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鐘樓主人

    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同,但私誼尚存。僅以蘇軾晚年一首《過王荊公墓》即可見之。蘇王晚年之交與在朝之時愈深益厚。蘇軾、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不因政見而害私誼,確實是後世政治家及政客們所應效法的。決不因再將意見之爭弄成階級鬥爭,演化成流血奪命之爭。林彪“路線鬥爭就是權利之爭”、“政權就是鎮壓之權"“是政治絞肉機”的說法實屬偏激。蘇軾、王安石、司馬光三位先賢為我們後人樹立了人格修養的典範。詩云:

    同憫蒼生思濟世,

    各抒見解理朝綱。

    不存己利存忠義,

    和有不同國亦康。

  • 2 # 布衣閒人10

    王安石與蘇軾,二人雖然政見不同,但卻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王安石是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在熙寧二年提出改革科舉考試,主張開辦學校,廢除詩、賦等考試科目,專考經、義、論、策科目。這一改革舉措,遭到了蘇軾的堅決反對。蘇軾給朝庭上書陳述改革科舉考試的弊端。王安石知道後,勃然大怒,說:“蘇軾才高,但所學不正”,建議朝庭罷免了蘇軾的官。蘇軾被罷官不久,王安石也被罷了官,回到了江寧老家。

    王安石建議朝庭罷了蘇軾的官,是從改革的大局著想,絲毫沒有夾雜私人恩怨。蘇軾被罷官,對王安石也沒有半分怨恨。二人依舊是好朋友。以下事例就是最好的證明。

    元豐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等待殺頭,除蘇轍為他求情外,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辯護。在此危急時刻,遠在江寧的王安石立即給朝庭上書,指出,豈能以文字罪,誅殺大臣!蘇軾這才揀了一條命。可見二人之間確無嫌隙。

    元豐三年,蘇軾從黃州貶所回京時,特意繞道江寧專程看望王安石,以謝王安石救命之恩。王安石聽說蘇軾來江寧看望自己,立即趕到渡口迎接蘇軾。二人在江邊詩酒唱和,通宵達旦,暢談甚歡。在一起呆了十數天後,蘇軾才起程北上回京。

    政治上的分歧,並沒有影響王安石和蘇軾的朋友關係。王安石特別看重蘇軾的才華,而蘇軾特別看重王安石的人品和文學才能,這是使他們能成為好朋友的內在因素。自古以來“文人相輕”,政治鬥爭你死我活,可在王安石和蘇軾二人身上連一點影子都看不到,二人不愧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 3 # 飛天ZY漫雪

    師生關係,互相仰慕,意見難歸一,難以走到一起。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中流露出對新法的不滿。當時的蘇軾在文壇上是領袖,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將會對新政有極大的不利,因此在神宗的預設下,蘇軾被抓進烏臺。烏臺,也就是御史臺,漢朝時御史臺外的柏樹上有許多烏鴉,因此人稱,烏臺,也戲指獄吏們都是烏鴉嘴。蘇軾被關了四個月,每天都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詞的由來以及其中典故的出處,好在宋代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活罪難逃,被貶黃州團練!

  • 4 # 俺老金的三板斧

    王安石與蘇軾雖然政見不同,但是兩人都是君子,他們之間是君子之交。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雖然反對,但並非全盤否定,而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方式,蘇軾認為變法應該先在地方搞試點,不應該急功冒進,應該徐緩圖之,即使後來蘇軾因為反對新法被貶,他也沒有因此記恨王安石,蘇軾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

    王安石也從來沒有因為蘇軾反對自己變法而記恨蘇軾,烏臺詩案中,蘇軾受小人陷害被關進大牢,王安石就曾上書皇上,為蘇軾求情。王安石變法失敗,晚年蟄居江寧,蘇軾去江寧看望他。王安石此時對自己當初任用小人,急功冒進,沒有聽從蘇軾勸告的行為很是後悔,此時兩人早已摒棄前嫌。

    蘇軾、王安石年紀相差16歲,但他們之間是真正的忘年交,君子之交。

  • 5 # 澹臺燭滅

    王安石大蘇軾十五歲,比蘇軾早中進士十五年,比蘇軾早去世十五年,這三個偶然的十五年不僅僅 說明年齡的差距,也是北宋文壇兩位文學巨匠為 中國文學史 留下燦爛文化的璀璨時期 。兩人在政治上的對立不妨礙他們 對對方才華 品行的欣賞,這種真正的君子之交給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溫暖的一幕。

    蘇 軾中進士時,按照慣例,恰恰是作為皇帝機要秘書的王安石為他寫的制辭“爾方年少,已能博考群書,而深言當事之務,才能之異,志力強,亦足以觀亦!……”王安石 毫不掩飾 對蘇軾博學及才華的欣賞,作為前輩王安石對蘇軾寄予極大期望。

    王安石在熙寧年間任參知政事領導變法,蘇軾與弟弟蘇轍都參與了反對王安石的保守派的陣列中,對王安石多次進行攻擊,但王安石卻絲毫沒放在心上,有一次,蘇軾回鄉途中,違反規定,私自呼叫兵丁,收購蘇木,瓷器等物品進行販賣牟利,這件事被 變法派抓住把柄,準備羅織其罪名 進行迫害,被王安石知道了,王安石對摩拳擦掌的變法派人士趙知己安頓說:蘇軾才高 氣盛,做事不懂得收斂, 給他點教訓就好了,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大 。最終蘇軾沒受到嚴厲的處罰,也是賴王安石對其的愛護之心。

    正如王安石所說,蘇軾才華卓絕,心高氣傲,確實不懂的收斂,在官場得罪了不少人,後來王安石罷相期間,居心叵測的 政敵對蘇軾的詩詞有意的歪曲,網織罪名將蘇軾投入大牢,製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王安石聽說後,立馬給神宗皇帝上書, “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一句話讓皇帝 打消顧慮,讓吃了幾個月牢飯的蘇軾毫髮無傷的走出大獄。

    年青的蘇軾開始對 王安石及其新法極力牴觸,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蘇軾才發現新法的利民之處,對新法的看法有了較大的改觀,在司馬光上臺後全部要廢除新法時,蘇軾據理力爭新法的好處,堅決反對不加選擇的廢除新法,又得罪了保守派,蘇軾 與王安石一樣,都是 心底坦蕩,不為私利,對事不對人的君子。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 定居江寧,蘇軾從黃州到汝州上任,途經江寧,專門去拜訪了王安石,每次讀到這一段歷史,我的內心就特別的激動,兩個偉大的文人總算有了真正的交集,蘇軾穿著便裝對著前來迎接他的王安石誠惶誠恐的行禮“蘇軾敢以野服拜見大丞相”,王安石卻哈哈大笑“俗禮豈是為我輩所設”,一句話兩人曾經的不快煙消雲散,剩下的就是兩顆相互仰慕心靈的碰撞了。 兩個人在江寧的十幾天裡談詩論道,惺惺相惜,甚至在蘇軾 得不離開時,王安石依舊依依不捨,邀請蘇軾在江寧定居, 挽留不得,嘆息不已讚歎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兩人依依惜別,再也未曾見面,蘇軾對王安石的博學才華更是欽慕不已,離別後寫有《與荊公書一》,《與荊公書二》等詩句來表達對王安石的思念之意。

    王安石去世後,恰好又是蘇軾為其寫了<王安石贈太傅制>:…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偉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言………進退之美,雍容可觀。對王安石的才華和德行功績,蘇軾也是表達了深深的欽佩和讚揚。

    兩位頂尖的文人,兩位真正的君子,兩位優秀的政治家,將各自的志向友誼化為意境深遠的詩文流傳不朽。也為我們詮釋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 6 # X影劇

     在政治關係上,蘇軾起先反對王安石變科舉,繼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因而被貶。被貶之後,他又寫了不少政治詩來諷刺新政。而後王安石失勢,司馬光當權,欲全部廢除新法,而蘇東坡又主張對新法“較量利害,參用所長”,以致又被―貶再貶,流落嶺南海南。

     在私人交往上,蘇東坡從御史臺之獄出來後,到黃州做了4年零2個月的團練副使,之後往汝州,途經金陵,與退職在家的王安石相會,共覽江山之勝。

     在文學於與學術關係上,據野史小說記載,蘇東坡很有些小視王安石。

  • 7 # 老衲侃春秋

    王安石和蘇軾他們兩個是政敵。但由於王安石是宰相,蘇軾是地方官,地位比較低,不是反對派中的主要人物,所以對王安石的威脅並不大。

    倆人除了政見不同,由於都是文人,關係還是不錯的。後來蘇軾攤了官司,在“烏臺詩案”中進了監獄,還是王安石關鍵的一句話,蘇軾才保住性命。

    王安石比蘇軾歲數大。倆人出現過許多文壇佳話。由於蘇軾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所以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王安石的性格,脾氣和秉性,以增加對倆人的瞭解。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作為政治人物, 其歷史貢獻就是“王安石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千百年來評價不一,莫衷一是。

    總體來說,在其變法的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王安石作為文學家來說,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無論在詩、文、詞幾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

    但是今天我們不評價他的這些歷史成就,就從微觀上看看他的獨特性格,為人處世方面有什麼趣事,來挖一挖。

    至於看後如何評價,請讀者自己去下判斷好了。

    王安石之所以在文學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和自己的勤奮努力所分不開的。

    年輕的時候,王安石落拓不羈,生活非常的隨意,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經常是穿著骯髒的衣服,鬚髮紛亂,儀表邋遢。

    蘇軾的父親蘇洵,曾這樣描述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這一次王安石無意中貢獻了一個成語叫“囚首喪面”。

    韓琦任揚州知府時,王安石為籤判,成了韓琦的幕僚。

    那韓琦在弱冠之年參加科舉考試,就名列探花,也是文采飛揚之人,所以很專注於做學問,同時也青睞有真才實學的才子。

    王安石在他那裡供職,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

    由於平時養成了簡單隨意的生活習慣,很多時候由於頭一天熬夜很晚,早晨來不及洗漱裝扮就當差去了。在崗位上除了衣著不整之外,有時候還哈欠連天。

    韓琦為人比較嚴謹,對年輕人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他看到王安石萎靡不振的樣子,很不以為然。他以為這個年輕人肯定是把不住身子,夜夜去花街柳巷中去尋歡作樂呢。於是就勸他,趁著年輕好時候,不可荒廢讀書。

    對於這些勸告,王安石也不辯解。回來以後只是暗自嘆息說,韓公不能知我。

    後來在實際工作中,韓琦才發現,這個王安石並非自己想的那樣,而且非常有才華,遂打消了對他的誤會,開始大膽使用,重點培養,王安石由此長進很快。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生活在宋朝的文人真是太幸福了。

    首先,他們沒有政治風險。有了太祖遺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了,可以針砭時事了,多自由的環境,這是哪個朝代都不曾有的好事呀!

    其實,生活待遇好。宋朝官員的俸祿都是很優厚的。拿著那麼多的工資,暢所欲言的工作著,那每天還不唱著過日子。

    別急,還有更好的事情在後面呢。有了錢,有了自由,不瀟灑,那哪兒成?

    當時官員到風月場去瀟灑,是很時髦的事情,許多文人都在那裡留下千古佳話。

    比如柳永, 入娼館酒樓,填詞作曲,就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這是皇帝差遣的,名頭大不大。

    還有一個大詞人周邦彥,居然和宋徽宗鍾情的名妓李師師情意綿綿,最後被宋徽宗窺破,但也無可奈何。

    後來宋徽宗還覺得周邦彥是個人才,提拔他做了專管樂舞的大晟府提舉,也就是皇家的音樂總管,尿性不?

    說明這些文官都玩到天上去了。

    但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怪,在主人看來這麼隨意瀟灑的人生,有人卻偏偏享受不了,就願意做書蟲,你說氣人不氣人。

    王安石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習慣了清教徒的生活,一生除了夫人之外,再沒有另娶一房,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你說他那方面有問題把,他還有子女;你說他那方面正常吧,那為何不沾這些東西呢?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了。

    不光是這樣,連妻子給他找的小妾,都給退掉了。

    公元1063春天,王安石官居知制誥,這是一個替皇帝起草詔令的官職,那是十分重要的職務,所以俸祿增加很多。

    自己俸祿增加了,於是便把老母親和妻子兒女接到東京來。家裡人一來,頓時增添了許多人氣。

    一天,王安石下朝回家,進入內室,不禁愣住了。

    夫人吳氏不在,床邊上卻坐著一位二十歲的妙齡女子。

    只見那女子高綰髮髻,上插孔雀碧玉簪,身穿錦繡華服,淡妝細抹,頗有姿色。此時看到王安石進屋了,便羞答答起來給王安石道個萬福。

    “你是什麼人?為何在這裡?”看到生人在自己房間,王安石奇怪的問道。

    那女子幽幽的答道:“是夫人讓妾來的,夫人吩咐我來服侍大人。”

    這可奇了,夫人如何會做這樣的事情,主動把美妾送到自己身邊?王安石不相信,繼續追問。

    於是那女子把經過全部訴說了。

    原來,那女子是一個武官的妻子。丈夫在一次押送軍用物資時在河裡翻了船,造成重大損失,如能交上九十萬罰款,人可以釋放,否則就判刑。

    女子萬般無奈,只好自賣自身,要價就是九十萬,結果被人領進這個不太寬敞卻很幽靜的宅院。

    她看出這是大戶人家,女主人告訴她,說是給她丈夫買的妾,吩咐她要好好服侍官人。又說官人是個難找的好人,不會虧待她。

    聽完女子的哭訴,王安石勸慰道:“你不要難過,也不必給我當什麼妾。你馬上可以回家,去跟你的丈夫團圓。”

    “那錢呢?錢怎麼辦?我們家哪有那麼多錢還給大人啊!”那女子十分疑惑地反問。

    “錢就算是我賜給你們的,不用你還了。”

    聽了官人的話以後,那位女子露出驚愕的神色,連連說道:“真的嗎?是真的嗎?”

    王安石把話又重複一遍,那女子才相信,千恩萬謝,回家去與丈夫團圓。

    王安石把那女子打發走後,叫過夫人,詢問為何要這樣做。

    原來夫人進京後,見京師裡的富戶都有幾房妻室,朝廷官員更不用說,幾乎沒有不納妾的。

    尤其是有一定品級一定地位的官員,如果沒有一兩個妾,人們就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你,或認為這個官員過於懼內,家中一定有個母夜叉。

    王安石已經是五品高官,早有納妾的資格。夫人見丈夫終日忙於公務,很是勞累,可能是沒有功夫顧及於此,就私自做主,派人到外面去給丈夫買了一妾。

    聽了夫人的敘述,王安石才知道了她心中所想,於是正言說道:"都是為名聲所累呀!"

    除了這方面的自律,在做學問上那更是自律,自律的有些苛刻,所以才有了很深的學問很深。

    王安石的學問深厚到何等地步呢?這方面大才子蘇軾深有體會。

    蘇軾號稱全才,詩詞書畫各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但誰能猜想得到,他在王安石面前還崴過腳呢。

    相傳王安石一日吟了二句詩:“明月當空叫,五犬臥花心”。

    寫完以後就放到了公案上。

    恰巧蘇東坡來拜見,看王公不在,案几上有這兩句詩,看完以後不禁撫掌大笑說:“哪有這麼大的花心能臥下五條狗呢?”

    於是提筆將詩句改成“明月當空照,五犬臥花蔭”。

    後來,蘇東坡因與當朝權貴政見不合,被貶到海南島的儋州。

    一次他到海邊遊玩,見到一種灌木,花呈淡紫色,花心處恰似五條小狗悠然安臥,他大吃一驚,急問當地人,才知道這種灌木就叫“五狗花”。

    蘇東坡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學識不足,不識五狗花,改錯了詩,心中懊悔不及。

    由衷的嘆到:“荊公見識之廣,子瞻自愧不如呀!”

    參考資料:

    《辨姦論》宋·蘇洵

    《邵氏聞見錄》宋·邵博

    《宋史》元·脫脫

  • 8 # 老街味道

    問題:

    在歷史上,王安石和蘇軾的關係怎麼樣?

    一、政治對手 文學上朋友

    王安石與蘇軾算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政見不同,既是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兩位文學家。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幾次上書抨擊新法,王安石下臺後舊黨執政時,蘇軾卻不同意全面否定新法。其實蘇軾的政治生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而起起伏伏而受到了不少磨難。

    但是蘇軾和王安石其實也惺惺相惜,二人在文學上相互欣賞,雖然政見不同,但是在蘇軾遭逢烏臺詩案時,王安石也親自為其說話。王安石退隱以後,蘇東坡還專門去金陵看望。這種文人之間的“清交”,並不適合與政治。

    他們二人的關係,除了政治上爭議以外,我們看一看他們在文學上的共同點。下面說兩個關於蘇軾評價王安石野狐精的故事。

    二、、王安石的詩,被蘇軾稱為野狐精

    蔡京之子蔡絛在《西清詩話》卷中記載:

    “元佑間,東坡奉祠西太乙,見公舊題:‘楊柳鳴綢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破春水,白頭想見江南’注目久之日:‘此老野狐精也。”

    其實王安石寫了兩首詩 ,都是少見的六言絕句: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如果說《桂枝香·金陵懷古》因為豪放在柔婉的北宋詞中別具一格,所以受到蘇軾讚賞。那麼蘇軾為何讀到王安石的六言詩以後,也稱王安石為野狐精呢?

    而且蘇軾除了說王安石是野狐精以外,還跟著次韻也寫了兩首。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

    秋早川原淨麗,雨餘風日晴酣。從此歸耕劍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須墓上徵西?聞道烏衣巷口,而今菸草悽迷!

    “野狐精”其實是一個禪宗的故事,禪宗對一些妄稱開悟而流入邪僻者譏諷為”野狐禪。“也就是不入正途之意: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並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於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雲:"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師雲:"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雲:"我已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二》有”野狐精“一說:

    ‘有尼欲開堂說法。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麼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尼曰:“變得也,是野狐精!”’

    可見野狐精或者野狐禪,都是指不走正途之意。在文學上有所創新,或者用一些少見的文學形式來創作,不同普通人的套路,則被蘇軾認為是野狐禪,從蘇軾的和詩可以看出,他自己也很喜歡作個野狐精。

    三、王安石的詞 被蘇軾戲稱野狐精

    宋楊湜的《古今詞話》中記載了這個故事:

    金陵懷古,諸公寄詞於《桂枝香》,凡三十餘首,獨介甫最為絕唱。東坡見之,不覺嘆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介甫就是王安石,其《桂枝香·金陵懷古》詞 :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後來的詞評家認為王安石這首詞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在北宋以婉約為主的詞風中,寫出這種豪放詞來,並不是詞家的正途。例如李清照就批評王安石蘇軾等人不懂詞: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

    李清照說蘇軾你們的詞其實是”句讀不葺之詩“,你王安石等人作詞讓人笑掉大牙。你們不懂”詞別是一家“呀。

    蘇軾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對於“以詩為詞”的詞風有開創之功,。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結束語

    詞以婉約為正宗,因所以類似於蘇軾的《念奴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等作品,在當時都非常的另類,當然有幾分野狐禪的意思。

    蘇軾其實不以為恥,反而樂於開拓,對於王安石的評價,當然也是一種另類的讚許。

    從野狐禪也能看出,二人其實都不算是安分之人。或許王安石不變法的話,蘇軾有一天掌權,他也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變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隔夜菜隔夜湯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