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離安逸
-
2 # 袁徹
儒家不是以陰陽五行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周易》中間的《系詞》據說是孔子做的,可是從儒家早期學派看應該是偽做。現在的諸子百家學術文獻,都有宋儒的黑手整理的痕跡。宋代三教歸一,儒家也按照自己學派觀點把經典進行加工,以便於解釋世界萬物。所以增加了陰陽五行等內容,為了體現傳承,就偽做了《周易》中間的系詞,雜卦,序卦等所謂的”十翼“。也就讓儒家學派包羅永珍,也壓抑了科學和實證的發揚,從此中中國人被帶偏了方向。沉淪一千年,宋儒罪該萬死啊。
-
3 # 懸絲煮酒
呵呵,看你這話問的,儒家可能懂陰陽嗎?先反問你一個問題,儒家的創始人是誰?儒家最推崇哪部經典?對,儒家的創始人是孔聖人,儒家最推崇的經典乃是《周易》,是為六徑之首。那麼問題來了,《周易》是講什麼的?這個問題還用回答嗎?
-
4 # 天極學宮1
儒家一定是懂陰陽的,不懂陰陽的一定不是儒家。
陰陽五行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要素,貫穿了中國發展的始終。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從孔子年代開始,《周易》就被奉為群經之首。每一個儒家弟子必讀《周易》。也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
中國陰陽思想的起源和整合均在《周易》之中。
所以,儒家怎麼可能不懂陰陽呢?
-
5 # 星神主
懂。 儒這個職業在早起類似風水先生,主要是為死亡的大貴族製作人殉。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當然是罵人的話,這是擋人財路和前途的生死大仇。
-
6 # 周伯剛
儒家經典,也是源於易經,必然懂得陰陽學說。不只是懂得,並且敢於過度解讀。
從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理念裡,不斷的揚陽抑陰,直到盛極而衰,如此迴圈,絕對不能、也不願意跳出圈子。相當於不斷的製造問題,都必須由他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他存在的意義。
同時,也因利益之爭,衍生許多流派,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就是不願意有全,這樣留有餘地,以供後人探索。隱含的智慧,讓後人棄之不捨,得之不能順暢,非常彆扭,欲罷不能,容易上癮,一旦沾染,很難脫身。
其中好處大有,一旦入門沽名釣譽不難,但被一葉障目,難有大成,因此,後人謹慎。
-
7 # 三味翁童
我覺得儒家不僅懂得陰陽,更是陰陽集中體現。
因為,陰陽講究的就是相生相剋,就是不走極端,強調中庸之道,只有陰陽平衡了才有利於萬物的共生共長。
在身體健康方面更是這樣,陰陽平衡出了問題,身體一定會出問題。這就是古今為啥一再的提倡樹立正氣的道理,真氣不足邪氣上身,正念正思是養生的法寶,沒有正氣無以養生。
所以說,儒家是懂得陰陽的典範。
-
8 # 亦復如是臨淄
懂的,很懂。
一,中國知識分子有句表達終生理想的話,說是:不為將相,則為良醫。又說:不知易,不足為將相。知易,自然知陰陽。而中醫,更重陰陽學說,那是中醫的基礎。
二,孔子刪減六經,其中就有易經,易經是六經之首,是儒家必讀書目。
三,漢代董仲舒,融合諸子百家思想,主推天人合一學說,被漢武帝接受,獨尊儒術。此處之儒,已是“術”,而非“道”。此時之儒,已是雜家之儒。諸子百家皆為儒家取用。玄幻的陰陽學說自在其中。
四,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推崇博攬群書。陰陽之類的哲學天文知識是博攬的重點,日常聊天或弔書本時,最顯學問。
-
9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陰陽是道家的理論。對於儒家思想的人物來說,不可能不懂道家思想,從古至今沒有哪位儒家思想的人物,公開反對道家思想,說明儒家思想人物是認同道家思想的。不僅認同,到現在可以說,諸子百家的思想是互補的,併發揚光大。
-
10 # 大楊樹遇到了四月天
這個問題 問的有問題 。
但我知道儒家的思想 有陰陽學說的道理 ,儒家認為男女有別 ,各歸其位 。
這就是基本的陰陽思想 。
回覆列表
一陽一陽之謂道。傳說陰陽最初起源於伏羲氏發明先天八卦,而專攻道家的鼻祖則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道德經》。史載,孔子曾三次問道於老子,並在伏羲先天八卦、周文王後天八卦的基礎上作了與陰陽關係深刻的著《十翼》。其主要著作是“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孔子編纂《詩》、《書》、《禮》、《樂》是根據原有資料和線索,進行採集、搜尋、整理、修正,這是“述”。其中的《易》,就是指孔子在《易經》方面的造詣。
相傳孔子不僅懂陰陽,而且善預測。一次,他告誡接妻急信告假回家的弟子”勿呆古樹下”;”眼見未必為實”,並安排該弟子把短兵刃換成纏在腰間的長劍。弟子回家途中,因驕陽太盛、大汗淋漓,便不自覺在古樹下乘起涼來。突然,他猛地想起老師的告誡,趕緊離開古樹,說時遲那時快,晴空一聲雷闢,擊到了古樹,哪怕晚一秒後果則不堪設想。弟子驚魂未定,懵懵懂懂回到家裡,本想給妻子一個驚喜,躡手躡腳來到自己臥室,但見幔帳緊閉,床下一雙女鞋、一雙男鞋,不禁血脈僨張,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就在側身抽劍之際,一個聲音在耳畔迴響”眼見未必實”,於是他輕喚妻子名字,隨著幔帳開啟,他終於看清,原來他的老父親躺在床上已經彌留,而妻子正在盡心侍候著。哎呀,他倒吸一口涼氣,如果不是老師提醒”眼見未必實”,抑或是沒把短刃換成長劍,就會誤會孝順妻而傷害到她了。
道家與儒家的重要思想,如陰陽合一、天人合一、中和中庸、 修身克己等,都是根脈相連,融匯貫通的。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並存並行,最終形成了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三位一體思想理論架構,影響了中華文明三千年。
綜上所述,勿庸置疑儒家肯定懂得陰陽。您還有什麼典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