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宮殿君

    縱觀歷史,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理應”出身高貴,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愛的那位孝賢皇后,她出身高貴,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其父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高祖曾任過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幾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一句話,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實明朝皇后之所以選擇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前朝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後代們只有照著執行。其實老朱這麼幹也是鑑於前面朝代以皇后為代表的後族干政太厲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權力大的可以隻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則天直接把皇帝幹掉自己來當。

    “明朝皇后都是什麼樣家庭的女子”

    縱觀明朝的皇后,她們的出身著實不太高,小君努力給大家找到了歷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簡單列舉幾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裡老爹原來只是錦衣衛百戶,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孫氏,老爹僅是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為正九品的主簿。

    還有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張皇后的父親僅僅是國子監一普通的學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顯皇后王氏,其父親原為文思院副使,從九品。

    所以,綜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並非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或多或少還是做點官。

    不得不說老朱真是很高明,用這一招既讓皇后有點背景身份,但也讓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後宮勾結干政,也讓皇后知點書達點理,高明高明。

    寫到這裡,小君突然覺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現在很多男性擇偶的標準嘛——女孩別學歷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學歷,別野心太大,千萬別做女強人,只要知書達禮,好好持家就行。

  • 2 # 陶短房

    首先,明代皇帝並非“都選自民間”,事實上至少“正後”大多仍然選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開國皇帝不論,其太子朱標首任太子妃是開國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馬氏父親是光祿少卿,永樂帝皇后徐氏是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正統帝皇后錢氏父親是海州都指揮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親為中兵馬指揮使,是將門世家,成化帝原配吳皇后父親是羽林前衛指揮使,舅父更是懷寧侯孫樘,弘治帝皇后的父親是太學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親為世代軍戶軍官出身的進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陳氏父親為秀才,隆慶帝皇后陳氏父親為通州右衛世襲百戶,萬曆帝皇后王氏,父親為世襲錦衣衛千戶,天啟帝皇后張氏,父親為進士、中軍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較微賤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張氏,父親只是個下級軍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為姐姐為洪武帝后宮被推薦而獲選為太子妃,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皇后周氏,父親是算命先生。

    不難看出,明代大多數原配后妃都是世襲軍官出身,或者和世襲軍官有一些關係,這是因為世襲軍官、軍戶大多數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時的中下級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門戶不高,不會形成過於龐大的外戚勢力,也不會過分孤立被輕易動搖。雖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的所謂“鐵律”,但實際上並未真正貫徹執行,大多數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幾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達是什麼人不用我多說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無幾,且大多數系出嫁時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禎都是如此),而續絃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則不難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後宮女子地位的確普遍低下(否則后妃殉葬這樣的陋習也不可能死灰復燃),“自由戀愛”的選擇範圍如此,續絃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確有壓抑外戚、避免重蹈漢代覆轍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讓子孫和世家大族或高階勳戚聯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東漢陰王郭馬這樣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後再無世爵女兒或孫女當皇后,沒有一個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兒中選(個別父親有進士之類頭銜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襲軍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樣只能被授予虛爵或武職虛銜)。當然,這種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現了多次後宮干政的事例,且鬧出事來的後宮大多並非出自豪門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會體系已迥異於漢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難以血統驕人,科舉成為進身正途,而成為外戚就必須付出從此轉入武職虛銜行列、斷絕在“正途”發展的代價,且倘若入宮的女性親屬當不上皇后、王妃且無子,更有殉葬的風險,即便皇帝想“換換口味”找一些門閥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夠如願,他們“換口味”的物件只能是下級宮女(這個多了)、被罰沒入宮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間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龍戲鳳)了。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富有四海,乾坤獨斷,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有一個人在理論上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這個人就是享有“國母”稱號的皇后,由此可見皇后地位的尊崇。

    一般來說,皇后的人選都是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可以才德雙修,通曉事理,督促皇帝勤政為民,也能自己處理後宮事務,為皇帝解除後顧之憂。其中明朝的選後制度尤其特殊,皇后大都來自民間。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后開始,到末代皇帝崇禎的周皇后為止,基本都來自平民之家。

    (明太祖朱元璋)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馬皇后不僅琴棋書畫一竅不通,還是個大腳。“馬大腳”已成為馬皇后的代名詞,但朱元璋和馬皇后相敬如賓,為後世子孫做出了表率,有兩個故事可以證明。

    一是說馬皇后和倒貼“福”字有關。

    一天適逢元宵,朱元璋在街上賞燈,見一幅畫中有一個婦人騎在馬上,懷裡抱著大西瓜,而且赤著大腳。朱元璋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在譏諷馬皇后出身寒微,沒有裹腳。於是朱元璋吩咐侍從,在這條街的每家門上都貼上一個倒轉的“福”字作為標記,明天再一起算賬。馬皇后得知此事後十分著急,對朱元璋好言相勸,但朱元璋不予理會。於是她暗中吩咐侍從,在全應天府的每家大門上依樣貼上倒轉的“福”字。第二天,朱元璋派侍從抓人時,被全城倒轉的“福”字弄糊塗了,不知該抓誰。後來朱元璋知道了馬皇后的苦心,再加上過了一夜,怒氣也慢慢平息了,便不再追究此事。自此之後,每逢新年時,每家都貼上倒轉的“福”字,以祈求萬事如意、闔家安康。

    二是說馬皇后彌留之際,朱元璋緊緊握著馬皇后的手,慟哭不止。馬皇后看著逐漸蒼老的丈夫,想起陪伴他一起征戰天下的歲月,對朱元璋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馬皇后畫像)

    雖然這兩個故事難辨真偽,但透過這些傳說,我們大略可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以及馬皇后仁德的形象。

    其二: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早在開國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訓。《明史·后妃傳》對此記載道,朱元璋特地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並規定在遴選後妃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朱元璋甚至還在宮內加掛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妃嬪不能亂政的警誡。後來明朝的歷代皇帝也一直對此嚴加防範,所以明北韓有後宮干政的現象出現,更沒有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畢竟從民間選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沒有什麼勢力,無法和朝中大臣有所關聯。所以這種做法,是有可取之處的。

    (古代宮女圖)

    其三:為了切實保證皇帝血脈的純正與優良。

    明朝皇后的挑選,是有嚴格的程式的。一般採用“逐級篩選淘汰法”。 初選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馬到全國各地物色出13歲至16歲的淑女,將所有的淑女帶回京師後,皇帝分遣太監進行第二次挑選。第三次篩選,留下的女子們仍像上次一樣列隊,太監們以極挑剔的眼光察看她們,從容貌、體態、面板、口齒、嗓音等方面一一篩選。第四次篩選,太監們會用尺子測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腳,再叫她們走路以觀步態。最後被穩婆帶入密室,進行私密檢查。

    透過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明朝嬪妃的挑選是極其苛刻的。而最終的皇后更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確保皇帝血脈的優良。

  • 4 # 漩渦鳴人yy

    對於一個封建社會來說,最絕望的事情是什麼呢?最絕望的事情就是社會階層固化,什麼意思?就是做農民的,無論他如何奮鬥,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或者是給國家做貢獻,他就是上不去,他就是一個農民,一輩子農民的命,這樣的話對於底層的老百姓來說,他們奮鬥一輩子所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盼頭,這個政府失去了他的信用。

    所以給底層百姓設立能夠通往權力高層的階梯,這一點成為了封建政府的一個共識,這樣的話可以創造一個減緩百姓的民憤的一個通道,當然,對於明朝的皇帝來說,他們還有一個可以滿足百姓一步登天的一個期望,這就是選妃。

    你想立刻飛上枝頭當鳳凰嗎?你想憑藉自己的女兒一步登天嗎?很簡單,選妃只要皇上看中你的女兒,你的女兒一步登天的,你們全家跟著一起雞犬升天。

    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當時創立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對於這件事情會同意呢?其他的朝代,比如說清朝一直對自己皇室血統看的特別重要,為什麼到朱元璋這一個朝代隨便取一下百姓的女兒呢?

    說一句實話朱元璋那個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外戚專政,對於自己的子孫後代,朱元璋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每年他老朱家的子孫什麼東西都不用做就可以從政府領到大量的生活救濟,但是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其他的外姓的那些人去搶他老朱家的地盤。

    其他的人,比如說那些跟隨著他一起打上天下那些有功之臣,全被他打壓的打壓,殺的殺已經夠不成威脅,接下來朱元璋就必須得針對以後他的子孫或面臨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措施。

    剩下來一個就是外戚,說白了就是皇帝的女人的親戚,這些人有能力傳宗接代,並且這批人由於自己的女兒一朝得寵,然後肯定是有權勢握在手裡的,所以對於這批人要多加防範。

    朱元璋就想了一個很好的點子,我就挑選那些原先地位並不怎麼高,原先手裡沒有大權利的人做我子孫的王妃,這種人就有一個好處,就是一旦他們的女兒入宮做了王妃以後,這批人如果想要真正的權傾朝野,也得花一陣子時間給我的子孫一定的時間,一旦他們的女兒不得寵了,他們地位也隨之就會被人打壓。

    當然,這個普通老百姓不能夠隨便選,你不能扯到一個對於整個國家村有壞心眼的人去當王妃呀,對於這些普通人民的定義,朱元璋的定義就是家世清白,什麼意思?你在這之前最好有過當兵的行李,為整個國家做出過什麼奉獻,然後你這個人就被定義成為家世清白,這種人對於國家有著特有的忠誠,而且這一批人並不是在權力的中心,所以對於他們。朱元璋是放心的。

    但是說實話,朱元璋跟曹操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人心是會改變的社會隨著自己的環境不斷地改變的。

    你比如說曹操也做了跟朱元璋相類似的事情,他提拔寒門子弟作為自己手裡下的大臣,來象棋整個國家證明你們這些底層的老百姓是有辦法晉升到權力的最高層的,可是隨著他用這些寒門子弟用的時間長了以後,這些寒門子弟手裡面也有了錢,也有了權力,逐漸地,也成為豪門子弟,然後這些新的豪門子弟和老的一批豪門子弟一起過來打呀,他曹姓家族。

    事實上,即便朱元璋怎麼防備到明朝中期乃至末期的時候都出現過幾次著名的外戚干政,比較值得慶幸的是,這幾次外戚干政並沒有發生最壞的情況也就是謀朝篡位,否則朱元璋估計在地底下該哭死了。

  • 5 # 煮酒君

    一般說來,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理應出身高貴,歷朝歷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門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就屬於三旗的鑲黃旗,其祖父曾任過太子太保,可謂出身顯赫。

    但縱觀有明一代,雖然皇后不全是選自民間,但大多出身普通,基本是從平民、國子監學生、基層武將或基層文官家中選擇。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其父原來只是錦衣衛正六品的百戶,他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是正九品的主簿。

    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朱佑樘,他的皇后張皇后父親也只是國子監的一個普通學生而已。再如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王氏,其父原來是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可見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不是全部選自民間,大多還是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明史·后妃傳》中記載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組織修撰《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制定了“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的所謂“鐵律”。這是朱元璋有鑑於兩漢、北周,唐朝等朝代外戚干政的後果,避免重蹈覆轍,因此竭力避免讓後世子孫和世家大族或高階勳戚聯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就如西漢呂雉外戚專權,東漢梁冀的外戚專權,北周外戚楊堅,以及唐皇后武則天,外戚專權的勢力一旦形成,也就江山易主了。

    相反的,皇后如果選自民間或者基層,由於其出身較低,家族本身沒有勢力,就很難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這樣做法也確實有效防止了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因此即使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妖書案中,外戚勢力也沒能擊敗內閣勢力。所以萬曆皇帝在李貴妃慫恿下改立福王為太子的計劃最終還是沒能成功。

    從另一方面看,皇后選自民間,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間的影響力,讓民間百姓覺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統來自民間,更容易被民間所接受。這一點從明朝很少有農民暴動也可以看出來,另外,從現在基因遺傳學的角度看的話,皇后選自民間,也杜絕了近親結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後代的質量。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沒有出白痴皇帝、無能皇帝或者殘暴皇帝的一個原因。

    縱觀明朝歷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兩個,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開國大將徐達之女,第二位是明憲宗的皇后吳氏。

    實際上皇后的選擇也是要透過重重選拔的,其繁複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選秀,明朝皇帝立後一共需要經歷八種選拔,分別為,海選、初選、細選、精選、宮選、妃選、推送、最後才是欽定。

    可見皇后挑選標準之嚴格,在這種標準的把關之下,一般最終所選的皇后內在素質和外在儀容都能以保證,真正做到“母儀天下”。

  • 6 # 莫非是54188

    一句話防止外戚做大

    啥意思?小編給你舉例,劉邦老婆呂后、漢武帝老婆衛子夫(主要是衛青、霍去病、霍光這哥們直接廢帝)、隋文帝楊堅(也是前朝外戚造反當的皇帝)和他老婆獨孤皇后、李世民老婆(主要是大舅子長孫無忌)、李治老婆(這個最猛武則天),發現了吧!外戚在封建王朝一直是興風作浪的源頭,輕則權傾天下,重則國破家亡。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最厲害的風不是十二級,而是枕邊風。皇后本來地位就是特殊除了皇帝誰也不尿,一旦皇帝早死(這情況太正常)小皇帝年弱,皇后變太后那權利就是質的飛躍,要是再加上孃家牛皮,得!那房產本上的名是誰還不是憑自己心情啊!遇上通情達理的繼續給你守家業(霍光),要是遇上不講理的連祖墳都給你換地(偉大女性武則天)你敢有脾氣?我們在來看老朱同志,窮苦出身,創辦家業不容易,怎能讓別人搶奪家產,於是便制定了規矩以後的皇帝找老婆不能找出身太好的,萬一遇上敗家娘們,這還得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嬌生慣養,身體素質差,再者能和皇室聯姻的多少和皇室有近親關係,結合後基因突變。而民間女子優勝劣汰,大浪淘沙,能成年的身體素質絕對好。所以優生優育。

  • 7 # 古風散人

    有明一代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創制多出自太祖朱元璋之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後宮的各項制度。《明史·后妃傳》言:“終明之代,宮壺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建國伊始,太祖有鑑於前代宮闈之失,制定了嚴格的制度約束後宮,並寫入《皇明祖訓》,著為“內令”,要求子孫後代嚴格遵行。對於後宮女性的來源,“內令”中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且大臣不得私自進送,這也成為有明一代遴選後宮女子的統一規定。

    洪武皇帝的后妃來源複雜,有的來自起義軍將領,有的出身於元朝仕宦之家,也有的來自普通民戶之家。建國後,不論是為自己所選擇的妃子,還是為諸皇子選擇婚配物件時,多挑選開國元勳宿將之女。如太祖李淑妃之父,為廣武衛指揮僉事,胡順妃之父為豫章侯胡美;常遇春之女為太子妃,王保保之妹為秦王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王妃,衛國公鄧愈女為秦王次妃,魏國公徐達長女(仁孝徐皇后)為燕王妃……等等。明初尚未見到有關向民間進行大範圍徵選的記載,一方面是制度未定,更重要的是出於政治聯姻的考量。

    上圖孝慈高皇后馬氏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首次頒佈了甄選民間女子以備皇家選婚的敕諭:

    上以皇孫及諸王世子、郡王年漸長未婚,敕禮部於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陝西,凡職官及軍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無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禮遣之,俾其父母親送至京,選立為妃。其不中選者,賜道里費,遣還。有司用是擾民者,罪之。

    上圖明武宗孝靜毅皇后夏氏

    這次太祖為孫兒輩選婚,不再考慮勳貴之家,而轉求於地方官民或前朝故官之家,據後世學者研究,與藍玉案有關。洪武二十六(1393)年,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之罪被族誅,連坐被誅者有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胡惟庸一案連坐族誅者三萬多人,胡藍之獄前後共殺了四萬五千多人,隨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勳貴們大部分被消滅,“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從此,皇家選婚的物件不再是功勳宿將之家,或許朱元璋也在考慮,自他的孫兒輩起,不會再有勢力龐大的勳貴外戚了。

    上圖明穆宗李貴妃,萬曆帝生母慈聖太后

    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後,從太祖為皇子所選王妃的出身來看,雖然有不少出自武將之家,但仍沒有完全排除功臣之家。永樂時期,成祖四次為皇子、皇孫、諸王並世子等選婚,皆是諭命禮部自地方或在京官員、軍民及前朝故官之家選擇符合要求的適齡女子婚配。

    由此皇家選婚自民間訪求,當成為定製。正如明人王世貞所言:“國朝自成祖而後,后妃不選公侯家。”

  • 8 # 九龍山下閒

    關鍵是姓朱素質也一般,一個個怪頭怪腦的。其實還是改良一部分品種,不如最後一個朱由檢還不錯,生錯時候。其他只能呵呵了。

  • 9 # 平沙趣說歷史

    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皇后們。

    明太祖朱元璋馬皇后,郭子興的養女。朱元璋未發跡時的原配,一代賢后。

    明惠宗朱允炆馬皇后,光祿少卿馬全之女。南京被朱棣攻克時,自焚而死。

    明成祖朱棣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是朱棣的賢內助。

    明仁宗朱高熾張皇后,兵馬副指揮張麒之女。她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七年,對穩固明英宗即位初期穩定的政局起了很大作用,但沒能預防宦官專權的崛起。

    明宣宗朱瞻基胡皇后,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明太祖尚宮胡善圍之妹。宣德三年被廢。

    孫皇后,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被仁宗張皇后的母親看中,選入宮內,與皇太孫(即未來的宣宗)自幼相識。胡皇后被廢后,孫氏被立為皇后。明英宗被俘時下詔立朱祁鈺為帝。

    明英宗朱祁鎮錢皇后,都指揮僉事錢貴之女。她與明英宗可謂不離不棄的典範。

    明代宗朱祁鈺汪皇后,中兵馬指揮使汪瑛之女。因反對朱祁鈺廢黜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而被廢為庶人,卻因此被再次即位的明英宗免除殉葬,壽八十而終。

    杭皇后,杭昱之女。她為朱祁鈺生下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因此在汪皇后被廢后成為皇后,但並不受寵,四年後即去世,明英宗再次上位後,杭皇后的後位不被承認。

    明憲宗朱見深吳皇后,羽林前衛指揮使吳俊之女,羽林衛指揮使吳瑛之妹,其舅舅孫鏜更是在曹吉祥叛亂中救過明英宗朱祁鎮的性命,被封為懷寧侯。因杖責萬貴妃被廢。

    王皇后,中軍都督王鎮之女。吳皇后被廢后,王氏被立為皇后,但一直被萬貴妃壓制。

    明孝宗朱佑樘張皇后,國子監生張巒之女。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位皇后,無其他妃子。

    明武宗朱厚照夏皇后,錦衣衛指揮夏儒之女。

    明世宗朱厚熜陳皇后,都督同知陳萬言之女。嘉靖帝與陳皇后同坐時,張妃和文妃敬茶,嘉靖帝盯著看張妃的手。陳皇后發怒,投杯起立,嘉靖帝勃然大怒,導致懷孕中的陳皇后驚悸,流產而死。

    張皇后,出身民間。即上文張妃,在陳皇后死後被立為皇后,因勸嘉靖帝不要沉迷煉丹修仙被廢。

    方皇后,出身民間。張皇后被廢后,方氏被立為皇后,在壬寅宮變(極為宮女試圖殺死嘉靖帝)中救了嘉靖帝一命,因此很受嘉靖帝敬重,後病逝。

    明穆宗朱載垕陳皇后,錦衣衛副千戶陳景行之女。陳皇后無寵,又觸怒明穆宗,被明穆宗以皇后無子多病為由遷居別宮。

    明神宗朱翊鈞王皇后,出自民間。她不得寵,也不爭寵,安然在位4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僅皇后位)。

    明熹宗朱由校張皇后,出自民間。張皇后在崇禎帝登位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思宗朱由檢周皇后,出自民間。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後自殺。

    以上只列出明朝時期在世時當過皇后的,追封及南明時期的皇后不列入。

    從這裡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皇后並不都是出自民間,真正出自民間的很少,大部分是出自權貴與平民之間的階層。即便是來自民間的,也多為繼後,其上升路線很可能是入宮——宮女(秀女)——妃嬪——皇后這樣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國初期,皇后們的孃家地位都不低,有些還很爆表。特別是朱元璋的兒子們,朱棣的皇后是徐達的女兒,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被追封為皇后)。

    這是明初朱元璋為了穩固功臣而與功臣進行的聯姻政策,在政局逐漸穩定後,這種政策顯然沒有繼續實施的必要,因為明朝需要防範外戚對皇權的干擾。

    為了防範大臣加上外戚身份的加成,朱元璋定下了鐵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朝廷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

    那麼什麼是良家女呢?首先就要身世清白。民間身世清白的自然大把,但出身一點光都沒有也不行,皇后是要母儀天下的,禮儀總要懂得,所以很多民間女子直接排除,畢竟在那個文盲率在95%以上又重男輕女的時代,平民女子,有幾個知書達理?

    所以,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並非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或多或少還是做點官,要麼是世襲軍戶,要麼是小官進士,幾乎沒有真正的平民。

    當然,朱元璋的目的並沒有達到,由於權力分配的關係,明朝依舊出現了後宮對朝政的干預,只不過沒有那些著名朝代嚴重罷了。

  • 10 # 予安何時安

    明朝皇后多選自民間,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戚干政。

    如果皇后來自世家大族,一旦皇后產子之後,皇后,皇子皇后的孃家聯合起來就是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很容易就會威脅到皇權。

    漢宣帝時期,權臣霍光為了自己女兒能當上皇后,就毒殺了許皇后。還有漢靈帝的何皇后,何進本來是一屠夫,就是因為是何皇后的哥哥,就當上了大將軍,權傾朝野。外戚干政之威脅,可見一般。

    可是明朝的皇后也不全都是來自民間,也有勳貴或者官員家的女兒。

  • 11 # 鼎玉軒轅

    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勞模,關於明朝的方方面面都安排的妥妥的。對於明朝皇帝與平民之女結婚,我想更多的是考慮吸取漢朝的教訓,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皇后為平民,沒有家族支撐,即使做皇后後,家族的人雞犬升天,但是沒有扳倒皇帝的實力和底蘊。

    明朝十六帝,大多數的皇后都是平民之女或者低階官吏的女兒,也就徐皇后是開國名臣徐達之女,但是當初朱棣只是親王,是他自己造反當上皇帝的,其他的都還是遵循朱元璋的遺訓的。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說明朱元璋的確是一個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的人。朱元璋是在利用這種辦法,盡最大可能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因外戚做大影響朝廷穩定的覆轍。

    外戚的尾大不掉弊端多多,輕則橫行不法魚肉百姓,破壞國家法律的嚴肅性,敗壞朝廷形象。重則可能膨脹到影響皇權,乃至於飛揚跋扈到了鉗制皇帝,左右朝政的地步。防備外戚做大,一向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想做而又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兒。

    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好呢?

    這是因為除了少數開國之君以外,這些王朝的統治集團為了獨佔政治利益,在進行包括締結婚姻在內的政治分肥時,通常只會在貴族集團(名門望族、大官僚、大地主)內部進行,一般絕不會允許貴族集團以外的人染指。

    於是,就造成了權力只能在貴族集團內部迴圈的結果。

    尤其嚴重的是,如果皇帝去世了而繼任皇帝又尚未成年,那麼由太后監國攝政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

    但是,由於朝廷內部的人事關係錯綜複雜,導致太后不得不重用孃家人幫助自己掌控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外戚趁勢做大也就不可避免了。

    兩漢時代的外戚做大尤為嚴重。

    西漢既有過呂太后濫封諸呂掌權亂政,又有過外戚王莽篡漢自立的故事,而東漢也發生過“跋扈將軍″梁翼毒死漢質帝的事兒。

    朱元璋絕不會任由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的大明王朝,更不能允許子孫後代受制於外戚的脅迫。

    此外,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於基層崛起於草莽,自然不是什麼貴族集團的人,因此也就不必刻意維護誰的利益。

    對於權力慾旺盛的朱元璋來說,皇帝的權力絕對不能允許他人染指或分享!為了徹底杜絕後患,朱元璋才從歷史中汲取了教訓,要求子孫從平民中選擇皇后。

    平民既沒有勢力,也沒有資歷,更沒有影響力,很難形成可怕的外戚集團。

    或許這就是明代皇帝從平民選後的原因吧!

  • 13 # 朝生暮死盡其樂

    皇帝之所以要和平民百姓通婚,就是為了避免外戚干政。

    如果你是皇帝,你娶了一個名門世家出身的女子,那麼會發生什麼?要知道,名門世家出身的女子,往往背後會有很強大的家族力量。

    所以如果皇帝娶了名門世家出身的女子當皇后,萬一皇后給把自己家族裡的人介紹到朝廷裡當官,就會對皇權形成威脅怎麼辦?

    漢朝就是亡於外戚干政的。

    所以說,明朝就要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如果從民間選取皇后,那麼皇后的家族所擁有的權勢就全都是皇帝給予的,就不可能再對皇帝形成任何威脅了。

    中國古代沒有像西方那樣大規模的貴族之間的聯姻。

    因為中國古代皇帝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家族了,所以皇帝不需要和任何家族聯姻。不但不需要,皇帝還要組織那些世家大族互相聯姻,避免大家族出現威脅皇權。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但凡是統一王朝,都沒有停止過對豪族的打壓。如果做事豪強地主做大而不加限制,那麼皇權就會被逐漸架空了。

    這是任何一個統一王朝的皇帝,都不允許發生的事情。

  • 14 # 良人執戟2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元朝被推翻的歷史教訓,他毫不猶豫地推行幾項重要的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抑制豪‬強‬”,‬這‬些‬措施,‬促‬成了明‬初‬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所‬謂抑‬制豪‬強‬,‬就‬包括了明‬朝‬皇帝的婚姻配‬偶‬,‬不‬允許在‬婚姻關係中與‬皇‬親‬國‬戚‬結‬成‬盤‬根‬錯節的關係,‬杜絕如‬東‬漢‬時期那‬樣‬的後‬宮‬擅‬權‬情況發生。‬

    ‬榜樣力量的強大一一馬皇后

    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她幼年喪母,封建社會的一個弱女子,境況窘迫,否則不會在十二歲時被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為義女,我認為她最初就是一個普通的粗使丫頭,後來的史家當然要有意識地抬高馬秀英的地位,這個無傷大雅,馬秀英在後世的口碑很好,難能可貴!

    朱元璋透過自己的切身體會,深深地感受到,後宮一亂,朝政大權將有可能旁落,東漢覆滅的教訓令朱元璋絕不允許任何力量削弱中央集權的權威。

    (馬皇后劇照)

    為了避免歷代地方割據和叛亂嚴重威脅皇權,吸取宋、元兩代皇室孤立的教訓,制定了諸王國邑和官制,大封二十五個皇子鎮守各地,屏障王室。

    為了防止地方封疆大吏纂權謀反,朱元璋規定,諸王有打擊奸臣和清君側的權力。

    明洪武四年(1372)六月,朱元璋煞費苦心的製作鐵榜申誡所有功臣,以九條“軍規”申明律令,因為內容較多,我簡單歸納總結為:尊紀守法,不準魚肉百姓。

    鐵律的制定,其實是為了保護這些功臣,希望他們不要觸碰底線,安享晚年。

    在朱元璋鐵腕鐵律下,所有的皇室成員甚至包括皇帝,都不允許在婚姻關係上重覆舊轍。朱元璋的鐵腕手段應該是有成效的。

    ‬徐妙雲是唯一例外 但非皇親國戚

    徐妙雲,濠州人,父親徐達為朱元璋奪得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封為魏國公,官至右丞相,係開國元勳之首。

    朱元璋親自與徐達作了一次非常親民的談話,他對徐達說:“朕與卿布衣之交,患難與共二十年。自古以來,相處較好的君臣往往結為親家,聽說卿的長女(徐妙雲)賢淑,與朕的四子朱棣正好相配,卿看如何?”

    (徐妙雲影檢視片)

    1402年燕王朱棣攻佔京師,奪得皇位,四十歲的徐妙雲冊封為皇后。

    前面我已經談到,太祖鑑於前代后妃干政的歷史教訓,規定:宮外的事情,皇后一律不準干預。

    雖然這條規定頗有權威性,也不是鐵板一塊,雖然偶有漣漪,卻絕無皇后干政甚至臨朝稱制的情況發生。

    徐妙雲配合朱棣召見了內閣大臣解縉、黃淮、胡廣、楊榮等人的妻子,在柔儀殿舉行了隆重的談話,皇后寄希望於這些高官夫人,希望她們體諒自己夫君的辛苦,好好服侍他們。

    她為朱棣生下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己為大家熟悉,餘不~

    結束語

    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佑堂等皇帝的皇后基本上都出身於一般官員家庭,沒有一個係皇親國戚,所以從源頭上預防了皇后和外戚檀權的局面,應該歸結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榜樣作用。

  • 15 # 嗔痴歷史官

    仔細研究明朝的歷史,人們會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明朝除了朱標以及朱棣他們那一代選擇的皇后是出自於手握重權的大臣之家的,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子孫選擇權臣女兒為皇后的了。

    不僅如此,明朝後來的皇后還都出自於民間或者是普通人家,與其餘朝代選擇皇后的方式有著明顯區別,這究竟是為何呢?難道是明朝皇帝不喜歡大家閨秀嗎?

    朱元璋制定了祖訓

    說到明朝歷史,必須提及明太祖朱元璋,要知道明朝的江山可是朱元璋從開局一個碗打下來的,沒有朱元璋的努力,後世子孫怎麼可能享福呢?既然江山是朱元璋打下來的,那麼後世就必須遵循一些朱元璋制定的規則,要不然很可能會被人以各種理由攻擊的。

    也就是朱元璋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明確將子孫不允許娶權臣之女列入其中,這就是後世子孫不敢娶權臣之女的根源,至於說為何當時朱元璋要制定這樣的規則,其實原因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元璋打下來的江山自然希望子孫後代能夠好好守住,永葆老朱家的繁華,想要守住江山,就必須把皇權牢牢控制在手中,防止外戚干政,自然就是控制皇權的關鍵手段之一。

    縱觀古代歷史,從漢朝呂雉開始,就出現了很多外戚干政以及皇后干政的事件,想當年呂雉直接控制了兒子劉盈,把大漢江山握在自己手中,在呂雉的一番操作下,差點大漢江山就要改姓呂了,要不是後來周勃等人發動誅呂行動將呂雉家族剷除,都不敢想象這場外戚干政最終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除了呂雉之外,還有最為明顯的唐朝武則天,那可是皇后干政並且篡權的典型代表,武則天就是靠著自己的皇后身份不斷做大做強,最終將整個唐朝政權都握在手中,謀權篡位取而代之,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朱元璋雖然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但是他一直也比較熱衷於學習,尤其是登基之後更是相當熱愛學習,對於歷史的學習以及研究興趣,朱元璋可謂是相當濃厚,在他不斷的研究下,自然也就看清了很多事情,既然歷史上已經存在這麼多鮮明的例子,朱元璋怎麼可能不引起重視呢?

    再說了,外戚干政這種事情,不僅皇后可能篡權,還有皇后背後的家族更是容易篡權,歷史上鮮明的例子隨便一列舉就能找出一大把,想當年王莽不就是外戚干政並且最終篡權的代表人物麼?

    除了王莽之外,隋文帝楊堅也是外戚干政的代表人物,甚至連李淵、趙匡胤等人,都算是外戚,歷史上鮮明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朱元璋越是深入瞭解,就越是害怕子孫後代把握不住,所以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直接列入祖訓強烈限制後世子孫的行為,這樣才是最靠譜的。

    後世子孫憑什麼遵守?

    有人也許又好奇了,朱元璋制定的祖訓,後世子孫憑什麼就要無條件遵守呢?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身為皇帝,每一個人都對皇權有著天生的控制慾,正是這種最原始的切身利益,才保證了後世子孫嚴格遵守,不信我們可以結合實際例子詳細分析一下。

    首先就說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他絕對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對皇權最重視的人了,在自己登基之後,朱元璋就開始著手集中皇權,為了將皇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朱元璋不惜揹負殺害功臣的千古罵名。

    著名的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集權的代表,當時朱元璋為何非要將胡惟庸等人殺掉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胡惟庸是丞相,這種在封建王朝歷史上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在本質上存在天生的缺陷,它在某種程度上嚴重影響到了皇帝的實權,朱元璋想要集中皇權,就必須對宰相制度下手,想要順理成章廢除宰相制度,又必須有人犯錯誤,剛好胡惟庸就成為了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導火索。

    靠著胡惟庸案的牽連,很多朝中權臣都被誅殺,比如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就是受到胡惟庸案件的牽連而被殺掉的,朱元璋這一招雖然毒辣,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以及手腕。

    經過胡惟庸一案之後,宰相制度是順利廢除了,在文官集團這一方面,朱元璋算是基本解除了隱患,可是武官集團方面,朱元璋還需要繼續集權,我們會發現後來朱元璋將掌管兵權的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個部分,目的就是分散大都督手中的權力。

    明朝後期的皇帝之所以能夠幾十年不上朝卻依舊正常控制朝局,本質原因就是皇權比較集中,就算文官集團敢於當眾罵皇帝,可是他們手上沒有兵權、也沒有更大的控制權,根本就做不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朱元璋用盡自己所有力氣,才終於將皇權集中到這種程度,後世子孫哪怕再貪玩也必然明白這個道理,一旦大權旁落,不僅自己的皇位坐不穩,恐怕老朱家的江山也要完蛋了,面對這麼巨大的利益衝突,後世子孫必然遵循朱元璋制定的祖訓。

    那麼為何要娶一些民間女子或者普通人家的女子為皇后呢?其實這種做法不僅考慮到外戚干政的問題,更加重要的是,這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子,更加容易得到滿足,你讓她成為皇后,她已經很滿足了,不大可能想著聯合朝中大臣篡權。

    縱觀古代整個封建歷史,我們會發現明朝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外戚干政,也沒有出現過哪個皇后篡權的事情,足以見得在這一點上,老朱家子孫後代確實做得相當不錯,可是世界上很多事情總是事與願違,他們雖然減少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卻培養出了一批干涉皇權的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人物。

    結語

    朱元璋對皇權的集中,保證了朱家子孫皇位的穩定性,可是朱元璋對子孫過分的好,又導致明朝後期財政跟不上,關鍵是皇權在集中的同時也會觸及到更多人的利益,人們失去利益就會開始尋求新的方式謀取利益,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朝後期才會出現那麼多貪官汙吏,不得不說任何一個制度,在存在優點的同時往往也有缺陷,這個世界上的問題從來都是變化多端的,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要隨機應變!

  • 16 # 金陵勝寒

    這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平民出身,通過歷代外戚專權的經驗教訓,採取的防止外戚坐大的措施。皇帝跟平民百姓之女通婚,也能正面對皇帝起積極影響。畢竟平民百姓生活在民間,體驗過民間的疾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叛逆期,該如何引導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