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市水洞溝明代“藏兵洞”,是古代地道戰的“活標本”,也是中國儲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建築。這個立體防禦工事,曾在防禦明代韃靼、瓦剌入侵中發揮過作用“藏兵洞”位於水洞溝東面,而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兵洞”與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里長的大峽谷相連。大峽谷與明代長城相伴,它的盡頭是明代城堡紅山堡(又稱橫山堡)。邊長均為300米的紅山堡,始建於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為軍事防禦而修建的。由於防守任務加重,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陝西、寧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寧夏都指揮使史鏞又對紅山堡進行了擴建。守軍也由初建時的102人增加到251人。
“藏兵洞”就建在紅山堡城邊大峽谷的兩側並與城堡相通,它與長城、城堡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科學、協調的防禦體系。而煙波浩渺、水域寬闊的紅山湖,更與長城相依相伴,這種奇特的景觀,在整個長城沿線絕無僅有。
別小看這個完全由黃土構成的峽谷。這裡的雅丹地貌,谷深峽陡,群峰對峙,形成壁立高聳、奇形怪狀、經年不倒的“土林”。“土林”的土質十分堅硬,“藏兵洞”就“藏匿”於“土林”之間。
開鑿於峽谷半壁之上、蜿蜒於峭壁之間的“藏兵洞”,充滿著神秘色彩。當年曾經十分隱蔽的洞口,現在已經不再隱蔽了。但如何“循序漸進”、洞內是否別有洞天?還是令人充滿好奇。在有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拾階而上,看到的是一個神秘的洞口。進入洞內,彷彿走進了變幻莫測的迷宮。只見地洞蜿蜒曲折,左彎右轉,枝蔓相通,長洞連著短洞,大間接著小間,上層通著下層,一時真不知洞內藏有多少玄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該向何方。要不是有指示牌指引,莫說辨清東南西北,就連出路也不知在哪裡。
記者看到,這裡的“藏兵洞”分為上下兩層、由十個部分組成,兩層之間有地洞相連。除了坑道外,還有居室、伙房、水井、大廳、炮臺、陷阱、觀察口、儲藏室、兵器庫等,作戰、生活設施相當完備、也相當科學。裡面有飲用水井,可以埋鍋造飯,而炊煙卻可以透過專用通道排出洞外。將士在洞內堅守一段時間,完全不成問題。
記者發現,“藏兵洞”的通道一般高近兩米,寬約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設一個居室,以供人休息。洞壁上還掏挖了不少小龕,有的小龕上竟還有破碎的陶片和煙燻的痕跡。顯然,這些小龕是用來放置燈具的。而洞內的圓形大廳,空間寬闊,足可以開一個幾十人參加的軍事會議了。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兵器庫。那裡有出土不久的刀槍劍戟、箭頭、箭袋、頭盔、盾牌、鐵蒺藜。為了保持歷史原貌,有關部門並沒有完全清理出來,也沒有整齊擺放,依然將部分武器雜亂無章地放在兵器庫的地面上。
站在觀察口朝外瞭望,視野相當開闊,峽谷內的一切可盡收眼底。而站在峽谷內的人,要想看清觀察口和“藏兵洞”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觀察口,既可以瞭望軍情,又可以通風透光、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由此可見,“藏兵洞”雖然是防禦設施,但也具有進攻的功能。能夠體現這一點的,還有洞內設立的陷阱。這些陷阱,都設在只有單人通行的通道內,深達一丈,裡面鹿角鋪地,一旦落入,非死即傷。人一旦落入陷阱,無法自己爬上來。就算有來犯之敵真的進入洞內,在神秘莫測、陷阱密佈的“藏兵洞”內,也是難成氣候。記者在陷阱內看到幾具橫臥的白骨,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是何人、何時於此死於非命?歷史上,“藏兵洞”內是否發生過廝殺格鬥,已經無從考證了。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專業人員在清理“藏兵洞”時,竟發現了當時鎮守將士遺留的糧食、蔬菜。那棵依然保持原來形狀、色彩的白菜和幾個已經風化了的土豆,令人嘖嘖稱奇。記者留意觀察,看見這棵完全風乾了的白菜,呈墨綠色,看那“個頭”,原來應有七八斤重。當年,鎮守將士囤積了多少糧食、蔬菜?在洞內生活了多久?官兵最後是在何種情況下撤離“藏兵洞”的?種種有趣的問題,令人猜測、遐想。
靈武市水洞溝明代“藏兵洞”,是古代地道戰的“活標本”,也是中國儲存最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建築。這個立體防禦工事,曾在防禦明代韃靼、瓦剌入侵中發揮過作用“藏兵洞”位於水洞溝東面,而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兵洞”與水洞溝之間,有一段4公里長的大峽谷相連。大峽谷與明代長城相伴,它的盡頭是明代城堡紅山堡(又稱橫山堡)。邊長均為300米的紅山堡,始建於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為軍事防禦而修建的。由於防守任務加重,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陝西、寧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寧夏都指揮使史鏞又對紅山堡進行了擴建。守軍也由初建時的102人增加到251人。
“藏兵洞”就建在紅山堡城邊大峽谷的兩側並與城堡相通,它與長城、城堡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科學、協調的防禦體系。而煙波浩渺、水域寬闊的紅山湖,更與長城相依相伴,這種奇特的景觀,在整個長城沿線絕無僅有。
別小看這個完全由黃土構成的峽谷。這裡的雅丹地貌,谷深峽陡,群峰對峙,形成壁立高聳、奇形怪狀、經年不倒的“土林”。“土林”的土質十分堅硬,“藏兵洞”就“藏匿”於“土林”之間。
開鑿於峽谷半壁之上、蜿蜒於峭壁之間的“藏兵洞”,充滿著神秘色彩。當年曾經十分隱蔽的洞口,現在已經不再隱蔽了。但如何“循序漸進”、洞內是否別有洞天?還是令人充滿好奇。在有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拾階而上,看到的是一個神秘的洞口。進入洞內,彷彿走進了變幻莫測的迷宮。只見地洞蜿蜒曲折,左彎右轉,枝蔓相通,長洞連著短洞,大間接著小間,上層通著下層,一時真不知洞內藏有多少玄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該向何方。要不是有指示牌指引,莫說辨清東南西北,就連出路也不知在哪裡。
記者看到,這裡的“藏兵洞”分為上下兩層、由十個部分組成,兩層之間有地洞相連。除了坑道外,還有居室、伙房、水井、大廳、炮臺、陷阱、觀察口、儲藏室、兵器庫等,作戰、生活設施相當完備、也相當科學。裡面有飲用水井,可以埋鍋造飯,而炊煙卻可以透過專用通道排出洞外。將士在洞內堅守一段時間,完全不成問題。
記者發現,“藏兵洞”的通道一般高近兩米,寬約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設一個居室,以供人休息。洞壁上還掏挖了不少小龕,有的小龕上竟還有破碎的陶片和煙燻的痕跡。顯然,這些小龕是用來放置燈具的。而洞內的圓形大廳,空間寬闊,足可以開一個幾十人參加的軍事會議了。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兵器庫。那裡有出土不久的刀槍劍戟、箭頭、箭袋、頭盔、盾牌、鐵蒺藜。為了保持歷史原貌,有關部門並沒有完全清理出來,也沒有整齊擺放,依然將部分武器雜亂無章地放在兵器庫的地面上。
站在觀察口朝外瞭望,視野相當開闊,峽谷內的一切可盡收眼底。而站在峽谷內的人,要想看清觀察口和“藏兵洞”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觀察口,既可以瞭望軍情,又可以通風透光、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由此可見,“藏兵洞”雖然是防禦設施,但也具有進攻的功能。能夠體現這一點的,還有洞內設立的陷阱。這些陷阱,都設在只有單人通行的通道內,深達一丈,裡面鹿角鋪地,一旦落入,非死即傷。人一旦落入陷阱,無法自己爬上來。就算有來犯之敵真的進入洞內,在神秘莫測、陷阱密佈的“藏兵洞”內,也是難成氣候。記者在陷阱內看到幾具橫臥的白骨,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是何人、何時於此死於非命?歷史上,“藏兵洞”內是否發生過廝殺格鬥,已經無從考證了。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專業人員在清理“藏兵洞”時,竟發現了當時鎮守將士遺留的糧食、蔬菜。那棵依然保持原來形狀、色彩的白菜和幾個已經風化了的土豆,令人嘖嘖稱奇。記者留意觀察,看見這棵完全風乾了的白菜,呈墨綠色,看那“個頭”,原來應有七八斤重。當年,鎮守將士囤積了多少糧食、蔬菜?在洞內生活了多久?官兵最後是在何種情況下撤離“藏兵洞”的?種種有趣的問題,令人猜測、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