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擁抱藍天A
-
2 # 青年史學家
國學熱和讀經私塾是近些年來出現的新的社會現象,很難想象,就在幾十年前,我們還非常普遍的稱呼孔子為孔老二,極力的去貶低包括儒學在內的國學,又曾幾何時,我們國家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恨不得讓小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英文,但是這幾年來風氣為之大變,以儒學為主要內容的國學在國內迅速躥紅,學習國學成為社會熱點,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選擇讓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接受國學教育。
國學熱毫無疑問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標誌,9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復興力度遠遠快於近百年來的其他時期,整個社會都在重新樹立振興傳統文化的標杆。所以,傳統文化的主要核心國學自然也就熱了起來。
傳統文化之所以熱是人們腰包鼓起來之後的必然結果,有錢了,不再為吃穿愁的時候,人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應該要振興傳統文化,這既是一種個體心理需要,也是一種集體的心理需要,沒有文化的富裕總是一種漂浮的假象。
不過,當下的國學熱也有一些劍走偏鋒的地方,比如大規模的恢復讀經班就是一個例子。國學中的經學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傳統文化當中一些糟粕的彙集,有些根本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觀,所以要謹慎因應,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特別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在大量讀經後是否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價值觀的影響也是不好立即做出評估的。
而實際上,華人對於國學的最基本的定義實際上也不是十分清楚的,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國學是一個外來詞彙,來自於日語,而國學究竟包含些什麼,華人並沒有弄清楚。四書五經是國學,那麼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不是國學呢?當然也是的,著名儒家饒宗頤曾經提出過用“華學”的概念來代替“國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3 # 黃玟錢
穿身古人衣服,搖頭晃腦念幾篇古文就是國學了?再說了,那些老師真的讀過那些大師的作品麼,理解嗎?現在還有大師嗎?
-
4 # 牙尖育兒幫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各地排查 “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替代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國學私塾—
“國學”“幾千年文化”
很多機構打著這些旗號
坑蒙拐騙了許多家庭
孩子們被封建遺毒洗腦
家長們被各大私塾掏空錢包
該措施一經公佈
喜大普繃!
對此很多網友也相對此事發表了看法
認為現在還有私塾嗎?
還有網友說國學可以選擇課外閱讀
也有人很支援說很多孩子還明辨不了“糟粕”
成都浣花北路9號。這是一個安靜的居民小區,樓不高,卻時常能聽到學童誦讀孔孟經典的琅琅書聲。他們最大的12歲,最小的3歲,《論語》《孟子》《聖經》《莎士比亞文集》等中外經典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更讓人驚歎的是,這裡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能背出幾段古代經典。
為什麼很多人痴迷“國學私塾”?
近日,一則“孫楠一家為孩子教育從北京搬去徐州,每月房租700元”的訊息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很多網友感到驚訝,孫楠住700元房子?更震驚徐州一個二線城市,哪裡有這麼便宜還這麼豪華的房子?
孫楠的妻子潘蔚在之後採訪表示,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讓孩子們接受“創辦了28年的傳統文化學院”教育,自己也在其中當起了老師。
孫楠一家到底上的什麼學校?
28年傳統文化學院又是什麼?
種種疑惑充斥著所有人
華夏學宮
據該機構李老師介紹,目前學校主要開設的是暑假班,在暑期班結束之後,上課的學生也可以選擇是否進一步上全日制課程,即初中和高中的教育。
李老師稱,學校的暑期班報名很火熱,“每年都能有二三千人報名,最後能上課的有800人左右,不超過1000人。”而李老師介紹,上課內容主要集中於諸子百家等經典課程,以及書法、古琴、茶道、女紅、舞蹈、武術和太極等藝術課程。
而其中華夏學宮收費也極其昂貴,短短一個禮拜的課程,收費16800元。但儘管學費高昂,但李老師稱初高中的教學並沒有學歷,也不能參加高考,如果透過考核,會拿到學校自己頒發的畢業證,高中畢業後,很多學生就會直接選擇就業。
而其實除了這個華夏學宮
很多其他地方也披著“國學”外衣
傳授女德
溫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親子夏令營夏令營上,“男為大、女為小”“婚姻四項基本原則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穿得時尚暴露,等於教人強姦”“三精成一毒,專傷不潔女”等熟悉的“女德”教案也出現在夏令營課程影片中。
江西九江學院以“傳統文化進校園公益講座”為名,邀請自稱某“傳統文化公益講師”的丁璇來校進行了主題講座,其中“三精成毒”“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女性穿著暴露會克家庭、克父母、克子女”等言論極端歧視女性,嚴重違背科學、法律常識,引發輿論譁然。
而除開這些
最著名的莫過於孟母堂事件
在這裡,這些最小4歲、最大12歲的孩子們每天六點半起床,開始每天的學習。內容基本一致,上午讀中文經典,從《弟子規》到《易經》,每篇課文反覆誦唸,至少20遍。下午是英語課,學生跟著CD機聽音、跟讀,選用的教材是《仲夏夜之夢》。
孟母堂收費也極其高,基本費用在3萬元左右。孟母堂的日記記載:
2006年元旦假期,楨在滬的舅舅、舅媽來看望他,都說簡直變了個人,那麼斯文、懂禮,真不敢想象他過去的模樣:大喊大叫、兼流口水。
宣的母親亦到上海探望孩子,覺得孩子懂禮貌了,吃東西時能把好的、大的讓給別人,以前雖然也會讓,但總把最好的留給自己。
上海市教委釋出公告稱,“孟母堂”有違於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方針,屬於違法辦學,責令立即停止,學生家長們把適齡學生不送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做法也屬於違法。
孩子應該學點國學經典嗎?
“中國傳統的國學
博大精深 百家齊鳴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但到了現在,很多人從小很少閱讀國學,不經有人要問我們應該學習國學嗎?小孩子從小能讀懂嗎?
國學是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我們當然要學習,但是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須分清“精華”“糟粕”。 排洩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更加不能去上什麼全日制“私塾”!
經常有家長說,我家孩子兩歲三歲就開始讀論語了,但有時會一直問老師什麼意思學這個有用嘛。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往往會對國學內容理解不了,似懂非懂,很多時候就只會要求背誦,但其實效果意義不大,對孩子也沒有幫助。
對於孩子來說,國學中的智慧是難以吸收到的,說實話,有多少成人能吸收好國學的智慧呢?這需要豐富的人生經驗做基礎。恐怕孩子學得更多的是行為的準則和道德的標準,比如對師長父母的順從、孝敬。這些行為準則在幾百年,幾千年之前是與社會準則是一致的,所以早早開始學習有利於孩子融入社會。
比如,很多家長在家可以教孩子詩詞歌賦和歷史典故,用歷史穿插故事,用故事還原歷史,透過更有趣味的講解、玩樂。對於孩子記憶能力的鍛鍊、培養,詞彙的積累都會有些用處。
對於外面的所謂的“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全日制私塾,希望家長們不要著了道,花大價錢而丟棄課本知識,國學要學,但不要盲學。
-
5 # 子潤聽讀經典
國學熱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中國的文化要復興了。而國學熱,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探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國家要髮長,文化是根基。
讀經私塾,個人認為要中庸,不偏不移,看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們大人只要在孩子十三歲之前打好基礎。現在西方文化的進入,好多家長都給孩子報各種才藝,鋼琴等西洋樂曲,學古箏的民眾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中國的文化復興,就應該讓孩子多讀經典,但不必都需要去讀經私塾,課餘時間都可以呀!
-
6 # 北城文學
學習國學,傳承中國古典,發揚古典文化非常有必要,但是現在社會一些人竟然抓住這個機會,莫取暴利,開辦私塾,這是不可取的,把人誤導了彎路,給古典抹黑。
-
7 # 葉克飛
近年國學熱升溫,有些家長居然讓孩子退學上私塾。比如太湖畔的樂謙學堂,學生寄宿五年,背誦三十萬字古文經典,不學數學。對這事兒,我只想說一句:父母要犯傻,隨便,但別禍及孩子。
不客氣地說,不管是這類長期私塾,還是速成班,抑或各種講座,都更像一門生意。當然,如果僅僅是把“國學”變成一門生意,倒還不是最壞的狀況。最壞的是專門“取其糟粕”,打造“偽國學”,然後有針對性地使用,甚至是先有某種目的或結論,再據此尋找“國學解釋方案”。
即使是國學中的一些精華,也在某些人的刻意曲解下變得骯髒,最明顯的例子要算是“中庸”。“中庸”其實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極為難得的精華,生動闡釋了平衡和諧的理念,即使將其“技術化”,也應取制衡之意。但可悲的是,如今把“中庸”二字掛在嘴邊的官員、父母,都將這個詞曲解了,變成了不得罪人、遇事和稀泥、不講原則、隨大流……
“中庸”一詞的被曲解,揭示了偽國學為何會存在的真正原因:“偽國學”的那些剛性需求者們,根本不在乎任何國學名詞原有的意義,他們只是扯“國學”為大旗,然後給國學名詞賦予自己想要的意思。而那些搞國學班的商人們,只不過是投剛需者所好。像這些所謂私塾,父母所希望得到的,無非就是一個順從的孩子。
“順從”是“偽國學”的一塊底板。無論是希望孩子脫胎換骨的父母,還是希望年輕下屬乖乖聽話的官員,他們想要的就是服從。
基於這個目標,他們想要的國學註定也是這一套。所以,所謂“誦讀經典”,起步往往是《弟子規》之類的順口溜,深入一點則以儒家道德為主打。而且,儒家經典中的一些獨立意識也會被剔除,剩下的那些經過曲解和加工後,徹底變成成功學、交際學甚至心靈雞湯。
宋朝以後,中華文明飽受摧殘,蠻族出身的元朝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滿清的統治更使得奴性根深蒂固,甚至流毒至今。看看如今的辮子戲就知道了,有些奴性爆棚的人們,巴不得君王“向天再借五百年”,渾不顧清代文字獄的殘虐,磕頭自稱“奴才”的恥辱。
這種“奴性”的滲透,在如今的“國學熱”中更加突出——在平等、自由等意識本應深入人心、成為常識的今天,這種滲透顯得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存在。
-
8 # 傅斯鴻
國學這個詞我個人是非常不認同的。當年梁啟超他們之所以將中華歷史、人文等學科統稱為國學,是想強調民族國家的概念。
在一點上,我十分贊同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的觀點:什麼叫國學,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魯迅曾經說過,他那個意思大概這樣,只有真正的合格國學家,像王國維這樣的,怎麼研究國學,應該看看王國維。可是王國維怎麼看自己的學問,他寫過一個小文章,學問是沒有古今中外的,他做的那個國學就是一種不古不今不中不外的學問。
因此,近年來興起的所謂“國學熱”,所學的也並非是真正的中華文化之精髓。因為真正的中華文化之精髓不在所謂的經學上。四書五經有沒有用,當然有,但是這些東西早已是過時的產物。可不可以讀呢?當然可以,但是沒有必要拋開當下的教育去讀。因為,中國古代讀經讀傻了的人大有人在,盲目得去讀經,無異於放棄了一片大森林而吊死一顆歪脖樹。
我雖不才,但也對中華文化的變遷有過系統的學習,尤其對於先秦諸子百家的理論做過對比分析。有人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國學就是儒學,我覺得這是把中國文化越搞越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好的東西,當然壞的東西更多,否則我們無法解釋近代以來的落後。我個人認為讀經就是一種壞的東西。這種壞不在於經典本身,而在於我們幾千年來在解釋這些經典的過程中,將很多壞的東西強行加入於經典之中。於是,我們看到的《弟子規》教人做奴才,《增廣賢文》教人如何圓滑世故,《厚黑學》教人如何玩面厚心黑的政治,等等繁多,不勝列舉。
時下的社會變化日新月異,我們要在這個發展變化的社會當中跟上時代的步伐,一方面是要學習先進的科技,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放下陳舊,放下腐朽,放下那些過時的故紙堆。李零教授說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正是點中了時下國學熱,讀經熱的要穴。
-
9 # 永是勇士之家a
首先,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學問也是沒有國界的,自稱“國學”,是固步自封!
其次,現在有些地方讓幼兒園的孩子讀經,讀《幼學瓊林》,不是發揚國學,而是毒害孩子!——試問,這些孩子將來長大了,是和墳墓裡的人打交道,還是和現代人打交道?
逼著今天的孩子讀《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拜孔子,是一種返祖現象:就好比隔壁的老王養了個兒子,屁股後無端拖著一條長尾巴,決不會有人認為他就是人類的祖先,而只會招來無限的嘲笑!
據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但龍是一往無前的!所以,我常常懷疑,我們很可能是封神榜裡那個腦袋後長著眼睛,凡事總要朝後看的那個可憐蟲的後裔!
呵呵!
-
10 # kentcooper
這是要為了錢開民族的歷史倒車啊,很明顯私塾並沒有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嘛,不要拿同情心來裝樣子,一個被丟棄了一百多年的,舊時代教育建制。時代都跟不上了,改學點食古不化。
回覆列表
國學熱,說明現代人認識到了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性。
讀經私塾,覺得大可不必,課外時間讀讀還是蠻好的。畢竟天時不同,學習也應該與時俱進的。
我們從小就不讀孔子的儒家經典,所以不知“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故不要怪我們不知禮數,也不要怪我們大了總是狼心狗肺與自私自利。
我們從小就不讀佛家經典,所以不知“慈悲喜捨”是什麼意思?
故不要怪我們一生下來就總是貪財無度,也不要怪我們唯利是圖。
我們從小就不讀道家經典,所以不知“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故不要怪我們總是有錢便是娘,冷若冰霜。
之所以稱之為“經”,就是恆古不變的準則,不會因時間流逝而過時。
一個民族,只要文化還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滅亡。反之,文化缺失,那麼這個民族即使還在,也是名存實亡的。
讓我們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傳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中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