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耿耿
-
2 # 農民巖松
這問題問的好,如果在30年前沒進過城的農民,他們也許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有,比如我爺爺他們那個年代的,電話也沒有,電視也沒有,連個收音機的都沒有,幾乎沒電器,更別說有車,去縣城都是要走路走3個小時,只有寫信,寫信還不一定寫的起!所以幾乎很少和外界聯絡!
-
3 # 棗陽鄂娃
我爺爺80多歲,腳步沒有邁出過我們鎮裡,十足的一輩子沒有進過城,他對外面的世界幾乎是不瞭解的。
有一次我回家看他,穿了一條有洞洞的牛仔褲,他當時就說:我的大孫子在外面過的苦啊,褲子破了個洞都沒錢買新的,來,爺爺給你100塊錢,你明天到街上去買條新褲子穿,穿條破褲子,讓鄰居看笑話。怎麼解釋他都不懂。
你對他說高鐵動車他都不知道,他只聽說過火車是長長的傢伙,能坐很多人,但他沒親眼見過。有次和他說是坐飛機回來的,他驚訝地說飛機在天上飛那麼高,萬一掉下來了,怎麼辦?
遠嫁的姑姑要和爺爺影片通話,爺爺拿著我的手機,只顧看他的女兒,呵呵的笑,嘴裡反覆的說我的姑娘回來了,以後就隔三差五的纏著我要看他的女兒。
他只關注村裡鄉親們家常裡短的事,誰家糧食豐收了,誰兩口子吵架了,誰養豬賠錢了,誰家的田地在哪裡他是一清二楚。白天瞎忙乎,晚上早早的就上床睡覺了,也不看電視,手裡捧著個唱戲機消費一天時間。
對他講外面的世界,他也不感興趣,也不想了解。他只關心地裡的莊稼是否豐收,豐收就樂呵呵,天災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一輩子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沒有外面世界的誘惑和煩惱,悠哉悠哉的過活。
-
4 # WANG286699562
獲取知識開拓事業。是人的本能。由於歷史地理的問題。經濟和社會文化相對落後。還有社會方面的誤導。想開拓視野不容易。
-
5 # 寧陽慧哥
這個事情因人而異——農民,並不全是影視劇中"頭扎羊肚毛巾,古銅色臉堂上刻滿皺紋,穿青布白腰大襠褲,腳蹬大頭布鞋,說話時露出兩顆被劣質香菸燻黃的門牙,光知道`嘿嘿嘿′傻笑的人″的形象。
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眼花繚亂看到一架自鳴鐘就被嚇了一跳,與從小沒見過莊稼的城市少年初到農村看到麥田驚呼"好大一片韭菜",兩者並無本質的區別。
人的格局與胸懷不同,見識自然也就不同,並不是因為身上貼著"農民″"城裡人″"專家″的標籤而不同——有的人平生未出遠門,卻能識人洞察世界細緻入微,識人斷事談天下比那些家所謂"知識分子″有過之而無不如;有的人雖然身居農村,卻因"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尚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更何況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各種媒介無孔不入的滲透,世界已成了一個地球村,城市只不過是人口稠密高樓林立馬路多設施先進的村子而已,那些"一畝三分地″"小農意識″之類標籤不應該隨意地貼在現代農民的身上,倒是那些自以為精英階層的在四季開著空調的辦公室裡臆想著農民還是莫言小說中的形象的人有些小肚雞腸了。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不能說絕對不瞭解,原因有很多
有很多農民都沒有去過大城市,但是有的老鄉去了城市裡面卻適應的很快,因為現在電視上面都可以看到,也經常關注外面外邊的世界,也有一些一點也不瞭解外邊的世界。
1.年齡在50-60歲的對外面的世界還是比較瞭解的,現在的網路也比較發達,智慧手機、無線網路電視、自媒體等,很多網路每天都在爆料外邊的世界,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對外界還是多少有點了解的。
2.再有60歲以上的人,對外界瞭解的就很少很少,因為適應能力比較弱,有的時候連電視劇都看不明白,電視都不會整,更何況是手機網路,這些人員對外界瞭解的就很少,只是聽身邊的人講過。
3.偏遠地區,大山深處的人可以說百分之五十的人對外界瞭解都很少,甚至都沒有走出過那座大山,每天除了走山路,睜眼閉眼都是大山,沒有與外界聯絡,沒有網路,沒有手機,連電視有看不著,所以說對外界的社會沒有任何的瞭解。
其實我們身處在城市裡邊很少了解大山裡邊的生活,但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農民朋友們想盡一切辦法瞭解外界生活,他們期望有一天走出大山。
根據本人瞭解,切與現實生活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