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研
-
2 # 風雨潤桃李
西周:褻衣
秦漢:抱腹
魏晉十六國:兩當
唐:訶子
宋:抹胸
元:合歡襟
明:主腰
清:肚兜
清朝的肚兜想必是最常見的,筆者在很多大型清宮電視劇中都曾看到過。一般都是菱形,多為紅色,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還有各類精美的刺繡。
以上就是內衣發展史,沒想到,一件小小的內衣背後也有這麼多的故事。
-
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現代社會有內衣一說,事實上內衣這種東西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現在只不過是發展的更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們就意識到內衣對人的重要性。
-
4 # 使用者2840742806961901
《禮記·檀弓下》裡寫了這麼個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之。”從這段記載可看出,婦女在去世之後,要備褻衣入殮,不過這種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面前顯露。
中國古代的內衣,最早稱作“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在傳統禮教和封閉人體的著裝觀念制約下,我們只能窺其一角。古代內衣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企望,表現著優雅與浪漫。
-
5 # 珞珈山的貓
中國歷史上關於內衣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及先秦時期。而且確定的是漢代時期便有了正式的內衣,而內衣其實在漢代之前便已經成型。
魏晉南北朝過後,文化和風俗習慣再次被統一,唐朝時期內衣有了新的名字——訶子。這是因為唐朝時期的女子喜歡穿裸露香肩的衣服。因此為了美觀而將內衣的樣式做了改變。取消了上面的肩帶,只保留了內衣的主體。因此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大膽的內衣設計。
元朝時期的內衣稱為“合歡襟”,聽起來這個名字略帶隱晦暗示,但是樣式卻並沒有跟宋朝時期發生太大變化。而到了明朝時期則稱之為“主腰”,主腰主要為菱形塊狀內衣,可以將整個人的前身遮擋起來。
-
6 # 文史有意思
隋唐時期,女子的內衣又被稱作襴裙、寶襪、腰彩、合歡、脅衣、襪腹、兜肚等等。
盧照鄰有詩“倡家寶襪蛟龍被”,這裡的襪不是現在穿在腳上的襪子,而是貼身內衣的別稱,就是襴裙,也叫做抹胸。
由於抹胸可以用來緊身,束縛裙腰,展現人體腰部曲線,因此它又被稱為“腰彩”“腰巾”。
再看當時內衣的穿法,是自後向前圍攏,就有風騷文人據此取名“合歡”,或者“合歡襴裙”。
內衣貼身而穿,基於這一特點,時人又叫它“脅衣”。
當然民間的叫法更通俗一些“襪腹”“兜肚”。
其實,漢魏六朝的時候女子就有穿貼身內衣的習慣。漢朝稱呼為“襪肚”,南朝叫做“兜肚”。一直流行到隋唐。
回覆列表
這個也不是普通的,人家能夠穿的,大多數都是有錢的富豪他們能夠買一些上等的衣料,這樣的衣服穿起來非常舒服,在家裡睡覺或者是辦公特別好的。
當時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就是楊貴妃,她開始走上了時尚的巔峰,身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發明了一個東西叫做抹胸,也就是現代內衣的雛形,據說是安祿山把她那裡抓傷之後,然後為了不讓唐玄宗看出來,所以就製作了這樣的抹胸。
後來在之後就出現了肚兜這種形式,肚兜這個形式的話,是在清朝和元朝這兩個朝代比較多,因為這種形狀更適合少數民族,在他們入住中原之後,靜靜地引發了潮流,所有的人都適應了這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