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
2 # 攸揚文史
恰恰相反,白登實際上前期很順利,這讓劉邦低估了匈奴軍隊,最後劉邦冒進被圍。所以並不是一開始就中了驕兵之計。
白登之戰之後匈奴並沒有奪回晉陽以北地區。
白登之圍後,夏侯嬰不久就在句注山北與匈奴交戰了,並且大破之。
“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賜所奪邑五百戶。”哪有前邊剛被匈奴虐,後邊又去挑釁匈奴的?甚至包括參與了這場戰爭的樊噲也敢說“可滅之”。
那怎麼解釋和親?其實和親本身就是常用外交手段,成本低效果好。在條件不支援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和親是很正常且有效的政治手段。放眼中國歷史,這種比比皆是。而且也不一定是居於弱勢的時候,像後來漢朝居於強勢的時候不照樣有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的和親。
不是說劉邦沒吃虧,劉邦確實吃虧了。白登畢竟被圍了七天。但劉邦吃虧不等於漢軍吃虧,歷史上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宇文邕攻晉陽差點死了,難道北周輸了?北周難道事後把晉陽還回去了?劉邦攻英布更慘,還中了箭,差點死了,那漢軍也輸了嗎?何況漢軍被圍的幾千人真的傷亡不大。他們主要是沒吃的,被餓得比較厲害。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討伐匈奴的戰爭中,劉邦之所以失敗,首先就是因為輕敵,他不顧劉敬的勸阻冒然前進,最終陷入冒頓的包圍圈之中。
其次就要說到劉邦的軍事能力,劉邦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但他的軍事能力卻遠不及同時代的項羽、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在他親自指揮的大規模作戰中,幾乎沒有取得過大的勝利(後期平定叛亂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漢朝江山已經基本穩固,叛亂者無法調動更多的軍事資源)。
第三就是漢朝騎兵尚且不成規模。在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了在漢朝組建騎兵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在擁有千萬人口的漢武帝時期,也難以持續給10萬遠征騎兵提供一個月的補給。
史書記載,漢高祖立國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說白了,當時的漢朝幾乎沒有馬!漢高祖曾經“為治庫兵車馬之用”而在全國徵收“算賦”,在“白登之圍”敗給冒頓之後,他更是痛下決心,發展國內的養馬業。
之後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也都在全國範圍內鼓勵官方和民間養馬,漢武帝時期便出現了“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的盛景,隨後,大漢王朝的對外擴張開始了。如果此時冒頓單于與漢武帝決戰(實際上他已經去世46年了),那勝負就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