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國古代史基本就是遊牧文明跟農耕文明的一部角逐史。春秋戰國後期,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原,或者說那時中原沒有完成統一,各國文化繼續分化,沒有民族跟國家的概念,那時是否能集中力量抵禦北方匈奴的南侵?華夏文明會最後會不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9
回覆列表
  • 1 # 天空之下進武堂

    匈奴在秦末漢初進入興盛期,更是在漢初其勢力達到了頂峰。

    而中原在進入漢朝後,漢朝中央的實力相比戰國時期的秦朝應該略強,但也有限。最關鍵的是在漢初缺乏深入敵境並殲滅匈奴的進攻型力量。以至於需要將大量的力量分散在漫長的防線上,但就這一點而言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各自防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在防禦上統一的初漢與分裂的戰國可以說是差不多的。

    匈奴想要滅亡中原,就需要花費大力氣將北方一座座堅城要塞一一摧毀,而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北方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早就是堅城遍佈的局面,憑藉匈奴的攻城能力,必定會造成自身巨大的傷亡,這一點是作為一個部族聯合的國家所承受不起的,恐怕沒等攻破幾座堅城,單于的位置就得不保。

    同時常年征戰的戰國絕不會是那種在大一統王朝後期的太平軍隊,軍隊戰備水平一定會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所以彼時的匈奴時不時的發揮其速度優勢來中原進行劫掠是必定的,但滅亡中原還不具備那樣的努力。

  • 2 # 鳶飛九天2018

    肯定不會。

    首先題主搞錯了一個問題,哪怕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草原遊牧民族採取的也是攻勢,而非守勢。

    秦國西征犬戎、北逐草原,疆域不斷擴大,而這些疆域都是從遊牧民族手裡搶過來的。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向北拓地千里,所佔領的土地依然是原屬於遊牧民族的。這些諸侯國對草原民族的不斷進攻,加強自身的國力。以這樣的趨勢,哪怕秦國沒有統一全國,各諸侯國依然吊打草原遊牧民族。

    雖然戰國七雄並立,但是並非完全獨立,所有的諸侯國都屬於諸夏。他們都有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就是周天子。

    因此,諸侯國對待外族,是會放下成見,一致對外的。因此,哪怕匈奴真的統一草原後向中原地區大舉進攻,各諸侯國也會結盟對敵。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齊桓公。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伐山戎,狠狠的打擊了戎狄等不屬於諸夏的遊牧部落。

    因此,無論秦始皇是否統一中國,匈奴都沒有機會滅亡中原。

  • 3 # 探微閣主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那就沒有統一的匈奴。

    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朝與匈奴,其實是華夏與夷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這對老對手的進化版本。

    西周時,華夏與夷狄雜處。

    西周初年所開始的封建,就像在宣紙上灑上數十滴墨滴,墨滴即是一個個親周王室的華夏封國。墨滴之間的空白區域,散佈著戎狄蠻夷等遊牧民族部落。

    春秋三百多年,墨滴漸漸浸染於宣紙之中,逐步擴散,以點連成面,以面連成片,不斷擠壓著遊牧部落的生存空間。 至三家分晉時,戰國七雄已將中原地區瓜分完畢,戎狄要麼被驅趕至四方,要麼被華夏文明所同化。

    就在中原地區漸漸統一於秦時,遊牧民族也在塞外漸漸統一於匈奴。

    而鬥爭的方式,也由之前的群毆械鬥,變成了更有組織的大規模戰爭。

    所以說,是秦的統一成就了匈奴的強盛。

    正所謂“對手有多強,你的成長就有多快!”

  • 4 # 桃花石雜談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原,中原會不會被統一的匈奴滅亡?這個視角非常非常好,可以從這個視角可以更加突顯出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因為確實存在這種可能,至少中原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會被匈奴所侵佔,這樣一來世界上可能根本就不會出現漢族這個民族,基本不會出現中國這個國家!中原與匈奴的統一競賽

    有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這其實是中國這個國家第一次從一個地域性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但可能多數朋友不知道的是,僅僅在20年後,匈奴的冒頓單于(mò dú chán yú)也第一次實現了漠北草原的統一。

    秦朝先於匈奴實現統一可能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意義最大的事件之一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秦朝之前,北方遊牧民族並未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而在秦朝之後,匈奴卻在300多年的時間裡始終是中原王朝大患的主要原因。而從中原和草原雙方實現統一的時間點和後續歷史程序來看,這20年確實有可能是中原歷史上最關鍵的20年。

    如果匈奴實現統一時面對的還是這七個國家,可能今天的世界就不會有中國歷史,只會有東亞歷史了……

    比如,在匈奴實現統一的第二年,漢軍就在白登之圍中慘敗。之後雖然漢朝採用和親的方法,降低了匈奴南侵的慾望和頻率,但在白登之圍到漢武帝即位這44年之間,匈奴還是在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58年發動了至少三次大規模的南侵行動。而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這時中原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是還像戰國時代那樣彼此攻伐的小國,恐怕是絕對無法將匈奴最後又逼回草原的。

    如果中原沒有統一可能的後果

    而如果中原沒有統一可能會出現的後果,石頭君可以給大家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這個例子和戰國末期和草原對峙的情況非常非常像,只是雙方在統一的時間上反了過來。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和契丹的情況。

    唐朝滅亡後,中原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時雖然北方的五個朝代名義上能夠統一北方,但頻繁的政權更迭和版圖變化以及南方各王國的割據,使此時的中原王朝實力大大削弱,跟戰國時其實非常像。而在草原上,遼太宗耶律德光卻在公元930年實現了契丹各部的統一,也就是實現了草原的統一。而中原卻是在公元960年北宋滅亡南唐之時才實現了大致的統一,這次比草原晚了30年。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幽雲十六州還在中原政權手中)

    而這30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契丹統一的後果就是契丹相對於當時的中原王朝佔據了絕對上風,而在統一之後,遼太宗透過類似於合縱連橫的方式,先是透過幫助石敬瑭滅亡後唐,獲得了幽雲十六州的統治權。後來又一度發兵南下,滅亡了石敬瑭建立的後晉。而契丹人拿到了幽雲十六州之後,使中原王朝的長城這個重要防線落入了草原民族的手中。

    五代十國後期,幽雲十六州的丟失,直接造成了中原王朝幾百年的軍事劣勢

    而且透過借鑑幽雲十六州漢人的政治制度,契丹還成為了第一個建立起真正封建國家的草原民族,完成了文明發展程度的跨越。而契丹的這種跨越,還直接帶動了後來興起的女真和蒙古等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使其也都在興起之後很快建立起了封建國家。而草原民族本來就擁有的騎兵優勢和封建國家的資源調動能力相結合,正是後來數百年北方遊牧民族長期在軍事上對漢地王朝擁有優勢的根本原因。所以追根溯源,這30年的統一時間差確實對中原歷史造成了根本性的影響,而這還是發生在中原王朝經歷了漢唐盛世,已經非常成熟的情況下。

    回過頭想想,如果草原先於中原幾十年實現統一不是發生在唐末,而是發生在戰國時代,又會怎樣?可以想像實現了匈奴統一的冒頓單于一定也會頻繁南侵,同時利用中原各國之間的矛盾合縱連橫謀求匈奴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某個諸侯國也會像石敬瑭一樣,去借匈奴的騎兵幫助自己打擊其它諸侯國,同時給匈奴許以重利,比如重金或者也是領土。這樣匈奴就也很有可能在戰國末期就擁有了一些比較繁華的漢地,同時也突破長城防線,前突到華北平原。

    從後來的歷史程序看,秦始皇對於中國的貢獻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而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原來說可能就不僅僅是像宋朝那樣面臨軍事弱勢了,真正的疑問是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是否還能出現?而如果統一的王朝沒有出現,或者很晚才出現,漢族這個在漢朝才真正形成的民族還能形成嗎?如果漢族都無法形成,那中國(不管它在古代叫什麼)這個國家恐怕也就不會出現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統一中國對現在的中國來說真的是功在千秋的偉業。說這次統一是後來中華文明能延續幾千年的根本原因一點都不過分。儘管秦末中國也曾出現了短暫的分裂,漢高帝劉邦的再次統一也堪稱千年之功。但中國可以實現統一這種可能性是秦始皇嬴政的一個創造性的偉業,所以憑藉締造統一中國這個功績,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其實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 5 # 楊朱學派

    首先說一點,趙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完全可以吊打匈奴。然後再回答這個提問。

    長平之戰秦軍獲勝,秦國必然統一天下。若秦沒統一天下,只有長平之戰戰敗。

    所以這個假如,必須從長平之戰開始——假如趙軍一直由廉頗任統帥……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經過一年多的鏖戰。秦軍攻破趙軍兩道防線。數名校尉戰死,就連前鋒主將也戰死。其實這是廉頗放出的煙幕彈。

    由於廉頗連戰連敗。趙王任命趙括為主帥,廉頗為副將。但趙王暗下密令。依舊由廉頗任主帥。趙括只是掛名。為迷惑敵軍。

    趙軍前鋒主將戰死後,廉頗任命了新的前將軍。

    經過半年鏖戰,趙軍新任的前鋒主將又戰死。秦軍又攻破趙軍一條防線。

    就在秦軍欲與趙軍決戰時,秦軍發現後路被斷。秦國60萬大軍四面被圍。此時,秦軍主帥才如夢方醒,原來此前的勝利,是廉頗編織的陷阱。

    秦軍組織突圍,始終沒有成功。

    其實趙軍的戰鬥力強於秦軍。為1.5比1。趙軍戰鬥力雖強。畢竟只有45萬,只有充分利用地形,才能圍殲秦軍。於是,廉頗才會在兩年內,讓秦軍三連勝,把秦軍吸引進包圍圈。

    薑是老的辣呀!

    秦國聽聞60萬大軍被圍,突圍失敗。派白起帥20萬15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組成軍隊,救援秦軍主力。秦王給白起下死命令:救援失敗,勿生而返。

    戍邊的李牧帥5萬精銳騎兵,及戰車三百乘,截擊白起援軍。

    李牧利用地形堅守不出。秦國援軍始終無法突破防線。

    被圍的60萬秦軍組織了數次突圍,均無法成功。最終被活活餓死。

    全殲秦軍主力後,廉頗派戰車一萬乘,騎兵20萬。馳援李牧。滅秦軍10,生俘十萬。白起兵敗自殺。

    秦王下令,破函谷關,攻秦。秦軍全部主力已被消滅。無兵可守,求和,弗許。

    不出十日,趙軍至咸陽。秦王俯首稱臣。廉頗攜秦王歸邯鄲。趙王封秦王為夷侯,封地陳留。趙國把楚國故都郢歸還,條件是允許夷侯及宗族在陳留為侯。食邑三萬戶。只允許有衛隊三千。

    修養生息三年後,趙國北伐匈奴,斬首二十萬這是繼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匈奴遭受第二次重創。

    因秦趙長平決戰時,齊楚韓魏皆支援趙國糧草輜重。趙國為回報諸侯,歸還楚國郢都,還把宜陽歸韓、安邑歸魏。三城歸齊。

    之後諸侯聯名,要趙王稱帝,趙王稱帝,為天子。諸侯受天子節制。

    由於長平之戰時,燕國暗中支援秦國,趙帝伐燕,滅之。

    趙又以和平手段,強迫魏韓趙三家歸晉,改國號為晉。

    當初白起為秦將,攻陷楚國郢都,燒夷陵。楚懷王使秦,秦國扣留懷王,懷王最終死在秦國。隱忍多年的楚國發兵五萬攻夷侯(秦昭王)。夷侯衛隊皆楚人,聽聞楚國大軍伐之,三千夷兵倒戈,誅滅秦贏全族。

    天子聞後,以楚國違背契約為由,發兵二十萬攻楚。楚國認罪求和。

    天子以楚國背約,將郢都收回。吳越故地,收歸天子所有。

    楚國疆域,不及楚武王全勝的五分之一。

    天子廢晉國號,復為周。是為周天子。周天子直轄疆域,達80%。

    周天子下令,齊楚兩國諸侯征伐用兵,必有天子之令。

    若干年後,周天子令齊楚兩國調兵伐匈奴。中央軍40萬,齊楚各5萬,共50萬大軍伐匈奴,滅匈奴,楚將項羽斬殺匈奴單于冒頓。將冒頓之首級獻給周天子。

    天子大悅,將楚地一分為二,東楚與西楚。項羽被天子封為西楚霸王。

    項羽成為消滅匈奴的民族英雄。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的話,那麼華夏大地上還是存在很多諸侯國,這些國家之間不停的伐戰。那麼這些國家不停的戰爭,肯定會削弱整個中原大地的軍事力量,那麼作為北部的匈奴有沒有機會統一天下呢?對於結果,我想匈奴應該是很難統一天下的。為什麼?

    首先就是這時候對於華夏大地上已經存在一個統一名族概念了,儘管南方的楚國還有西方的秦國一開始被中原各個國家視為蠻夷,但是從各個史書上就能看出來,各個諸侯國之間還只是承認這些國家,因為這些諸侯基本上都是被周王室分封和承認的,別的地區這些諸侯國是不承認的。

    其次就是當時的條件來說,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差距太大了,在戰國七雄中排名墊底的燕國,從周王室分封燕國到被秦國滅掉,八百年都沒有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打敗過,而且燕國在燕昭王手裡向北拓地千里,最鼎盛的時候,佔領到現在的南韓首爾,京畿道附近。這還是最弱小的燕國,更不要說趙國,秦國這些了。遊牧民族這時候生產力太低下,根本無法應對大規模戰爭。

    遊牧民族的戰爭策略就是游擊戰,搶東西就跑,而且以戰馬機動性強為前提的,這些都只能小打小鬧。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他們的後勤補給就是大問題。而且對他們來說也沒有後勤補給這個概念。漢初不是打不贏匈奴,而是匈奴不和你打,匈奴知道打不過,所以每次搶東西就跑,還沒等到漢朝主力軍到達,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也正是因為中原地區缺戰馬少騎兵,機動性差導致的。有人肯定會說白登之圍,大家可以把白登之圍的整個過程看一下,然後再把漢匈之後的戰爭都瞭解一下就知道了。還有就是匈奴的戰爭只適合在北方平原打,一旦到達有山地的地區就很難實現了。匈奴的戰馬,機動性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還有匈奴統一,也正是因為看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帶來的影響力,自己的對手變強了,自己也肯定要變強,就像魏國先改革,之後秦國,楚國,趙國,燕國等等各個國家都開始變法圖強。所以冒頓單于也才想統一蒙古草原,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也就沒有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不得不說冒頓單于的軍事才能也是想當厲害的,當時的匈奴統一了東起東北,西到中亞,超過8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草原。

    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還是前面說的,匈奴和中原地區的實力不在一個層面上。

  • 7 # 莫折念生

    秦始皇統一中原,等同於陝西統一中原,當時《史記》中記載的陝西人的優勢,軍事能力主要是“車騎之眾,士卒之勇”,“每戰勝追亡逐北,殺割首功”,滅六國共計斬殺約二百萬六國軍人,經濟方面則是建立了覆蓋關中,成都平原的灌溉網路,和完善的水陸運輸網路,所以陝西在中原滅國大戰中很有優勢。

    但是如果考慮和匈奴作戰,陝西的地理位置並不好,黃河的兩個垂直線連線了關中和內蒙河套地區,河套雖然經濟價值對遊牧民族很重要,但只是漠南一小部分,和遊牧勢力腹地隔著茫茫大漠,是步兵不可能穿越的。

    陝西的冷兵器時代的基本盤,是關中地區的千萬人力資源和河西馬場的百萬戰馬,當唐朝天寶戰爭把這一切中的精華部分,喪送在南詔的大涼山區,陝西在中原的地位就永遠衰落了,外戰外行,內戰也外行。

    在明朝的一多半時間,陝西方面軍都無法從南到北拿下河套。

    對付蒙古高原上的勢力,位置最好的還是山西和河北,遼東方面軍,太原,北京,瀋陽的在這方面的針對性的軍事意義都比西安高。

    實際上西安所在的方面更適合向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四川用兵,秦,漢,唐的大部分戰爭都是向這個方向。

  • 8 # 兮兮說事兒

    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匈奴作為遊牧民族,沒有辦法消滅農耕民族。

    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會同意我的觀點。匈奴的騎兵來無影去無蹤,而且戰鬥力也很強,怎麼會打不過農耕民族的步兵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還沒有發明馬鐙。別看小小的馬鐙,卻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馬鐙發明於魏晉南北朝(有人說漢朝已經出現,其實是不對的。堅持漢朝說的人,他們的證據是在武梁祠裡面發現了一塊拓片,這個拓片裡面就有戰士踩著馬鐙騎馬作戰的情形。可是,他們所選用的這個拓片其實是清代一個叫馮雲鵬的人拓下的,這傢伙主觀能動性比較強,擅自給圖畫加了馬鐙。所以,才會有這個誤解),在魏晉之前,騎兵的作用非常低,只能作為偵察兵。我們知道,馬背非常光滑,如果沒有馬鐙固定的話,人隨時可能從馬上跌落,更別提拿武器作戰呢。即使匈奴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也沒有辦法進行戰鬥。所以,當時打仗,騎兵只能偵查一下,或者在戰爭時候衝亂敵軍陣腳。

    第二個原因就是農耕民族雖然是步兵,但是可以步步為營,採用密集的步兵戰術,也就是排成密集的佇列,打人肉陣地戰。匈奴面對漢朝的步兵,看得見、追得上,但就是咬不動,吃不下。漢朝軍隊一般是每個人隔三米左右,站成幾排。前面計程車兵先用弩機射箭,然後在梯次前進。很多人都知道劉邦遭到的“白登之圍”,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當時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為什麼最後匈奴會主動講和呢?為了漢朝的賄賂?可是如果匈奴單于殺掉劉邦,進軍中原,那所獲得的利益可不是賄賂所能比的。難道是因為呂后那封曖昧的信?那更是無稽之談。原因很有可能是,匈奴雖然一直圍困,但是就是無法打下城池。最後當得知漢朝援軍將到,不得不就坡下驢來講和。

    電視劇《漢武大帝》裡面的君臣單于

    電視劇《漢武大帝》裡面的伊稚斜單于

    第三個,戰爭方式不同導致雙方的政治形態也不同。北方是遊牧民族,他們大多都是逐水草而居,領袖對部署的控制力非常弱。匈奴計程車兵外出打仗,想的根本不是,我要為我們的部落而戰,單純的只是想多搶劫點財物,所以很多匈奴士兵搶完就走,這也就是為什麼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只能是以部落為單位,不能形成中原的那種集權制度。要想訓練強悍的步兵,敢於近身和敵人肉搏,士兵必須要執行嚴格的紀律,軍事統帥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威。否則,戰場上那麼多人,仗還沒打呢,就全都逃跑了。

    所以,匈奴鬆散的政治形態也註定他沒有辦法統一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數學答題順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