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聲佛號一聲心

    我體悟最深的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小時候讀這句話,以為是學了知識後要經常複習。但是在學校裡複習課本,並不快樂。現在才明白,原來是邊學邊用,這才叫“學而時習之。”

    自從學佛後,每天讀經、聽經,讀佛教文章,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新的領悟,然後現學現用,實踐到生活當中,每天都法喜充滿,心情愉悅。

    好多以前疑惑的事,現在看明白了,過去苦苦求索的,現在也有了答案,人生不再迷茫,不再困惑。每天把新學習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越學越快樂,同時對物質的慾望也越來越低。

    對吃飯穿衣,一切隨緣,降到了最低標準,食取充腹,衣取避寒,一件棉襖穿了六七年,別人都覺得該換換了,自己卻全然不覺,吃什麼飯都香,隨便有個地方能躺下睡覺,都會睡的很甜。

    學佛就是要學放下,看破,先放下一點,就看破一點,看破一點,就又放下一點,越活越輕鬆,越活越快樂。

    這不正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嗎!

  • 2 # 南山劉向雄

    《論語》中,最讓我有切身體會的是

    ‘‘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說孝順,只是認為能贍養父母就行了。但家裡養的狗和馬,也能吃飽喝足,如果對父母不心存敬意,那和飼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呢?

    因為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把‘‘孝’’放在心上,意氣用事,嫌父母囉嗦,常和父母頂嘴惹父母生氣。

    後來回來和父母一起住,要贍養父母,當時也沒在意‘‘孝’’的問題,管父母吃住,自己就心安理得了。

    直到前些年,研讀《論語》讀到這句話,才發現自己對父母並沒有用心,並沒有達到‘‘孝’’,醒悟之後,開始關注父母的快樂,儘可能地讓他們順心,少和他們爭論,對於講了千百遍過去的故事,每次都當做第一次聽。

    這些認識,就來自《論語》的‘‘不敬,何以別乎!’’體會最深。

  • 3 # 亂世小乞丐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回答,現就對論語中一些句子給出自己見解,僅代表個人見解,望大家海涵 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主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見解: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覺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沒有做到給自己一定的懲罰。

    為政篇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見解:這段話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這段話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為一個管理者,都要把重點放在德治。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孔子說:美麗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轉,把潔白的面容打扮得絢麗多彩,說什麼呢?孔子說: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後才可以描繪出美麗的圖畫。子夏說:禮是不是也建立在“義以為質”本性之後呢?孔子說:啟發我的人,是卜商啊,從現在開始可以與子夏談論詩經的問題了啊。

    見解:這段話一開始最打動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非常喜歡這句話,所以對於這段語錄的印象格外深刻。而這段話的轉換也很快,從“繪事”聊到了“禮”。充分說明了孔子舉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說:臣子的忠心表現在匡救國家社稷,朋友的道義表現在相互切磋,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言談處事當中,也要有所注意。比如國君有過錯,臣子上諫,假使國君能聽進去,固然可以盡心講解,要是聽不進去,那就不要再說了。不知進退,一味憨直的屢屢讓國君煩心,國君一定會討厭再聽到類似的話,不但不會認為臣子忠心,反而會覺得臣子在誹謗,最後只能自取其辱。在國君周圍的人一定要注意。朋友之間,發現對方有過錯就要加以勸導,假使朋友能聽進去,固然可以好好勸誡,要是聽不進去,那也別再說了。如果不考慮對方的承受力,只圖言無不盡,屢次三番,一定會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會認為朋友有道德,反而會結怨,時間長了就會越來越疏遠。

    見解:子游這話是說給進言的人聽的,對於聽者來說,一定要明白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故當虛心善受,讓周圍的人都樂於告誡自己,都願意和自己切磋,時間長了,德行就會日益增長而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聖賢之道也就不遠了。一旦有了厭惡之心,對進言者冷眼相加,惡語中傷,對方一定會忌諱再進言,周圍的人也會以此為戒,今後也就很少有人再進言了。失去了周圍人的意見,往往會思維矇蔽,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 4 # 十覺者

    《論語》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語錄整合,記錄了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言行筆錄,體現了孔子思想的價值觀和思想觀,主要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瞭解儒家學派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此我們只讀取其一,至於爭議部分交給後世談論矣。論語中的很多智慧都是在前人的失敗中萃取的精華,也深深反思了人生的哲學,啟發一代代人用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思想開啟自己的人生道路。

    曾有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段話講述了孔子的自我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歷程,只是世間多糊塗人罷了。事物發展的本質必定是從初級到高階,從開始的朦朧到後來的大徹大悟,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這並不是教導人們循規蹈矩,而是幾千年下來欲速則不達的故事典故太多太多。這幾句話簡單而深刻,旨在告訴人們,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各自的煩惱和屏障。這些煩惱也會隨著時間增長而交置,無論你的思想如何,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和經歷,才會昇華出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如八十歲老翁自和二十少年多話不投機,除了古人的智慧思索,還需要自己的人生閱歷來豐富。

    當你貧窮時,當你富裕時,當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方知人的一生本該如此。一些不經意的驚喜與悲傷只是生命中的一過客罷了。人生或多或少留下殘缺,正如古人所言,殘月和滿月的交替更能代表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說,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人自古多遺憾,區區幾十載便走完一生,這一生如何譜寫千千萬萬,正如百態人生,笑看人間,誰不想擁有這種豁達呢?

  • 5 # 道鹹齋

    至少一半的章句都有深刻的意義,而且不是當下流行的解讀方式。

    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惟女子與小人……

    君子……小人……(十三組)

    ……

    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 6 # 老周十三么

    不談對哪些句子,只對論語當中的“小人”這個詞展開一個徹底的澄清。小人並不是指的是現今我們所認為的卑鄙而又小氣的人,而應該是普通人。

    1小人並不是小氣的人

    在《論語》當中,我們經常所說的一句話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這一句話當中的小人,其實並不是指的是,我們現今常識當中所說的小人,而是指在大部分程度上,跟那些更有卓越的見識的聖人和更為聰慧的人相比起來更為普通的人。

    這些人組成了民眾的大部分,他們在生產生活當中從事著最為底層,並且最為普通的勞力的活,包括農民工人等,都是指的小人,在我們現今有許多人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其實就是對他的徹底的誤解。

    2小人並非是卑鄙的人

    小人在論語當中也有另一個出處及孔子的弟子樊須去問孔子如何去種莊稼,孔子就對他說,你不應該去問我,而應該去問那些田間的老農,然後樊須走了之後,孔子就對其他弟子說,樊須真是一個小人。

    這裡所說的,樊須是小人,並不是說他是一個卑鄙的人,而只是說樊須這個人沒有太大的志氣,只在乎於小的事情,也並沒有對於道德上的評價,而這是對他自身的境界的評價。

    3小人是大多數人

    在論語當中,孔子每一次談到小人的時候,其實恰恰不是指那些像顏回一樣聰慧的弟子,而是指的是,像韓旭一樣平凡的那些弟子,這些弟子在學識上或許比不上顏回等人,但是其作用也是極為的重要,在整個社會的基礎組成部分當中都是有這些人組成小。小人是大部分人,而聖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綜合以上,我認為,論語當中的小人指的是普通人,而並沒有道德上的評價。

  • 7 # Celave

    《論語》中很多句子都覺得非常有道理,試舉一二。

    1,三人行必有我師

    每一個人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如果認同這句話,就會發現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很多。很多人都不喜歡曹操,認為他是奸雄,但是,他的才幹、雄心壯志卻是可以學習的物件;同樣,袁世凱的名聲也極差,而能夠在清末嶄露頭角,也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能力也是值得學習的。除了古人,或許我們會對身邊的人、或社會上一些人的成功,嗤之以鼻,但假如虛心觀察,會發現他們的身上存在優點,成功並非偶然,那些優點有借鑑之處。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生活、工作中非常適用。簡單的例子,如果“月光族”知道這句話,並且理解了,那麼也不會每一個月開始便花光了工資,然後苦巴巴的熬一個月,然後再一次輪迴。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後,或許會發現,和同學對比,自己的工作輕鬆又自由,當時覺得非常風光。可是,如果沒有長久規劃,沒有想過五年、十年後的目標,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職位、收入沒有什麼變化,還面臨著失業的威脅,而同學卻可能已經成為領導,或者衣食無憂。原因不在於工作的不同,而更多的在於是否對自己的未來有長期規劃,有“遠慮”。

    3,不恥下問

    很多人都羞於承認自己不如他人,特別是年輕氣盛,在學校裡或許還可以成為學習競爭的動力,但開始工作,不能主動向前輩請教,不知會錯過多少機會。記得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學術交流,有很多教授在場,我的導師坦然自承不懂,問了一個自認為低階的問題,卻沒有一個人嘲笑或不屑,大家都認真傾聽主講人的回答。只有內心充滿自信,才能夠毫不膽怯的提出疑問,不會錯過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好學”。

    4,三思而後行

    凡事考慮妥當,才採取行動,則不會冒失。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性子很急,惹禍後出門避難,跑到一個寺廟住了幾年。回家前,老和尚告訴他,以後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等等再說,還有‘不可翻牆’。這人快到家時,不確定妻子是否守婦道,便翻牆而入,結果發現家裡還有另一個人,他激動之餘,幾乎要破門而入,想到老和尚的話,便悄悄退出院子。他站在院外敲門,聽到妻子高興的來應門,進屋一看,才發現那人原來是自己的親妹妹。

    而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外企,公司常常倡導的一句話便是“等一等、看一看”,發出郵件之前,檢查一下有沒有錯誤、有沒有遺漏附件、收信人是否是你希望看到郵件的;做事之前,先觀察環境是否有安全隱患等等。或許,智慧是相通的,西方人也知道慎重做事的道理。

    5

    《論語》中的道理,並不是寥寥幾句便可以闡述的。拋開偏見去看,才會發現大義。

  • 8 # 環評紅樓

    《論語》共20篇,512章,15900個字,記錄了孔子及其門第子的語錄。其中,孔子關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論斷很多,像一座座燈塔,指引著我們踽踽前行。

    但是給我印象最深、指導意義最實用的語句,當屬子夏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篇》)。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學習要廣博,“六藝”要學,“文行忠信”要學,爭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同時,要立下恆志。孔子曾引用恆卦的爻詞,說明做事為人的“篤”:“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切”就是扣題、切入;“問”就是《中庸》裡說的“審問之”;“近”就是孔子所說的“近取於譬”,就近、眼前的意思。“思”就是孔子提出的“九思”。

    子夏得到孔子智慧真傳,後來成為魏惠王的老師,幫助魏國率先實現大國崛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長大越感到周圍的人都變得很“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