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嫻匣子

    父母生養子女,子女孝順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需要代代傳遞下去。

    我們以教育不好子女為羞,子女不贍養父母為恥。

    我們做兒女的,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和義務。

    你不孝順父母是人品有問題,孝順不起父母是能力有問題。

    能力有大有小,但有孝順的心不分大小。

    有多大能力辦多大點事,父母要的是有那份孝心足已。

    期待與您一起探討。

  • 2 # 黔龍之子

    謝邀,養兒不孝順父母,養他有何用。這個問題從廣義和狹義上講各有其理。從廣義上講、養兒不光是用來防老的,他是一個民族的延續,是為國家提供人才。試想一下,如果因為及個別孩子不孝順父母,大家都不願生小孩,那這個民族將滅亡。從狹義講,養兒防老沒錯,孝順父母是必然。首先我們要譴責那些不孝順父母的孩子,換個角度看,不孝順父母也存在必然原因,可能是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出現問題,或者父母在對待父輩的言行上有誤,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 3 # 李發明375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父母愛護兒女,把兒女一天天撫養成人,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盼望兒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也希望兒女在自己晚年有需要的時候獻上一份孝心。

    孝敬父母不止在物質上給父母滿足,同時也要滿足父母心靈的需要,要聽從父母的教訓,對父母要有一個敬畏的心。那些孝敬父母的人和事被廣為傳頌。

    如今的時代當中,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在少數,特別是農村裡的老人,在晚年的時候,因沒有退休金,經濟沒有保障,生活更是艱難,兒女在城市裡,百分至八九十的老人,不願意去城市和兒女一起生活,這其中的原因也就不需要多說了。

    儘管兒女不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做父母的還是希望兒女過的好,平平安安,這就是天下父母心。

    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要想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繼續傳承下去,必須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同步進行,不要叫金錢、利益佔居孩子的心。要教育孩子有擔當,有責任,有奉獻的心,只要路子對,必定有果效,讓我們這社會、家庭到處都充滿了愛。

  • 4 # 俠哥愛生活

    為什麼不孝順,首先看看自己做的合格不,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祖宗給的本能,沒有不孝順的 兒女,沒有道德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 5 # 知足長樂笑口常開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國家百分之九十的都很孝敬父母,僅有百分之五是沒有把父母餓著,也沒有撐著,還剩下百分之五有可能是這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種:攀比心理“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二種:“子不孝,父子過。”誰天生下來都不是孬種,也沒有貼上孝子或不孝子的標籤,而是後天培養的。比如我們鄰居家的一個孫子,只因為婆媳不和爸爸經常打他媽媽,媽媽另嫁他人了,爺爺奶奶又是一個“賭博老妖”對孫子不管不問,上學不接送,為了不耽誤他“壘牆頭”鬧人掏氣時就扔給他幾元錢買零食吃去,結果就結識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大孩子,最後為了爭王稱霸把弱小的不聽使喚的少年打死脫光扔進湖裡製造假相。爺爺奶奶還推卸責任說孫子不爭氣。

    第三種:“前面有車後面有轍”。我有一個堂嫂對待婆婆那真是在十里八村數不到第一也稱第二,和婆婆罵架管罵三天三夜口吐白沫還不得服輸的,結果娶了媳婦能罵她五天五夜不得投降的。這就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物享一物,石膏點豆腐。”超準!

    第四種:“以身做則,樹立榜樣(形象)。你給父母端吃端喝,洗衣疊被,洗頭修腳,經常叫子女和你當個下手,長期以往形成了習慣,子女會以為原來敬老愛幼也是一個基本活(一個任務)。有一次,兒子天真地問我:“你生我幹啥?”我答:“生你養你為了將來養活我。”兒子笑了:“原來是這樣啊!”

    第五種:“那就是稀泥巴糊不牆,朽木不可雕也”。子女生下時本是原坯良木,是你不精心雕刻呵護任其腐朽。

    一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

  • 6 # 一束陽光178620898

    我覺得孩子能陪我們一起長大就夠啦

    所有來這個世上的孩子

    都是一張白紙

    就要看怎麼教育啦

    自己造的孽

    自己受

    不過我覺得生養孩子

    最好不要抱著他們養你的老希望

    要抱著

    再自己百年之後

    再自己彌留之際

    自己還有一條血脈再這個世上就夠啦

    心滿意足啦

    沒聽說過吧

    希望越大 失望越大

    何必呢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我兒子養我的老

    只要他活的開心快樂就好

    我不後悔生下他

    他是我在這個世上的血脈

    我很感謝他

    選擇當我的兒子

    從不後悔生下他

    再自己彌留之際

    世上還有一條自己的血脈活在這個世上 已經心滿意足的 死而無憾啦

    這也是變態的長生不老吧

  • 7 # 孝順是最好的風水

    首先,兒女是否孝敬父母得用事實說話,孩子長大了才看得出,所以一旦出現這種結果已經是不可逆了。另外,如果父母在選擇生孩子的時候,目的就是為了指著兒女孝敬自己,發心就不對,十有八九要失望。與其存這樣的心,還不如多存點錢來得踏實些。

    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的,正是因為不求回報。“求”與“不求”是兩種心態,兩種教育方式,給兒女傳遞的資訊也不同,往往“不求”,兒女更加懂得感恩,而“求”,則變成了交易,那雙方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就很正常了。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是屬於社會的,他們的能力和價值取決於對社會的貢獻,而兒女對家庭、對父母的回饋雖然與能力和價值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內在的善良與否。

    說到底,還是一個教育問題。

    華人自古以來注重孝道,家風的傳承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兒女孝順不孝順,與父母是否孝順他們的父母、長輩有直接的關係。哪個人不是父母的兒女?哪個人不是兒女的父母?想知道兒女是否孝敬自己,看看自己如何對待父母的就知道答案了。

    我同事是一位單親媽媽,現在她孩子對她非常刻薄,她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當初我覺得自己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心情不好,對我父母老耍脾氣。現在孩子和我當初一模一樣,怪誰呢?我種的因,我就得自食其果。”

  • 8 # 一溪心理

    目前中國孝道大壞,拋棄老人的現象比比皆是,令人觸目驚心!

     

    之所以不孝之子日益增多,其實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以下這些不知不覺的行為,都會導致子女不孝。

     

    一、經常和子女說:我老了是不需要你養的,我是有退休金的,你只要自己過好了,讓我們放心就可以了。

     

    這種教育危害極大,一旦小孩真的接受,會責任心大大降低。這種說法也非常普遍,導致子女自我中心主義傾向大大增強。子女會真的認為,只要自己過得爽就是最大的孝!

     

    世上之恩,莫過於父母養育之恩。現在高校調查,99%的孩子對於孝道教育的理解是:什麼是最大的孝?最大的孝就是我自己過好了,父母就放心了,就是最大的孝。這些觀念都是父母教出來的。

     

    正確的作法是要告訴子女:養老是你天然的責任,即使父母有錢,你也必須盡起養老的義務,這是義務與責任,是應該做的,與父母是否有錢無關。

     

    二、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都讓路。

     

    認為孩子學習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所以,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不讓他承擔一點家裡的責任,並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孩子說“只要你考上好大學,就是對爸媽最好的報答”。但孩子往往認為,考上好大學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跟父母沒有關係。而且一直以來的不用承擔家裡責任的習慣,在家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導向,必然使孩子對父母的孝心大打折扣。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臨近考試時,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門,理由是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強烈的暗示,我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重要,強化他的自私自利的心理,長大以後變成不孝之子的可能性增加。

     

    三、廢除或簡化逢年過節的傳統禮儀。

     

    中國逢年過節的傳統禮儀,包含了許多向老人表達敬意和請安的內容。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坐上座,首先向他們敬酒,孫子輩先向他們表達祝賀,逢年過節按時向父母送禮,甚至安排孫輩向父母送禮等等之類。

     

    以上這些都有強烈的教育意義。把這些都簡化了或廢除了,你的子女成為不孝之子的機率大幅度的上升。

     

    四、只重視數理化以及考試科目的學習,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五、讓子女初中高中就出國留學。

     

    讓子女初中高中就出國留學風險很大,使得他們價值觀念西化,用西方子女對待父母的一套與中國父母相處。

     

    中國父母是對子女負無限責任的,西方父母對子女是負有限責任的。西方父母在子女18歲後停付學費的現象比比皆是,在中國這種現象極其罕見,中國父母是要為兒子結婚準備房子的,西方父母則沒這一說,中國父母帶孫輩似乎是一種義務,西方則沒有這種文化。所以西方子女不講孝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在中國就很荒唐了!

     

    另外要特別提醒的是,把子女初中高中就送入西方留學,產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等都大大超過社會平均水平。

     

    六、自己本身就對父母不孝順。

     

    自己本身對父母不孝順,孩子在父母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會習得父母的這些不良品德,自然就會像父母一樣不孝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和我母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