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謝邀,首先要把老子的″無為″和孔子的″仁″的含義和用途搞明白,再把這兩種理念的適用條件和環境搞清楚,選擇起來並非難事。個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帝王之術,也就是君主駕御諸侯群臣的方法,″無為″是於無處為,也就是預見於問題未兆之時,譬如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嗚驚人″,漢文帝的″不問蒼生問鬼神″都是一種無為的手腕。而孔子的″仁″是一種施政理念,就是基於人性中親情所自然產生的一種情感來作為社會治理的精神,即所謂″仁政"。這兩種思想其適用的範圍其實是不一樣的,如何選擇,要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當社會處於發展上升階段,選擇″仁″,當社會處於劇變階段,選擇″無為″。

  • 2 # 酸腐之人

    當然是矛盾的,我選擇不選擇,無所謂,歷史已經做出了選擇,而且是已經發生過去的事情了。

    老子無為是有系統的,這與他理想社會的形態有關。

    統治者要無為,最好向堯舜那樣,不過多幹預社會。

    被統治者要無為,扼殺人類主觀能動性,隨自然動而動,最好老死不相往來。

    國家狀態是小國寡民,呈分裂狀態。

    老子的理想社會還不如宗教,起碼宗教開創奴隸社會遞進形式,宗教奴隸社會。

    他的理想社會就是倒退,堯舜時期就是他理想社會的模板,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初期。

    孔子雖然叫嚷恢復周禮,但儒家卻沒有那麼做,而是開創了封建社會,這比奴隸社會與宗教奴隸社會都要高階,比老子理想社會不知道高階了多少倍。

    歷史的選擇大家都知道,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中東與歐洲進入宗教奴隸社會。

    西方在王權戰勝宗教,讓宗教世俗化後,才真正進入封建社會,比中國晚了將近一千年。

    而老子的理想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做,誰還能讓社會倒退啊?

  • 3 # 霖聚76823760

    想不出何種情況無為與仁會矛盾。如果有那麼必定是對無為和仁的概念和意義搞錯了。

    無為主張目的是契合自然不息的大道,其中也包括不息的人道;仁的目的是合於不息的人道。兩者並無矛盾。人道要不息,只有行人道。

    所謂不息,就是發展無止境,因而長久。要不息,則需順應變化與道合一。仁道之所以人道不息,同樣是因仁而包容,因包容而調和矛盾,因矛盾調和而得發展。

    無為與仁都不得教條死板,教條死板了就與自然大道和仁道相悖了,就成迂腐了。

  • 4 # ceit

    老子的“無為”是方法論,遵之則成,違之則敗;孔子的“仁”就是騙人,是謀取私利的工具,遵“仁”必敗。“無為”與“仁”的矛盾就是“利他”與“利己”的矛盾,“無為”就是“利他”,“仁”就是利己。利他之謂道,利己不道。道乃久,不道早已。

  • 5 # 北大記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笠翁得驥,焉知非禍。

    我們可以從矛盾論裡面找生存。就拿美國來說,以前是印第安人,他們及其落後。但是後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殖民者蜂擁而來。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生產技術。但是美國在得到新的生產技術同時,歐洲殖民者把原有的印第安人幾乎趕盡殺絕!

    這就是所謂的笠翁得驥,焉知非禍!現在的美國就如同當初的印第安人,他從全世界吸取人才,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麼很多年以後,這些移民美國的人,他們就會因為才學淵博。再次成為歐洲殖民者,殖民美國這片土地!那時候美國如同印第安人一樣,慢慢被滅絕!

    這對於全世界失去人才的國家,他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結果大量人才跑到美國,不經意把美國給滅亡了。這就是辯證裡面笑生存。不戰而勝!

  • 6 # 馬振廷1

    此兩者不矛盾。核無仁不會發芽再生,有仁生養人和動物生生物。生生不息。無為是無中做為求需,是大道之理,老子高於孔子。

  • 7 # 趙日金141

    這個問題不成立。

    老子言“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三十七章》。

    孔子也曰“無為”,“是以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

    “無為而治”,孔子曰的。

    “聖人之治”,老子言的。

    孔子曰“仁”,雖然“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但是《論語》裡孔子曰的最多的是“仁”,僅《里仁篇》前七段短句,孔子一口氣就言了十八個“仁”。

    老子也言“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孔子提倡“仁”,老子則反對仁,“大道廢,有仁義。”

    老子的“無為”,聖人之治,使民眾“無為”、“不敢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三章》。

    孔子的“無為”,聖人有德,坐著“無為”,眾臣“有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篇》。

  • 8 # 鏡花水月128063329

    無為與仁其實不互相排斥 無為無所為無所不為 仁所仁仁所不仁 不仁所仁 所自然來講這兩者不排斥 但是不能光仁不為 不能光無為不仁 有仁有無為 有仁所不為 不為所以仁 仁所為不為之為 仁所無為之仁 禮所不能禮 自然所不能自然 自然所禮之自然 禮所自然不能自 這是最高境界的仁禮 他處事把仁禮所淡化 成為自然所仁禮

  • 9 # 尚作華

    老子言“無為”與孔子言“仁”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知道如果是衝突矛盾的理念,早就有分曉了,古人並不比我們弱智,他們早就該揚棄了其中一個啦!歷經幾千年都流傳下來了,你看到了矛盾,是古人愚昧呢?還是你沒有看懂老子的“無為”與孔子的“仁”呢?

    延續至今的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與傳承方式絕不是學校學習文學知識、歷史知識那樣,查一下字典做一下以詞解詞的工作就是學習傳承,考個學歷、拿個文憑、參加幾次考試,寫幾篇以詞解詞的論文就是傳承了文化,或者說自己就算繼承了傳統文化,然後自己煞有介事的出來彷彿自己是有史以來很有思想的人!張嘴就問老子言的“無為”與孔子言的“仁”處於矛盾的時候!你知道你問的內容是什麼嗎?你真的用身心去親自體會求證過嗎?他們的言之矛盾是因何而起的?在你的親證實踐中怎麼個矛盾法?你張嘴就說有處於矛盾的情形!

    對傳統文化不能用想當然的結論或者沒有深入的體會調查瞭解,不要毫不負責的用想當然的方式,胡亂堆砌問題!這一行為是對傳統的汙衊行為!不做深入的體會了解,道聽途說下結論是很危險的!

    還問怎麼選擇!在深入體會,懂得老子、孔子的人眼中,你的所謂矛盾根本就不存在,他們的表達只不過是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著眼點表達的,講的是一件事!看到不同那是因為你只下表面的主觀結論而不深入去了解的原因。

    就如同一個人穿了不同的服裝出來,你就說他們不是一個人,會發生衝突,難道一個穿道袍的你會再拽出一個穿儒服的你互相打一架嗎?這場架肯定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如你說老子言“無為”與孔子言“仁”能處於矛盾狀態是一回事兒!

    建議對傳統文化要用身心深入的體會,輕易別用學校灌輸給你那些學習知識的套路來學習傳統文化,不然就害得你出來問這樣淺薄的問題貽笑大方!

  • 10 # 東風拂林

    老子主張的"無為",即"無不為",而不是"無所作為"。就拿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社會這個大市場的發展是無形的,而我們的政府就會根據社會需要,制定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政策和法令來管理這個社會大市場,從而使這個國家和社會更加健康地發展下去,這就是我理解的老子的"無為"而治。

    孔子的"仁"政,"仁"字從字面上讀,一個亻一個二組成,這裡他不是人二,而是二人。二人者男女也,也指父母、陰陽、天地等。主張禮法、愛,從小的來說就是尊敬師長、愛護兒女等,大的說就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執政禮念,從而形成一個有序的、健康的、和諧的一個國家和社會現象,這就是孔子的"仁"政,儒家所主張的中庸思想。只不過老子要講得抽象些,孔子要講得具象些,有共通之處,無本質之別,亦就無所謂矛盾之說,我也無所謂選擇之說,因為老子的"無為"政念中本身就有中庸!

  • 11 # 竹林堂堂主

    老子的“無為”,乃不妄為,順其自然!孔子的“仁”,乃“惻隱之心——愛心”,包括“容”!還有“恭、寬、信、敏、惠”等,一個“容”,一個“愛”,一般是不會有矛盾的!

  • 12 # 滄桑短笛

    不請自來。看這20多個問答,大多令人捧腹大笑。

    一、孔子的仁

    孔子推崇的“仁”,不是你想象的“仁”,是不可望文生義的。“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以,孔子的仁就是克己復禮,剋制自己的訴求,恢復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有用嘛?實際上,周朝本身都沒有施行周禮。太過粗簡,根本無法執行。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惶恐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摘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其中的“周公惶恐流言日”,指的就是周公旦輔政的實際狀況。簡言之,周公輔政,實際依靠的是軍隊鎮壓。周公之所以飽受流言攻擊,根本在於周公手握重兵,客觀上擁有改朝換代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才會有流言。

    二、老子的無為

    把無為理解為無所作為,同樣屬於望文生義。我們錯解無為,根本上是錯理解了“為”,將“為”簡單理解為作為。實際上,老子說的“為”不是作為,而是“過去的作為”,或者叫“歷史上的作為”。

    眾所周知,而帝王術(現代稱之為政治)是國家、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簡言之,確定了怎樣的政治,社會上就必然產生怎樣的文化。老子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夏商周的治國方式,對老子而言可謂瞭如指掌。這裡的“為”指的就是夏商周的治國方式。“無為”,就是不要用夏商周的治國方式。

    此非臆斷。把老子思想發揚光大的,其中最傑出的無過於楊朱。對於治國,楊朱有一個最“思辯”的觀點:越是自覺能治理好國家的,越不能把治國權力交給他。楊朱的理由是:一個人自以為能治理國家者,一旦拿到了治國的權力,必然想方設法的證明自己勝任治國的崗位。自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是他必然的選擇。或許有人說,不能用“夏商周的治國方式”,用什麼呢?老子推崇的治國標準有二:天之道(尊重大自然的規律)、人之德(尊重人性的規律)。

    所以,什麼叫無為: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尊重人性的規律,來治理國家,就是無為。------沒有自以為是的作為。

    三、老子和孔子

    老子和孔子會出現“理念處於矛盾時”嘛?老子和孔子的理念,原本就是相互矛盾的。直白的說,孔子“就教於老子”,只是蹭熱點,孔子根本就不認同老子的治國理念。在顧實先生的《楊朱哲學》一書中,曾對楊朱、孔子就教於老子,有過點評。

    楊朱在老子哪裡是有座位的,也就是可以坐下來討論的。楊朱觀點錯誤事,老子會提出批評,楊朱並不會言聽計從,而是敞開來討論。經過老子的提點,楊朱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認賭服輸”,在行動上立馬改正。PS:表問:若老子和楊朱誰也不能說服誰咋辦?因為這本書上沒記載。

    老子對楊朱很和藹,但是,對孔子可是劈頭蓋臉,甚至“涉嫌人生公雞”。而孔子對老子,始終是畢恭畢敬的。但是,孔子也僅僅是在老子面前的時候畢恭畢敬。告別老子,一轉臉就我行我素了,根本就不把老子的教訓當回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下“楊朱哲學、顧實”。在楊朱與孔子三不同的章節,有詳細的介紹。

    總而言之:把孔子和老子並列而論,是不合適的。孔子給老子提鞋都不配(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百度下:“老子告誡孔子”)。而孔子,也根本不認同老子,大機率也並不願意給老子提鞋。所以,老子和孔子,風馬牛不相及。

  • 13 # 明月清風三人行

    如果想解決老子的“無為”和孔子的“仁”之間矛盾,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聖人都是如何論述他們的核心價值觀的吧。

    從核心價值觀的理念上來說,二者希望社會發生改變。

    在《論語》中,弟子們分別直截了當地問了孔子七次到底什麼是“仁”,得到的答案分別是: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與人相見像接待貴賓,差遣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無論在哪裡做事,都不會使人抱怨,這便是仁德。)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言語謹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孔子,更強調積極主動的心態。

    對於孔子來說,“仁”是一種主動行為。對於個人來說,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後的“身修”乃至“內聖”。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於“無為”的論述也不厭其細: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以無為的境界做事,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為無為,則無不治。(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可治之理。)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不為的。)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無以倫比的益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我無為,人民就自我教化。)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

    老子不是不積極,而是順勢而為。

    對於老子來說,天道就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改變的。“無為”則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情況下順勢而為、有所作為。老子比孔子的經歷、閱歷甚至知識水平都更要豐富。所以,可能更豁達、更從容。有人總結儒、道的區別是“儒家教人拿得起、道家教人看得開。”也很有哲理。所以,“從周問禮”之後,孔子的思想也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論語》中,經常能聞到老子的味道: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春秋無義戰,是禮崩樂壞的結果。

    從根本上來說,孔子的“仁”與老子的“無為”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因為兩者都是痛心疾首於“禮崩樂壞”的現實社會,都希望社會發生改變。如果說有衝突的話,是因為老子對於現實社會看得更透,改變現狀是必要的,但恢復周禮是不可能的。猛勒韁繩的結果很可能是車毀馬亡;孔子改變社會的願望更迫切,所以更希望以一種“規範”來約束社會,使社會發展更具人性化,儘快結束“春秋無義戰”的混亂割據狀態。最終,我們需要的是不僅要承認個人的努力,永不言敗的精神才是社會發展的恆動力。但同時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逆潮流而動,必然會是一敗塗地的。如果說有什麼良方的話,孔子自己也已經說了出來:“要盟,神不聽。”在武力威脅(非自然狀態)下的盟誓,上天根本就沒有聽到。“君子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尊重自然規律。孔子的孫子子思的總結更通俗易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怨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每一筆生意的匆忙都會帶來失敗。——古希臘·希羅多德

  • 14 # 波菜141

    兩者的理念不矛盾。無為: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著事務發展的規律,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邀功,不居功自傲。心裡不留痕跡,就想沒做過一樣。仁是愛人,凡是人,皆須愛。這種愛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不是為了自身利益目的的。

  • 15 # 劉尚典

    修行真正達到“無為”狀態時已經悟道。悟道後一切盡在道中,與任何概念都不發生矛盾:因為一切行為概念也在道的涵蓋之中。

  • 16 # 和光同塵WZX

    其實,不矛盾,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孔子的“仁”也不是讓人違揹人性,為了仁而仁,成為一種做作!

    “無為”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狀態下的一種“無為”,不是真的什麼也不做,等待天命。

    而是,根據事物本身發展規律,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其節點附近就做了預先的規避和防範措施。也就是防患於未然的超前謀劃。

    而,孔子的“仁”是在修養,磨礪基礎之上的發自內心的愛人,愛己。出於真善美基礎之上的真情所為!

    因此,不矛盾,而且是相同的,只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而已!

  • 17 # 嵐泉閣主人

    孔子處在戰國時代,他周遊列國,遊說倡導恢復周禮。在孔子看來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社會。但是在學者們看來,那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想最活躍自由的的時代。各種思想言論競相爭鳴 。但在孔子看來,戰國是沒有秩序的混亂時期。所以,他希望回恢復到奴隸制周王制禮作樂的秩序,這樣社會才安寧好管理。這是他為了化解社會矛盾的一種倒退思想。周禮是統治集團的禮。孔子認為以,應該施仁政克己復禮,恢復周朝禮統。然而,社會矛盾自身的發展規律決定了迴歸奴隸制只是妄想。而老子的無為而治,是說遵循天道,人類不可以妄為,為了名利權利互相傾軋征伐。事實上人類不可能回到過去。但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學說,和老子的無為境界,都指向人類大同的共產主義社會。殊途同歸。老老子順應天道,馬克思透過剩餘價值規律推匯出人類遵循道的理由。

  • 18 # 1180八一廣場

    仁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而為的,即不是假仁假義。無為表現在仁方面就是要求仁必須是自然的流露才行,是發自於內心的。

    離開無為之仁可能導致相反的局面,或為假仁假義。

  • 19 # 聖男1969

    孔子的“仁”,多指仁政。老子的“無為”,個人認為是指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靠掌握運用自然規律成就人的意志。兩者不會矛盾。

  • 20 # 無咎乾乾

    老子無為後面還有無不為,孔子仁後面還有當仁不讓。看待任何事物都應辯證思維,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物件都會有不同狀態,做不同選擇才對,也就是乾坤相對論!不要機械教條的學習,更不能本本主義的使用,那樣百害無一利,不如不學,不如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種樂器曾讓你極度喜歡,最後卻和它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