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喪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將棺木置於高高的懸崖峭壁上,是與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種喪葬形式。

    懸棺葬有兩種形式,一是將棺木安放在懸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第二種方法是在懸崖峭壁上鑿眼,再釘上木樁,再把棺木放在木樁上。

    這說起來很輕鬆,但在生產力比較落後的古代人們是怎樣將棺材送上懸崖峭壁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江水的水位上漲時,人們會利用船把棺材運到峭壁邊緣,再用工具把木樁釘上去,,最後才把棺材放上去,當水位下降後,就形成了懸棺這種奇特的現象,聽起來是挺像那麼回事,,但都是當地人口口相傳下來的傳說,是否屬實就不得而知。

    還有一種說法是利用天車這種工具來運送棺木的,天車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轆轤,也叫絞車,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發明了轆轤;

    在這些放置懸棺的峭壁背後大多是山的緩坡,人可以從這緩坡爬上山頂,在上面安置好天車(轆轤),在山崖上安置一個定滑輪,利用滑輪不費多大力氣就可以將棺木吊到所需的位置,如果棺木能抬到山頂,就從上往下吊,如果棺木無法上去,就把棺木抬到山下,從下往上吊。

    吊起來的棺木到了洞口,但它是怎麼進去的呢?原來在棺木的一頭繫上繩子,然後讓事先進入洞裡的人把棺木給拉進去。

    古人之所以大費周章把棺木送到懸崖上去,是為了取“升官發財”之意,棺木掛得越高,祖先就會保佑子孫做高官。總之懸棺是怎麼放到懸崖峭壁上的,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中國古人的智慧。 中國南方廣大地區都有懸棺葬的習俗,從商周到明清兩千多年,懸棺葬作為一種古代文化遺存,無疑對民族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它提供了有關各民族所處歷史階段,社會物質生活,社會結構和觀念形態等各種珍貴資料。

  • 2 # 歷史鹹談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對人的死亡都是非常看重的,由此衍生的喪葬習俗也是多種多樣。較為常見多是土葬,火葬、海葬。

    其中最為神秘的就要數其中的崖葬懸棺,人們也稱凌空葬,但凡見過其遺蹟的人無不覺得震撼。崖葬懸棺的木棺都是置與懸崖絕壁上的,一個人類無法企及的高度。上不夠頂,下臨深淵,無從攀登。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崖葬懸棺,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據說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懸棺葬是世界性的一種文化現象,最早起源於福建武夷,最後消亡於川南僰人的滅亡。論起懸棺的神秘,尤其是佛灘順江二設的僰人懸棺,其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古人究竟是如何將幾百斤甚至是上千斤重的棺材放上絕壁上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現今,一批一批的學者和考古專家紛紛前往遺址探查,然而最終找到卻不是答案,而是越來越多疑問。

    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讓眾人歎為觀止。

  • 3 # fenghuo300

    這個還真是難以想象,故人辦事總是那麼麻煩,儀式感實在太重,哪像現在,推進火化爐,兩點青煙都看不到,事實如此,也不算不敬,;老總總真要怪罪,也不會是找我麻煩的

  • 4 # 鄧海春

    人終有一死,有人回故鄉;有人留遠方;有人與青山為伴;有人隨流水徜徉……而有些人,他們看起來放不下青山,也擱不下流水,於是他們折中做出了選擇——葬在水邊的山石之中。可青山是堅固的磐石,流水在無盡地奔流。要怎麼給自己尋到那麼一處合適的安身之地?那就只有懸棺了。

    中國懸棺主要分佈於南方。北方除山西外,暫未發現其他懸棺。從文化角度來看,懸棺主要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但懸棺最吸引人們的,還是他們的安放方式。即,古人是如何把眾多沉重的懸棺安放進懸崖峭壁的呢?

    針對這一問題,現在主要有以下四種猜想。

    第一,利用水流,用船隻將棺槨運送到洞口,再移到洞內。

    在這種假設中,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水面和洞口基本持平。現在我們看到的懸棺,最近的離地面或水面都有三米之多。也就是說,當時的水面,比現在要高得多。而水面要如何高那麼多呢?兩種可能性:

    1.地質變遷。也許千百年前,安放棺槨的洞穴要比今天離地面更近,甚至就在地面。隨著地殼運動等,巖體抬升,棺槨隨著洞穴一起升高。

    2.氣候變遷。千百年前,神州這片土地上的氣候和今天大不相同。在當時,可能因為降水充沛等因素,河流水流充足,河面比今天高得多。這樣乘船就可以帶著棺槨到達洞口。

    如果這兩種因素可以綜合,那麼古人可以把棺槨送進今天離地面很高的地方。如果經歷了這麼大的環境變遷,絕大部分棺槨可能都受到很大損傷。但事實上,在武夷山區和四川的很多懸棺都儲存的不錯。在江西省仙水巖墓葬群,甚至出土了一具儲存完好的乾屍。

    第二,利用一些物料搭建基臺,將棺槨從地面或水面抬升至洞口,再移到洞內。

    南方樹木繁茂,可以就地取材搭建竹木腳手架。而北方也可以利用泥土壘出高臺。但問題在於,這將是一項特別浩大的工程。部分懸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人們如何用竹木或者泥土搭建百米高臺,而只是為了將一幅棺槨運送到那麼高的地方?況且有的懸棺洞外就是滔滔江水,人們要如何在流水中搭建這樣的腳手架?所以就執行難度來看,搭建類似腳手架等措施並沒有太大說服力。

    第三,利用棧道等將棺槨運送到洞口,再移進洞內。

    大部分懸棺都安放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內,而還有少部分是安放在崖壁上的木樁上的。這些木樁就像是棧道的盡頭,人們修築一條條棧道,把棺槨一點點運送到預訂的地方。但要修築棧道,就會在崖壁上留下相應痕跡。但至今,人們並沒有找尋到明確的證據,沒辦法證明古人真的是利用棧道來完成這些工程的。如果有一天,我們找到了一排排的孔洞,他們規律的延伸到懸棺旁。那麼到那時,我們也許就能確定古人是利用棧道送走故人的了。

    第四,先把棺槨運送到崖頂,再利用裝置將棺槨吊送到洞口。

    這種方式也有著就地取材的意味。人們在山頂用竹木等搭建支架,利用繩索、滑輪等將棺槨下吊到洞口。採取類似的做法,現在在江西省龍虎山就有仿古懸棺安放表演。但這種方式的一個疑點就是,當時的人們是否就已經掌握了滑輪等零部件?如果還沒有類似部件,那麼人們又是利用什麼裝置完成工程的呢?這些我們都還不得而知。

    時至今日,從懸棺背後的民族文化,到懸棺的安放,都還存在著很多爭議和謎團。也許在不久後,我們就能和那些千百年前離去的古人對話。但也有可能,懸棺將繼續作為一種神秘的文化存在,在迷霧之中,不斷吸引後人去探究,去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鬥魚wow主播狂人與風、毛風臉主T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