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ording

    看了一下幾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家回答基本上集中在《凡爾賽和約》在地緣政治上帶來的後果,反而對問題本身,即為什麼《凡爾賽和約》在地緣政治上能夠讓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處境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也就是問題中所問的“放開了對德國的束縛”,涉及的不多,而且回答也多集中在英美不願意看到法國過於強大、美國出於商業利益等原因。個人以為,幾位的回答並沒有真正解釋清楚為什麼《凡爾賽和約》本來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條約,但事實上《凡爾賽和約》反倒使得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地緣政治條件遠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也就是“在地緣政治角度放開了對德國的束縛”。接下來,我就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即所謂《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地緣政治環境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其中所謂的“地緣政治環境”或者說問題中所說的“束縛”都是指什麼。應該說問題中所說的“地緣政治角度……對德國的束縛”是指德國統一後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非常惡劣,北鄰沙皇俄國、南接法蘭西、西面是海洋(當然是為海洋強國所控制),東面則是奧匈帝國,可以說德國處在歐洲中心,四面都是強鄰,屬於衢地,這也是德國號稱中歐強國的由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北鄰變成了波蘭、東面則是奧匈帝國崩潰後留下的一堆小國,而且這些小國還相互敵視。可以說,《凡爾賽和約》天然給德國留下了向北、向東擴張的空間。這也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放開了對德國的束縛”,使得德國的地緣政治環境遠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們搞清楚了問題中所謂的“在地緣政治角度放開了對德國的束縛”,那麼接下來的將要回答的是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會遠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呢?

    第一方面的原因,當然首推奧匈帝國的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諸多小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另外還有一部分與塞爾維亞合併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還有部分領土分別併入義大利、波蘭和羅馬尼亞。這樣,奧匈帝國原本統一的國內市場如今變得條塊分割,而政治上的統一如今變成了各個小國相互之間的牴牾、甚至敵視(這部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克羅採和春天 回答的#克羅埃西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就可以窺見一斑)。原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東面是一個強國奧匈帝國,而如今代之以一堆小國,而且是相互仇視的小國,這使得德國很容易控制這一地區的經濟,同時也讓德國很容易就成為該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之一。

    第二方面,則是沙皇俄國的崩潰與蘇俄(蘇聯)的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不得不面臨沙皇俄國在北面對德國的威脅——尤其考慮到沙皇俄國作為協約國的成員,使得德國不得不冒兩面作戰的危險,同時對付沙皇俄國和法國。而沙皇俄國的崩潰和蘇俄(蘇聯)的建立,使得德國北面威脅巨大的鄰國消失了,不僅如此,由於蘇俄(蘇聯)同樣也是《凡爾賽和約》針對的物件,德國與蘇俄(蘇聯)在很多問題上都有著共同的利益,可以進行相互協調。

    第三方面,“十四點計劃”中的各項威爾遜主義信條。其中,“民族自決”主張,不僅使得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眾多相互仇視的小國,而且還使得波蘭復國。1815年維也納和會確立了均勢這一準則,並據此重新塑造了拿破崙戰爭後的國際秩序,但威爾遜卻把這一原則指責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因,均勢原則因此而喪失了合法性。同時,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則破壞了國際制衡的傾向,而正是民族自決原則主宰了地緣戰略位置至關重要的東歐(包括波蘭和奧匈帝國崩潰後建立的諸小國)的戰後安排,結果就是促成了一系列未來有利於德國擴張的惡性條件。而同樣的,威爾遜的“公正”的和平排除了法國意圖將萊茵區從德國分隔出來,徹底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的主張,也對法國構建大國軍事同盟來應對未來德國的崛起的主張持否定態度。

    第四方面,威爾遜的“公正”、“平等”的抽象原則無法處理相互矛盾的具體問題,也無法消除必須滿足的權力政治要求,這使得《凡爾賽和約》的合法性受到極大的衝擊,這帶來的必然是戰勝國在德國面前缺乏維護現狀的道義自信。這使得威爾遜的“集體安全”變得完全不可信。事實上,除了英法和東歐一些因奧匈帝國戰敗而建立或恢復的國家以外,其他國家要麼像德國及其盟友一樣強烈希望推翻現狀,要麼對現狀或者抱有不滿。而英法自身(特別是英國)也缺乏維護《凡爾賽和約》規定的世界秩序現狀的道義自信。

    因此,我們說,正是《凡爾賽和約》使得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面對的地緣政治環境遠遠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說“《凡爾賽和約》在地緣政治角度放開了對德國的束縛”。

  • 2 # 季我努學社

    凡爾賽體系產生的地緣政治後果,對德國反而是有利的。以前,俄國可以在東邊,奧匈可以在南邊,向德國施加地緣政治的影響。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威脅,在中歐不可以為所欲為。然而,凡爾賽體系在德國的東邊製造了一些不安分且衝突頻繁激烈的小國。由於協約國支援波蘭入侵俄國,還有英國支援波蘭而產生的“寇松線”,使得俄國對波蘭不會有什麼好的態度。波蘭是協約國製造出來想讓其取代俄國以前對德國的角色,可惜波蘭根本就沒有這個實力。俄國即使想對德國作戰,必須透過波蘭國土,即使英法答應,波蘭也不會答應。反而,俄德可以同仇敵愾,在1939年上演了共同入侵波蘭的一幕。所以德國可以盡力西向,全力進攻法國。

    凡爾賽條約簽約現場

    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海外殖民地全部喪失,重要地區還要由協約國佔領。德國還喪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標榜民族自決的凡爾賽體系卻讓很多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從德國分離,波蘭走廊使東普魯士與德國完全分離,同是日爾曼人的奧地利卻不能同德國合併。德國所需付出的賠款多得驚人,德國的海外資產全由戰勝國收為己有。而且令德華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協約國將一條前所未聞的發動戰爭的道德罪責加之德國,德國必須限制自己的軍備。

    凡爾賽宮鏡廳-凡爾賽條約簽約點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削弱太狠,戰勝國對德國壓榨太狠,所以鼓吹復仇的強勢領導人一旦上位,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事實上,希特勒也證實了這一點。凡爾賽和約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既然是和平條約,就要將和平作為目標,不能借和平無限制地掠奪限制戰敗國,尤其是戰敗國的大國。要麼徹底將德國肢解,讓它喪失復仇的實力,要麼就尊重德國,讓它可能保持和平的心態。否則只會是短暫的休戰。

  • 3 # 春夏村塾

    地緣政治是地理,政治綜合體,又稱地理政治學。

    一,地理方面,地圖先擺上

    條約前

    條約後

    很明顯領土少了很多,其中,阿爾薩斯和洛林,給了法國,西普魯士,波滋南,但澤給了波蘭。極大削弱了德國實力。但對放開德國束縛有三個有利影響。

    1.東線,波蘭,波蘭是英法扶持用來抗俄的產物,英法等國對於紅色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巴黎公社英國憲章運動都已經深入英法統治者的骨髓,他們需要一個波蘭來制約俄國,所以波蘭復國了,緩解了德國在西線的壓力,不僅不用直面俄國,也為日後與俄國合作提供的可能。並且波蘭能力不夠,為日後英法的綏靖政策,埋下了伏筆。

    2.南面,奧匈的肢解,奧地利與德國都是日耳曼民族,他們有著同樣的語言,奧匈帝國在凡爾賽條約後被肢解,為德日後的吞併提供了可能。

    3 西面,法國,吞併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導致法力量進一步增強,由於德法,長達幾十年的恩怨,容易激起,德華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便於施展拳腳.

    二,從政治上

    法國在凡爾賽條約中獲利最多,而英奉行歐洲大陸孤立主義政策,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法國的出現.美國孤立大陸主義政策不願意過多插手歐洲事物,美國也得為今後全球貿易考慮,不願意過多的削弱德國。

    所以從地緣政治上來講,德國的束縛被一定的放開。但根本原因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後德國變弱了。所以被放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老公和別人啦空死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