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江南俗士1972

    因為根本不存在項羽為什麼不肯過烏江的情況。

    《史記》說,項羽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這完全是司馬遷為了美化項羽而瞎編的情節。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項羽殺出重圍,又被農夫誤導,引入歧途,最後好不容易逃到烏江邊,身邊只剩二十八名部下。烏江亭長準備了小船讓項羽過江,但項羽說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拒絕了烏江亭長過江的建議,帶領手下殺向珊珊來遲的漢軍,最終全部戰死沙場。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當事人項羽戰死了、烏江亭長失蹤了、現場的28位目擊者也都戰死了,那麼項羽和亭長的對話,司馬遷從哪裡聽來的?

    說來說去,所謂的項羽不肯過烏江,真相就是項羽無路可逃,被逼到絕境,突圍不成,又不想做劉邦的俘虜,只能自刎。試想,如果項羽只求一死,也就不會逃到烏江再自刎,而是當場與漢軍力戰而亡。

    司馬遷之所以會編出這樣的故事,無非就是透過抬高老劉家的敵人,來變相貶低漢武帝,發洩他對漢武帝的憤怒。《史記》是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但是從史學的角度,硬傷不少,充滿大量道聽途說、不合常理的情節,如“沙丘密謀”、“荊軻刺秦”等等,項羽不肯過烏江也如此,當小說看看可以,不能當真。

  • 2 # 風雪夢不逝

    1.項羽性格。項羽是個自負的人,他失敗了,敗給曾經他認為不值一提的劉邦。但是他並不認為劉邦有多大的本事,他把一切原因歸結於天。亭長勸他渡江,他說今天戰敗是天要亡他,況且跟他一起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都戰死了,無臉見江東父老。項羽太驕傲了,不肯面對劉邦比他強,劉邦戰勝他的現實,最後把鍋交給了天,不肯面對失敗,無法重振旗鼓。所以只有自殺。2.時勢已經沒有了,項羽垓下被圍,全軍覆沒,只剩自己一人。就算肯面對過去,回到江東其實也不一定有多少人肯歸順他了。此時,天下諸侯已經心向大漢了,項羽就算回江東也不過是再次面對一次諸侯聯軍的圍剿。因為劉邦肯答應韓信,英布,彭越的條件,項羽卻不肯。項羽過江東,能得的人心已經不再了。

  • 3 # 歷史微探索

    這個問題其實很明顯了,項羽雖然高傲自大,有點目空一切,很多人他都瞧不起,看不上,不信任,即使跟他多年的范增,他也是一般。但是對於他的同鄉之人,那他又是非常好的,有一種地域範圍的喜好,對江東父老鄉親他是信任,親近的。

    所以說他為什麼不過江東?是因為他不敢,也不願過江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此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了,與劉邦的實力差距太大了,根本無力東山再起,而他知道劉邦也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的,僅憑江東一地,對抗劉邦無疑是痴人說夢的事。其二,不願把戰火帶回故土,從項羽推翻秦朝不直接統一天下,而且分封諸王后,回到老家做個霸王就可以看出他是個衣錦還鄉想法的人,所以即使死他也不會帶去禍亂給家鄉,更不願如此狼狽得回去。其三,心愛女人死亡的打擊,從項羽改變路線,也要去救虞姬可以看出,她在項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虞姬死亡的打擊。

    這一系列的打擊,讓項羽覺得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希望,倒不如以自己的死亡換回江東父老的和平。

  • 4 # 伏羊羅漢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因為當時船太小了,而項羽隨從還剩26人,加上自己27個人還有一匹馬,項羽又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扔下隨從獨自逃命的事情做不出來,所以寶馬贈亭長,自己與眾將士做最後一擊,這就是大無畏的戰士精神!

    曾有人說四面楚歌之際,項羽帶800人扔下大部隊獨自出逃,是個怕死鬼!面對重重包圍的漢軍,如何能做到突圍成功還讓對方發現不到主將的方向?當然是大家一起衝,分成若干個組,乘夜四面八方突圍,或者全部蒙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第二天天亮,才發現項王南逃”...一個能夠“破釜沉舟”“身先士卒”的統帥,怎麼會是一個怕死之徒?

    正是項羽的英雄氣概、讓他不可能獨自過江!戰死沙場才是他最好的歸屬!千古英雄唯一個項羽,劉邦算什麼?他的天下又在哪裡?

  • 5 # 使用者1332485280282

    項羽不可能再組織一支隊伍抗衡劉邦,大把的好機會沒抓住,此時到處都是劉邦的勢力範圍,江東也一樣,過了江東保不定有人捉了他交給劉邦,那更加難看。此時死了是英雄,彼時被捉不一定還是英雄。項羽一生錯在自負,靠自己拼殺,劉邦靠別人稱帝。

  • 6 # 風一樣的男子131623

    過江東即是徹底否定了當初的努力 項梁的死 楚人沐猴而冠 范增的黯然 陳平韓信黥布等人的背叛崛起 美人的逝去 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 不敢也不肯過江東 寧可決絕而死 或許可以捲土重來 或許只是重蹈覆轍 項羽或許有殘暴的一面(燒阿房 烹諷己者 殺宋義 殺義帝) 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心底柔軟的悲情英雄 為自己也好 為天下蒼生也好 努力過了一次 不能取而代之 就放棄 會有人說婦人之仁 也會有人說成王敗寇 但霸王就是霸王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 7 # 秋暮散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楚貴族的高貴的氣魄。若項羽敗給勁敵,是雖敗猶榮,卻敗給了毫不起眼的劉邦,他貴族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不肯過江東是虛榮的自尊心作怪。學學勾踐,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景象。

  • 8 # 龍的力量

    全軍被殲,過江何用?子弟兵被滅,過江何為?難道過了江就安全了?劉邦大軍就不追殺了?劉邦不懂斬草除根?早晚必死,與其窩囊死,不如壯烈亡。

  • 9 # 目西

    因為這很可能只是人們對英雄悲劇和美人遲暮的感嘆與傳說,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就像一想到再漂亮的人都要便便就會心中一個寒戰,項羽被殺的慘象如果赤裸裸的展示出來就像是看到了美人的便便,讓人心裡不適。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自刎烏江的橋段,塑造出了完美的英雄悲劇,也最容易引起看客的共鳴和思想寄託,讓“吃瓜群眾”生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傲嬌”!

    如圖所示項羽本人垓下之戰逃脫後,跑到東城隨後被灌嬰手下的五個小兵斬殺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

    《史記·灌嬰》

    從東城到烏江的距離有數百里之遙,很難想象被窮追猛打的項羽能隻身一人從東城狂奔數百里來到烏江畔。

    為了突出項羽的英勇和悲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給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描述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若事實如此,項王又有何能力再次突圍,除非:

    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

    那真是讓人鹹共嘆息。司馬遷描述的項羽雖然沒有劉裕這般兇猛,卻也是異曲同工了,三進三出漢軍,29人亡去2人之後,說了一聲“何如”!

    項羽烏江自刎的橋段就在這一聲“何如”之後,項王欲渡江東,被烏江亭長一頓商業吹捧後選擇了自殺。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這般英勇的戰鬥自然可以說是神乎其神,現在讓我們信了他,項羽真的是這麼神的跑到了烏江邊上。那麼真的就可以因為“傲嬌”而自殺麼?

    讓我們來看《史記》中項羽要尋死的說辭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那為什麼江東父兄要憐而王項羽呢?就因為項羽在江東造了反?為什麼江東的父兄就不會去王劉邦呢?

    我們對比一下項羽和劉邦

    劉邦江蘇沛縣,項羽江蘇宿遷,都是楚華人打平。

    劉邦起家根據地沛縣,項羽起家根據地會稽,相比來說項羽在江東造了反。而且項羽定都彭城其主力還是在江北呢!

    劉邦為懷王報仇,項羽殺了懷王,江東是楚地項羽吃大虧。

    劉邦勢力大,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利益相關跟劉邦好處更大。

    你來比?你要是江東的父兄你會多麼支援項王呢?

    (下圖劉邦的老家、沛縣的老哥們和彭城徐州的項王,項羽的老家,幾乎挨著有沒有?從戶籍來看,對江東父老來說他倆沒啥區別!)

    而事實呢?

    灌嬰殺了項羽後很快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在項羽死後劉邦的人先是風捲殘雲的收服了江東,而淮北也就是項羽的大本營卻還在抵抗,並且抵抗力最強的地方倒是魯(山東曲阜),為楚堅守不下。

    總結:項羽極有可能在東城也就是安徽定遠,或者僥倖逃脫到了烏江邊上,被五個小兵擊殺,或者在烏江邊上窮途末路自殺。那些對項羽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想象,都屬於個人情感寄託,而無面目面對江東父老的說辭要麼是文學美化的說辭,要麼是項羽自我感覺良好的“何如”!

    以上

  • 10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項羽一生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最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但是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時候,便是自刎烏江之時。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事便是烏江自刎。

    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憐小度只是一個文人,他並沒有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去分析項羽的處境。江東子弟多才俊,可是還願意和項羽捲土重來嗎?

    項羽只自己知道,就算是他度過了江東,回到了家鄉,恐怕也很難東山再起。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吧,項羽死了之後。劉邦進攻江東,結果江東的老百姓不戰而降,聞風而拜迎劉邦,(當時的老百姓並不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已經被殺。)只有一個地方還在堅守,那便是項羽自己的封地,而當這座城池看見西楚霸王的頭顱以後,便也都放下了兵器。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就算回去,就算有人肯跟著他亡命天涯,但是也不會多了。與其回去苟且偷生,看別人的臉色,倒不如真真正正的食材,戰場之上以保全自己的霸王英明。

    正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我說項羽為什麼不回江東,是因為他知道

    江東子弟今雖在,不肯與我捲土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最近懟司馬南的人怎麼突然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