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登
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吳皇太子,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嘉禾元年(232年)後還居建業。
2、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
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3、賀齊
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年輕時任會稽郡吏。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巡視會稽,經考察推舉賀齊為孝廉,任永寧長,後任南部都尉、平東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賀齊任威武中郎將,受孫權派遣,討伐丹陽郡黟、歙等地。
4、諸葛瑾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經弘諮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5、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後,朱然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衝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
1、孫登
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吳皇太子,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嘉禾元年(232年)後還居建業。
2、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
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3、賀齊
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年輕時任會稽郡吏。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巡視會稽,經考察推舉賀齊為孝廉,任永寧長,後任南部都尉、平東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賀齊任威武中郎將,受孫權派遣,討伐丹陽郡黟、歙等地。
4、諸葛瑾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經弘諮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5、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後,朱然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衝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