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瑾兒竹笛樂坊

    射鵰三部曲有:鐵血丹心、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我最喜歡的還是鐵血丹心,因為這首歌在腦海裡浮現小時候記憶的印象最深!

  • 2 # 悟空網友

    我最喜歡的還是 《射鵰英雄傳》。

    看看我寫的《金庸筆下的少時江湖》就明白了。

    喜歡機靈古怪的黃蓉,喜歡憨憨厚厚的郭靖,喜歡童真無邪的老頑童。

    她們的一顰一笑,一個動作都深深的印在腦海裡。

    也是那時候的娛樂生活太貧乏了,一部《射鵰英雄傳》直接把大家給迷住了。

    飯可以不吃,也可以不出去玩,但是呢《射鵰英雄傳》不能不看。

    我把那時候看《射鵰英雄傳》的這篇文章發到這裡,和大家共享。

    金庸先生已經仙逝,但人們依舊走不出他筆下的江湖。

    近幾日,各種載體推送的資訊,都在懷念金庸先生,懷念他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文字裡的驚天武功、刀光劍影、俠骨柔情、家國天下,“滄海一聲笑”的蒼茫雄闊、“鐵血丹心”的鏗鏘激昂,那熟悉的旋律反覆縈繞,都在彰顯金庸先生究竟怎樣影響了我們。

    我們沒有出生在宋代,無法體會“有水井處,必有柳詞”的盛景,但金庸先生的文字,無論其廣度、還是深度,確實走進、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我 出生在魯北的一個偏僻鄉村,位置比較偏遠且落後,直到1990年上高中村裡才通了電。但八四或者八五年(已記不清)“射鵰英雄傳”熱播的時候,我卻親臨了盛況。我們村沒電更沒電視,但五六里以外的鄰村有,不光有電,還有電視,而且是放在院子裡的電視。

    這是一戶好心的富裕的人家,畢竟電視在當時的農村,是極端的奢侈品,不是隨便就買得起的。要是自己買了電視,卻放在屋裡只讓自己家人看,那就是為富不仁。這是我當時最真切的體會,最樸素的認識。 現在想起來,看“射鵰英雄傳”,就和到鄰村看電影差不多。

    記憶裡,“射鵰英雄傳”晚上七點多開播,我們村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們自發的提前集合,粗略清點人數後立即出發,基本是小跑急行軍的速度,五六里的路能算得了什麼。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看“射鵰英雄傳”更重要更急迫的事。一溜小跑後,我們十多個十來歲的半拉小子就擠到了鄰村那家在院子裡播放電視的人家家裡。時間緊,需要賓至如歸,各找各位。

    好位置是沒有了,前幾排已被當村的擠滿,高大上的坐在板凳上怡然自得,位置稍好一點的暗自慶幸,熟悉的音樂,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彎弓射鵰、大漠奔騰。熟悉的郭靖兩手一通比劃後,突然一個龍頭欲從電視裡飛出來,飛到你身上……猝不及防,要中招—“降龍十八掌”來了。那時的我們,哪裡知道金庸,哪裡知道那個給我們帶來快樂、刺激等諸般享受的一代大俠巨匠呢?

    倏忽幾年,及長,上初中了。從人家鄉鎮同學的嘴裡知道了金庸,知道了武俠小說,知道了“射鵰三部曲”,但只是道聽途說,心裡著實羨慕:什麼時候能夠讀一下原著,把華山論劍的五大高手及其絕世武功整清楚、弄明白,而不是光聽那幾個同學胡吹海擂、大放厥詞…… 久旱逢甘雨,苦心天不負。

    我們班一屬於“富三代兼官二代”(爺爺開照相館、爸爸是副鄉長)的同學拿了一套“射鵰英雄傳”小說,在班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一番人情交情權衡利弊、討價還價、爭位排座次後,我被排到了星期六晚上看。 當時的條件,我們是自帶乾糧的。

    星期六晚上是需要回家拿乾糧的。回到家,晚飯後,我偷偷地爬進東屋的蚊帳裡(時間已是夏天),點上油燈,拿出了“射鵰英雄傳”看了起來,瞬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相見恨晚的感覺太準確了。 正著迷,聽見母親喊我,說別學習了,早睡吧。還聽見鄰居的大娘和母親說:這孩子真能學,肯定能考上學,長大了有出息。

    那時,忙活了一天的農民,晚飯後互相串串門拉個呱再正常不過。她們拉完呱了,交流完村裡對這人那事的看法後就打算休息了,曲終人散,一看東屋還亮著燈,都準確的判斷,我還在學習呢。其實我就是一個“騙子”。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孔乙己曾說:竊書不算偷,那合理的推論就是看武俠小說也不算騙吧。

    斯人已逝,江湖已遠;往事回首,歷歷在目。以後隨著自己的求學、工作、生活,時光變遷,但床頭總放著金庸先生的小說。

    等兒子上學後,對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也是痴迷其中,大呼過癮,由此喜歡上了讀書。品讀著金庸的文字,感受著他的書寫,各種情節變化顛覆,各色人物紛至沓來,各種情感彙集交錯,用如椽之筆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真實虛幻、往來當下的武俠世界。金庸先生的文字,帶給我很多的思考,思考做人,思考做事。

    武俠小說是寫人的精神的。能把人的精神寫好的小說是值得深讀的。有人處就有社會,有人處就有江湖。人在江湖,千帆竟過,亂雲飛渡,但只要選好路、挺直腰、站穩步,就一定能笑傲江湖。

  • 3 # 隨心侃

    最喜歡的還是 《射鵰英雄傳》。

    看看我寫的《金庸筆下的少時江湖》就明白了。

    喜歡機靈古怪的黃蓉,喜歡憨憨厚厚的郭靖,喜歡童真無邪的老頑童。

    她們的一顰一笑,一個動作都深深的印在腦海裡。

    也是那時候的娛樂生活太貧乏了,一部《射鵰英雄傳》直接把大家給迷住了。

    飯可以不吃,也可以不出去玩,但是呢《射鵰英雄傳》不能不看。

    我把那時候看《射鵰英雄傳》的這篇文章發到這裡,和大家共享。

    金庸先生已經仙逝,但人們依舊走不出他筆下的江湖。

    近幾日,各種載體推送的資訊,都在懷念金庸先生,懷念他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文字裡的驚天武功、刀光劍影、俠骨柔情、家國天下,“滄海一聲笑”的蒼茫雄闊、“鐵血丹心”的鏗鏘激昂,那熟悉的旋律反覆縈繞,都在彰顯金庸先生究竟怎樣影響了我們。

    我們沒有出生在宋代,無法體會“有水井處,必有柳詞”的盛景,但金庸先生的文字,無論其廣度、還是深度,確實走進、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我 出生在魯北的一個偏僻鄉村,位置比較偏遠且落後,直到1990年上高中村裡才通了電。但八四或者八五年(已記不清)“射鵰英雄傳”熱播的時候,我卻親臨了盛況。我們村沒電更沒電視,但五六里以外的鄰村有,不光有電,還有電視,而且是放在院子裡的電視。

    這是一戶好心的富裕的人家,畢竟電視在當時的農村,是極端的奢侈品,不是隨便就買得起的。要是自己買了電視,卻放在屋裡只讓自己家人看,那就是為富不仁。這是我當時最真切的體會,最樸素的認識。 現在想起來,看“射鵰英雄傳”,就和到鄰村看電影差不多。

    記憶裡,“射鵰英雄傳”晚上七點多開播,我們村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們自發的提前集合,粗略清點人數後立即出發,基本是小跑急行軍的速度,五六里的路能算得了什麼。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看“射鵰英雄傳”更重要更急迫的事。一溜小跑後,我們十多個十來歲的半拉小子就擠到了鄰村那家在院子裡播放電視的人家家裡。時間緊,需要賓至如歸,各找各位。

    好位置是沒有了,前幾排已被當村的擠滿,高大上的坐在板凳上怡然自得,位置稍好一點的暗自慶幸,熟悉的音樂,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彎弓射鵰、大漠奔騰。熟悉的郭靖兩手一通比劃後,突然一個龍頭欲從電視裡飛出來,飛到你身上……猝不及防,要中招—“降龍十八掌”來了。那時的我們,哪裡知道金庸,哪裡知道那個給我們帶來快樂、刺激等諸般享受的一代大俠巨匠呢?

    倏忽幾年,及長,上初中了。從人家鄉鎮同學的嘴裡知道了金庸,知道了武俠小說,知道了“射鵰三部曲”,但只是道聽途說,心裡著實羨慕:什麼時候能夠讀一下原著,把華山論劍的五大高手及其絕世武功整清楚、弄明白,而不是光聽那幾個同學胡吹海擂、大放厥詞…… 久旱逢甘雨,苦心天不負。

    我們班一屬於“富三代兼官二代”(爺爺開照相館、爸爸是副鄉長)的同學拿了一套“射鵰英雄傳”小說,在班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一番人情交情權衡利弊、討價還價、爭位排座次後,我被排到了星期六晚上看。 當時的條件,我們是自帶乾糧的。

    星期六晚上是需要回家拿乾糧的。回到家,晚飯後,我偷偷地爬進東屋的蚊帳裡(時間已是夏天),點上油燈,拿出了“射鵰英雄傳”看了起來,瞬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相見恨晚的感覺太準確了。 正著迷,聽見母親喊我,說別學習了,早睡吧。還聽見鄰居的大娘和母親說:這孩子真能學,肯定能考上學,長大了有出息。

    那時,忙活了一天的農民,晚飯後互相串串門拉個呱再正常不過。她們拉完呱了,交流完村裡對這人那事的看法後就打算休息了,曲終人散,一看東屋還亮著燈,都準確的判斷,我還在學習呢。其實我就是一個“騙子”。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孔乙己曾說:竊書不算偷,那合理的推論就是看武俠小說也不算騙吧。

    斯人已逝,江湖已遠;往事回首,歷歷在目。以後隨著自己的求學、工作、生活,時光變遷,但床頭總放著金庸先生的小說。

    等兒子上學後,對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也是痴迷其中,大呼過癮,由此喜歡上了讀書。品讀著金庸的文字,感受著他的書寫,各種情節變化顛覆,各色人物紛至沓來,各種情感彙集交錯,用如椽之筆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真實虛幻、往來當下的武俠世界。金庸先生的文字,帶給我很多的思考,思考做人,思考做事。

    武俠小說是寫人的精神的。能把人的精神寫好的小說是值得深讀的。有人處就有社會,有人處就有江湖。人在江湖,千帆竟過,亂雲飛渡,但只要選好路、挺直腰、站穩步,就一定能笑傲江湖。

  • 4 # 一點清音

    應該來說我都喜歡。看《射鵰英雄傳》小說時,還在上小學五年級,當時是禁書,是幾本小冊子,儘管都是繁體字,只好配上字典還是把它讀完了。隨著改革開放,金庸小說逐漸解禁,全部作品陸續看了一遍,唯有射鵰三部曲印象最深。《射鵰英雄傳》寫南宋末年,金兵入侵,朝廷奸臣當道,郭楊兩家指腹為婚,為金兵所害。郭靖楊康分別由江南七怪和全真教丘處機教養成人。楊康卻貪戀富貴認罪做父,郭靖黃蓉以國家利益為重,奪《武穆遺書》,救襄陽國難。 《神鵰俠侶》講南宋末年,楊過和小龍女經歷了一番悽美愛情與江湖恩怨的故事。 《倚天屠龍記》講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敘述武當張翠山之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射鵰英雄傳》主要寫‘俠’,《神鵰俠侶》主要寫‘情’,《倚天屠龍記》寫‘正邪’。

  • 5 # 美杜莎說電影

    新版倚天屠龍記

    開始因為在b站上看了楊逍的cut被吸引住,然後去看了劇集,直接從第四集開始看的。

    楊逍這條線好多人已經說過了,故事被豐富了許多,邏輯也更完整。我覺得這也是這部劇的優點,敘事邏輯和感情發展更加嚴密了,好多細節補充。蘇版有時候總讓我覺得劇情太跳脫。除了楊逍這條線之外,最打動我的是無忌不悔上光明頂和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真的是千山迢迢走沙漠拍的實景。小時候不知道光明頂實際在新疆一帶,看以前的版本一直以為光明頂大概翻兩個山頭就到了……從這裡可見劇組的誠意和努力。

    大概是因為年齡段不同,小時候看蘇版,光顧著看男主和幾個美女談戀愛,還有紀楊殷的感情糾葛,對明教和六大派這種正邪對立沒有啥概念也不關注。

    現在再看能感覺到新版已經不拘泥於小情小愛,而是更加放大了江湖中正邪善惡的對立和人性的衝突。自詡名門正派的人幹著邪魔外道的事,所謂魔教卻救世濟民。這種反差感更加強列了。尤其是明教一眾人等誓死守衛光明頂的時候,讓我懷疑新版是不是把明教塑造的過於偉光正了。沒有詳細看過原著,所以也不甚瞭解。

  • 6 # 木芙蓉的倒影

    論可讀性和精彩程度,是倚天屠龍記。裡邊有一群極具個性甚或悲劇的人物,很難界定武林正道和邪魔外道,還涉及了江山更替的演義。但我最喜歡的是射鵰英雄傳。射鵰還在傳統武俠的範疇中,但武俠的精神傳遞最正面,“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平民出身,資質平庸,但純良正直,勤奮不餒,加之際遇不凡,終成大器。很正面很勵志。全書讀起來也是波瀾壯闊,我以為是金庸小說的代表作。神鵰俠侶寫盡了情之一字,可能讀的時候年紀尚幼,十分懵懂,感受不深。多年後重讀,對楊過這個人物的理解加深許多,其實神鵰俠侶是比較現實的,書的基調有一些悲,其中性情勝於俠義,人生不如意,且狂且放達。歸結說,神鵰俠侶這本書我可能還讀不透。

  • 7 # 半生浮沉皆看淡

    我喜歡《射鵰英雄傳》!一,八三版電視劇影響太大了,在八五至九五年這十年間,電視臺每次播放一定會一集不落追看下去!二,九一年開始看小說,第一部長篇故事是《射鵰英雄傳》,因為當年未成年,家裡也沒給我零花錢,曾經步行十多公里,在鐵山租書店蹭書,一蹭幾個小時,這種感覺太難忘了!

  • 8 # 酒色和尚

    《射鵰英雄傳》雖然不是金庸第一部作品,但是金庸第一部開啟知名度的作品,自這部射鵰起,金庸的小說結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從之前散亂的敘事為主,到以後的以人物成長的過程為主。很顯然,單從《射鵰英雄傳》的開頭就可以看出金庸舊武俠小說的影子,從國事入手,整體語言上能看出雕琢刻意。到《神鵰俠侶》,好了很多,直到《倚天屠龍記》才是真正的恣意潑墨信手拈來,無論從結構上還是文筆上,都是非常大的提升。特喜歡《倚天屠龍記》,故事很精彩,鮮明個性的人物也很多。射鵰和神鵰就遜色很多了。

  • 9 # 手機使用者慕

    神鵰俠侶,既有俠之大者的郭靖,又有救助萬民的神鵰大俠;還有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故事,又延續了中年黃蓉的睿智,結局也在襄陽大破蒙古兵,楊過還擊殺了蒙古大汗,華山論劍引出了覺遠大師和張君寶。感覺構思,佈局,結尾都很精妙。

  • 10 # 新電影聯盟

    射鵰三部曲,最喜歡《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在三部中可以說是承上啟下,前有射鵰的鋪設,後有倚天的接檔,故事內容完整飽滿,人物塑造到位。

    神鵰大俠楊過的身世,後有斷臂的遭遇,最後遭遇挫折後的崛起,讓每個人都對他認同讚許,讓人記憶深刻。

    小龍女冰清玉潔涉世未深,在筆下是那麼的唯美。從開始的不食人間煙火,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給人的感覺是那麼有仙境感,金庸作品也是屈指可數的女神!

    透過時間軸把人物故事串聯起來,每個人物的命運經歷刻畫的淋漓盡致,讓人記憶猶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苟況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