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絕塵的時光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那麼兵力較弱的朱元璋為何能戰勝強大的陳友諒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相比,實力並不佔優勢朱元璋長江流域只有二十萬軍隊,而陳友諒當時有六十萬軍隊,陳友諒自持有六十萬強大水軍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誰知"鄱陽湖戰役"讓陳友諒永遠的離開了爭霸的舞臺,並從此消失人間。

    陳友諒趁朱元璋北上救援安豐,率領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的大本營,朱元璋立馬率領二十萬軍隊回援,兩人於鄱陽湖相遇,就此展開大戰,史稱"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仗著有強大的水軍,船堅炮利,首先對朱元璋發起猛攻,朱元璋經受不住炮火攻擊,連忙負傷轉移。

    其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風力改用火攻,大火漫天而來,陳友諒大半戰船被燒燬,陳友諒立馬逃跑,朱元璋兵分兩路,追擊陳友諒,手下士兵邊追擊邊放箭,陳友諒中箭而亡,從此,陳友諒敗亡,朱元璋勝利。

  • 2 # 奇葩歷史大觀

    陳友諒與朱元璋最後一場戰略決戰就是鄱陽湖水戰,

    陳友諒是在當時最強大的一支力量,據明史記載,陳友諒的船都是高速上的大船,甚至還可以騎著戰馬在船上走動,

    陳友諒的大船都包裹著鐵皮,上面能夠走馬,

    最大的戰艦可以容納3000人,相當於現在的大型運輸艦,

    而朱元璋則都是一些小船,即便如此在如此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陳友諒居然還打了敗仗,為什麼呢?

    主要是陳友諒不聽忠言。對自己極度自信,我行我素,讓他喪失了人心,對於他的性格缺陷,陳友諒之最終失敗,

    陳友諒的戰艦雖然非常的龐大,但是機動性不強,朱元璋的雖然船小,但是非常的靈活,船小好調頭,

    而且他放了一個曹操犯過的錯誤,在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大軍因為鐵索連環被大火燒得一乾二淨,陳友諒居然重蹈覆轍,在江水之下將用鐵索將戰艦連在一起,可見他真是不讀書的人,

    朱元璋也就是如法炮製,直接放了一把火,就讓陳友諒的水軍成為了一條爛木頭。

    陳友諒雖然當時很強大,但是他的實力無法和佔據財富重地的朱元璋相比,

    他的團隊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於是他也造了很多規模龐大而且笨重的船隻,雖然龐大但是隻能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

    而正因為這些船隻非常龐大,所以說他只能去徵集民夫作為勞動力,這些船消耗了更多的資源

    ,不光吃飯口糧都很,連飲水都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沒有成熟的工程器具,這些厲害的船隻其實都是一些紙老虎,所以說陳友諒的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畢竟他手下的人物,人財物資源,地理環境都不如朱元璋,如果沒有張士誠的制約那麼朱元璋順流而下吞併陳友諒了。

  • 3 # 焚劍煮酒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這一次大戰,史稱“鄱陽湖之戰”,這一戰是繼赤壁之戰之後又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這一戰使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一戰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併為朱元璋日後一統天下掃除了最大的一塊障礙。

    雙方實力的懸殊及此戰背景

    大戰背景

    朱元璋統一天下三步走計劃:先奪取金陵(今江蘇南京),以此為基地,平定江南,最後攻滅元朝,奪取北方,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攻下金陵(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後,開始著手與其他幾大勢力的戰鬥。此時在南方的勢力主要有“盤踞江西、武昌一帶的陳友諒”、“盤踞浙江、江蘇一帶的張士誠”和“盤踞浙東的方國珍。”其中陳友諒實力最強、張士誠最為富有,而朱元璋與方國珍稍次之。而朱元璋在經過綜合分析和充分的考量後,認為方國珍不用重視,而張士誠雖實力強勁,但其安於現狀,不用過於擔心;唯有陳友諒實力最強,野心也大。若是先攻張士誠,陳友諒絕對會來取應天,前後夾擊之下,朱元璋必亡。於是朱元璋將作戰重點放到了陳友諒身上,並明確只有打敗陳友諒才有機會吞併其它勢力,才有機會一統天下。而陳友諒也是這麼想的。

    朱元璋勢力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領袖,並招兵買馬,四處收羅人才,積極整軍備戰。

    至正十五年 五月,巢湖水寨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率戰艦千艘向朱元璋投誠,之後朱元璋派軍渡過長江,攻佔了太平(今安徽當塗)。

    次年,朱元璋率軍攻取金陵,完成了戰略計劃的第一步。奪取了金陵的朱元璋在南方的割據勢力中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不被人關注,現在朱元璋的勢力,東與張士誠、方國珍挨著,南與陳友諒相接,在這些人的眼中,朱元璋是一個有威脅的存在。

    而朱元璋在經過充分的考慮後,認識到自己想要平定江南的關鍵就在於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一邊向張士誠示好,另一邊拉攏方國珍以牽制張士誠,自己則完全投入到與陳友諒的備戰中。

    陳友諒勢力

    陳友諒在控制住徐壽輝並取得其兵馬後,成為了南方割據勢力中最強的存在。陳友諒也清醒的認識到,如要一統南方,朱元璋才是最大的阻礙。於是在至正二十年時,陳友諒討伐朱元璋,一路打到了金陵城下,兩人在金陵城外的龍灣展開大戰,結果江水落潮,陳友諒的巨船擱淺於江上,於是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再次討伐朱元璋,出兵號稱水陸大軍六十萬進攻洪都(今南昌),結果久攻不下,後來朱元璋率軍來救,兩人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在影視劇《朱元璋》中,陳友諒講了這麼一句話:“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這句話用在陳朱二人身上是沒問題的,此戰的勝敗關係到他們誰能夠平定江南,誰能夠奪取中原而一統天下。

    大戰失敗,陳友諒的指揮不當

    陳友諒第一件指揮不當的事情就是他死磕洪都,而不繞道直取朱元璋老巢“金陵”。

    陳友諒第二件指揮不當的事情就是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決戰。

    這兩次的決策失誤不僅使陳友諒喪失了一舉殲滅朱元璋的機會,還將陳友諒葬送在了鄱陽湖中。

    陳友諒的兵力數倍於朱元璋,起初陳友諒的想法是先下洪都,再取金陵。陳友諒本以為可以輕易拿下洪都,但沒想到的是守城的朱部浴血奮戰,死守洪都,一直拖到了朱元璋率軍前來救援,而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前來,命大軍退守鄱陽湖,準備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決戰。而朱元璋則派兵守住涇江口,另派一軍屯於南湖嘴,又派兵守住武陽渡(今江西南昌縣東),朱元璋則親率水師由松門(今江西都昌南)進入鄱陽湖。至此,陳友諒如甕中之鱉困於鄱陽湖中。

    困於鄱陽湖中一個多月後,陳友諒軍既無糧草,也無飲水,眼看就要崩潰。於是陳友諒決定從南湖嘴突圍,可惜朱元璋在幾個出口早已佈置人馬,陳友諒突圍失敗,最後被亂箭射死。

    至此,朱元璋收復了陳友諒部大部分兵馬,一躍成為南方地區最強大之割據勢力。

    我們來總結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陳友諒執著於洪都,在洪都耗費的時間太久,使朱元璋緩出功夫前來救援。選擇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結果被朱元璋困死在湖中。輕敵大意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在陳友諒眼中,兵馬弱他數倍的朱元璋根本不會是他的對手。而結果自然是驕兵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雞蛋殼為什麼會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