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我覺得家族祠堂文化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祠堂是家族重要的活動和社交場所,其內容多以光宗耀祖、忠孝節義、勤儉持家、和睦鄉鄰為主,很符合和諧社會的發展與要求。但我同時覺得,繼承和發揚祠堂文化在現實社會里困難重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土地是稀缺的資源。要想繼承和發揚祠堂文化,首先要建立一所祠堂。有的大家族可能很有實力,建立有自己的宗祠。但是對於有些小家族來說,是沒有祠堂的。要想建立祠堂,首先需要買來幾畝土地。現實情況卻是,農村的宅基地根本就不夠用,早已成飽和狀態。建祠堂的土地根本就找不出來,或者花很大價錢才能買來宅基地。

    第二,建祠堂勞民傷財。假如能夠找來宅基地,那麼肯定是花大價錢買來的。這些錢由家族內的人員來均攤,肯定就會有人不願意,畢竟窮人比較多,養家餬口都困難,額外支出肯定吃不消。另外,建祠堂也是很花錢的,祠堂一般都是四合院,屬於古建築,要立碑,掛牌匾,繪畫,雕塑等,這是很花錢的。祖宗雖然需要祭祀,但是一般的家庭真的承受不起建設祠堂的費用。

    第三,封建社會的家族制早已分崩離析。現代社會,多是三口、四口之家,早已不是過去的大家庭,幾十口人吃一鍋飯。現代家庭更加民主和自由,各家顧各家的,個人過個人的。即使是本家的,關係也不是那麼親密。現代社會,兒子不孝順老子,弟弟不尊重哥哥,晚輩不尊敬長輩,極其正常。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基本上是利益關係,沒有經濟聯絡基本上就沒有交往了。

    第四,祠堂的調解作用已不復存在。過去建立祠堂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解鄰里矛盾,解決家庭紛爭。但是現在,村裡面有村委會,調解鄰里矛盾可以找村委會解決。比較大的紛爭可以打官司上法庭解決,畢竟現在是法治社會,違法犯罪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繼承和發揚祠堂文化,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能強制要求必須遵循。祠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如果家家戶戶都不怎麼富裕,還是不要勉為其難了吧!

  • 2 # 遠田農夫

    中國文化能夠博大精深,和而不同,歷經數千年而存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天下”思想。

    宗祠文化是家文化的補充和組成。是中國文化的粘合劑,凝聚著家文化的精魂。同時,也是封建統治文化的幫兇。是一種狹義的家文化。毛主席把這種家文化打破後從新建立新的體系。“五湖四海一家人”是一種廣義的家天下。家不在侷限於姓氏,不再依賴於家庭成員的地位顯赫。一區域劃分設立各級組織,形成了新的體系。雖然當時是民族共進的需要,同時也是宗祠文化的壽終正寢。

    現在還有人推行宗祠文化無可厚非,那是家事,值得敬佩。因為原本宗祠是規矩的敬地!不僅是光宗耀祖的顯擺。記得小時候,小孩子是害怕祠堂的,也許應該是敬畏,但那時候就知道害怕。

    家是國的縮影,宗祠是封建思想的殘留。沒有家訓規矩的祠堂誰說了算?孝道不能存於主流地位,宗祠文化就不能刻意推行,其後果不堪設想!小則傷家,大則亂國。

  • 3 # 流影笑年

    是非常必要的,祠堂文化可以作為教育的一種導向!自古以來祠堂都是文化傳承的根據地,古代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家風!家風的之外,祠堂文化也可以讓後輩們感受傳統的氣息。而且連結鄉里鄉親。如今社會浮躁,家傳文化淡薄才會出現如今混亂的局勢。如果我們能借助這種本有的文化加強思想教育要強於國家社會的宣導!祠堂文化也可以成為青少年走向正途的指明燈,祠堂中一般都會有靈位以及名人事蹟。這種文化事蹟不但可以影響孩子也可以傳播正能量!如今社會發展,家庭觀念越來越淡薄,記得每一次回家大家都已經是吃喝玩樂。年輕人已經忘記壽禮的文化!作為南方陳氏的傳人,自從三百年前康熙年間遷移到魯山之後就與南方失去了聯絡!近些年來得知自己是金門陳氏的後人與臺灣陳姓最親。我輩出自正宗的南陳皇室陳後主第二個孩子之後!不知何時才能揭開那段歷史,客從何處來的的憂傷歷歷在目!

    廣奇王金

    來從海濱

    坐鎮南鄰

    開基魯陽

  • 4 # 手機使用者55783441191

    思想文化作為上層建築的構件,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基礎上的。祠堂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也是與古代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其經濟基礎所能成就的文化傳承方式相匹配的。以現代科技承載的文化資訊傳播手段,可謂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哪裡還有家族祠堂文化的立足之地?我覚得也有很多年沒有見過祠堂了,更沒有人提過“祠堂文化”了。祠堂文化在六七十年前是被人為淘汰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它只會被歷史發展的洪流自然淹沒。因此,它的歷史史命已經完結,沒必要再行倡導或“繼承發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為什麼裁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背後的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