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天玄宇
-
2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千千千里馬師友邀!
古代姓與氏的關係,其他網友已作了回答,我就不重複了,只表明自己的看法。歷代文人津津樂道秦始皇姓趙,無非是說其不是秦王室的血統傳人,而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這已經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慌言。我讀歷史就得出一句話,萬萬不可得罪讀書人。………“儒以文亂法”,韓非子說的一點沒錯。
-
3 # 任大地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五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理為秦王。齊人徐市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秦王下令,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
4 # 熊貓歷史
《史記·秦本紀》有記載說,造父因為為周王室平徐偃王叛亂有功,被周穆王封在趙城,於是同屬飛廉家族一脈的惡來革家族就是“皆蒙趙城,姓趙氏”。
在“秦本紀”末尾,太史公寫道:“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結合起來看,秦始皇應該是“嬴姓趙氏”,這麼說兩個姓氏你都可以叫,你可以叫他趙政,也可以叫嬴政,可能覺得叫他嬴政更尊貴吧!
但有必要說一點的是,在漢以前,大家都稱氏而不稱姓,舉個例子吧,屈原是羋姓屈氏,但沒人叫他羋原,都叫他屈原,到漢以後,姓氏才漸漸混淆。
-
5 # 張秉榮
首先,因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所以就爭論很大,有好多事件都有具有創造性的,空前絕後的,第一的。也是後來爭論最大的皇帝之一,因此,他的身世和姓氏也是後人爭論不休的焦點。關於他的身世和姓氏也就是正史記述和民間的野史記述,兩個版本,對於這兩個版本各佔其一吧,究竟是姓秦還是姓趙,也不是那一個人說了算的,畢竟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我個人的觀點還是尊重正史吧,就是秦始皇,而不是姓趙的了,也不可能姓趙的,我們只當把野史當做傳說看待就是了,沒畢要再爭論了。就說到此吧,謝謝師友們的閱讀。
-
6 # 畢大費
題主,你搞錯了。
一、秦始皇真的不姓趙秦始皇姓贏,名政。他為什麼姓贏?因為他爹姓贏,他爺爺姓贏,他的祖宗十八代都姓贏,他只好姓贏。
他沒得選。
二、秦始皇為什麼叫趙政秦漢之前的人,既有姓,又有氏。姓是繼承祖宗的,氏則是從姓分化而來。就好比姓是一棵大樹,氏是樹上的枝枝葉葉。
舉個簡單的栗子吧。古代某人姓王,生了幾個兒子,兒子又生了一群兒子,大家都姓王。到了孫子再生兒子,這時,古代禮法介入了,三代以上必須另立支族,也就是另立山頭。
這第4代姓王的,姓不會變,但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氏。
氏從哪裡來?主要有以下方式:
以出生國名為氏,如生在宋國,可以為宋氏;生在趙國,可以為趙氏
以封地為氏,周天子或者諸侯王封了自己的邑,可以作為氏,如智氏,冀姓、高氏,領導秦國改革的公孫鞅,又叫商鞅,商就是他的封地。
以官名為氏,如太史、司馬
以職業名為氏,如庖(廚師)、陶(製陶)、車(造車)、巫(巫師)
因為秦始皇他爹贏異人,被秦國派到趙國當人質期間,生下了小秦始皇,所以趙就成了他的氏。
秦始皇既可以叫贏政,也可以趙政,都沒毛病。
三、秦漢之後,姓與氏統一,就沒這麼複雜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親自下命令,以後姓與氏統一,可以以姓為氏,或者以氏為姓,但只能用其一來做戶籍登記。
但是,每一個規定,執行都需要一段時間,從秦始皇頒佈命令,一直到漢朝建立,這套制度才完全實施。
到漢朝以後,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姓氏了。
這下子真的方便了很多。以後人再也不用再為姓和氏搞來搞去,搞得頭大。
-
7 # 君山話史
講到先秦時代的姓氏問題,很多人的腦袋要大了。秦始皇究竟是姓嬴還是姓趙呢?究竟叫嬴政還是趙政呢?有耐心的朋友,且聽我細細道來。
1、秦始皇姓嬴,但不能叫嬴政
姓“嬴”名“政”,不就是叫嬴政嗎?今天看來是對的,但放在兩千多年前,是錯的。因為當時沒這個用法,姓與名是不合在一起用的。《日知錄》寫道:“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姓相當於是一個大家族,同姓的就是有相同的老祖宗,先秦時就有“同姓不婚”的傳統,這是符合優生學的。不僅僅是秦國王族姓嬴,趙國王族也是姓嬴,你幾時看過把趙盾叫成“嬴盾”呢?
今天我們講姓氏,“姓”與“氏”都等同了,但是在先秦是不同的。姓只是用來彰顯自己的血緣系統,氏是姓的分支。一個大姓之下,是可以分為很多氏,與名字合用的,不是姓,而是氏。比如我們說孔丘,孔不是“姓”,而是“氏”。
知道先秦的姓氏原則,就曉得“嬴政”這個叫法是不對的,然而經過長期的以訛傳訛,改是沒法改過來了,但還是有必要知道其錯誤所在。現在電視小說無限制地放大這種錯誤,把秦國王族一律加上嬴姓,秦武王叫“嬴蕩”,秦昭王叫“嬴稷”,把扶蘇、胡亥統統加一個“嬴”字,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不僅對秦王族如此稱呼,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這些叫法都是不對的。
2、秦國王族是以趙為氏嗎?
持秦國王族為趙氏一說的觀點,有兩個證據。
其一出自《史記》的《秦本紀》,秦國的開國者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據史書載,嬴姓的始祖是大費,被帝舜賜“嬴”姓,大費是秦、趙二個王族的共同先祖。在周穆王時,大費的後人造父由於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於趙城,遂以趙為氏,成為趙國王族的先祖。值得注意的是,秦的開國者非子並不是造父的後人,只是親戚關係,當時由於嬴姓的名人不多,所以為沾造父的光,這一族的人也以趙為氏。
其二出自《史記》的《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在秦國曆代君主中,只有開國者非子與秦始皇兩人被提及是“趙氏”,其餘的人都沒有提及。這兩位國君,一個在秦之初,一個在秦之末,難道秦國真的是以趙為氏嗎?
我認為並非如此。
秦始皇與先祖非子都是以趙為氏,並不是出於一脈相承,而純屬巧合。從非子到秦始皇,其中的所有秦國君主,都不用趙氏。
在先秦,姓一般是不會變的,而氏則是一直在變化的。“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在非子之前,其家族以“趙”為氏,沾造父的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非子之後,自己也成為一國之君了,還有必要用“趙氏”嗎?我覺得完全沒必要,因為造父只是非子一族的遠房親戚。從秦國開國後,我們就在史書找不到任何一個王族成員的名字冠以“趙”氏,除了秦始皇是例外。
3、秦國究竟以何為氏呢?
答案是,只有名,沒有氏。
這並不奇怪,從西周到春秋,絕大多數諸侯國的國君,都是沒有氏的。
比如齊桓公,有人叫他“姜小白”,史書是沒有這種叫法的。齊桓公成為國君前,只叫“公子小白”。同樣,晉文公當國君前,只叫“公子重耳”,並不叫“姬重耳”。
這裡就要說到先秦姓氏學裡的一個重要原則:國君無氏。不僅國君無氏,國君的兒子也無氏,稱公子。
顧炎武在《原姓》裡寫道:“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也就是說,要稱呼齊桓公的名字,應該叫“齊侯小白”,晉文公叫“晉侯重耳”,秦始皇當皇帝前叫“秦王政”。大家熟知的曾侯乙編鐘,其中的“曾侯乙”也是這種稱呼法。所以國君是沒有氏的。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在春秋時代,楚國就是個例外,國君一直使用“氏”,首任楚君是熊繹,楚武王是熊通。不過,楚國一直是比較邊緣化、蠻夷色彩濃厚,對中原禮儀並沒那麼遵守。
進入戰國後,魏、趙、韓三家瓜分晉國,田氏篡奪齊國,這四個諸侯國,都是大夫篡國,便把大夫的“氏”帶過來了。因此,戰國時代的楚、魏、趙、韓、齊等國的君主是有氏的,而秦國依然保持無氏的傳統。
秦王是沒有氏的,在登上王位前叫公子。比如秦武王即位前是“公子蕩”,秦昭王即位前是“公子稷”。公子的兒子,一般也沒有氏,稱為“公孫”。其他傳統諸侯國也一樣,比如衛國是姬姓國,商鞅是公孫,稱為“公孫鞅”,並不叫“姬鞅”;他也可以用國名來稱呼為“衛鞅”。
講了這麼多,還是回到老問題上,為什麼秦始皇以趙為氏呢?
4、為什麼秦始皇以趙為氏,稱為趙政呢?
顧炎武的《原姓》中指出:“諸候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若溢、若邑、官為氏。”按照先秦姓氏傳統,諸侯的兒子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孫的兒子就不好叫公曾孫,這個時候一般就要立一個氏了。
我們來看看秦始皇的情況。
秦始皇的父親是子楚(異人),祖父是安國君,曾祖父是秦昭王。秦始皇出生時,秦昭王還沒死,以姓氏傳統,安國君稱公子,子楚稱公孫,到秦始皇就不能叫公曾孫了,就要另立一個氏。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以趙為氏,稱為趙氏呢?
有幾種觀點:一是認為秦王族一直以趙為氏,這個我上面說了,不對的。二是認為秦始皇出生於趙國,以趙為氏;三是認為秦始皇的媽媽是趙姬,所以就以趙為氏。
後兩種說法有道理,但不完整。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避禍。
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於邯鄲,他一出生就遇到大事了,秦國大舉進攻邯鄲。當時趙國政府相當憤怒,打算處決秦華人質子楚(異人),作為子楚的兒子,如果小秦始皇落入趙人之手,也是死路一條。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子楚逃出邯鄲。但是秦始皇太小了不好帶上路,趙姬帶著他度過六年東躲西藏、顛沛流離的日子。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中,秦始皇要是冠以“公子”、“公孫”的名號,豈不是找死嗎?最好的方法,是以“趙”為氏,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認為秦始皇以趙為氏,稱為趙政,乃是為了避禍。這個觀點大概沒有人提過,我是鑽研史料後,逐漸有這個判斷的,是不是有道理,歡迎討論。
漢代後,姓與氏逐漸混同了,合稱為姓氏,沿用至今。漢朝的開國者,都是一群平民百姓,沒有什麼偉大的先祖可以吹噓,自然不感冒先秦那套以姓氏定尊卑的傳統,所以才有“嬴政”這樣叫法。這種錯誤的稱謂,反正叫了兩千年,現在去糾正它,反而令人不適,你非要叫秦始皇為趙政,大家聽了只會懵懵地想:趙政是誰呢?以訛傳訛,傳久了,訛的也變正了。但是作為歷史研究,正本清源,還是有必要的。
-
8 # 林屋公子
秦始皇姓嬴,先氏趙、後氏秦。姓和氏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又有兩個氏?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今天的姓氏是沒有分別的,而且一個人就只有一個姓氏,但是在商周時期不同。不但姓氏不同,也可以多個氏。姓和氏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姓表示你的父系血緣,氏表示你的社會集團。比如楚國的公族都是姓羋,但國君以熊為氏,就是羋姓熊氏;旁系氏族以所屬集團為氏,比如屈原就是羋姓屈氏。
至於秦國也一樣,秦國是嬴姓,國君是嬴姓秦氏。注意,雖然《秦本紀》說秦是趙氏,但未必可靠,因為周朝以封邑為氏是常態,始祖非子雖然一度依附趙氏,但是從被封於秦開始,就應該是嬴姓秦氏。所以非子之後的國君有叫秦侯、秦仲、秦伯,都不會以趙氏稱,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趙”這個氏族集團。
至於秦始皇以趙為氏,這不代表秦國國君都以趙為氏,而是和他生長在趙國有關。《史記集解》說“又生於趙,故曰趙政。”秦始皇的母親叫趙姬,又是趙華人。秦始皇出生後沒有入“秦”這個氏族集團而是從母居住,所以應該是在“趙”這個氏族集團。《秦始皇本紀》稱為“趙政”是沒錯的。但從他入秦國後,就不再氏趙而是氏秦了。
-
9 # 識小錄
不是。秦始皇姓嬴,名政。
說秦始皇姓趙的,主要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也就是說,秦始皇之所以姓趙,是因為他的父親秦莊襄王當時在趙國做人質,而秦始皇生於趙國,因此便“姓趙氏”。
其實這句記載完全不通,有許多問題,首先的一點就是司馬遷已經將姓和氏相混淆了。顧炎武就曾經說過:“姓、氏之稱,太史公始混而為一。”先秦的時候,姓和氏是有別的,姓族和氏族也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比如晉國和周王室雖然同為姬姓,但是顯然屬於兩支不同的氏族。又比如,秦國和趙國都為嬴姓,但是他們也分屬不同的氏族。這種姓、氏有別的情況,在先秦還是相當嚴格的。但是到了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將其混淆了,所以才出現秦始皇姓趙氏這種有點莫名其妙的記載。其次的一點就是,秦、趙本為同姓,都為嬴姓。趙的始封是周穆王的時候,造父因有功而被封在趙這個地方,因此這支嬴姓之族便以趙為氏。趙氏在晉國成為勢力龐大的卿族,先後出現了趙衰、趙盾、趙武這樣的人才,最終三家分晉,趙氏也有了自己的國家。所以也可能是因為秦、趙祖上同源的關係,司馬遷才說出秦始皇姓趙氏這樣的話來。但其實並不是的,秦始皇姓嬴,不可能姓趙。
-
10 # 戰漢古玉
秦始皇應為贏姓秦氏。對於秦始皇的姓氏,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明確指出秦始皇“名為政,姓趙氏”。但通讀《史記》,可發現司馬遷在《秦本紀》中也有多處寫到秦始皇家族的姓氏問題,有些地方相互矛盾、說的比較牽強。以下是對《秦本紀》關於秦始皇家族姓氏講述的梳理。
一是贏姓的由來。在《秦本紀》開頭部分,司馬遷用較大篇幅講述了贏姓的由來。大意是,秦的老祖先大業,為帝顓頊苗裔孫女吞食玄鳥蛋而生。在舜帝時期,秦的先祖大費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器重,後又為舜帝調馴鳥獸,被賜姓贏。
二是秦趙王室血統脈絡。也是在《秦本紀》開頭部分,司馬遷的大意是:在商朝末年,秦的先祖蜚廉及其子惡來同為商紂王重臣,周武王伐紂時斬殺了惡來,蜚廉因去北方執行任務逃過一劫,後來又生子季勝(蜚廉為秦趙共同的祖先,惡來嫡傳後裔為秦,季勝嫡傳後裔為趙)。西周繆王時期,季勝的曾孫造父為周繆王駕車,在平息徐偃王叛亂中立功,被封到趙城,造父族由此為趙氏。這段時間中,惡來之後沒有大的建樹,子孫也跟著姓趙氏。
三是非子受封秦邑。非子是惡來的五世孫,擅長養馬,為周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對非子十分器重,禮遇有加。最終,封非子於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之後,秦嬴生秦侯、秦侯生秦仲,惡來一族終於在秦邑發達了。
四是關於非子與造父的關係。《秦本紀》對此語焉不詳。《秦本紀》中有三段原話:
“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應為三世),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從這三段原話來看,造父應該是非子爺爺輩的人,似乎非子的父親大駱曾經過繼給造父為子,但對此《秦本紀》並未明確地講。這幾段原話中,關於非子的居住地出現了矛盾。合理的推測應該是,非子不是大絡的繼承人,否則其將繼續居住在趙城,成為趙國的祖先;非子長大後離開趙城外出闖蕩,他的兄弟成為大絡的繼承人,繼續生活在趙城,併成為趙國祖先。
五是關於贏姓諸氏。在《秦本紀》的結尾,司馬遷專門概述了贏姓諸氏的情況,此處似乎出現了錯誤。“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細讀這段話疑點在於,此處的秦氏是不是非子之後,如果是非子之後,從以國為氏的習慣、周天子的安排兩方面來講,都應該是姓秦氏,而不應該姓趙氏。對於非子的後代,《秦本紀》中寫道“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這段話裡實際上已經明確非子的後人、即秦始皇直系祖先的確是姓秦氏。
因此,在緊接《秦本紀》之後的《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說“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這極有可能是一個筆誤,否則,很難講得通。
回覆列表
秦始皇生於戰國時期,故而以趙為姓氏,姓趙氏名政。
秦為嬴姓趙氏,戰國末演變為“姓趙氏”,故秦始皇當曰趙政而非“嬴政”。
但是後世或出於誤解或為有別於趙國之趙姓,或者秦始皇一統六國為顯示高貴,乃承襲祖先贏姓。叫秦始皇為“嬴政”。
由此我個人認為:究竟秦始皇叫贏政、趙政都已經不是很重要了。也許兩個名字都有叫過,時期不同罷了。統一六國前姓趙,統一之後改回贏姓。子嬰等等都是姓贏,就雷同於楚國王室獨佔熊姓一個道理。就如同現在的明星都有幾個名字。要知道我們的這個始皇帝可是不簡單,皇帝這個稱呼生生造出來,自稱“朕”的。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只供茶餘飯後談話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