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萊茵山下876

    情愛糾葛不斷,時代鉅變不見(大抵是作者們吃太飽了):

    1、黃碧雲-代表作《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需要參加培訓班的殘次作品:

    小說不應當是這個樣子的,小說的細節應該是充分的,起承轉合應該完整,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過渡應該自然。你看張愛玲在《金鎖記》裡寫十年過去了,用的是電影的手法。可是在當代女性作者的筆下,你永遠不知道時間,怎麼就從一個冬天走到了另一個冬天。最後連名字都懶得取。

    同時本人對同性戀情沒有任何偏見,但那種有話不好好說日子不好好過要死又不落氣的文青筆調。鑑於本人不巧恰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一類,平生之最煩恨那種MS每天都在並且只在過精神生活動不動就站在熙來攘往的人潮裡風中凌亂內牛滿面還扯著別人衣角不放手失心瘋一般喃喃自語:“你是懂我的,只有你是懂我的,不是嗎?”

    懂你個屁!

    亦舒:代表作:《我的前半生》-偽女權的前半身:

    很多人批評電視劇亂改劇情,直言亦舒筆下的女人“真”獨立自主才能獲得幸福。我很好奇,從家庭出來的子君,在奮鬥幾年以後嫁個手頭更闊綽的男人,得到他的寵愛就是幸福嗎?

    小說版的子君,要的是“姿態好看”,離婚之後初上職場追逐者無數,最後突然發現自己有藝術天賦以藝術為生。這裡是亦舒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帶一點菸火味,油煙氣,一點都不可以。

    她拒絕前夫的複合多是因為現有的追求者已經出現了更好的,一雙眼睛滴溜溜地轉,她還是要在閒下來的時候一臉平靜而破碎的表情,連女兒男朋友都看出她很“寂寞”。當然想要另覓佳婿並沒有錯。只是在亦舒筆下,男人成為女人一生的唯一解藥,談獨立是遠遠未及的。女強人閨蜜最後嫁得如意郎君做全職太太,妹妹潑辣玩性大最後放低要求嫁了洋人,子君則換了一個金龜婿。

    這裡女性的奮鬥就像是美國剛允許女性上大學時的情形,讀書只是嫁人的籌碼,而子君的奮鬥故事只是她在婚戀市場上的錦上添花。

    1925年的子君:究竟是愛情還是男人在影響女性

    魯迅筆下的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是一對平凡青年私奔,在柴米油鹽中男青年磨滅了愛情,子君返家死亡,男青年紀念的故事。

    裡面子君說了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句口號式的話語,並不是雙方關係中的真實寫照。子君在涓生被磨滅的愛情裡兀自做著往事的溫習,最後涓生和她說分手時,“她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裡也發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著我的眼。”子君始終是以一個孩子尋求依戀的身份去生活。

    她最後被父親接走。魯迅先生看得很清楚:從夫回到從父,女性還是處在從屬地位。

    可以看到,近百年的女性努力之後,主流話語仍然把女性視為第二性。婚姻歸宿仍然是女性的不二選擇。

    平權運動是為了讓女性有做自己的選擇的機會,而不是逼迫女性走上職場,迴歸家庭也好,工作崗位拼搏也好,都是一種選擇。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在做選擇的時候不僅僅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傳統文化糟粕里根深蒂固的觀點也在阻礙女性做出自己選擇。女性因為生育特性,被附加家務等概念給女性的工作平衡問題施加壓力。這是一個長遠的問題,需要女性漫長的奮鬥。

    但是在作者的世界,你得漂亮,出身好,頭腦靈活,風趣幽默,胸襟開闊,(背後諷刺他人並不能算心胸狹隘)並且不會受到負面影響(比如勢力的母親)才能擁有一個這樣的前半生。

    小說像亦舒的人生,禁不起推敲。

    張小嫻:代表作《麵包樹上的女人》-小女人的愛情,為什麼要持續範建

    對張小嫻的文字以前略知一二,是感性得讓人感覺不到這世上數理化的存在。

    《麵包樹上的女人》實話說,寫給十幾歲二十出頭的女孩看的,所以不能太深刻。以“我”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穿插著另外幾個女孩的愛情故事,寫得很淺,當然,正適合那群青春剛開始萌動的讀者。“我”愛上才子,而才子的性情又捉摸不定,“我”又疑心很重,害怕他不愛“我”。但才子愛“我”卻不善於表達,常常以沉默引來“我”的傷痛欲絕。分手了兩次,也找了另一段感情,最終彼此都明白心裡放不下對方,最後終於又走到了一起。

    故事很老套,小說裡的才子也只有在中學時代才覺得那是最佳擇偶標準。那時很多小女生都會在懵懂期愛上才氣逼人的男孩,但是結局往往不大好,都是互相傷害,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們的與眾不同。這個故事的浪漫,可以在讀的過程確實讓女生找到了中學時代情竇初開那種感覺,可是讀完之後,理性的激素思維水平又恢復了正常。

    張小嫻說她最擅長的職業是談戀愛,她的戀愛太童話了,很難想象自己一把年紀還裝作十幾歲的小女生在那裡賣傻的樣子。難道所謂的浪漫就是賣傻?痴情?大抵都是些自導自演的憂鬱。兩個人在一起,難道非要找些刺兒相互戳戳才夠刺激?

    戀愛是門技術活,要把理性和感性調和得當。所以留給張女子的時間不多了。

    張曼娟:代表作《海水正藍》-只記得封面不錯:

    但作者的外表至少很優雅。

    她的文字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但是也不想讀第二遍。

    大抵上讀書就像戀愛,要找脾氣相投的物件。有些人恬淡靜謐,帶著一些隱祕複雜的暗湧,這不是我所愛的感覺。我喜歡明朗、透徹、自由、情感豐富、原則明確、大喜大悲,總之,是單純的東西。可以繁複,但是每一絲單獨的成分都清晰明確。

    這本書裡面,我喜歡儼然記,因為這一個故事有明確的超現實因素,有大愛和心死,有夢境,有僧袍。情感充沛到了空靈的佛的境界,把出世人的心脹裂,讓他生病,讓她將死。所以,就算是情節不那麼完美,也夠動人的了。

    所以她還行。

  • 2 # 蓄流成河

    港臺女作家讀過一些,像瓊瑤、三毛,印象深的有趙淑俠寫的《我們的歌》,瀟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總體來說,文筆不錯,時髦,流行,比起當初大陸前衛一些。

    瓊瑤小說都是浪漫的愛情故事,那是在中學就讀過了,寫的不錯,但現在回過頭想想感覺裡面的人物都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三毛也挺浪漫,跑撒哈拉沙漠去生活,異域風情和孤身在遠方的意境很是吸引人,還有文中她表現出的善良,獨特和她的愛情都讓讀者愛不釋手,讀過她的《哭泣的駱駝》。趙淑俠現在可能是外中國人了,但她寫《我們的歌》時應該是臺灣人,這個長篇主要寫的是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們的生活,挺有正能量的,文筆可能一般,但也行雲流水。瀟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寫了一個女孩的愛情,裡面有對自己所生所長的故鄉的特色的描寫和愛戀,帶著深深的愛對那裡風土人情展示,很有特色,小說文筆語句凝鍊,讀來很有吸引力,真的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值得一讀。

    這些都是中學時代接觸過的港臺女作家的文學作品,也許那邊比大陸要開放,女作家們寫的也都挺前衛的。最近很少讀了,主要是沒時間和機會,還有可能是大陸也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家替代了港臺的作家。這是個人粗淺的印象,也許每個人讀過都有不同的觀感吧。

  • 3 # 李潤兒

    港臺女作家筆下的女性,比較獨立,有個性,思想。比如倪匡的妹妹亦舒,她夲人比較特立獨行,還很有思想。《喜寶》《我的前半生》拜讀過,書裡主角的行為,思想經過電視的演譯,女性告別了婆婆媽媽,更加自立,自強肆意的活在這世了。 更喜歡她對周慧敏的評價:″這個女孩美的像卡通人物且有才華,不慕虛榮,一件衣服穿多次。猶如人間天使降臨,給全家帶來了溫暖"得姑姑如此待自己,周慧敏怎麼想!

  • 4 # 知新小築

    港臺女作家亦或男作家,他們的作品通常強烈體現了自身的浪漫細胞,較少功利性質寫作,在字裡行間裡寫下自身的價值觀。

  • 5 # 淼於子

    港臺女作家都帶有比較浪漫主義色彩。都比較側重於對情感的書寫,通過對情感的描寫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對大陸的熱愛。港臺女作家也都比較追求完美主義和真善美,以及對自由主義的追求。

  • 6 # 浣花清流

    安利一個不溫不火,但絕對是寶藏作家的臺灣女作家———琦君

    琦君的散文成就很高,其散文多有小說化的語言風格,很有時代韻味。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應是,發表於1991年,被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橘子紅了>

    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

    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

    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

    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氣息。

  • 7 # 長嘆一生

    港臺女作家的書看得少,有印象的是龍應臺,三毛和亦舒。說實在的,不瞭解港臺地區的生活背景,所以對作品的瞭解也不深。走馬觀花的看一點兒。感覺龍應臺好一些,挺敢說話的!三毛的也還行,亦舒的文風我不喜歡,所以溜一眼就拉倒了。

  • 8 # 廣法居士

    三毛的散文好極了,說實話,我只喜歡

    她的文章,不太喜歡她這個人。

    瓊瑤的作品文筆上的功夫不及三毛的一半。

    尤其是那六個夢,最是索然無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早的90後都已經30歲了,你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