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咚喃嘻唄
-
2 # 神舟六
謝邀。正史載經過驚心動魄的“兩廢太子”“九子奪嫡”之爭,最經使康熙下決心將帝位專於四阿哥雍正。對於過程就不多說了,凡正最後心機深做事穩的雍正勝出,康熙帝將傳位詔書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康熙死後由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
清史學科奠基人孟森先生在《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中,考察了皇四子胤禛繼位前後的清廷政局,胤禛與隆科多、年羹堯的關係,指出:聖祖(康熙)並非壽終正寢,聖祖傳位於四阿哥(胤禛)之遺詔,已證明為戌刻聖祖崩後始入受傳者(即胤禛)之耳,為不近情。世宗(胤禛)在京所得傳位之末命,皆出於隆科多。廣為流傳的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也有可能。
不管如何,雍正帝是位非常稱職的皇帝,在位十三年,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清朝國力大增。
隆科多自雍正繼位後,位極人臣入相,任命軍機大臣。雍正見其稱之為舅舅。後因其“…交結專擅,諸事欺隱。”“朕視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權納賄,擅作威福,欺罔悖負。”等將隆科多革職。隆科多與阿靈阿、揆敘結黨營私,與年羹堯交結。等雍正帝將阿靈阿、揆敘及年羹堯罪狀全都查出來後,雍正帝詰問隆科多,隆科多並不跟雍正坦白。
隆科多還有一條罪狀是”私藏玉牒”。玉牒,是清朝皇族族譜,只能由”皇史宬”尊藏一套,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庫暫存,備送盛京。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由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雍正帝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於暢春園。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按電視劇《雍正王朝》,隆科多後來因怕雍正治罪又勾結”八爺黨”逼雍正退位被治罪。
-
3 # 大白說事1
第一,隆科多在擁立雍正繼位立下大的功勞,升為軍機處大臣,得到雍正信任,但此人能力平平。生性貪婪,貪汙腐敗嚴重,為了撈取銀兩做了好多見不得人的勾當,而這些把柄都攥在八爺手上,當時八爺聯合關外四個旗主王爺欲實行所謂的“八王議政”,實則逼宮,架空雍正,改變新政。而這時隆科多就站在八爺這邊,因為隆科多掌管京城九門兵力,是九門提督,他一倒臺,直接威脅京城安危,所以在所謂的“八王議政”失敗後,隆科多就被關押天牢,最終結局不得而知。
第二,至於雍正為何殺年羹堯?主要還是年羹堯恃才傲主。年羹堯本是雍正的府邸出去的家奴,是雍正的栽培和提拔才當上四川巡撫,再當上陝甘總督,最後當上撫遠大將軍,官至人臣。為了平定西北叛亂,雍正排除眾議,舉全國財力支援他平叛,可謂不器重和信任。但年羹堯在平定西北叛亂後便以自己的功勞大示結黨營私,培育自己的親信。混亂朝政。
而且可恨的是雍正已有覺察就派孫乾芳去西北監督他,但年羹堯卻把他給殺了。孫乾芳的死導致雍正大怒和朝野一片非議,都要殺年羹堯。即使這樣雍正還只是把他貶為杭州將軍,但他仍然不收斂,吃飯,出去都擺大將軍排場,雍正幾次下旨再三警告也無濟於事,最後在張廷玉的建議下殺了年羹堯。
雍正對待年羹堯可謂仁至義盡,可惜。。。。
-
4 # 孝文孝武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5個皇子,這些皇子長大成人後,在儲位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胤礽是由皇后赫舍里氏為康熙生的皇子,因難產而死,皇子特別寵愛他,被冊封為皇太子。胤礽長大後與索額圖等人結成太子黨,暗自培養勢力,企圖謀害康熙奪取皇位而兩次被廢。這樣諸位皇子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驟然激化。
在儲位的爭奪中,先後形成了皇八子胤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等三個熱門人選。老八很有才幹,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被康熙任命為內務府總管事,同時還團結了老九、老十以及大臣阿靈阿等人。老四則不露聲色,暗中發展勢力,套取康熙的歡心。
1708年,康熙因皇太子謀權篡位氣的大病了一場,其他皇子都認為這是一個幹載難逢的機會,展開激烈競爭。而老四竭力避開爭奪,精心伺候病倒的康熙皇帝不管別的事情,也對廢掉的皇太子儘量表現出同情的神色,且極力求情,給康熙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印象。康熙因此說“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為之求情,為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次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胤禛一方面博取康熙歡欣,一面又逐步獲得了十三阿哥、十七阿哥等皇子,以及兩大紅人步軍統領隆科多和西北大將年羹堯的支援。
據說康熙駕崩之前曾經將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後事,並命隆科多草詔位於皇四子胤禛。
康熙駕崩後7天后,隆科多公佈了康熙的遺詔,宣諭:“皇陰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關於雍正繼位的說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雍正改詔說”。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的,可雍正偷偷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可是,根據清朝的用語規範,傳位詔書均寫為“傳位皇某子”。如果將“十”字改為“於”,就成了“傳位於四子’。而且清代詔書是用“於”字。此外,清代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寫得。滿文是豎寫的,很難更改。
另一種說法是“隆科多改詔說”。說康熙病重時急召遠在西寧的胤禵回京接位,但隆科多把詔書給扣住未發。等康熙駕崩之後,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雍正才得以繼位。有人認為,隆科多雖然是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但朝中仍有馬齊、張廷玉等比他地位高、資格老的人。像受遺命這麼重要的事情,不可能由隆科多一手操縱。另外,把儲君名單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先例,正是始於雍正。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說”。說康熙病重時,喝了雍正送的一碗參湯後駕崩了,並且說,雍正之所以不敢葬在康熙陵前,就是因為心中有鬼,不敢見康熙。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參的,而且清代也沒有子隨父葬的說法。
所以,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比較欣賞雍正那種雷厲風行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扭轉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頹風。此外康熙非常喜歡雍正的兒子弘曆,康熙讓雍正繼位,也許真的有隔輩的考慮,他要為大清立下兩代英主。
至於為啥殺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個傢伙都是文武全才,勢力龐大,居功自傲,雍正怎能容他?別忘了,他可是康熙的兒子。他爹除鰲拜的時候,多費勁啊……
-
5 # 向敬之
雍正即位,是陰謀篡位,還是康熙傳位,各執一詞。絕大多數認為是胤禛聯合日夜隨侍康熙身邊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利用重病的康熙昏迷中陰謀篡位。
當然,雍正篡位,沒有胤禩、胤禟黨人散播的給康熙進獻一碗人參湯導致康熙崩了駕那樣邪乎,但是對雍正入承大統極口頌揚的蕭奭在《永憲錄》中說,康熙彌留之際,胤禛和隆科多進入寢宮,而其他皇子跪在殿外,非傳令旨不得進。究竟是誰的命令,誰的旨意,但可見此時胤禛藉助隆科多掌控的京師警力,基本上綁架了高度昏迷的康熙和被隆科多震懾的諸皇子。
蕭奭還說,大行皇帝的傳位遺詔是死後第三天宣讀的。言下之意,給雍正與隆科多偽造遺詔留下了較為充足的時間。
隆科多不但是理藩院尚書兼兼步軍統領,而且是康熙帝表弟和內弟、寵臣兼重臣,是諸皇子的近親長輩、康熙帝的心腹大佬。這讓皇子們投鼠忌器。
雍正即位之際,命川陝總督年羹堯順利接管康熙暗定儲君、撫遠大將軍王胤禎的西北大軍,保證了胤禎的交權、全國的穩定。
但是,隆科多和年羹堯雖然深得雍正倚重,但雍正在滿洲統治集團集體抵制時,不得不借力隆科多和年羹堯,而對反對者進行嚴厲無情的打擊。從某種意義上講,雍正對隆科多和年羹堯有委曲求全之意,待到雍正基本解決皇家內部矛盾後,迅速對隆科多、年羹堯進行打擊。
師出得有名,隆科多與年羹堯的恃寵驕縱,成為了雍正對他們議罪論死的最好藉口。鳥盡弓藏,當初內靠隆科多、外靠年羹堯,必然是雍正深為忌諱的政治隱患。像隆科多私藏玉牒,這是對雍正將皇弟胤禩、胤禟,皇子弘時等開除宗籍的私藏證據。而隆科多在中俄邊境談判桌上被抓,導致談判失利;密建皇儲弘曆力勸雍正不殺年羹堯失敗,導致後來用兵西北失敗……都可看出雍正翦除隱患的草率和無奈。
-
6 # 正夏學史
康熙傳位,是雍正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誘導康熙傳位,年羹堯和隆科多都是雍正當皇帝前的近臣結果就是太膨脹了 觸犯了雍正的逆鱗
-
7 # 大國畫888888
謝邀。正史載經過驚心動魄的“兩廢太子”“九子奪嫡”之爭,最經使康熙下決心將帝位專於四阿哥雍正。對於過程就不多說了,凡正最後心機深做事穩的雍正勝出,康熙帝將傳位詔書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康熙死後由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
清史學科奠基人孟森先生在《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中,考察了皇四子胤禛繼位前後的清廷政局,胤禛與隆科多、年羹堯的關係,指出:聖祖(康熙)並非壽終正寢,聖祖傳位於四阿哥(胤禛)之遺詔,已證明為戌刻聖祖崩後始入受傳者(即胤禛)之耳,為不近情。世宗(胤禛)在京所得傳位之末命,皆出於隆科多。廣為流傳的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也有可能。
不管如何,雍正帝是位非常稱職的皇帝,在位十三年,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清朝國力大增。
隆科多自雍正繼位後,位極人臣入相,任命軍機大臣。雍正見其稱之為舅舅。後因其“…交結專擅,諸事欺隱。”“朕視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權納賄,擅作威福,欺罔悖負。”等將隆科多革職。隆科多與阿靈阿、揆敘結黨營私,與年羹堯交結。等雍正帝將阿靈阿、揆敘及年羹堯罪狀全都查出來後,雍正帝詰問隆科多,隆科多並不跟雍正坦白。
隆科多還有一條罪狀是”私藏玉牒”。玉牒,是清朝皇族族譜,只能由”皇史宬”尊藏一套,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庫暫存,備送盛京。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由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雍正帝抓到罪證立即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於暢春園。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按電視劇《雍正王朝》,隆科多後來因怕雍正治罪又勾結”八爺黨”逼雍正退位被治罪。
-
8 # 紅板書微頻道
後來面世的康熙遺詔其實證明了雍正是選定的接班人。因為詔書原文是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著繼位等語。不是民間流傳的傳位於四阿哥。因為在清朝正式的文書中對皇子的稱謂,不會像清宮戲裡叫幾阿哥,而是稱皇x子。傳位詔書更是非常規範,不會以幾阿哥繼位那樣的大白話來敘述。
那無風不起浪的民間傳說從哪裡來的呢?那是因為雍正皇帝繼位以來,一直大力反腐,使原來形成的利益集團分崩離析。大量的貪官汙吏以及依附於他們的利益鏈條上的人被四處流放。這些人為了汙名化雍正皇帝。就牽強附會的編造出種種流言,盼望以此打擊雍正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加上雍正皇帝是在九王奪嫡你死我活的險境中殺出來的。所以他自己本身是一個冷峻堅剛的人,繼位以後,環境仍然險惡。所以行事刻薄。各種殺兄屠弟,誅戮功臣的傳說亦真亦假。維護統治的手段而已。
年羹堯和隆科多都是雍正皇帝奪嫡的主要幫手。這兩個人在雍正繼位以前就被康熙安排在有利於雍正繼位的崗位上。一個是陝甘總督,監視著大將軍王,使其不能輕舉妄動。另外一個隆科多,是九門提督,掌握著京師和大內的各種部隊。這兩個人一內一外,保證了雍正的順利繼位。後來年羹堯又在西北平叛中立下大功,解決了雍正繼位之初的內憂外患。年羹堯本來就是雍正的門人,隆科多是皇親。算是雍正的舅舅。他們最後因為位高權重,都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的利益和雍正皇帝的利益很快就有了衝突。所以他們兔死狗烹的下場也是必然的。封建專制社會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但願今天及以後的中國歷史,再也不要上演這些九王奪嫡,鳥盡弓藏,專制腐敗的醜劇。我中華幸甚,民族幸甚!
-
9 # 紅與綠與驢Tommy
說起雍正與年羹堯,稍微通曉歷史的人都對他們太過熟悉了,即便是沒有什麼歷史知識,光看電視劇恐怕也是耳熟能詳了,像《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甄嬛傳》、《步步驚心》等等影視劇裡,兩位君臣的出鏡率也是奇高的!那我們今天就藉此機會,專門寫一篇關於兩人情誼的文章,究竟是不是像傳聞那樣的相愛相殺呢,這背後又又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呢?
在真實的歷史上,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就已經是一位名將了,不僅僅是因為年羹堯父親的因素,年羹堯自幼習文飽讀詩書,年僅21歲就中了進士,官場十年,不到30歲就升遷到了封疆大吏,相當於現在的省廳級幹部,說明此人的能力是絕對沒問題的!加上後來年羹堯指揮的一系列軍事行動,說明此人不僅是文能提筆安天下,而且是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樣的硬角色、有能力的人在朝廷裡一定是吃香的!
那雍正皇帝我們也不需多言,後人對他的好評與差評旗鼓相當,但他絕對是是有能力的一代君主!碰巧的是雍正帝與年羹堯兩人年紀相仿,雍正帝還略大一歲。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堯當年已是朝廷重臣的時候,雍正沒有正式登基,在康熙如此多的子女之中,雍正帝甚至是顯得資歷相當平庸。
在康熙晚年,皇子之間爭奪儲位十分激烈,前後兩次罷黜太子胤礽之後,將皇太子之位空缺了下來,此舉更是將儲君之位的爭奪推向了白熱化。但是這時候的雍正卻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他不僅是與各位兄弟和氣相處,更是自稱“天下第一閒人”,不拉幫結派,也不爭名奪利,而且還格外的孝順老皇帝,團結自家兄弟。也正是這時候,年羹堯與雍正還有隆科多三人走的越來越親密!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繼承了皇位,這裡面很深的權謀之術咱們也不多講了,總之隆科多、年羹堯兩人是絕對的汗馬功勞。
雍正即位以後,從兩人往復的奏摺就能看出,兩人的關係有多密切。
“雍正硃批“朕安。朕原不欲爾來,為地方要緊。……舅舅隆科多奏,必得你來同商酌商酌。……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
這篇奏摺有個前提,就是隆科多與年羹堯已然有了些許的隔閡。雍正帝不僅是從側面的誇讚年羹堯,諸事需與之商酌,顯得年羹堯地位尊貴,更是掌控平衡側面抬舉隆科多,牢牢的控制自己的集團。
硃批:“有你這樣封疆大臣,自然蒙上蒼如此之佑。但朕福薄,不能得如爾之十來人也!朕何可諭?勉之二字耳。”
稱讚年羹堯的軍事才能,進一步拉近君臣關係。
雍正硃批:“覽卿奏謝,知道了。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爾之慶幸,固不必言矣;朕之欣喜,亦莫可比倫。總之,我二人做個幹古君臣知遇榜佯,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朕實實心暢神怡,感天地神明賜佑之至。”
簡直是熱戀期的君臣關係,雍正還專門不遠千里派人送荔枝給年羹堯。
硃批:朕躬甚安。爾父甚健好。都中內外平靜,……而卿一人更功居其大半。朕實慶幸之至。中秋屆節,將數種食物與你,但願人常好,千里共蟬娟之句以寄意。
同吃一口飯,同穿一條褲子,同一條船。關係密切到極致啊!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二年的君臣關係,出現了嫉妒的逆差,兩人因為往復的幾件小事,導致了最終的關係決裂。一個是年羹堯回朝的時候,目中無人;第二個僅僅是因為奏摺中寫錯了字!
年羹堯是何許聰明之人,雍正三年三月,年羹堯上奏稱病求退。
“臣自受職以來,二十餘年食祿圖報,不知量力而為之,至於今日,心血耗損已極,精神日見短少,(夾批:你的精神再不得短少)而任大責重,惶驚無地.惟懇聖主鑑察臣心,頻施教誨(夾批:你不用朕教誨,你若肯自己教誨,盡足用矣!),臣當時時遵守聖訓,盡此心力,以求始終保全已耳。”
文末硃批:凡有言及你病者,朕皆難信矣。況你再不得病?不用這些作為,君臣彼此徒寒心耳。
雍正帝真正的高明之處,就是即便對年羹堯起了殺心,也即便年羹堯稱病隱退,雍正帝仍會小心防範,並以種種理由推諉責任,將全部的責任推到年羹堯頭上,讓外人看起來,是年羹堯自己不珍惜君臣情誼,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雍正三年九月,年羹堯被捕至京,十一月年貴妃病逝,十二月年羹堯也被賜死。
我想兩位君臣如果真的是君臣情深,早在年羹堯稱病隱退的時候,雍正就會看在早年有功,或者兩人感情深的份兒上,准許其卸下權利,告老還鄉。至於走到最後,雍正一定要結束年羹堯的命,其實真的不是因為君臣關係淡薄了才導致的,而是因為從頭到尾,雍正帝都在利用年羹堯!在雍正看到年羹堯從西北凱旋歸來之時,就感受到了年羹堯的存在早晚會擁兵自重,給自己帶來威脅。是的年羹堯推雍正上位,的確是功不可沒,但坐穩了江山的雍正,又豈能容下年羹堯獨霸一方呢?
-
10 # 趙劉果兒
雍正嗣位是按遺詔之言登位還是篡位?我們一起揭秘!雍正帝賜死年羹堯和軟禁隆科多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我們讀閱史書瞭解到,在清朝民間有一種關於雍正嗣位之傳說。民間普遍認為雍正繼承皇位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還有關於而隆科多和年羹堯之死,雍正帝真實意圖是什麼?雍正在嗣位後為何又接連將年羹堯賜死將隆科多軟禁呢?據史書記載,康熙在世之時,民間就有盛傳;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胤禎。而在康熙帝患病期間的最後幾日,還下旨召十四阿哥胤禎回到京城,但胤禎的死黨隆科多卻將諭旨藏了起來。致康熙去世當日,胤禎不能及時趕到。我們查閱史書發現隆科多是屬於假傳聖旨,擁立胤禛為皇帝。此所謂矯詔篡立一說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說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決定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禎,是胤鎮把十改成了於字,就這樣遺旨明明傳位於胤禎,卻變成了傳位於胤禛,此所謂盜改遺詔一說的來源。生活在當代的我們不禁要問,是誰盜了這個即位遺詔呢?民間有傳說是雍正本人授意隆科多幹的。民間還有傳說康熙帝曾將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之內,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傳說康熙帝原本要在胤禎和胤禎兩個人中選立皇儲。最終胤鎮被選中,而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說明選擇皇太子時他也是候選人之一。我們知道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曾經先後22次參與皇家祭祀活動,參與次數遠比其他皇子都多。史書記載;康熙帝對胤禛之子弘曆寬愛有加,稱讚其母是有福之人。據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位候選人。在民間傳說中,曾經有人認為。康熙帝臨終之時本想讓胤禎繼承皇位,但十四阿哥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佈詔書。在朝中皇位空缺期間必定會引發皇位糾紛,兄弟相殘的局面,無奈之下只好傳位於雍正。我們在查閱史書發現雍正繼承皇位有著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疑點。這些迷惑即使一些清史專家耗費了多年的精力為之揭秘也徒勞無功而返,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至今為止,雍正帝的嗣位是否合法,是否改詔篡位仍然是個謎。據史書記載;雍正即位後四年十月,隆科多被裁定獲多項大罪。其中大不敬罪之第一條即是私抄玉牒。第二條為將聖祖仁皇帝欽賜御書貼在廂房,視其為玩物。第三條為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同時隆科多還犯有欺罔罪、紊亂朝政罪、奸黨罪、不法罪、貪婪罪等,共計41款滔天罪行。 據史書中記載;雍正說道,隆科多罪大惡極本應立即處斬,但看在他曾經是先帝駕崩時唯一承旨人的身份上,朕法外施恩,姑且饒他一命不死。就這樣,在暢春園外附近空地造三間茅草屋,將隆科多永遠禁錮於此,讓他在先帝的院外閉門思過吧!史書記載;於次年六月,可能是受不了如此悲慘淒冷的待遇,隆科多死於禁所之內,年57歲。隆科多死後,雍正帝命賜金治喪。我們不禁要問,年羹堯和隆科多均為雍正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即是同朝為臣、共事一主、同為奴命。可是為什麼?隆科多的待遇遠比年羹堯要好的多呢?我們對這一樁歷史謎案難以釋懷。這不僅是因為雍正在繼承皇位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即位後的很多言行,尤其是與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連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援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不能用“篡位”,應該用“奪權”,因為康熙同志在生前確實木有明確繼位人,正因為此,大家都有繼位的權利。然而胤禛採用了各種的陰謀、陽謀,強勢“奪權”成功。
雍正與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