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鬥夢空間

    種植荸薺育苗前先進行室內催芽,然後再在水田裡進行排種和假植,選擇排灌方便、肥沃疏鬆的地方,然後整地施足基肥,定植成活後保持土壤溼潤,生長期做好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

    1、選地

    荸薺對於土壤的要求不嚴,能適應各類的土壤環境,但中性和微酸性土壤是最佳的選擇,種植地要求排灌方便,還有一定需要注意,不宜連作,最好和其他作物間隔2-3年輪作,減少病害的發生機率,以及減輕病害對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2、選種育苗

    荸薺的繁殖方法是採用球莖進行的無性繁殖,播種時選擇表皮無損傷、頂芽和側芽健壯、色呈深褐色、個體大的球莖做種。一般每畝只需五六十和球莖即可,保證3月低或四月初,儘量在清明節前進行。播種前先要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浸泡一天消毒,消毒後將球莖排入苗床中,排入時芽尖向上,排好後覆蓋一層細土,在澆水保持苗床溼潤。

    3、假植

    當幼芽在苗床長至10-15cm時,而且還有3-4個側芽,即可進行假植,一般在4月底或5月初進行,假植低可選擇早稻田。假植前先整地施肥,每畝施用糞肥1000kg、碳酸氫銨25kg以及複合肥25kg。假植時將發芽的荸薺拔出,栽植到水稻田中,保持株行距40×50cm,前期保持水深1-2cm,後期在加深至2-3cm,加強肥水管理,當苗高40cm時即可定植。

    4、定植

    定植時同樣的整地施肥,要求深耕20cm,整細耙爛,施足基肥,將假植好的幼苗拔出,拔秧時要秧苗連球莖挖出。剔除葉狀莖簇生而纖細的雄荸薺秧苗,如果幼苗過高,可將葉狀莖末梢剪去一截,以免定植後受風力影響紮根。再將秧苗根系洗淨後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浸泡1小時消毒,在塗抹一些生根粉即可栽植,栽植深度為8-12cm,使根系和泥土完美接觸,每畝栽植4000株左右,保持株行距60×30cm。

    5、田間管理

    加強肥水管理,採用淺水移栽,深水活棵方法,定植是淺水栽植,水位在2-3cm,在栽植後加深水位至5-9cm,成活後降低水位至2-3cm,在結薺期保持水位在8-10cm,待球莖成熟時可停止灌水,保持土壤溼潤即可。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追肥主要施用氮磷鉀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磷鉀肥為主,施肥時可結合中耕除草,將雜草清除,以免和植株搶佔養分,除草時發現病苗或弱苗也可直接拔除。

  • 2 # 津門小劉

      馬蹄的種植技術

      1、選地

      想要種好馬蹄選地是最重要的,馬蹄比較適宜生長在肥沃鬆軟的土壤中,喜溫暖溼潤的環境,需要充足的光照,所以種植馬蹄的水田水分要充足,排灌要方便。選好水田後,要施入適量的過磷酸鈣和氯化鉀做基肥,保持土壤肥力,再將其和土壤混合均勻,同時也疏鬆土壤。

      2、育苗

      馬蹄使用球莖進行繁殖的,繁殖前選擇個頭大、飽滿無破損、表皮光滑、芽頭粗壯的球莖作為育苗種。種植前可以用消毒滅菌的藥劑浸種10-24小時左右,撈出後晾乾,合理的控制馬蹄植株的行距,將馬蹄的芽頭向上,按入淤泥中。播種後可以覆蓋稻草來保肥保溼,這樣有利於馬蹄出苗,播種後需要常澆水,保持溼潤,澆水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將球莖上的土壤沖掉。出苗以後慢慢的揭開稻草,使幼苗能夠適應高溫強光的環境。

      3、適時定植

      一般早水馬蹄在苗齡的第45-70天定植,晚水馬蹄則在苗齡30天左右定植,定植的時候要控制植株的行距為30×60cm。主莖株的叢苗和分株苗都可以作為定植苗,定植的深度只要馬蹄栽穩就好,定植的時候如果幼苗過高,就割掉一部分梢頭,只留取25-30cm,這樣可以避免因過高折斷或受到風力原因而倒伏。

      4、水肥管理

      馬蹄的水肥管理是關鍵,首先是水層的管理,早水馬蹄在初期水位要控制在2-3cm,隨著它逐漸的生長,需要加深水位至7-10cm,而晚水馬蹄在定植後要灌水到6-8cm。到了結球期,則要降水位到3-5cm,到了冬季要保持1-2cm的淺水位越冬。到了生長期時,要多追加化肥溶氧,促進馬蹄的根部生長,到了生長的後期,就不要多施氮肥了,不定期的追加有機肥即可,但是不宜過多,適量就好,以免植株徒長。

      以上就是關於馬蹄的全部介紹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馬蹄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它的學名“荸薺”暗喻“必齊”,一家人齊全團圓,代表著人們生活富足、幸福美滿。我們購買馬蹄的時候要挑選新鮮的,那種個頭比較大一點的馬蹄儲存的時間就會比較長,顏色紅一點的口感就好一些,捏上去要硬一點,表面不能有破損,如果削開的馬蹄裡面是黃的,就說明馬蹄已經不新鮮了。小編要特別提醒朋友們,馬蹄雖然營養又好吃,但是性寒,身體虛弱的人不要多吃哦。

  • 3 # 追花精靈

    荸薺也叫馬蹄,是一種水生植物。種植方法與水稻有些相似,只不過荸薺的果實在泥巴里,要等到秋冬的時候把泥土翻開,才能找到荸薺。

    再說說怎麼樣種荸薺吧!

    荸薺的生長溫度是與水稻差不多的。在早稻開始撒種催芽的時候,4月份左右就把選好的荸薺種插在泥土裡,讓其慢慢的發芽長大。可以與秧苗同種,把荸薺輕輕的埋在泥土層就可以了,不要埋得過深。荸薺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荸薺種植要稀疏些,避免長出的苗過於密集,影響繁殖。一般一尺遠一棵左右,要保證底肥足水源足,不能受幹。

    等一個月以後,荸薺的苗長得繁盛了,我們再來進行移栽。也是如插秧一樣,先把水稻田平整好,下足底肥。把荸薺苗按一尺5左右的距離插下去,每一株只用一顆荸薺苗,不能太粗了。而且如果比起你要過於肥大的話,要把長長的荸薺苗折下來埋入泥土裡。避免荸薺苗倒伏。這些剛插下的荸薺苗其實是沒有多少用處的,大多會死去。主要是以後的新長的荸薺苗才起到生長的作用。

    只要保證水源和肥力荸薺苗的生長速度很快,並迅速分裂,長滿整個水田。泥土下的荸薺也會悄悄地生長。一直到10月份左右荸薺才會停止生長,在這期間要保證荸薺不受幹,要除草施肥,只有充足的營養供應才會長出更多的荸薺。

    十月份後荸薺田裡的水都要排幹,讓泥土幹了這樣才便於開挖。一般11月份左右就可以開始挖荸薺了。藏在泥土裡的荸薺,如果沒有經受嚴重的凍害,可以儲存很長時間的,一直到元月份2月份左右還可以繼續挖。

    在溫度回暖前一定要把荸薺挖出來,否則長苗就不好了。

    只要是能種水稻的地方,種過水稻的人種植荸薺是很容易的。只不過脾氣的生長週期要比水稻長,需要更多的水和肥料才能長得好。

  • 4 # 櫻花小糖果

    這是一種容易種植的食物,大家都喜愛吃,非常的爽口,種植荸薺應在4月初進行,在花盆中裝上土壤,將種子催好芽後放在土壤中,儘量整棵埋進去並每天澆水,保持其溼潤性。發芽後挑選較大且健康的移植與定植,移栽至帶有水的土壤中,深度大約入土2釐米左右即可。

    到了冬季,荸薺的葉子會乾枯掉,便可以採收。但若可以在冬至後立春前採收為最佳時間。

  • 5 # 如O風537

    荸薺還可以叫做是水慄,馬蹄等,因為荸薺長的非常的像栗子,功效也是差不多的,並且是在泥土裡面生長的,所以還被叫做是地慄,吃起來會脆而甜,所以還可以當做是水果,也可以是一種蔬菜。應該怎麼種植荸薺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選地

    在種植荸薺時候,對於土壤的要求不是很嚴,基本上在什麼樣地土壤裡面都可以進行種植,但是微酸性和中酸性的土壤是最好的,有一點必須是方便排灌的。種植荸薺最好不要連作,最好間隔三年左右再進行種植,這樣發病的機率就會非常的小,就可以保證質量和產量了。

    二、選種育苗

    荸薺在繁殖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球莖經過無性繁殖,在播種的時候,最好要挑選個體比較大的,顏色是深褐色的,生長出來的側芽和頂芽比較健壯,外表沒有損傷的球莖做種。基本上1畝只需51到61個球莖就可以了,在3月低到四月初的時候種植,一定要在清明節之後種完。在播種之前,要先使用百分之51多菌靈600倍泡24小時消毒,等到消毒以後,就可以把球莖放到苗床裡面,在放的時候芽尖要向上,之後覆蓋上細土,之後在澆水,這期間苗床上面要始終都是溼潤狀態。

    三、假植

    等到苗床上面的幼芽生長到11-16釐米的時候,並且還生長出來4個側芽左右,這時就可以假植了,基本上都是在4月末或到5月初的時候進行,在進行假植的時候,可以選擇在早稻田裡面。在假植之前,都要把田地整一遍,同時還要在施肥,1畝施1010千克糞肥、26千克碳酸氫銨,26千克複合肥。先把發芽的荸薺從苗床裡面拔出來,在移植到水稻田裡面,株行距41釐米乘以51釐米,在假植前期,水深最好在2釐米以內,等到了後期,水深就最好在3釐米左右,這時肥水管理要加強,等到苗生長到41釐米的時候,就可以定植了。

    四、定植

    在定植的時候,同樣都要先整地施肥,深耕21釐米,在經過整細,基肥一定要施足,把將假植的幼苗在田地裡面拔出來。還要把葉狀莖簇生的生長比較纖細的雄荸薺秧苗給清除掉,如果幼苗比較高的話,就可以把葉狀莖的頂部剪掉一點,避免在定植之後被風影響無法紮根。先把根系清洗一下,在用百分之26多菌靈610倍液泡60分鐘消毒,最後在塗抹生根粉,這樣就可以進行栽植了,栽植深9-13釐米,讓根系和泥土充分的接觸,1畝可以栽植4010株左右,行距61釐米乘以31釐米。

    五、田間管理

    肥水管理要加強,在定植的時候,水位要淺一些,最好在3釐米左右,等到栽植之後,水位就要加深到6-10釐米,等到成活以後,在把水位降下來,保持3釐米左右,等到結薺期水位就要加深到9-11釐米,等到球莖成熟以後,灌水就可以停止了,但是土壤要繼續保持溼潤。在施肥的時候,主要是基肥,之後再進行追肥,追肥的時候,氮磷鉀肥是主要的,前期主要是氮肥,等到了後期主要是磷鉀肥。在施肥的時候,同時還要中耕除草,把田間的雜草都清除乾淨,同時看見病苗,弱苗都要拔除掉。

  • 6 # 521心兒

    荸薺生育期較長,一般為210-240天。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均可育苗,從1月份至7月底均可定植,7月定植12月中下旬收穫,產量較高。8月份定植,生長期縮短,產量明顯降低。一般來說,以早栽為宜,使植株能在5月上旬到7月下旬期間發生分櫱和分株,入秋後結薺,荸薺用球莖繁殖,一般於當年12月挖起貯藏,以待來年春季育苗移栽。也可以在田間越冬儲存翌年3月挖起直接育苗。種子萌發率低,一般不用種子繁殖。長江流域可於4月上旬開始育苗,因當時外界溫度較低,應在室內或塑膠薄膜小拱柵內進行。選球莖較大、頂芽和側芽完整、無傷口腐爛、具有本品種特徵的種薺催芽。催芽時.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疊放3~4層,上鋪一層薄薄的稻草,每天澆水保持溼潤。氣溫在12℃以上時,7-10天即開始萌芽。當芽長到3-4cm,幼根開始發生時,即可進行栽植。

    一般按15x30cm株行距排播於大田。栽植40天后,當單株分櫱數增加,根系發達,且有分株l-2個時,即可起苗定植大田。定植時,應割去梢頭,留下葉狀莖高30-40cm。定植距離根據定植時期和土壤肥力而定。7月中旬定植,一般株距30-40cm,行距90-100cm,每穴5-8棵苗,每畝定植2500~3000穴。

    以施有機肥為主,生長初期如追施過多化肥,會引起莖葉生長過旺,導致倒伏和病害發生。一般可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每次每畝施20~30kg,前2次追施尿素,後一次追施複合肥。磷肥可作為基肥施用,每畝施40-50kg。鉀肥可促進荸薺的膨大,氮磷鉀肥的合理施用比例在青紫泥田土上為13.3-16:1:3,在青粉泥土上為13.3:2:3。氮肥施用不能過多,否則荸薺的糖和澱粉含量下降。

    晚水荸薺生長期短,要加速植株發棵,田間不能塊水,否則會影響荸薺產量和品質。伏水荸薺栽植時,前期宜灌水深3~5cm,這樣有利於土溫提高,荸薺分株多.葉狀莖多。以後逐步加深水位到5~20cm,以控制分櫱,促進荸薺膨大。

    荸薺病害主要為稈枯病。該病8月下旬在田間可見。10月上旬盛發流行。防治方法:對發病田塊最好實行3年以上輪作,也可實行水旱輪作;選用無病種球。在播種前球莖可用25%多菌靈250倍或70%託布津1000倍浸種24小時;改進排灌方式,避免串灌、漫灌和將發病田中的水灌入無病田中;清除田間病殘體,銷燬莖稈,以減少來年病菌的初侵染源;發病田間可用多苗靈、託布津噴霧,每7天1次。

    荸薺蟲害主要為荸薺白禾螟,以幼蟲危害荸薺的莖稈,將管內的橫隔膜穿透,引起管壁變褐腐爛,危害嚴重者導致枯死。防治方法:荸薺收穫後把莖稈集中銷燬,剷除田邊雜草,以減少越冬幼蟲數量。藥劑防治應堅持狠治2、3代幼蟲,早治第4代幼蟲的原則,可用40%稻蟲淨,80%敵敵畏防治。荸薺生長後期,地上部枯死後,即表明球莖已成熱,即可採收。也可留存田間,直到來年春季,隨時採收。早期採收的荸薺,肉質嫩,味不甜,表皮尚未全部轉紅色,皮薄不耐貯藏。12月下旬以後,球莖轉成虹褐色,含糖量高,味甜多汁,此時果收最為適宜。可在採收前一天排水,保持土壤爛軟。一般每畝產量1500kg左右,高產田可達3000kg。挖起的荸薺,洗淨泥土,剝去頂芽,分級上市。哲不上市的荸薺可用窖藏法和堆藏法儲存。

    功效:荸薺中含有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髮育和維持生理功能,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因此荸薺適於兒童食用。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耐煩的抗菌成分——荸薺英。這種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抽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還對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腫有防治作用。荸薺還有預防急性傳染病的功能,在麻疹、流行性腦膜炎較易發生的春季,荸薺是很好的防病食品。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它具有涼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溼祛痰、消食除脹等功效。

  • 7 # 技術員長江

    荸薺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作物,因為荸薺的外觀像馬的蹄子所以它又有馬蹄的稱號,在其他的地方還有“地下雪梨”和“江南人參”的稱號。荸薺的營養含量比較高,經常吃它可以起到一定的降血壓和美容的功效。因為它的營養豐富味道也非常不錯,所以很多有條件的種植戶都想種植,但是種植需要用正確的方法。

    荸薺的繁殖需要用果球進行無性的繁殖,在播種之前需要選擇外表沒有受過損害的,外表的顏色較深,最好是頂芽比較粗壯,重量在十五克以上。只有具備這些標準的才可以作為種薺。早播種之前需要用適量的殺菌劑進行浸泡,大約十八個小時到二十四個小時。主要用於殺除表面攜帶的細菌。荸薺的育苗需要根據移植的時間來定,一般的情況來做決定,較早的時候是在三月到四月也就是移栽的四十天之前進行育苗。如果是晚的話,因為氣溫比較高,可以在移植的前二十天進行育苗就可以了。育苗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室內進行育苗,等到育苗成活之後才去種植。

    在室內育苗需要在地面上鋪夠十釐米的稻草,然後把進行挑選的種薺整齊的排列在稻草上面,疊著放三四層就可以了。在上面再覆蓋上一層稻草,在早上和晚上的時候各自澆一次水。大約需要十天或者十五天之後,芽就能長到三四釐米左右,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移植了。育秧的天需要選擇在排灌比較方便,最好也比較肥沃,可以更好的生長。需要提前將移植的地點處理好。等到處理完畢之後可以將催好芽的球莖按進泥中,不要太深大約兩釐米左右即可。需要把頭向上,田間的水最好也保持在兩釐米左右。等到苗長到十釐米左右就可以進行假植了。

    種植地的選擇最好是在Sunny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水源最好保持足夠乾淨的水田。在定植之前需要把土地進行深耕,深耕之後需要及時的施夠基礎肥,肥一般都是適量的腐熟肥料加上一定的無害微量元素,然後將土地耕成泥糊樣式。定植的時間可以根據地區不同細微調整,一般是在五月下旬到六月的上旬,定植之前需要把秧苗小心的挖出來防止損害,洗乾淨泥土就可以進行定植了。大約每一畝地可以栽種兩千五百株到三千株最為合適。栽種的時候最好保持深度在五釐米到七釐米就可以了。

    在幼苗期的時候水不要過多,最好保持在水面到底三釐米到五釐米。等到薺秧枯死的時候就需要在拔草的時候將它一起拔出,這樣會有利於生長新根。在這個時候可以施適量的肥。在分櫱期的時候需要及時的進行除草,然後配合施肥。這時候的水層最好保持在六釐米到九釐米。在這個時期非常容易發生荸薺的疾病需要需要定期進行施放適量消毒和殺菌液來防止疾病的發生,還需要噴灑適量的殺蟲劑來防止蟲害,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損害。等到收穫前的二十天就可以停止灌水了,葉片變黃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收。

    在收穫的時候需要提前將水放掉,然後扒開泥層的土就可以了,收穫荸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 8 # 專注大農業

    荸薺,我之前在南昌的時候有一個鎮大部分都是種這個的。

    種植方法網上都有,需要注意的是:

    1、水分需求量較大,合理的灌排水。

    2、土質合適,鬆軟適中,利於球莖的生長。

    3、合理使用有機肥和複合肥,注意營養配比,有機肥使用不宜過多且儘量選擇腐熟完全的優質有機肥。

    4、病蟲害情況,統一以防為主,輪作或進行土壤改良,一方面改良土壤環境,分解自毒物質,另一方面殺死土壤病原菌和害蟲,降低病蟲源基數,降低發病機率。發現發病後,儘快使用行之有效得方法進行控制治療。及時阻止病害擴散。

  • 9 # 新月之魂

    一、選地

    在種植荸薺時候,對於土壤的要求不是很嚴,基本上在什麼樣地土壤裡面都可以進行種植,但是微酸性和中酸性的土壤是最好的,有一點必須是方便排灌的。種植荸薺最好不要連作,最好間隔三年左右再進行種植,這樣發病的機率就會非常的小,就可以保證質量和產量了。

    二、選種育苗

    荸薺在繁殖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球莖經過無性繁殖,在播種的時候,最好要挑選個體比較大的,顏色是深褐色的,生長出來的側芽和頂芽比較健壯,外表沒有損傷的球莖做種。基本上1畝只需51到61個球莖就可以了,在3月低到四月初的時候種植,一定要在清明節之後種完。在播種之前,要先使用百分之51多菌靈600倍泡24小時消毒,等到消毒以後,就可以把球莖放到苗床裡面,在放的時候芽尖要向上,之後覆蓋上細土,之後在澆水,這期間苗床上面要始終都是溼潤狀態。

    三、假植

    等到苗床上面的幼芽生長到11-16釐米的時候,並且還生長出來4個側芽左右,這時就可以假植了,基本上都是在4月末或到5月初的時候進行,在進行假植的時候,可以選擇在早稻田裡面。在假植之前,都要把田地整一遍,同時還要在施肥,1畝施1010千克糞肥、26千克碳酸氫銨,26千克複合肥。先把發芽的荸薺從苗床裡面拔出來,在移植到水稻田裡面,株行距41釐米乘以51釐米,在假植前期,水深最好在2釐米以內,等到了後期,水深就最好在3釐米左右,這時肥水管理要加強,等到苗生長到41釐米的時候,就可以定植了。

    四、定植

    在定植的時候,同樣都要先整地施肥,深耕21釐米,在經過整細,基肥一定要施足,把將假植的幼苗在田地裡面拔出來。還要把葉狀莖簇生的生長比較纖細的雄荸薺秧苗給清除掉,如果幼苗比較高的話,就可以把葉狀莖的頂部剪掉一點,避免在定植之後被風影響無法紮根。先把根系清洗一下,在用百分之26多菌靈610倍液泡60分鐘消毒,最後在塗抹生根粉,這樣就可以進行栽植了,栽植深9-13釐米,讓根系和泥土充分的接觸,1畝可以栽植4010株左右,行距61釐米乘以31釐米。

    五、田間管理

    肥水管理要加強,在定植的時候,水位要淺一些,最好在3釐米左右,等到栽植之後,水位就要加深到6-10釐米,等到成活以後,在把水位降下來,保持3釐米左右,等到結薺期水位就要加深到9-11釐米,等到球莖成熟以後,灌水就可以停止了,但是土壤要繼續保持溼潤。在施肥的時候,主要是基肥,之後再進行追肥,追肥的時候,氮磷鉀肥是主要的,前期主要是氮肥,等到了後期主要是磷鉀肥。在施肥的時候,同時還要中耕除草,把田間的雜草都清除乾淨,同時看見病苗,弱苗都要拔除掉。

  • 10 # 科學興農

    什麼是荸薺?

    荸薺屬於莎草科植物,屬於淺水多年生植物。荸薺莖稈直立成管狀,莖稈內部中空,會開有穗狀花序。地下生長有匍匐根狀莖,在根莖的頂端會生長有球型莖塊,莖塊重量在10到20克左右,也就是我們吃的荸薺果,荸薺的頂端會生長有一個一公分左右的主芽,周圍還會有側芽生長。每年的5到10月份是荸薺的花果期,秋冬季荸薺陸續成熟。

    荸薺生長習性如何?

    清楚荸薺的生長習性,對我們種植好荸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荸薺的原產地在中國,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有大量種植。荸薺喜歡溫暖溼潤的生長環境,一般多生長在沼澤、水田當中。不耐乾旱和嚴寒,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5度到30度左右。土壤需要疏鬆肥沃,避免土壤過於堅硬影響荸薺球莖的正常生長。荸薺的整個生育期長達130天到180天,一年只能收穫一季。

    荸薺有哪些品種?

    荸薺一般可以分為水馬蹄和紅馬蹄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在於澱粉的含量上。水馬蹄的澱粉含量較高,成熟時間較早,生長週期短,肉質較粗,適合製作熟食。紅馬蹄的澱粉含量較少,口感脆爽,渣滓較少,生吃或者製作甜品罐頭更為適合。常見的荸薺品種較多,比如蘇薺、孝感薺、韭薺、桂林馬蹄、餘杭薺等品種。種植者可以根據種植需要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種植。

    如何種植荸薺?

    種植時間:荸薺的種植時間需要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來確定。荸薺的萌芽溫度需要保持在10到15度左右,在氣溫穩定在這個範圍內後就能夠進行荸薺的種植了。南方地區一般在清明前後開始種植荸薺。

    選擇良種:荸薺種植一般會進行留種,留種時間在上一年荸薺成熟的時候,挑選品質優良,個大、沒有病害、頂芽粗壯、沒有外傷的荸薺作為種子。收集好種子之後需要進行沙藏,將種子放在細沙當中,在第二年播種前挖出。

    催芽育苗:荸薺種植前需要進行適當的催芽處理,這樣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同時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將種子從細沙中取出,用清水清洗乾淨,挑選品質優良的荸薺做種。將清洗乾淨的荸薺放入1000稀釋的多菌靈溶液當中浸泡一天時間,這樣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防治種子攜帶致病菌。將種子整齊的排放在溼潤的細沙中,將芽眼露出沙土,覆蓋地膜,一般一週左右就能夠看到荸薺發芽了,發芽後及時去掉薄膜,在荸薺苗高10公分左右的時候就能夠進行假植了。

    假植需要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土質疏鬆的地塊進行假植,這樣有利於荸薺幼苗根系和葉片的生長。在假植的過程中將生長較弱、出現病害的幼苗剔除。假植株距控制在8公分左右。在荸薺幼苗生長到30公分左右的時候,就能夠進行移栽定植了。

    移栽定植:在荸薺苗高30公分左右的時候移栽定植。移栽前需要給種植田進行翻耕和施肥,保障後期荸薺生長環境適宜。根據種植地的情況,能夠進行翻耕工作的,翻耕深度需要在20公分左右,每畝施附屬的有機肥3000公斤左右,配合使用磷肥30公斤。移栽的行距株距控制在50公分左右。如果移栽時間過晚,種植密度可以加大。

    日常管理:首先是水況管理方面,荸薺一下後要保持水深3到5公分左右。荸薺移栽成活後,保持水田水位在8公分左右,不可超過10公分,避免荸薺苗徒長。每次施肥過後,要注意給田間斷水,後繼續灌水。在荸薺結球期間水位控制在4到5公分。進入生長後期後,荸薺田需要停止灌水,準備採收工作。

    其次是施肥工作,荸薺田最主要是的基肥的使用,後期追肥要根據苗情和田間肥力情況進行。在荸薺定植後一週左右,可以追肥一次,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進幼苗生長。在荸薺生長到8月份左右,追施籽肥,每畝可以追施荸薺專用複合肥20公斤。在荸薺葉狀莖開花後追施一次複合肥,每畝用量在20到25公斤左右。

    再者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荸薺多發白粉病、鏽病、灰黴病、蚜蟲、薊馬等病蟲害。要注意保持大田通風透氣性良好,減少病蟲害發生。注意及時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避免病害情況加重。

    適時採收:荸薺在十月份左右就有早熟品種開始成熟了,不過這個時期荸薺的糖分積累較少,甜味不足,口感不佳,但市場上荸薺較少,價格上具有一定優勢。一般在12月份左右荸薺的球莖糖分積累開始增加,此時到次年的1月份左右採收的荸薺糖分含量較高,且荸薺外皮顏色較為美觀。荸薺最晚的採收時間不能晚於2月份,否則荸薺的品質將會下降。

  • 11 # 追花精靈

    馬蹄又叫荸薺,以前在我們那幾乎家家都有種植。馬蹄原產於印度,是一種水田裡生長的水生植物,吃的是地下莖。能種水稻的地方基本上都能種植馬蹄,馬蹄的種植方法與水稻有些相似,但是水稻收割的是地上的穀子,而馬蹄必須要挖泥土下面的球形地下莖。種植馬蹄要比水稻麻煩,挖馬蹄也十分費勁兒。

    但是馬蹄真的很好吃,皮薄肉嫩,肉質清甜可口,清脆無渣。既可以作為蔬菜,也可以作為水果來吃。馬蹄也有一定的保健醫療作用,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消滯、舒肝明目、利氣通化等作用。馬蹄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做菜,還可以制馬蹄粉馬蹄糕等。

    11月份左右馬蹄長成上市,現在正是吃馬蹄的季節。很多地方街頭巷尾都有賣馬蹄的,如果吃過的人一定會喜歡。

    小時候吃過很多的馬蹄,也親手栽種過馬蹄,這裡就把馬蹄怎樣種植的方法簡單的說一下吧。

    先把馬蹄種下去,繁殖可栽種的育苗。

    馬蹄不像稻穀那樣能接種子,只能用馬蹄作為地下莖傳播。要把上一年收穫的馬蹄選擇品質好,沒有腐爛的馬蹄儲存好。一般是把馬蹄留在溼潤的田裡,暫時不挖出了,等到用的時候再挖出來。也可以把已經挖出來的馬蹄選擇優秀的,放在陰涼潮溼的地方,防止凍傷腐爛,儲存到播種的季節再種在田裡。

    馬蹄喜歡溫暖潮溼的地方,載馬蹄的季節在湖北是4月份左右,一般是在播種早稻時開始栽馬蹄。可能廣東廣西溫暖的地方二三月份都可以種植,什麼時候早稻培育秧苗,馬蹄就可以種。一般在培育早稻秧苗的田裡,作為培育馬蹄育苗的苗床

    4月份左右馬蹄已經開始長苗了,仔細地把已經長出苗的馬蹄一個一個種在裝水的苗床上。苗床必須要像秧田一樣,施足底肥,平整好,要保證長期有水灌溉。每顆馬蹄按照一尺左右的間距種下去,只要用手輕輕的放在軟軟的泥土上,保證苗朝上就可以了。水要剛剛淹沒一寸左右,要保證長出來的馬蹄苗能迅速的弄出來。

    只要種下去的馬蹄是健康的,只要底肥足,沒有受到乾旱,氣候溫暖時就會迅速的孽生幼苗。在馬蹄幼苗生長期間,一定要保證不能斷水,不能讓雜草長出來,如果發現有蟲害還要打藥。只要照顧好馬蹄,幼苗的繁殖能力是驚人的,大約五十顆馬蹄就可以栽一畝地。當然這得看管理是否好,如果幼苗繁殖慢,再移栽時沒有多少幼苗栽種不了多少田

    大約兩個月左右,整塊水田裡都長滿了馬蹄的幼苗。到了7月份左右就開始正式的栽種馬蹄育苗。

    移栽馬蹄幼苗。

    收割早稻的時候,馬蹄幼苗就長成了,等到插晚稻秧苗的時候就開始栽插馬蹄幼苗了。載種馬蹄幼苗時也與插秧是差不多的,先需要栽種的水田底肥下足,平整好。馬蹄的底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不足,再加適量的氮肥作為補充。具體的肥量根據當地土壤的不同差別很大,一般比種植稻穀時的量要稍稍多一點。

    水田平整好以後,然後就要栽種的幼苗從泥裡挖出來。注意,馬蹄的幼苗必須要用手把根挖出來,要認真的把馬蹄地下白白的根莖都挖出來,如果把根莖傷了,馬蹄就難以繁殖。這時的馬蹄有長長的根莖,上面有長長的馬蹄苗,挖馬蹄幼苗很難,搬運到需要栽種的水田裡還是很費勁的。所以在栽種馬蹄時要儘量考慮種植馬蹄的水田要在旁邊,不能太遠的。而且一定要保證水源充足,不能受到乾旱,否則挖馬蹄栽馬蹄都難以辦

    馬蹄的苗很多,要仔細的把一顆獨立的苗撕開,儘量保留根莖。然後像插秧一樣把根莖栽入泥裡,移栽後那些已經長成的苗不久會死去的,那些過長的苗可以折短一些。不需要把馬蹄栽得太深,只要保證把馬蹄的根莖埋入泥土裡,栽穩當了就可以了。

    馬蹄苗的間距要在一尺至1尺——1,5尺左右,不能太密了!因為馬蹄的繁殖能力是驚人的,只有地下莖充分傳播才能長出更多的馬蹄,如果太密反而不好。也不能栽得過深,如果太深了,溫度低了,反而生長慢。只要栽種合適,氣候溫暖,肥足水足,馬蹄苗很容易成活,就能迅速的長出新的馬蹄苗來。

    這是馬蹄苗在不斷生長的時候,地下莖也在傳播,馬蹄就開始長出來。到了10月份左右,馬蹄苗停止生長,馬蹄也已經長成了。

    馬蹄生長期間管理方法與水稻也是相似的,只要不斷水,不長雜草,不長蟲,發現肥力不足就追氮磷鉀肥。只要保證馬蹄苗旺盛的生長能力,兩個月左右停止施肥。這時候田裡就不需要保持那麼多的水了,10月份左右就把水排出來,讓水田變幹,方便挖馬蹄。

    11月份左右開始挖馬蹄,一般可以把枯死的馬蹄苗先用火燒光,再挖就比較方便了。

    所以說種植馬蹄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會種水稻,基本上就能種馬蹄。在種早稻的時候,種馬蹄培育馬蹄苗。插晚稻的時候再移栽入大田,要栽細一點,肥下足些。具體施肥量要比種植稻穀多1.5倍左右,平時管理也跟稻穀差不多的,不要長雜草,不要長蟲,不要受到乾旱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年曆上寫“壬申癸酉劍鋒金”是什麼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