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學霸74208753

    陶淵明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那時還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他的三個老婆先後給他生下了五個兒子。雖然說養兒防老,多子多福,可是,家境本不富裕的陶大詩人看著眼前這幾個足夠吃死老子的半大兒子,心裡真是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啊,現在還能勉強維持個溫飽,將來拿什麼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詩雖然很美,可是當不得飯吃,當不得衣穿,當不得房住啊。

    陶淵明的大兒子叫陶舒,人如其名,他生來懶惰,鬆弛散漫,不愛讀書;老二陶宣比大哥小一歲,在學習讀書上是一個德性,到了讀書的年齡,對讀書吟詩提不起什麼興趣;老三陶雍和老四陶端同歲,所說是雙胞胎,陶大詩人最為喜歡這兩娃,可是後來越長大越讓陶詩人生氣,十幾歲了連個加減法搞不會。陶詩人不得不把厚望寄託在小兒子陶通身上,可最後還是收穫滿滿的失望,人家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了,陶通都九歲了,卻只知道吃梨。

    按照科學的說法,父親遺傳因子,對兒子的智商起著決定性作用。兒子們的不愛學習大概與陶詩人飲酒過度有一定關係吧。這一點是陶詩人怎麼也想不到的吧。

  • 2 # 象眼觀天下

    對於陶淵明兒子們是否是弱智的問題,史書並無記載。說他們似乎弱智,一般都是根據陶淵明的詩《責子詩》中的詩句來推測的。但是這首詩是陶淵明父愛的一種體現,而非事實的描寫。

    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他在《責子詩》中感嘆:“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對幾個兒子評價都不高,但不能把這種詩歌當做事實,而應該將其作為陶淵明父愛的一種表現。

    在這首詩裡,陶淵明少見地沒有表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而是以一種很無奈、很焦慮的心態去評價他的幾個孩子,總覺的孩子不像自己、總覺的孩子不成器,這很像我們今天的父母,小時候不一樣時刻在催我們好好學習,深怕我們懶惰了、笨了一樣。並不是父母真的以為我們懶惰了笨了,而是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也是一個父親,也不例外,我們不能把陶淵明這種對孩子的苛責看成他孩子是“弱智”的證據。

    此外,陶淵明在《責子詩》中覺得自己的孩子們不能和他一樣喜愛詩文,但並不是孩子不喜歡父母之路就不成才。“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意思就是“阿宣”喜歡的是學術,但不喜歡詩歌,很不像他的父親。兒子不願意走父親的道路,在現在也很常見,如果因此認定他是“弱智”,恐怕就太冤枉人家了。

    陶淵明在臨終時對兒子們叮囑不休,告誡他們“汝輩幼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對於朋友“命子詩以貽之”。說明孩子並非完全不成器。

    所以,陶淵明兒子都是弱智白痴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 3 # 以史為鑑

    說陶淵明兒子是弱智和白痴肯定是假的。

    但是他兒子們不像陶淵明一樣,在文學上面取得成就這一點倒是真的。

    據記載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分別取名舒儼、宣俟、雍份、端佚、通佟。

    但是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陶淵明發現五個孩子都不喜歡文學,還懶,於是陶淵明很失望的寫下了《責子》一詩:

    “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知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粟。

    天運荀如此,且進杯中物。”

    可以看到,老大二十八了,還懶惰無比;老二不喜歡文學;雙胞胎老三老四都十三歲了,還不知道六和七;老五九歲,只懂得到處找果子吃。

    陶淵明也只好任命了,乾脆還是喝酒算了。

    另外,還有記載說陶淵明當彭澤令的時候給兒子送去一個僕人,並寫信給兒子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是不是可以揣測陶淵明兒子是不是之前有對僕人不好的記錄?大家可以探討一下。

  • 4 # 狄飛驚

    很多人認為是陶淵明酗酒導致的,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陶淵明喜歡喝酒是真,但他的兒子不是弱智白痴,全是正常人!

    現代人認定他的兒子智商低,主要是根據陶淵明自己寫的《責子》詩,全詩如下:

    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知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粟。天運荀如此,且進杯中物。

    很多人把這首詩翻譯成“阿舒16歲很懶惰,阿宣不愛學習文化,阿雍和阿端13歲(雙胞胎),還不大識數,阿通9歲,整天只知道吃”,5個兒子不爭氣,陶淵明很鬱悶,只好借酒消愁。

    既然是作者本人寫的詩,“有詩有真相”,於是大家據此認定陶淵明的5個兒子智商都很低。

    這個判斷是很不靠譜的,簡直就是望文生義,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一、時間上不合邏輯

    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陶淵明養成“好飲酒”的習慣,是在他第三次出仕回家(405年)之後的事,此時他53歲,兒女們早都已出生長大成人,怎麼可能因為喝酒傷及兒女呢?

    二、陶淵明的兒子詩作成就不低

    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在研究陶淵明有關資料時,發現不少作品很可能是他的兒子們所作,而被收入陶淵明詩集名下,導致他的兒子們失了詩名,比如《問來使》,經考證就是長大後遷去天目山居住的陶佚所作(古本《陶氏源流》裡此詩標註的作者就是陶佚)。

    三、陶淵明的孫子輩成就很高

    陶淵明的孫子輩人才輩出,如陶亮,少年熟讀兵書,官至右衛將軍,統郢、荊、湘、梁、雍五州軍事,人稱“小陶侃”;陶測,南朝梁初為本州別駕,梁邵陵內史,開國侯,廣州都督。

    如果陶淵明的兒子們都是弱智白痴,他的孫子怎麼可能有這等成就?要知道天生弱智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是非常大的。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陶淵明的兒子都是弱智白痴呢?原因有三。

    一是對《責子》詩的誤讀

    陶淵明說自己五個兒子貪玩好吃,不識六七,但綜合這首詩的語氣來看,詩人並沒有流露出多少悲哀和痛悔的感情,反而是更像一種自我調侃,透露出對孩子的期望和勉勵。

    作為一個父親,肯定都希望兒子們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自己的孩子有些貪玩好吃的習慣,不是一直堅持刻苦學習讀書,我們就會忍不住嘮叨他甚至要責罵動手,有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這種切身體會。

    但陶淵明是文化人,他不動粗,於是寫了這首詩讀給兒子們,用一種輕鬆活潑的形式來教訓和勸導孩子,讓他們更加努力,這不是更符合這首詩的語境嗎?古代的“責”就是“責備、規勸、勉勵”的意思。如果真的是智商問題,何來規勸勉勵之說呢?

    再者而言,我們評價自己孩子特別是跟外人講的時候,往往是很謙虛的,都是說自己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很少有人主動說自己的兒女如何天姿聰慧,如何勤勉好學,古人稱呼自己的孩子為“犬子”就是這個意思,但這絕不表明孩子真的像條狗一樣。

    陶淵明在詩中調笑5個兒子不好紙筆不成器,很可能是一種自我謙虛和對孩子們的勉勵。

    二是受陶淵明隱居影響

    陶淵明的隱居對兒女們造成很大影響,導致他的兒女也都習慣隱居,一直沒有出仕,在古代沒有出仕就沒有名垂史冊的機會,再加上陶淵明的名氣太大,後人把他兒子們的詩賦也都收到他的名下,導致兒子們的名氣完全被蓋過,生活在父親“陰影”下無人可知,跟父親比較來看就屬於“無能”了。如果不是受到這種“牽連”,這五人未必籍籍無名。

    三是陶淵明有意保護兒子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名將,生前位極人臣,死後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但他曾與蘇竣、華軼、杜弢、王敦、庾亮等人結下大仇。陶侃死後,他的後人備受打擊和排擠,長子陶夏、陶淵明的祖父陶茂、父親陶敏等人都死於仇人及其後人之手。

    陶淵明選擇隱居,除了“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一定程度也是考慮到官場險惡,為兒子們安全擔憂,寧可使用“自我貶低”的方法,透過詩歌傳達一種兒子們“無才無能”的資訊,讓對手不再繼續追究,同時也不鼓勵兒子們入仕,以逃避官場險惡,這無疑是合乎情理的決定。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兒子們都很正常,只不過相對父親的才名和兒子們的成就,他們中間這一代最籍籍無名,一首《責子》竟被後人誤解為弱智白痴,恐怕是陶淵明始料未及的。

  • 5 # 老衲侃春秋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然而,作為一名父親,他並不合格。中國古代人科學知識匱乏,並不知道酒精中毒的說法,因此酒後行房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由此造成五個兒子比較痴呆的惡果,這是誰也想不到,也不想要的結果。

    陶淵明一輩子對於酒這種東西有過度的嗜好,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吃飯時要喝,睡覺前也要喝,他的詩文中,有大量關於飲酒之妙的內容,他也自稱如果不喝酒的話,那自己就晚上睡不著覺,早上起不來床。由於長年累月處於酒精的麻醉之中,生出的五個兒子都有些呆傻,這完全是陶淵明自己喝酒留下的後遺症,但他卻把責任都推到子女身上,寫了一首詩叫《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詩裡可以看出,他的兒子十三歲還不識數,九歲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還不趕快戒酒,還來了句,天命就是這樣,我還是繼續喝吧。唉,真是可惜。

    相傳陶淵明棄官以後就歸隱於廬山腳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這時候陶淵明又新娶一房,叫翟氏。這個翟氏是個種田的好手,糧食年年豐收。糧食一多,陶淵明的酒缸就滿溢了。每到閒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裡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崖下有一條名為醒泉的溪澗,澗中橫臥著一塊巨大的黑褐色花崗岩石,高約3米,長約6米,寬約4米,石面平滑,是一個天然的大酒桌。陶淵明和朋友們每次都坐在這裡飲酒作詩,一同取樂。他每飲必醉,每醉必賦詩文,醉倒後便揮手對同伴說:“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就睡倒在石臺上。日復一日,這塊石頭的中間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他橫臥的痕跡。於是,這塊石頭就被後人稱之為醉石。

    多年以後又有一個酒鬼大詩人叫李白的,寫了一首詩叫做《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詩中就引用了陶淵明的名句“我醉欲眠,卿且去”,兩個大酒鬼,當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 6 # 老莊絕學

    說陶淵明兒子弱智,純屬少數無良自媒體和無良網友的胡亂編排。其根據無非就是陶淵明所作的《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知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我白髮披在兩鬢,肌膚已經鬆弛。雖生有五個男兒,都不喜歡紙、筆。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比。阿宣快到十五歲,不愛讀書作文。阿雍、阿端十三歲,竟然不識六、七。通兒近九歲,只知尋找梨子與毛慄吃。如果命中註定就是這樣,我還是去喝酒吧!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也是一位多產的父親。他一生結了兩次婚,生了五個兒子。在以男耕女織作為基本生活模式的小農經濟社會里,這是非常自豪的事情。想想看,家裡有五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無論如何,日子過得不會差的。所謂多子多福就是這意思。至於這幾個兒子是不是熱愛讀書,反而變得次要。所以這首詩雖然名為“責子”,批評五個兒子不讀書,但字裡行間並沒有任何沮喪、失望的氣息,而是帶著一種又好氣、又好笑的戲謔,體現了老人的舐犢情深。根據這樣一首詩而得出陶淵明五個兒子都是弱智,真不知這樣的人是何居心。

    還是黃庭堅理解陶淵明,他在《書陶淵明<責子>詩後》說:

    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豈弟(同愷悌)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耳,可謂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這對於那些說陶淵明兒子弱智的“俗人”,可謂是一記響亮的耳光。而且這耳光,來自一千多年前的古代!

    另外,北大教授、國學大師袁行霈在自己的《陶淵明集箋註》中也特別提到:

    淵明期望於諸子甚高,而諸子非僶俛於學,蓋事實也。然淵明並不過分責備之。失望之中,見其諧謔;諧謔之餘,又見其慈祥。一切順乎自然,有所求而不強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亦無不可。淵明處世蓋如是而已。

    陶淵明的兒子雖然都是莊稼漢,未能繼承乃父衣缽,但陶淵明的孫輩們,卻頗多仕途有為之人,也從側面證明,陶淵明的兒子一點都不笨,只是不好讀書而已。說陶淵明因為飲酒而影響到兒子的智力,更是無稽之談。

    陶淵明的五個兒子為什麼都不喜仕途呢?從客觀上分析,其實很好理解:陶淵明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天生對做官和富貴沒有興趣,一生嚮往田園,歌頌田園。這樣的生活態度,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孩子。所謂言傳不如身教,自己是這樣的人,卻教育兒子要與自己背道而馳,要去努力讀書,求取功名,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這是陶淵明自身的生活理想和望子成龍的世俗價值之間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從陶淵明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演變到他的兒子們不好讀書,就變成一件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7 # 西霖十月

    陶淵明到現在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的自己是大詩人,而三個兒子都是低能兒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後,在詩文方面大放光彩,他藉助詩歌抒發自己胸中的情感,傾訴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所著詩歌無一不是佳作。

    而從他的那些詩作中,不論是飲酒詩,還是詠懷詩,亦或是田園詩,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寧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

    但是都說智力會遺傳,怎麼偏偏他的三個兒子都是低能兒? 他有一對雙生子陶雍份、陶端佚和小兒子陶通佟先天智力低下,是弱智兒。詩中描寫雙胞胎都十三歲了還不會識數算數,簡單的加減法也完全不懂;小兒子陶通佟已經九歲,還是年幼無知、個頭蠢笨的樣子。整天只知道在外頭玩耍,爬樹摘果子,到頭來只念“梨”、“慄”,一點學習的熱情和心性都沒有。

    為什麼呢?原因就是陶淵明酷愛喝酒。喝酒對胎兒以及酒後懷孕,所生酒精兒,都會有智力問題。受酒的傷害而發生“酒精中毒綜合徵”的患兒除表現出頭、面部、心臟、四肢各部畸形外,還伴有精神異常,發育緩慢。 男人要想要孩子,千萬別喝酒哦!

  • 8 # 我行異

    陶淵明兒子的智力低下應該是來自陶淵明自已的責子詩: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其實這首詩也只是反映了陶淵明的五個兒子懶惰不愛讀書,喜歡休閒生活,沒有說道真的都是弱智兒。其實原因就藏在最後一句“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自己都放棄治療,天天喝酒休閒,不真正教育兒子們,你又怎麼可以怪兒子們學他呢?

    陶淵明雖以休閒生活而聞名,可以說是慢生活的代表人物,但同時又學富五車的著名詩人,但如果你們以為休閒生活真的可以讀好書,寫好詩就錯了。

    陶淵明在早年可是勤於學業,志向遠大,曾有著猛志逸四海的抱負。他曾經在恆玄處工作過,後來恆玄篡位,又投靠了勤王的劉裕軍,但又看到劉裕非真心匡扶晉室,也是野心之輩,所以才心灰意冷,辭官退隱。

    在經歷了大風大雨之後,陶淵明的心態才由勤奮上進轉為清閒田園,正所謂身教勝於言教,五子自受其影響,又沒有陶淵明年輕時的勤奮上進的心態和教導,又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自然都學起陶淵明的悠遊自樂,無心向學。

    本來五子就是學父親的,結果父親又不好好反省,反而作詩諷刺,這個爸爸當的其實有些過分。

  • 9 # 進口乳品批發

    俗話說

    聰明十分用七分,

    留下三分育兒孫。

    陶淵明估計這方面差點,自己太有名了,兒子難以望其項背。

  • 10 # 橫店老大哥

    歷史上陶淵明是一代詩文大家,在東晉末年到南朝初期都很有名氣,詩歌、散文、辭賦樣樣精品。曾經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雖說不是朝廷重臣,卻也是名利雙收了。辭官歸隱更是自由自在,可以說時間能像他獲得如此逍遙自在的,還真沒有幾人.

    可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像陶淵明這樣超凡脫俗的高人隱士,卻也有自己的苦衷和煩惱,為後代操碎了心。

    都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自然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煩惱。高房價這種鬧心事在陶淵明那個時代可是沒影兒的事兒。歷史上東晉時期崇尚清談,只要有才學,有名望,過得寒摻人也不會低看你。陶淵明看不慣官場,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當時想請他出山做官的可是大有人在。

    歸隱後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所以說世俗方面的東西,只要他想要,依靠自己的名望,沒有很難辦到的。

    然而真正讓陶淵明氣氛鬱悶的卻是關係到自己陶家名望的大問題—自己才情卓絕一時,五個兒子卻都是平庸之輩,且智力低下。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自己文采敏捷,兒子眾多怎麼就沒有一個得到真傳的?陶淵明很鬱悶,以為是兒子們不努力攻讀詩書.

    在陶淵明看來,自己的兒子是都不喜歡讀書。一個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一個十三歲了,竟然還不識數;一個年齡近九歲,就知道滿山摘野果。

    眼看自己一把年紀,行將就木,陶淵明不僅老來鬱悶。

    歷史上,像陶淵明這種自己一輩子才高八斗,後代卻沒有一點文學天賦的大有人在,李白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四個兒子非呆即痴,沒有遺傳自己一點兒詩仙風骨。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後代遺傳學認為,原因還是出在陶淵明李白身上。這兩人都是喜歡喝酒的人,李白斗酒詩百篇,多少詩歌才得以橫空出世,傳唱一時。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卻唯獨好酒,嗜酒成癖。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

    專家研究表明,酒精的慢性綜合中毒會破壞人的遺傳密碼,給後代留下創傷。這個就是

    陶淵明的兒子為何都智力低下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爾哈赤的一生金戈鐵馬,四處征戰,為何無人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