份與眾不同。大唐的事業還沒有根本奠定,江山還沒有完全打下來,自己的大臣和兒子就糾結在一起,不清不楚相互幫襯形成朋黨的苗頭。

    如果揣度李淵的想法,李世民越是替劉文靜說話,李淵越是要殺劉文靜,樹立自己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剪除羽翼,敲打一下自己這個太能幹的兒子,所以劉文靜是“死定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框架柱主筋搭接長度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