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褚伯林11布衣

    鬼谷子和孔子同為春秋末期時的周天子名存實亡的諸侯割據,至使天下大亂時期的人物。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平息戰亂而穩定社會。但手法各不相同。孔子周遊列國,豈圖說服各諸候王恢復周朝的典章制度,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下安寧。其講:“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思是說一旦剋制自已,不去爭鬥,而去努力地恢復“禮”制的話,那麼全社會就會達到和諧美好的狀態啦!但孔子的這一主張未被諸候們認同。而鬼谷子則主張用武力去消滅戰亂。認為獲取戰爭的勝利除了順應時代潮流和物質基瑞外,還必須要有應變能力的聰明頭腦及出奇的智慧(權術)。鬼谷子所教授的名徒鐵嘴鋼牙善於說服者蘇秦和張儀及兵家孫臏與龐涓往來於諸候國之間,不斷地改變著天下的局面。孔子所說的禮,為周代的典章,主要內容是法律規範。鬼谷子是奇人主耍講得是兵書戰策及陰謀詭計,不太被人理解和掌撐。歷代封建統治只留己用,不讓外傳,採取愚民政策。因此,《鬼谷子》很少有人知曉。而孔子這位儒家學派的首席代表深受漢武帝之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推祟。因為尊孔而宣楊儒家學說《論語》會有利於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在皇權下,將儒家思想普遍灌輸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孔子的代表作《論語》也就家喻戶曉了!漢武帝採納了其手下文士董仲舒提出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建議。建議主張除了保留《易》經等六藝科目及孔子學說外,其它的都要封閉,不能在見世面。顯而易見,《鬼谷子》在劫難逃,而孔子的《論語》則被推祟至上,成物了教科書。

  • 2 # 侯聖景

    第一:相比於計謀和策略,普通人更缺乏的是基本的素養。

    第二:大眾的思想更有利於統治則更有利於傳播。

    金字塔結構,塔尖的總是少數………

  • 3 # 說文解字侃文化

    首先任何學說都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鬼谷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東周天子名存實亡,禮樂崩壞、諸侯割據、相互征伐、天下可謂打亂矣!兩位“牛人”賢者聖人,目的都是為了天下蒼生而平息戰亂,造福裕民,穩定社會的想法一樣,而手法迥然不同……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譜阜)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高徒有七十二賢人。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主張,豈圖說服各諸候王,恢復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希望當權者施以仁政,不要戰爭……當時各諸侯國利慾薰心,大國想著怎麼吞併小國,小國需發展自強而自保,所以孔子的禮儀仁政,這種形而上學的循規蹈矩思想又顯得迂腐而不合時宜,雖先後周遊了大小十幾個諸侯國,常達十四年之久。

    不過很遺憾,孔子雖然受到友好的禮遇,但他的思想卻沒有得到一國的認可。相反鬼谷子先生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亂世裡,教人變通,思維創新,富國圖強……比較適合當時的形式°

    鬼谷子,著名思想家,道家、兵家集大成者,縱橫家鼻祖,開創天下第一軍校,行非常實用的奇門妙術,甚至有“厚黑學”的色彩,以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方法,克敵制勝,屢試不爽!其徒各各才華出眾,拿出來都是重量級人物,是各國爭搶的物件。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等,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春秋戰國的局勢。

    鬼谷子那麼歷害,為何不如孔子的《論語》一樣家喻戶曉呢?聽我娓娓道來……

    大約幾百年後,天下統一的漢朝,孔子的儒家思想才逐漸有了市場。特別是儒家繼承者董仲舒把儒家學說推向了高潮,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因為孔子的《論語》及儒家思想,即提倡“中庸”之道,又提倡“忠恕”之道。是一種普世向善文化,什麼“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明之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陪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等等,條條框框規範了人的向善從良,顯然柔性的“普世”價值觀,攻異端,辟邪說,衛聖道!更適合安定國家大局,這種思想才是歷代帝王愚民政策的靈丹妙藥!成為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長達兩千多年的傳承普及,故孔子的《論語》家喻戶曉。

    時至今日,對中國的發展依然有益,孔子的思想的精華太多了,需要我們更好的繼承與學習,如提倡的“和而不同”,就是得益於實現不同疆域及國與國之間和諧共存的良方;世界各地的開辦《孔子學院》,就是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重要視窗,《論語》就像是一本包羅永珍教課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出現白頭很多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