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ndision
-
2 # 依與夢
因為諸葛家並不是平民,而是世代為官的氏族。
在“察舉制”的影響下,從漢朝中後期開始,到唐朝晚期,中國都處在一種獨特的氏族文化當中。治理天下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人,而是皇帝與氏族共同管理。
諸葛亮等人各為其主,而氏族本身處於中立態度,這個在氏族文化盛行的時期是非常常見的。英明的君主對於這種情況只能尊重,不可以反對,氏族之間又因為聯姻的原因,關係非常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君主不是因為個人的錯誤,而是因為其氏族的其他兄弟的選擇而遷怒怪罪其個人,到時候很容易將中立的氏族推到對立面,甚至引起其他氏族的恐慌與反彈。到時候不用別人打,朝堂本身就會大亂。
-
3 # 良哥VLog
對於中國人來說,諸葛亮已經是不能再熟悉的人物了。可是,很多人卻不是知道諸葛亮家族的故事,事實上,諸葛家族甚至可以說的上是三國時期一個龐大的“跨國家族”,位居三國統治高層。
-
4 # 林城布衣10001
諸葛亮祖上諸葛豐曾任西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光祿大夫等職,其父諸葛珪曾任東漢末年的兗州泰山郡丞。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其父諸葛珪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為叔父諸葛玄撫養,而諸葛玄曾為袁術屬吏任豫章太守。由此可知,諸葛亮家族應為官宦世家。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天下紛爭,各割據勢力都急於招攬人才。諸葛亮兄弟能在亂世為官,靠的主要還是才學和能力加上一定的人脈關係。
-
5 # 歸葬連山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說到諸葛亮家族的人為什麼能夠都當大官,咱們就不得不提一下隋朝的偉大之處。正是因為隋朝提出了科舉制度,採用科舉取士才徹底打破了門閥制度的核心,讓普通老百姓也有當官的權利。從而形成了現在你覺得諸葛亮一家都是大官而不可思議的疑惑。
要知道在隋朝之前,要想當官必須要有人舉薦你。特別是在漢朝,所有的官員都是來自士族的舉薦,像袁紹,袁術,曹操,司馬懿,楊修,他們這些都是士族子弟。就連劉備,也是投靠在盧植門下才得到盧植的舉薦,從而有了當官的機會。
諸葛亮家族在荊州也是如此,他們雖然不能像袁術,楊修這樣的四世三公。但是他們在荊州地區絕對是地方豪門。既然是地方豪門,那麼在亂世肯定是各路軍閥爭相爭取的物件。所以派家族子弟到各路軍閥之中效力也就理所應當。
-
6 # 偏偏xhni
諸葛亮家族當然是世家大族咯。
第一,祖上高貴。西漢文帝時,文帝為追錄葛嬰反抗暴秦的功勞,賜封葛嬰孫子為諸縣侯,並世居於諸縣。葛氏感念文帝的恩情,將“葛”姓與地名合併改稱“諸葛”。諸葛這個姓氏自問世那天起便飽含著對漢室滿滿的忠誠和感激。
第二,能人輩出。在世風日下的漢元帝時期,諸葛家族出了一位大人物——諸葛豐,這是一位卓越的鳳凰男,因為德才兼備而出人頭地,一度做到司隸校尉。在兵連禍結、瘟疫橫行、伸手不見五指的東漢末年,一個叫做諸葛珪的年輕人當上了泰山郡郡丞,他的弟弟諸葛玄當上了荊州牧劉表的屬官。
第三,權傾朝野。蜀漢諸葛武侯的事蹟,就不再贅述了。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曾經執掌東吳大權。此外,還有曹魏的諸葛誕,也是手握大權的一方諸侯。
-
7 # 小羋化妝品
諸葛家族“一門三方為冠蓋”的榮耀,最主要的並不是在哪裡發展,而是都有這個才學和本領。這也應了那句俗語,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怕的是你並不是那塊金子。當然了,國家分治的狀態也給了三個人出人頭地的機會,否則,在一個君主治下,誰也不可能把這麼多的高位授予一個家族。
-
8 # 漁樵耕讀165
諸葛亮家族能在三國做大官,其實可以算是時代所造就的吧,他們能做大官,首先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其次就是那是一個求賢若渴的時代,各國都需要人才。他們也是因為那個時代動盪,才不得已去了三國。
-
9 # 虎頭山小妖
很多看三國的小夥伴們可能有類似的疑問,諸葛亮身為蜀漢的重臣,而他的哥哥諸葛瑾卻是東吳孫權手中的重要人才,同時諸葛亮還有一個同族的弟弟諸葛誕更是曹魏的徵東大將軍。在這一瞬間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了,諸葛亮的家族這麼強大嗎?居然可以在魏、吳、蜀三個陣營當大官?
看到這裡的時候,可能很多人表示完全無法理解,古代的君王們如何的大度嗎?
其實主要是我們對於三國時期的世家不太瞭解。
說實話這些世家其實在春秋與戰國之前,就是那些所謂的貴族,什麼叫貴族,可不僅僅有一個身份而已,而是要有一定的知識。
說白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貴族們,直接壟斷了文化知識,也就是說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學習文化知識的。
也不是說沒有資格,而是沒有機會,因為你連書籍都沒有,拿什麼學,再聰明又有何用。
雖說秦漢之時,對於教育也是用盡了心思,但是書籍的傳播依然是一個大問題,並且很多所謂的學問都是口口相傳,這也造成了文化知識傳承的另一種阻礙。
哪怕到了三國這個亂世,整個天下依然還是由世家掌控,說實話經過這麼多年世家居然還沒有沒落或者消失,人家也是有自己經驗,比如說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畢竟當時的整個天下處於混亂的局面,這些世家如果不投靠一家霸主,或許將來就會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滅頂之災,也有可能為了家族的興起,所以奔投一個自己相中的名君,也不是什麼壞事。
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自己所投奔的君主失敗了,很有可能會讓自己的家族直接陷入絕境之中,所以在投奔之前,他們會進行分家。
畢竟古代分家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所以諸葛瑾就被分到了東吳這一邊,而諸葛亮原本是打算投奔劉表的,誰想到劉表命不長,而且他的兒子們也不是很出色,再加上劉備很給面子,所以諸葛亮就投到了劉備的手下。
而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被分到了北方的地盤當中,只能投奔曹魏,雖然他們依然還是同族兄弟,但是在打仗當中,卻不會有任何手下留情的現象發生。
要知道大家各為其主,如果在工作中加入感情很有可能讓自己的家族陷入深淵之中,所以分家就一定要分的很決絕。
哪怕諸葛亮在蜀漢權傾朝野,可是他的族弟也不能投奔他,
就是為了防止將來出現意外,從而讓諸葛家族毀於一旦。
可以說不光諸葛家族會這麼幹,還有荀家、陳家等世家也是這麼幹,可以說這是千百年來的經驗,雖然看似讓自己的家族分裂了,但是卻可以極大的保全家族的延續性。
因為這些世家相信,只要自己的文化知識還沒有丟掉,將來總有一天可以讓自己的家族再次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也正是因為這些世家有自己的規矩,所以曹操、劉備與孫權等人並不擔心這些人會互通有無,只要自己足夠強大,這些世家就一定會追隨到底,如果沒落了別人離開你很正常,畢竟千百年來大家都是這麼玩的,所以不要在內心當中有任何的顧忌。
-
10 # 魏一笑亦嘯
一· 亂世出英雄
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候,大概是春秋、戰國吧。大分裂、大動盪持續約550年,眾多的諸侯國政治上縱橫捭闔、軍事上混戰不休、治國時重視人才,結果是人才輩出。
文的一面,學術活躍、思想開闊,百家爭鳴局面是中國歷史上僅見,思想高度後世兩千年不能企及;武的一面,無數的軍神湧現,各種軍事思想、著作成為理論經典;政治上,諸多變法、改革輪番上演,刺激著社會的進步。
三國,是又一次大動亂,大戰亂。自東漢末年豪傑並起,哪一個不想壓倒諸強,自己稱雄!怎麼辦?重視人才啊。有真才實學,在那樣的亂世,總會脫穎而出。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如此簡單:打仗,就要勝;謀略,就要管用;管理地方,就要經濟穩定發展。總到一起,就是實力不斷強大,不斷吞併其他勢力。而和平年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更有一種,就算你真的做的對、做的好,還有特朗普這樣的“甩鍋”,指黑為白。
諸葛家族的,恰好有真才實學。
二,教育壟斷
秦朝以前,基本只有貴族才會受到教育,平民得到教育,只有碰到孔子、墨子這樣的個例。秦國雖然實行的郡縣制,取消了貴族,但受教育權不是短期可以扭轉的。漢代也沒有貴族,但世族大姓還是基本壟斷著受教權。因為教育成本不是一般的高,平民不能接受教育,怎麼能成才。
到漢末至兩晉,世族大姓成為新的貴族,最突出的代表是(舊日堂前燕)“王謝”兩家,皇帝也要讓幾分。書法家王羲之竟然是“右軍將軍”,他可能連刀槍都不常摸吧。
扯遠了,說諸葛家。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做過司隸校尉。不要被“校尉”這個詞迷惑,這個職位是監察百官的,手下還有一千人的軍隊,用來必要時抓犯法官員的,權力很大。諸葛家是琅琊的望族,北方動亂,舉家隨諸葛玄去做豫章太守而南遷。哥哥諸葛瑾遇到孫權的姐夫,因才學被推薦給孫權,官至大將軍。其子諸葛恪屢立大功,官至宰相,因為專權威脅到吳國皇權,被吳主滅三族。
雖然諸葛亮8歲喪父,但在叔父羽翼下,肯定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古代宗族觀念比現在強的多。比如劉備,早年喪父,但有族人資助去求學,得以認識一些豪傑。
再扯幾句。三國後的西晉末年,北方又亂,衣冠(戴官帽的,泛指縉紳、士大夫)南渡。到了南方,依然是社會資源壟斷者。受苦的,是同樣的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11 # 竹韻文史
諸葛亮家族為什麼在三國都可以做大官?
諸葛亮家族三國時期影響非常大,魏蜀吳三國均有諸葛家族的人員存在,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知的諸葛亮,而且諸葛家族在各國均做高官,不得不佩服其家族血脈之強大。奈何最終的結局都沒有善終,我們今天來看看三國時期諸葛家族都有誰?為何在三國時期都能做高官?
蜀國首先從蜀國說起,在蜀國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諸葛家族的其他成員在諸葛亮的光環下顯得那麼暗淡。諸葛亮官居蜀國丞相、軍師,在三國後期的蜀國更是隻手遮天的人物,甚至再整個三國,諸葛亮的存在都舉住輕重。
諸葛喬。諸葛喬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第二子,諸葛亮請求讓諸葛喬作為嗣子,諸葛喬官居駙馬都尉。諸葛喬之子諸葛攀,官居代理護軍,也是英年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的親生兒子,任代理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在諸葛瞻身邊任職,與諸葛瞻一起戰死。
蜀國諸葛家族總結:
從諸葛家族在蜀國的這些關係鏈中不難發現,都是諸葛亮的關係戶。才能夠在蜀國如魚得水。三國時期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平臺,再有能力也無處施展,所以除了諸葛亮是自主創業成為蜀國忠臣,諸葛家族其他成員均受諸葛亮這棵大樹的餘蔭守護,再加上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蜀國做高官。
吳國吳國諸葛瑾,諸葛亮的哥哥,雖不及諸葛亮的名聲,但是也在吳國官居丞相之職,與諸葛亮一樣,在各自國家都是舉住輕重的人物。
諸葛恪,諸葛恪雖然是諸葛瑾的兒子,但是諸葛恪卻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吳國獲得了爵位,一個非常知道上進的官二代。
諸葛融,諸葛瑾的兒子,一個實實在在的紈絝子弟,諸葛融的爵位是繼承父親諸葛瑾的。自己並無任何才能。
吳國諸葛家族總結:
身處在吳國的諸葛家族,與蜀國的諸葛家族有些不同,諸葛瑾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讓孫權所看重,官居丞相,很有能力的一位人物。但是諸葛亮的風頭確實太強,所以我們對諸葛瑾並不是很瞭解。諸葛恪也知上進,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爵位。諸葛融能在吳國當大官,純粹就是有一個好爸爸。
魏國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宗,但沒有直系的關係,都是諸葛豐的後代。諸葛誕在魏國擔任徵東大將軍,官職也是非常高。
魏國諸葛家族成員總結:
諸葛誕也是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以及個人魅力在魏國擔當重任。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導致諸葛誕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諸葛誕的生涯在諸葛亮死後才平步青雲。
本篇總結:蜀國的諸葛家族,憑藉著諸葛亮這棵大樹,其他諸葛家族成員才有機會展示自己,做了高官;吳國的諸葛家族成員做高官,有的自己打拼,有的子承父業;魏國的諸葛誕憑藉自己非凡的手段做了高官。其實不得不說,諸葛家族的血統真的是非常強大,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
—終—
回覆列表
諸葛氏是中國的一個複姓,大部分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來。早在商朝,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諸葛複姓望族居琅邪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市、臨沂市、膠南縣一帶。到了漢末三國時期,諸葛氏成為魏蜀吳三國中不可小覷,甚至說是影響力深遠的一個家族。其中,大家所熟悉的諸葛亮,就在蜀漢擔任丞相這一官職,至於諸葛瑾、諸葛誕這兩兄弟,也在東吳和曹魏官居要職,即便是地位較差的諸葛誕,也是曹魏的徵東大將軍。
一
首先,對於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諸葛亮和諸葛瑾的關係更加緊密,二者是親兄弟的關係,而就諸葛誕來說,則是另外兩人的族弟,或者說是堂兄弟的關係。基於此,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和諸葛瑾存在一定的來往,而二者和諸葛誕之間,則甚少來往。先就諸葛誕來說,在曹魏做到了徵東大將軍這一官職。在曹魏武將中,曹休等人就曾擔任過這一官職,也即諸葛誕掌握著曹魏在東線一帶的兵馬,擔負著防禦東吳的重任。在高平陵之變後,諸葛誕一度倒向了司馬氏,比如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
二
但是,在兔死狐悲之後,諸葛誕擔心司馬氏早晚會清除自己。於是,在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並得到東吳的支援。甘露三年(258年)二月,諸葛誕被胡奮所斬。諸葛誕被殺後,其兒子諸葛靚來到了東吳,成為東吳的右將軍,至於其孫子諸葛頤、諸葛恢,更是成為了東晉的大臣。由此,儘管諸葛誕在曹魏的地位不如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但是,作為手握兵權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可謂三國後期的重要人物,其發起的叛亂,更是讓司馬昭都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在歷史進入到東晉時期後,諸葛誕的後人依然活躍在東晉王朝的大舞臺上,足以體現出諸葛家族在培養人才的實力。
三
另一方面,就諸葛亮來說,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作為蜀漢丞相,諸葛亮不僅掌握了蜀漢朝廷的大權,更是將蜀漢兵權也握在手中,再加上後主劉禪在初期基本上都聽從於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在蜀漢,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大臣了,也即可以稱之為事實上的君主了。在諸葛亮病逝後,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於公元263年戰死沙場。不過,比較幸運的是,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為諸葛亮保留了一直血脈。在蜀漢滅亡後,諸葛京來到了曹魏,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也即成為了曹魏乃至於西晉時期的官吏。
四
最後,就諸葛瑾這一支來說,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雖然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諸葛瑾給人一種忠厚老實的形象,但是,在正史中,諸葛瑾卻成為了東吳的大將軍,而且深受孫權的信任。而在諸葛瑾病逝後,諸葛恪繼續受到東吳的重用。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在此之後,作為孫權的託孤大臣,諸葛被孫亮加封為丞相,也即達到了諸葛亮在蜀漢的高度。不過,公元253年,諸葛恪遭到了刺殺,連帶著自己的兒子也被東吳誅殺。綜上,就諸葛亮三兄弟來說,在魏蜀吳三國身居要職,最差的也是徵東將軍,最高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