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腓特烈卡爾

    納粹敗局已定不代表蘇聯贏了。單憑德軍自己是很難翻盤的,但如果德華人推翻希特勒轉而尋求與西方合作,以英華人的一貫戰略絕對會馬上支援德國以抵禦蘇聯擴張,蘇聯要是不妥協英華人有可能趁著蘇軍主力深入德國腹地的機會從伊朗、土耳其、波羅的海沿岸切入截斷蘇軍補給線,並予以殲滅。所以蘇聯需要儘快取得勝利,不給德國聯絡西方陣營的時間,同時也能儘早解決主力部隊補給線過長,戰略要地防禦不足的危險態勢。

  • 2 # 戰略論

    “圍而不攻”的戰術無非只有兩種目的,一個是迫使其主動投降,另一個就是圍敵打援,誘使敵軍前來增援,然後殲滅之。對於當時的東線態勢而言,這兩個目的都是不存在的,希特勒是絕無可能的投降的,而且也沒有什麼援可打了,柏林之外的德軍大都被包圍孤立在某一區域,根本抽不出多餘兵力去解救柏林,即便能抽出兵力也沒有可用的燃料,所以對於當時的柏林而言,“圍而不攻”的戰術在軍事上毫無意義,而在政治上來看,只有儘快攻克德國的首都柏林,消滅希特勒,才能算是徹底打敗納粹德國,任何拖延都會導致德國納粹殘餘分子對納粹政權繼續抱以希望,使戰爭繼續進行,這是蘇聯軍民所不願意的,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犧牲已經夠大了,沒有一個人願意繼續戰爭!

    從軍事上來看,柏林城內的守軍只有不到20萬人了,而其他戰線的德軍加起來還有200多萬人,迫使德軍迅速投降的最好選擇就是攻克柏林,摧毀德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活捉或者擊斃希特勒。這比直接進攻這幾百萬德軍所花的代價要小多了,只有攻克柏林才會讓德軍認識到失敗的不可避免,理智的選擇投降。而只要希特勒不死,恐怕沒有一個德軍指揮官敢下達投降的命令,否則他會立刻被黨衛軍所處死,所以對柏林實施直接的進攻是蘇軍代價最小的選擇。

    從政治上來看,對柏林立刻發起進攻也是非常必要的,斯大林對蘇軍親自攻克德國的首都柏林十分看重,認為這是對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犧牲的蘇聯軍民最好的慰藉和褒獎,彰顯蘇聯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重要作用。和任何一位獨裁者一樣,斯大林也喜歡這種標誌的勝利。另外蘇聯和西方國家的同盟並不穩固,斯大林一直都擔心英美會在關鍵時刻反目,聯合德國進攻蘇聯,擔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會再次掀起反蘇維埃的浪潮,所以斯大林要儘可能的迅速打敗德國,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

    當時西方盟軍已經停止了進攻,西線德軍也相應的停止了抵抗轉而抵抗東方的蘇軍,盟軍空軍也停止了對德軍的空襲,西線實際已經進入停戰狀態,大量的德國難民和殘兵向西撤退進入盟軍的控制區域。斯大林可不願意得到一個已經被搬空了的德國,那些寶貴的德國技術人才和技術裝置對戰後的蘇聯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蘇軍要迅速的攻克柏林,奪取重要的人員和資料。

  • 3 # 不正經的軍棍

    為啥要圍城而不打?速戰速決才是蘇軍所需要的。

    柏林戰役,蘇軍250萬大軍圍攻柏林80萬德國守軍,最終蘇軍損失30萬人,換取柏林的攻克。從這點看,蘇軍損失其實不小。回到題目所說的圍而不攻,這樣做的意義在哪?

    圍而不攻,通常是在周邊環境非常穩定的情況下,即便圍個十年八年,也沒事。而德國的情況是什麼樣的?英美法蘇以及德軍殘餘錯綜複雜,盟軍不是一塊鐵板,貌合神離,這是穩定的周邊環境麼?顯然不是。如果圍而不攻,時間長了,會出現什麼情況?英美過來摘桃子。

    柏林戰役,德軍已經沒有任何反擊的餘地了,戰爭期間一大票德華人送了命,蘇聯人殺到德國,又是玩命報復德華人。這會兒圍而不攻,難不成是換取德華人對蘇聯的好感?說蘇聯是正義國家?怎麼會。

    攻克柏林,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首先是蘇聯內部,幾年的戰爭下來,蘇聯兩千多萬人都死了,到柏林城下了,蘇軍需要的是用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結束這場戰爭,換取國內的大快人心。都憋著火呢,就等著打柏林呢。

    對外方面,首先,涉及到戰後的話語權問題,只有迅速攻克柏林,才能獲取更多的大國地位。盟國已經讓蘇聯去打了,蘇聯也沒必要去拖拖拉拉的,這是最後時刻,好幾年都打了,最後一仗打完了就分錢,你讓斯大林他們等德國自己投降?不可能。

    另外,遠東那邊還有個日本沒消滅,趕緊消滅德國,然後部隊緊急調往遠東,然後把日本滅了,再去搶遠東的勢力,這都是蘇聯急需的。

    總的來說,蘇聯要透過快速的解決戰鬥,去爭取更多的戰利品更多的戰後地位。再跟這些相比,再死十幾萬人不算啥,這麼多年都過來了。

  • 4 # 又來啦230

    回答提問之前,先簡要說一下柏林會戰。蘇軍稱攻克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為什麼先圍後攻,斯大林深知,攻克柏林蘇軍需要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他其實想等美英聯軍發起攻擊再合擊,這樣會以較小代價攻克柏林。但聯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進攻柏林是場人肉絞殺戰,並且蘇軍已經完成總攻佈署,佔據有利位置,於是讓聯軍按兵不動。斯大林考慮一、想由蘇軍抓住希特勒,二、蘇聯對德國有血海深仇,三,蘇軍士氣高昂,將士急欲戰,四,攻克柏林是戰後一筆巨大的政治資產。

    實際上西線盟軍也是想打柏林的(丘吉爾曾因此向艾森豪威爾施壓),但主要是速度問題,當英美推進到萊茵河距柏林130公里時蘇軍已經推進到距柏林30公里處了,而且負責主攻的烏克蘭集團軍和白俄羅斯集團軍已經全部就位可直接發起攻擊了,這時艾森豪威爾認為再去跟蘇軍搶柏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而且攻打柏林美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國內無法接受(蘇軍死了30萬人才戰領柏林以英美軍隊的戰鬥力損失絕對在這之上),他認為美軍應把注意力放在德國南部和德國工業城市,事後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美英在戰後利益劃分上擁有了巨大優勢可以說事半功倍,而在蘇聯方面斯大林認為攻下柏林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和政治價值而且包含了一種民族情緒在裡面(作為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一種報復),他同時認為蘇聯的利益在中南歐,也不會去跟美英搶西歐雙方你情我願自然水到渠成.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 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會戰結束。

    當然斯大林也收穫頗豐,

    1945年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俘虜德軍38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當然還有納粹從全世界搶奪搜刮的無數黃金珍寶名畫,還有德國先進的工業裝置及工程人員。這也為蘇聯國力及科技裝備製造注入巨大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鎮雄到赫章上畢威高速最近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