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覃仕勇說史
-
2 # 河南南陽銀向陽
其實崇禎不是昏君!只不過是他生錯了時代。如果他生在明初,應該是一個有為的皇帝。可惜生在了明末,憑他再怎麼勵精圖治,也改變不了大明朝的命運了!就象是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生了病,再怎麼厲害的醫生也不可能讓他返老還童了!
-
3 # 圓凱禮佛
主要原因是崇禎昏聵無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第一,行政能力。很差
崇禎17年,換掉19位首輔大臣,一方面說明崇禎識人不行,再一方面說明崇禎沒有明確的行政綱領,三方面說明崇禎多疑。
結果勢必導致國家中央政策不斷調整,國內行政混亂,好的行政命令沒有見成果就修改了。
第二,軍事能力。很差
崇禎17年,殺害了7位兵部尚書,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頻繁的殺軍事高管,勢必導致軍隊指揮失控。
而且出招昏聵讓人髮指,
①竟然讓二品官員袁崇煥節制一品官員毛文龍。
②竟然在官員回京護駕的狀態下,殺害其統帥袁崇煥,導致再無武將敢於救主。
④曹文詔以2千兵大破十萬農民軍威震天下,崇禎卻不許曹文詔休整補給,不斷命令急行軍死戰農民軍據點,最終因疲憊不堪被殲滅了。
⑤孫傳庭的殘軍,據守潼關,訓練補給,但還沒有做好準備,崇禎就反覆下令出關找農民軍決戰。最終孫傳庭出關,明末最後一支崇禎能調動的主力軍團覆滅了。
等等吧,昏聵招數太多了。明末傑出將軍很多,多數都是被崇禎搞死的。
第三,帝王權術,很差
魏忠賢是與文官勢力平衡對抗的重要棋子,崇禎一上任就殺害他,導致之後沒有強勢太監和文官集團平衡,權利的失衡,導致文官勢力膨脹,腐敗嚴重。
崇禎不足很多。
換一個角度,如果讓 朱元璋 朱棣等人執政,明朝再興旺100年肯定沒問題。
-
4 # 臥家人
首先,明朝滅亡的直接操作者就是崇禎,作為一把手他有最大的責任。李自成起義是在崇禎二年開始的,中間有好幾次差點就剿滅他們了。包括崇禎上臺後對後金雖然仍是守勢,但並非好無作為,若用法得當還有轉機。就算最後都不行被李自成打到北京,要不提前逃到南京或答應與李自成劃分天下拖延時間還是有可為,正是崇禎的一系列騷操作把他的大明江山玩沒了。
其次,所謂的氣數已盡,是古人在沒有辦法解釋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下所用的一種天命說,帶有迷信色彩和世俗色彩。對古人來說可以用黨爭,外戚等等現象來解釋王朝衰敗,但再深就解釋不了。古人信可以理解,現代人當個口頭禪也就罷了。非說氣數已盡,換個詞叫做積重難返更為恰當。
-
5 # 惜花公子
大明朝是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王朝,也是所有王朝中最有骨氣、有血性、領先世界的超級帝國。而在末期,崇禎帝對社會矛盾、國家現狀、經濟狀況、官場風氣、各利益集團等方面估計不足,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一、社會矛盾
明朝末年,而官場閹黨干政,文官不為國家謀發展,只為各代表利益某私利。對平民百姓強加各種稅收,對於富人、大地主階級、卻各種放寬政策。使得社會矛盾更加的惡化,沒有及時進行化解。
二、國家現狀
內憂外患、北方大清國經常對邊關進行騷擾、入侵,部分地方政權獨立、官員腐敗無能、閹黨干政、小冰川自然氣候,造成天氣寒冷,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官員權力大國中央集權。缺乏有效的制衡對手,使得政令不通、欺上瞞下現象甚為嚴重。
三、經濟狀況
對外實行閉關鎖國、各類物價上漲過快,政府對其調控能力較差。對於工商業的哄抬物價不能有效的治理。各類賑災不能及時進行兌現。加之,邊關戰事不斷使得其經濟糟糕透頂國庫空虛。而卻缺少有效的解決手段。
四、官場風氣
大量的忠臣、良臣遠離朝堂之上,各類權力機關不在行事所處職能,陷於權利的鬥爭之中。官員懶政、霸政等現象十分普遍。官商勾結、官場風氣腐敗、卻無有效的監管與制衡手段。
五、利益集團
對於閹黨清理過快、過恨,權力削弱太快,使其文官利益集團權力急速膨脹,對中央集團的權力威脅較大。使其平衡的權力局勢瞬間瓦解,再次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速度。
總之,在廟堂之上,對於各利益集團的制衡缺乏有效手段。對於官場風氣整治過於一刀切,對於各類的社會矛盾估計不足,邊關戰事處理不夠得當,在徵收賦稅上時,政策有失,從而機會社會矛盾,讓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出現官逼民反現象。種種的決策失誤成為壓到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6 # 小史同學
《三國演義》開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個朝代也是如此,縱觀中國千年歷史,換了多少的朝代,有的可以堅持幾百年,有的甚至只有幾年。
明朝的滅亡與其說是氣數已盡還不如說是無法順應歷史的發展變化被歷史規律所淘汰。什麼是歷史規律,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情況。生產力的發展促使著社會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方向轉變。
而明朝就處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變化中,此時的西方比如英國已經開始進行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中國在經歷了明朝的滅亡卻換來了一個新的封建朝代清朝,如果此時的中國也進行了資本主義發展,那麼今天的歷史又將是另一個樣子。
再說一說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勞的皇帝還是一個致力於改革的皇帝。他一繼位就剷除宦官魏忠賢可以看出他還是知道孰是孰非的,而且崇禎皇帝不好色,後宮的妃子用手指就可以數過來,說明他德行還算不錯。此外他還很勤政,基本上每天都在批示奏摺。如此的一個好皇帝為什麼明朝就毀在了他的手上呢?打個比方,明朝好比是一個病人,崇禎是醫生,病人頭疼崇禎就看頭,病人腳疼就看腳,但病人真正的病根在身體裡面,崇禎沒看到,雖然病人表面上看起來挺健康的,但是底子已經空了,稍有點颳風下雨就搶救不過來。
-
7 # 遺產君
明朝雖說是在崇禎的手上滅亡的,但這個鍋不應該由崇禎一個人來背,崇禎在位十七年,勤政親政,兢兢業業,比他的前幾任都敬業,很想在他手上重振大明,有雄心,立大志,但有真心不一定辦得成大事,明朝中後期以來,那幾任皇帝懶政惰政,佔著茅子不拉屎,使得昔日強盛的大明帝國走向衰敗。 明朝後期出現了幾個奇葩皇帝,有權任性,胡作非為。明武宗朱厚照荒淫無道,建豹房起樂,任由宦官專政;明世宗朱厚熜潛心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嚴嵩亂權;明神宗朱翊鈞,心情不爽也是三十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崇拜魯班,喜歡做木工,朝政交給魏忠賢全權處理。這幾任帝王執政一百多年,這個國家機器已經鏽蝕,帝王大廈的根基已被掏空搖搖欲墜。
崇禎接手的是一個超級爛攤子,國庫空虛,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跟滿清交戰無錢,賑濟災荒無糧,只得強徵暴斂,激起更多人的起義造反,崇禎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從而導致朝中無人可用,大事小情只得事必躬親,前期殺掉魏忠賢專權,後期有重用宦官,政令朝出夕改,亡國是其必然。
崇禎雖說勵精圖治,理想崇高,但他無治國之謀,無用人之術,多疑無情導致政策屢屢出錯,前幾朝遺留下來的問題積重難返,僅靠崇禎個人單槍匹馬來拯救大明是回天乏術,明朝的滅亡只能說是氣數已盡,無可救藥了。
-
8 # k笑笑生
一個朝代的滅亡大概的原因都是一樣的,明朝只不過是情況比較複雜的一個朝代,是多重原因複合的一個結果。
明朝氣數已盡
在封建王朝時代,人們迷信君權神授,所以一個朝代的更替興衰都是和各種超自然聯絡到一起,氣數就是一個朝代的命脈。那麼氣數已盡的表現是啥樣呢?自然災害頻發、洪水氾濫、土地大旱、百姓的溫飽都已成問題,自然社會動盪。這些大自然造成的不良後果,通常都被歸類為氣數已盡。
顯然明朝的氣數是已經盡的,處於小冰河期的明朝,農作物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社會更是因此而動盪不安。進一步引發了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社稷的根基!
再有一個客觀原因,雄踞東北的滿清正直興盛,內憂外患的明朝腐敗不堪,與冉冉升起的滿清相比,明朝的氣數確實已盡!
崇禎昏庸無能
崇禎雖然有心立志做一位有建樹的皇帝,更有想法在接手這個搖搖欲墜的明朝之後大展作為,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可是有些東西想想就好,還要看自己有沒有那個金剛鑽!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而且毫無擔當,遇事優柔寡斷。就這麼樣的一個崇禎還偏偏有著異於常人的自尊心。他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更不想承擔自己決策失誤的後果。所以他一錯再錯,錯失能夠延長明朝國祚甚至挽救明朝的機會!
整個崇禎執政期間,換過50個宰相、兵部刑部尚書各換十幾個,地方大員不計其數!如此不信任不團結怎麼能不敗?
所以明朝的滅亡既是氣數已盡,更是崇禎的昏庸無能,歷史不會倒退,但是我們要從歷史中讀到些什麼來指引未來的路!
-
9 # 青言論史
明朝的滅亡,不能說是崇禎昏庸,也不好全怪魏忠賢的閹禍,如果真的有氣數的話,我覺得可以用它來解釋。
當明朝走到崇禎年間的時候,問題來了個集中的總爆發:外部有女真/滿清連續不斷的騷擾和劫掠,內部更是問題重重——小冰期給傳統農業社會帶來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接踵而至的就是各地民變四起;而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黨爭愈演愈烈,比萬曆、天啟朝更甚。
有一個說法叫“亡國六兆”,說的是亡國有六大徵兆:天災、強虜、流賊、閹禍、黨爭以及外戚。在明朝末年,除了外戚專權沒出現,其他五個有一個算一個,全部來湊了個熱鬧。一般這亡國六兆,一個兩個尚可以應付,三個就比較頭疼,四個幾乎是一定要亡國,明朝有五個,焉能不亡國?
當然,崇禎也不是什麼力挽狂瀾的君主,比如棄用孫承宗、殺袁崇煥等,但是說實話,明朝到了他的時候,已經是回天乏術了!
-
10 # 使用者遵化楊哥
我認為明朝的滅亡,至少在崇禎朝不應該說是氣數已盡,雖然崇禎帝在骨氣上,和勤政方面是值得稱讚的,但不能因為這些就不認為他是個昏君,大清的道光皇帝也勤政節儉,,照樣因為昏庸無能開啟了中國百年恥辱!大明的滅亡是因為崇禎帝即無帝王權術,也無政治遠見,更沒有軍事謀略造成的!於內被一群貪官汙吏玩弄於股掌之間,於外被大清跟農民軍搞得顧此失彼,軍事上更是昏招迭出,把一個個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基本都讓他給坑死了,他不亡國誰亡國啊!
回覆列表
問:明朝滅亡,是不是崇禎的無能?
其實,從問題底下那長長的一大段附加說明可知,提這個問題的朋友心中已經有答案了,他自己已經說了,“做個太平皇帝尚可,沒有治亂世的才能,明朝的滅亡他毫無辦法”。
也就是說,崇禎的才能還是有的,止不過以他的才能,只能做個“太平皇帝”。
在我看來,崇禎能做“太平皇帝”,就很不簡單了。
要知道,崇禎原來只是天啟帝的弟弟,大明王朝的一介藩王,與帝王無緣的。
大明王朝的藩王,表面光鮮亮麗,卻也有其悲催的一面。
朱元璋立國之初,吸取了歷代藩王作惡的歷史教訓,專門編寫了《永鑑錄》和《御製紀非錄》給各地藩王學習,要他們防微杜漸,免倒覆轍。上面制訂了許多繁瑣的規矩,大到蓋房子,小到穿衣服,統統作了嚴格規定,稍有不遵,就以“違制”、謀反進行處理。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反叛取得了天下,對藩王危害國家的體會尤深,從而變本加厲,對藩王作盡限制,不僅廢除了衛建制,剝奪親王的軍事指揮權,還大量削減了親王們的護衛,嚴禁藩王從政、從商,甚至嚴禁藩王離開藩屬。
這種情況下,大明王朝的藩王們對生活還能有什麼樣的追求?他們中的大多數,每天只是吃喝玩樂打發日子,徹徹底底地成了社會的寄生蟲。
如果說,天啟帝的身體狀況沒有出意外,又或者天啟皇帝有兒子繼承帝位,那麼,崇禎就應該和大明王朝成千上萬藩王一樣,象豬一樣渾渾噩噩地渡過一生。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崇禎帝十七歲那年,天啟駕崩,一個瀕臨傾覆的老邁帝國突如其來地交到了他的手中。
十七歲,回憶我們的十七歲,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讀著高中,對生活認知懵懵懂懂,缺乏社會經驗,健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對未來充滿好奇卻又伴隨著些許畏懼……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因此稱讚:“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不過,緊隨著這稱讚,後面又說了:“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形勢已經那樣了,即使神仙,也已無力迴天。
在這裡,順便嘮叨幾句提問者說的“無奈他沒有康熙或雍正的才能”——康熙和雍正的才能可不也就做個太平君主嗎?讓他們攤上崇禎的處境,也同樣得歇菜。
沒辦法,崇禎接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即位之初,為了充實內閣,無信臣可用,不得不透過外廷會推再加金瓶抓鬮的方法拉入了六位新的內閣成員。
崇禎的運氣又超差,登基時趕上了小冰河期,中原、西北一帶地震、水災、旱災、雪災、雹災、蝗災、瘟疫不斷,向來苦寒貧瘠的陝北,赤地千里。
偏偏,國庫在天啟朝多用於孫承宗所打造的關寧防線上,已經虧空,於是農民起義、邊兵譁變,再加上清兵屢次內犯,國勢江河日下,一瀉千里……
在這裡,我想連帶把這問題一併回答了。
所謂“時來天地齊努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後唐莊宗李存勖也算是雄材大略、強橫無敵的一時豪傑,其在開創後唐王朝之初,英姿勃發,慨然有唐太宗李世民之神韻;“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但是,“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天下攻守之勢已易,縱然朱元璋復生,也只能是望空興嘆了。
我們只能說,清朝能入關並定鼎中原,實是撿了一個超級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