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據說是因為幽州和涼州都是中原養馬的好地方,但是幽州被遼國佔據,涼州被西夏佔領,所以,宋朝就悲劇了。

    但我認為這只是託辭,失敗的人找的理由而已。其實宋朝不是沒有馬,只是騎兵戰鬥力不行。

    漢朝開國版圖尚不及宋朝,甚至連四匹相同顏色的馬都找不到,但透過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東滅北韓、西域鑿空、南滅越南、北擊匈奴,極大的開拓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

    宋朝開國之時,其實局勢比漢、唐、明三朝都要好,趙光義有馬二十一萬匹,然而北伐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此宋朝只守不攻,怪誰?

    明朝開國之時,朱元璋北伐蒙古,戰馬十萬匹,尚不及趙光義,但朱元璋能光復幽燕,驅逐蒙古,宋朝沒什麼不行?

    宋朝軍事不行是定論,找再多的理由結果都一樣――用歲幣換和平。

    唐朝李世民也有渭水之盟,但很快便能滅東突厥、薛延陀。

    “非戰之罪,乃天亡我”的說法站不住腳,其實就是以文統武,打仗不行。

    契丹即使在唐朝安史亂後都一直被壓制,唐亡之後才崛起。

  • 2 # 鳶飛九天2018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國主,人稱“兒皇帝”的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因此,當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統一天下時,煙雲十六州依然在遼國的手裡。宋朝多次北伐,依然未能收復,因此宋朝失去了北方最大的養馬地和天險。是宋朝不斷面臨遼國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和鐵騎的踐踏。

    甚至宋朝為了獲取馬匹,專門開通了茶馬古道,在極其惡劣的自然和路況條件下,與吐蕃地區(今西藏地區)進行茶馬互換,以獲取馬匹。但是這樣獲得的馬匹數量太少,依然無法解決宋朝缺馬的情況。

    因此,整個宋朝歷史過程中。宋軍始終是缺少馬匹的,無論是北宋,還是失去了北方的南宋,馬皮一直是宋朝的一個痛點,也是一個頑疾。也因為缺少馬匹,宋朝的戰略形勢十分惡劣,只有步兵,沒有大規模騎兵的宋朝軍隊只能採取守勢,勝不能乘勝追擊,敗則一潰千里。這也是宋朝整個歷史過程中,不斷被遊牧民族欺負,卻無還手之力的最主要原因。

  • 3 # 史說新傳

    確實如題主所說,宋朝期間的軍事建設最大的短板之一莫過於缺少戰馬。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幾乎看不到馬匹,那是因為在當時馬是戰略資源,屬於國家統一管理控制。

    在北宋時期,其軍隊的主力基本以步兵為主,而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以騎兵為主,這明顯就是不對等的軍事差距,加上北宋所處的中原腹地基本是平原,所以在北方的遊牧民族騎兵快速推進,機動作戰面前,宋軍幾乎佔不到什麼便宜,只能依靠城池來防禦固守,而這些騎兵就像季節性洪水一般,時不時的來洗劫一次,輕則襲擾民生,重則破城奪地。

    那麼就可以這樣說,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馬匹數量就是衡量其國力的重要標準。據說為解決戰馬不足,從北宋開始就實行的"戶馬法",即國家以委託的形式,在邊境地區(但傳統的養馬的邊境之地大部分落入少數民族之手),國家出錢,百姓養馬,戰時國家統一佂調。到王安石變法時,實行一家一戶一馬的政策,叫保馬法,政府對此給予稅收優惠,此舉是北宋馬匹數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保障。

    但是還存在一個問題,馬的數量有了,質量還是跟不上,除了正常病死等原因,遊牧民族的馬匹長期鍛鍊,作戰能力很強,而宋軍馬匹民間圈養,跟士兵一樣缺少相應訓練,到了實戰過程自然打不過對方了。

  • 4 # 文史獸

    這是個好問題。宋朝缺馬的問題,可以說一直困擾著宋朝的軍事進展。雖說一部分與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但另外很大一部分就是重要戰略資源的缺失:馬。這直接導致了宋朝騎兵的弱勢,進一步又導致了宋朝對外軍事行動的尷尬: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所以你會看到,歷史上宋朝的對外戰爭,幾乎都是“誰主動出擊,誰就失敗”。說白了,宋朝的城防能力當時世界一流,但進攻能力,特別是遠端奔襲能力,就是渣渣。為什麼?因為缺馬。即使打了勝仗,敵人只要一個呼哨拔馬便走,而你只能拔腿便追,這怎麼可能追得上?這就導致了,宋朝即便獲勝,也不能將戰果擴大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宋朝會缺馬呢?兩個原因。

    一個是歷史原因。宋朝終結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同時也背下了五代十國時留下的包袱。那就是幽雲十六州的喪失。幽雲十六州是五代時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送出去的,以稱臣、認爹、納土的方式取得了契丹(遼)的支援,滅亡了後唐。後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都曾試圖收回幽雲十六州,但可惜都失敗了。幽雲十六州,不但是重要的邊防帶,也是重要的良馬產出地。丟失了這一塊戰略要地,可以說直接拖累了宋朝一百多年,直到北宋被金滅亡。

    另一個原因是人口的激增。除了幽雲十六州,還有哪些是良好的產馬地區呢?還有兩淮地區。這裡雖然是北宋的控制區,但很遺憾,那個時候它也不適合養馬,因為太繁華了。當時的兩淮地區可以說是北宋時最富庶的地區,都城汴京(開封)就在此地。隨著北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仁宗盛世的到來,兩淮地區已經變得人滿為患。這樣一個人口稠密的地方,自然是不適合養馬的。歷史上,只有在北宋滅亡、南宋初建的時候,這個地方才又重新變得適合養馬了,因為人口驟減,都逃去了南方。也是在這個時候,宋朝的進攻能力才有所增強,出現了岳家軍這樣有實力直搗黃龍的勁旅。

    其實,對於缺馬導致的進攻短板問題,宋朝統治者也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到了神宗朝,才有了轟轟烈烈的熙河開邊。因為河湟地區,也是一處適宜的養馬地,雖然小了點。只不過,那裡基本上被西夏和吐蕃控制。當時的宋朝透過築城修寨收復了三千里土地,招撫了當地的一些番人,一定程度了緩解了缺馬的問題,同時還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抄,其實形勢上是比較樂觀的。只可惜,神宗之後,宋朝內部變法派與守舊派幾經反覆,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實際上被擱置,還是沒能發揮作用。

    直到靖康恥的慘劇發生,宋室南渡,從此蜷縮在江南的一片迤邐山河中,以上的三個重要養馬場地,也永遠的失去了。

  • 5 # 崑崙巍巍2

    宋朝的版圖本來就不如漢、唐等盛世的版圖,中後期就更不平安了,西北有西夏,北、東北有遼、金等政權勢力,都對宋朝虎視眈眈,經常對宋發動掠奪戰爭。而那些政權勢力範圍又都是盛產馬匹之處,宋朝和他們關係不好,自然就斷了馬匹的來源,這就是宋朝缺馬的原因。

  • 6 # 歷史鐵老師

    宋朝作為一個龐大的王朝,為什麼會缺馬呢?我們都知道有馬的軍隊叫做騎兵,馬的行進速度和質量都遠遠大於人,所以,在戰爭中,馬的作用不容小覷,像蒙古騎兵利用馬設計的“鐵浮屠”,《水滸傳》裡描述的呼延灼的“柺子馬”等等,都是馬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馬是不可或缺的戰爭機器,但是宋朝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怎會缺馬呢?翻閱一下資料,大致得出幾點結論。

    第一,宋朝政府的政策是“重文輕武”也就忽視了重工業軍事的發展,軍隊都不建設,怎會培養戰馬呢?由此看來,宋朝的衰落跟這些政策不無關係啊!

    第二,宋朝丟失了養馬的地盤,在甘肅,河套地區是養馬的好地方,但是宋朝卻在戰爭中丟失了這些地方,以至於失去了養馬的場地,試想一下,如果宋朝政府重視,規定一塊地方養馬,培育馬匹,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一句話,事在人為啊!

  • 7 # 老貝家的小翊翊

    這個問題很好,指出了北宋問題的核心所在。

    北宋大多數時候為何缺少戰馬?自北宋中期起,多將罪責歸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其實是一種弱者為自己開脫的行為。

    實際上,北宋前期並不缺馬。宋太祖趙匡胤繼承了後周世宗柴榮百戰百勝的精兵,這支唐末以來最強大的軍隊,光騎兵就有近十萬,史載宋軍馬匹更超過20萬匹。然而手握如此強大的軍力,卻在趙光義指揮下高粱河慘敗。柴榮、趙匡胤麾下戰無不勝的精銳就此灰飛煙滅。

    高粱河之敗,直接後果是北宋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更嚴重的後果,就是漢唐以來中原最大的產馬地河套地區窺見了北宋的虛弱。

    在宋初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等一系列戰爭後,夏州定難軍李光儼、李繼遷父子被宋軍強大的戰鬥力嚇出翔,宣佈依附北宋,並遣子入質。

    但高粱河之敗,讓李繼遷瞄見了宋朝的外強中乾,三年後宣佈自立,並向遼國納貢。其子李元昊更是公然稱帝,定國號西夏。

    然而,缺乏馬場仍然不是大宋缺馬的最根本原因。終宋一代,軍馬匱乏的最根本原因是宋代如同智障的馬政。

    宋代設群牧司,專門負責軍馬的培育與配種,本來這也沒啥,漢唐都有類似機構。然而奇葩的是,宋代馬監的主管部門是太僕寺,而不是兵部或者軍隊,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太僕寺辛辛苦苦培育了軍馬,軍隊一分錢不出就拿去打仗,打贏了分不到一毛錢功勞,打輸了還會被軍隊推諉責任,這種破事會有人肯幹?

    於是可以看到,在王安石變法前的百年時間裡,宋代馬政簡直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比如《神宗實錄》裡記載,饒州馬監有種馬400多匹,不到5年養死了300多匹,產馬駒20餘匹。400多種馬,產馬駒20多匹,就這種效率還想發展軍馬?還是去做青天白日春秋黃粱夢吧。

    王安石將馬政下放到民間,雖然產生了大量諸如地方官勾結豪強殘民、河北山東馬賊峰起之類的負面影響,但相比之前的弱智馬政仍然強出太多。

  • 8 # 飛揚的思緒HF

    宋太祖的統一天下的壯舉,可以說沒有完成。到了宋太宗時,天下三分,東北、西北被遼和西夏佔椐。三國不時發生爭鬥。戰馬作為頂級戰略物資,不可能從這兩國得到,河西走廊這個漢唐時與西域主要貿易通道也失去後。買馬也不可能了。

    宋遼夏地圖。

    宋太宗北伐在高梁河慘敗後,宋朝野再無收復燕雲之志。改變中原王朝歷史走向的澶淵之盟後,宋的國策以守為主,對戰馬的需求不再緊急了。

    宋太宗

    因此,可以說宋朝之所以缺馬是它不想要馬,或者缺馬只是掩蓋失敗的理由。因為宋開國時有馬匹近二十萬。而橫掃大漠的明成祖朱棣不過有數萬騎兵。再者秦朝曾在山東半島建設過大型馬場,漢武帝時鼓勵民間養馬,都很好的解決了騎兵馬匹問題。

  • 9 # 娛心態樂生活

    第一應該是地理位置原因,我們都知道遊牧民族擅長騎射,由此可知在中國馬匹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或東北地區,而且拿蒙古來說擁有大片草原,是馬匹生長的天然草場。而宋朝的主要版圖在中國南方,所以馬匹資源比較匱乏!

    第二原本可以透過貿易來獲取馬匹,但是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摩擦不斷,特別是馬資源比較豐富的遼,金!你缺戰馬我自然不可能讓你跟我貿易獲取戰馬,那不等於在變相增強敵軍作戰能力嗎!

    第三自己大規模養馬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在宋朝時代,西安周邊的植被破壞很可能已經達到了無法容忍大面積養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陽的考慮,但是沒有嚴肅的考慮過建都西安的問題。北宋雖然控制了陝西大部和甘肅東部,然而此時這些地區也很可能無法大規模養馬!而且後來西夏李元昊反叛,北宋失去了最重要的馬匹產地,也是宋朝缺馬的重要原因!

    第四就是宋朝內部的社會問題了!南方的官吏和地主們更願意把土地轉為農田來吃租。而不是用來為國家建造馬場!宋朝是個不停戰亂的朝代,戰爭需要經濟來支撐,農田改草場,賦稅減少!馬場同樣需要大量的經濟來支撐。權衡利弊,其實宋朝的選擇也很無奈!

    以上四點個人認為是宋朝缺馬的主要原因!時代所致,地理所致吧!

  • 10 # 爾朱大魔王

    宋朝的產馬地是歷來爭論的一個問題,錢穆也認為是宋朝缺產馬地,才使得對外戰爭沒有優勢,長久以來的觀點就是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良好產馬地的丟失使得宋朝軍事力量大打折扣。那麼,宋朝真的缺產馬地嗎?

    “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國馬倍於先朝,廣費芻粟。乃詔以十三歲以上配軍馬估直出賣。”(《宋史》)

    天禧年間,宋真宗在位時,向敏中說馬匹數量比後周時期多一倍,太耗費糧食了,就把十三歲以上的軍馬拿出去賣了。

    再看後周時期,柴榮尚且能夠出動騎兵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馬匹倍於後周的宋朝只能坐牛車?其實宋朝治下的關中、河南、山東、淮河都有產馬地。合肥還被元朝當作戰馬牧場使用。甚至南朝各代,還可以“鐵馬二千”,出動數千人馬的騎兵作戰,可見宋朝並非缺乏養馬地。雖然不缺養馬地,但是宋朝的馬政實在太差,

    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宋史》)

    用來配種的562匹種馬,養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種馬,產下了馬駒27匹,也就是說562匹種馬最後得到了27匹馬駒,成活率不足百分之五,可見宋朝馬政之差。另外就是本來用來養馬的草地被大量用來養羊,宋朝從宮廷到民間喜食羊肉,因此每年耗費的羊肉量巨大,每年要從契丹西夏買了羊放到河北陝西飼養,史料中“御廚歲費羊數萬口”、“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屢見不鮮,導致了大量養馬的牧場被養羊剝奪。

  • 11 # 心向青山

    據說是因為幽州和涼州都是中原養馬的好地方,但是幽州被遼國佔據,涼州被西夏佔領,所以,宋朝就悲劇了。

    但我認為這只是託辭,失敗的人找的理由而已。其實宋朝不是沒有馬,只是騎兵戰鬥力不行。

    漢朝開國版圖尚不及宋朝,甚至連四匹相同顏色的馬都找不到,但透過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東滅北韓、西域鑿空、南滅越南、北擊匈奴,極大的開拓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

    宋朝開國之時,其實局勢比漢、唐、明三朝都要好,趙光義有馬二十一萬匹,然而北伐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此宋朝只守不攻,怪誰?

    明朝開國之時,朱元璋北伐蒙古,戰馬十萬匹,尚不及趙光義,但朱元璋能光復幽燕,驅逐蒙古,宋朝沒什麼不行?

    宋朝軍事不行是定論,找再多的理由結果都一樣――用歲幣換和平。

    唐朝李世民也有渭水之盟,但很快便能滅東突厥、薛延陀。

    “非戰之罪,乃天亡我”的說法站不住腳,其實就是以文統武,打仗不行。

    契丹即使在唐朝安史亂後都一直被壓制,唐亡之後才崛起。

  • 12 # 鳶飛九天2018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國主,人稱“兒皇帝”的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因此,當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統一天下時,煙雲十六州依然在遼國的手裡。宋朝多次北伐,依然未能收復,因此宋朝失去了北方最大的養馬地和天險。是宋朝不斷面臨遼國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和鐵騎的踐踏。

    甚至宋朝為了獲取馬匹,專門開通了茶馬古道,在極其惡劣的自然和路況條件下,與吐蕃地區(今西藏地區)進行茶馬互換,以獲取馬匹。但是這樣獲得的馬匹數量太少,依然無法解決宋朝缺馬的情況。

    因此,整個宋朝歷史過程中。宋軍始終是缺少馬匹的,無論是北宋,還是失去了北方的南宋,馬皮一直是宋朝的一個痛點,也是一個頑疾。也因為缺少馬匹,宋朝的戰略形勢十分惡劣,只有步兵,沒有大規模騎兵的宋朝軍隊只能採取守勢,勝不能乘勝追擊,敗則一潰千里。這也是宋朝整個歷史過程中,不斷被遊牧民族欺負,卻無還手之力的最主要原因。

  • 13 # 史說新傳

    確實如題主所說,宋朝期間的軍事建設最大的短板之一莫過於缺少戰馬。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幾乎看不到馬匹,那是因為在當時馬是戰略資源,屬於國家統一管理控制。

    在北宋時期,其軍隊的主力基本以步兵為主,而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以騎兵為主,這明顯就是不對等的軍事差距,加上北宋所處的中原腹地基本是平原,所以在北方的遊牧民族騎兵快速推進,機動作戰面前,宋軍幾乎佔不到什麼便宜,只能依靠城池來防禦固守,而這些騎兵就像季節性洪水一般,時不時的來洗劫一次,輕則襲擾民生,重則破城奪地。

    那麼就可以這樣說,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馬匹數量就是衡量其國力的重要標準。據說為解決戰馬不足,從北宋開始就實行的"戶馬法",即國家以委託的形式,在邊境地區(但傳統的養馬的邊境之地大部分落入少數民族之手),國家出錢,百姓養馬,戰時國家統一佂調。到王安石變法時,實行一家一戶一馬的政策,叫保馬法,政府對此給予稅收優惠,此舉是北宋馬匹數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保障。

    但是還存在一個問題,馬的數量有了,質量還是跟不上,除了正常病死等原因,遊牧民族的馬匹長期鍛鍊,作戰能力很強,而宋軍馬匹民間圈養,跟士兵一樣缺少相應訓練,到了實戰過程自然打不過對方了。

  • 14 # 文史獸

    這是個好問題。宋朝缺馬的問題,可以說一直困擾著宋朝的軍事進展。雖說一部分與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但另外很大一部分就是重要戰略資源的缺失:馬。這直接導致了宋朝騎兵的弱勢,進一步又導致了宋朝對外軍事行動的尷尬: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所以你會看到,歷史上宋朝的對外戰爭,幾乎都是“誰主動出擊,誰就失敗”。說白了,宋朝的城防能力當時世界一流,但進攻能力,特別是遠端奔襲能力,就是渣渣。為什麼?因為缺馬。即使打了勝仗,敵人只要一個呼哨拔馬便走,而你只能拔腿便追,這怎麼可能追得上?這就導致了,宋朝即便獲勝,也不能將戰果擴大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宋朝會缺馬呢?兩個原因。

    一個是歷史原因。宋朝終結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同時也背下了五代十國時留下的包袱。那就是幽雲十六州的喪失。幽雲十六州是五代時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送出去的,以稱臣、認爹、納土的方式取得了契丹(遼)的支援,滅亡了後唐。後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都曾試圖收回幽雲十六州,但可惜都失敗了。幽雲十六州,不但是重要的邊防帶,也是重要的良馬產出地。丟失了這一塊戰略要地,可以說直接拖累了宋朝一百多年,直到北宋被金滅亡。

    另一個原因是人口的激增。除了幽雲十六州,還有哪些是良好的產馬地區呢?還有兩淮地區。這裡雖然是北宋的控制區,但很遺憾,那個時候它也不適合養馬,因為太繁華了。當時的兩淮地區可以說是北宋時最富庶的地區,都城汴京(開封)就在此地。隨著北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仁宗盛世的到來,兩淮地區已經變得人滿為患。這樣一個人口稠密的地方,自然是不適合養馬的。歷史上,只有在北宋滅亡、南宋初建的時候,這個地方才又重新變得適合養馬了,因為人口驟減,都逃去了南方。也是在這個時候,宋朝的進攻能力才有所增強,出現了岳家軍這樣有實力直搗黃龍的勁旅。

    其實,對於缺馬導致的進攻短板問題,宋朝統治者也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到了神宗朝,才有了轟轟烈烈的熙河開邊。因為河湟地區,也是一處適宜的養馬地,雖然小了點。只不過,那裡基本上被西夏和吐蕃控制。當時的宋朝透過築城修寨收復了三千里土地,招撫了當地的一些番人,一定程度了緩解了缺馬的問題,同時還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抄,其實形勢上是比較樂觀的。只可惜,神宗之後,宋朝內部變法派與守舊派幾經反覆,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實際上被擱置,還是沒能發揮作用。

    直到靖康恥的慘劇發生,宋室南渡,從此蜷縮在江南的一片迤邐山河中,以上的三個重要養馬場地,也永遠的失去了。

  • 15 # 崑崙巍巍2

    宋朝的版圖本來就不如漢、唐等盛世的版圖,中後期就更不平安了,西北有西夏,北、東北有遼、金等政權勢力,都對宋朝虎視眈眈,經常對宋發動掠奪戰爭。而那些政權勢力範圍又都是盛產馬匹之處,宋朝和他們關係不好,自然就斷了馬匹的來源,這就是宋朝缺馬的原因。

  • 16 # 歷史鐵老師

    宋朝作為一個龐大的王朝,為什麼會缺馬呢?我們都知道有馬的軍隊叫做騎兵,馬的行進速度和質量都遠遠大於人,所以,在戰爭中,馬的作用不容小覷,像蒙古騎兵利用馬設計的“鐵浮屠”,《水滸傳》裡描述的呼延灼的“柺子馬”等等,都是馬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馬是不可或缺的戰爭機器,但是宋朝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怎會缺馬呢?翻閱一下資料,大致得出幾點結論。

    第一,宋朝政府的政策是“重文輕武”也就忽視了重工業軍事的發展,軍隊都不建設,怎會培養戰馬呢?由此看來,宋朝的衰落跟這些政策不無關係啊!

    第二,宋朝丟失了養馬的地盤,在甘肅,河套地區是養馬的好地方,但是宋朝卻在戰爭中丟失了這些地方,以至於失去了養馬的場地,試想一下,如果宋朝政府重視,規定一塊地方養馬,培育馬匹,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一句話,事在人為啊!

  • 17 # 老貝家的小翊翊

    這個問題很好,指出了北宋問題的核心所在。

    北宋大多數時候為何缺少戰馬?自北宋中期起,多將罪責歸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其實是一種弱者為自己開脫的行為。

    實際上,北宋前期並不缺馬。宋太祖趙匡胤繼承了後周世宗柴榮百戰百勝的精兵,這支唐末以來最強大的軍隊,光騎兵就有近十萬,史載宋軍馬匹更超過20萬匹。然而手握如此強大的軍力,卻在趙光義指揮下高粱河慘敗。柴榮、趙匡胤麾下戰無不勝的精銳就此灰飛煙滅。

    高粱河之敗,直接後果是北宋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更嚴重的後果,就是漢唐以來中原最大的產馬地河套地區窺見了北宋的虛弱。

    在宋初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等一系列戰爭後,夏州定難軍李光儼、李繼遷父子被宋軍強大的戰鬥力嚇出翔,宣佈依附北宋,並遣子入質。

    但高粱河之敗,讓李繼遷瞄見了宋朝的外強中乾,三年後宣佈自立,並向遼國納貢。其子李元昊更是公然稱帝,定國號西夏。

    然而,缺乏馬場仍然不是大宋缺馬的最根本原因。終宋一代,軍馬匱乏的最根本原因是宋代如同智障的馬政。

    宋代設群牧司,專門負責軍馬的培育與配種,本來這也沒啥,漢唐都有類似機構。然而奇葩的是,宋代馬監的主管部門是太僕寺,而不是兵部或者軍隊,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太僕寺辛辛苦苦培育了軍馬,軍隊一分錢不出就拿去打仗,打贏了分不到一毛錢功勞,打輸了還會被軍隊推諉責任,這種破事會有人肯幹?

    於是可以看到,在王安石變法前的百年時間裡,宋代馬政簡直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比如《神宗實錄》裡記載,饒州馬監有種馬400多匹,不到5年養死了300多匹,產馬駒20餘匹。400多種馬,產馬駒20多匹,就這種效率還想發展軍馬?還是去做青天白日春秋黃粱夢吧。

    王安石將馬政下放到民間,雖然產生了大量諸如地方官勾結豪強殘民、河北山東馬賊峰起之類的負面影響,但相比之前的弱智馬政仍然強出太多。

  • 18 # 飛揚的思緒HF

    宋太祖的統一天下的壯舉,可以說沒有完成。到了宋太宗時,天下三分,東北、西北被遼和西夏佔椐。三國不時發生爭鬥。戰馬作為頂級戰略物資,不可能從這兩國得到,河西走廊這個漢唐時與西域主要貿易通道也失去後。買馬也不可能了。

    宋遼夏地圖。

    宋太宗北伐在高梁河慘敗後,宋朝野再無收復燕雲之志。改變中原王朝歷史走向的澶淵之盟後,宋的國策以守為主,對戰馬的需求不再緊急了。

    宋太宗

    因此,可以說宋朝之所以缺馬是它不想要馬,或者缺馬只是掩蓋失敗的理由。因為宋開國時有馬匹近二十萬。而橫掃大漠的明成祖朱棣不過有數萬騎兵。再者秦朝曾在山東半島建設過大型馬場,漢武帝時鼓勵民間養馬,都很好的解決了騎兵馬匹問題。

  • 19 # 娛心態樂生活

    第一應該是地理位置原因,我們都知道遊牧民族擅長騎射,由此可知在中國馬匹主要生長在比較寒冷的西北或東北地區,而且拿蒙古來說擁有大片草原,是馬匹生長的天然草場。而宋朝的主要版圖在中國南方,所以馬匹資源比較匱乏!

    第二原本可以透過貿易來獲取馬匹,但是宋朝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摩擦不斷,特別是馬資源比較豐富的遼,金!你缺戰馬我自然不可能讓你跟我貿易獲取戰馬,那不等於在變相增強敵軍作戰能力嗎!

    第三自己大規模養馬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在宋朝時代,西安周邊的植被破壞很可能已經達到了無法容忍大面積養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陽的考慮,但是沒有嚴肅的考慮過建都西安的問題。北宋雖然控制了陝西大部和甘肅東部,然而此時這些地區也很可能無法大規模養馬!而且後來西夏李元昊反叛,北宋失去了最重要的馬匹產地,也是宋朝缺馬的重要原因!

    第四就是宋朝內部的社會問題了!南方的官吏和地主們更願意把土地轉為農田來吃租。而不是用來為國家建造馬場!宋朝是個不停戰亂的朝代,戰爭需要經濟來支撐,農田改草場,賦稅減少!馬場同樣需要大量的經濟來支撐。權衡利弊,其實宋朝的選擇也很無奈!

    以上四點個人認為是宋朝缺馬的主要原因!時代所致,地理所致吧!

  • 20 # 爾朱大魔王

    宋朝的產馬地是歷來爭論的一個問題,錢穆也認為是宋朝缺產馬地,才使得對外戰爭沒有優勢,長久以來的觀點就是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良好產馬地的丟失使得宋朝軍事力量大打折扣。那麼,宋朝真的缺產馬地嗎?

    “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國馬倍於先朝,廣費芻粟。乃詔以十三歲以上配軍馬估直出賣。”(《宋史》)

    天禧年間,宋真宗在位時,向敏中說馬匹數量比後周時期多一倍,太耗費糧食了,就把十三歲以上的軍馬拿出去賣了。

    再看後周時期,柴榮尚且能夠出動騎兵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馬匹倍於後周的宋朝只能坐牛車?其實宋朝治下的關中、河南、山東、淮河都有產馬地。合肥還被元朝當作戰馬牧場使用。甚至南朝各代,還可以“鐵馬二千”,出動數千人馬的騎兵作戰,可見宋朝並非缺乏養馬地。雖然不缺養馬地,但是宋朝的馬政實在太差,

    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宋史》)

    用來配種的562匹種馬,養死了315匹,剩下的247匹種馬,產下了馬駒27匹,也就是說562匹種馬最後得到了27匹馬駒,成活率不足百分之五,可見宋朝馬政之差。另外就是本來用來養馬的草地被大量用來養羊,宋朝從宮廷到民間喜食羊肉,因此每年耗費的羊肉量巨大,每年要從契丹西夏買了羊放到河北陝西飼養,史料中“御廚歲費羊數萬口”、“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屢見不鮮,導致了大量養馬的牧場被養羊剝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儘快給她打電話,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