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魂001
-
2 # 伴之則安z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裡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
3 # 有道廣成
道德經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譯文】 不特別器重聰明而有才智的人,百姓之間就不會引起爭瑞。對稀奇珍貴的東西不特別重視,百姓之間就不會有偷盜發生。不提供足以誘人產生慾望的東西,百姓就不會胡思亂想。
【原文】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既要使百姓無貪得之心,但又要讓他們吃飽肚子。既要使他們沒有強求之志,又要使他們有強壯的身體。必須時常想到,要讓百姓保持沒有知識沒有貪慾的天真狀態。這樣,即使有自以為是的野心家,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了。用這種清靜無為的原則辦事,社會,國家就用不著什麼特別們措施了,那麼,天下還能治理不好嗎?
-
4 # seafish520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賢人,使百姓不爭權奪利,就如不抬高稀有物品價格,使百姓不起心為盜;不呈現可引起貪慾之物,免得百姓心癢生亂。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讓百姓心無貪慾,腹無飢渴,淡薄名利,筋骨強健,常使百姓安心生活,沒有貪念,使那些“聰明”人不敢妄動。致力於消滅野心,沒有不天下大治的。
-
5 # 林煜軒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我的愚解為:不崇尚賢德的人或不隨便造就名人,可以讓老百姓不過於追求名聲顯赫;不要把哪種物品整成稀世珍品或對其進行熱炒,可以讓人不想到據為己有,從而產生盜竊;當廣大人民群眾沒有了強烈的聲名和利益慾望,就不容易產生暴亂。所以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是讓人民群眾心性單純,滿足其基本需求,使其身體健康,弱化他們總想超過別人、追名逐利的思想,減少基本需求之外的物質利益等的追求和佔有,這樣容易讓老百姓產生幸福感,國家就好治理了。
-
6 # 走過來I走過去
治不無則 已而為弗
敢不智夫 使也
欲無知無 民使恆骨
其強志 其弱腹 其實心 其虛也
治之聖人
以是亂不 民使欲
可見不盜 為不民
使貨之得 難
貴不爭不 民使賢上
-
7 # Eleazarchen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譯文:
不推崇賢人,使百姓不爭權奪利,就如不抬高稀有物品價格,使百姓不起心為盜;不呈現可引起貪慾之物,免得百姓心癢生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讓百姓心無貪慾,腹無飢渴,淡薄名利,筋骨強健,常使百姓安心生活,沒有貪念,使那些“聰明”人不敢妄動。致力於消滅野心,沒有不天下大治的。
-
8 # 喻山鳳舞
這一章,比較關鍵。是寫人的慾望。
慾望還是一步步放大。
先是追逐錢財(賢),接著是收藏品(難得之貨),再就是地位(欲,亂心)。
消除易產生慾望的物品和隔離慾望環境,讓人返璞歸真,那些靠小智操縱慾望操縱人心的小人,就沒有市場了。
但要注意,無為並不是無慾,無為指返璞歸真。
無為,人皆存其真,又何需治理呢。天下無須治,故無不治。
-
9 # 小德1號
第三章 砸 不尚賢,使民不爭 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 根 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羞 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 齋 治,虛其心,實其腹, 詭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 厚 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 先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 輛 無不為。 【譯文】 友 不標榜賢名,使人民不 七 起爭心;不珍貴難得的 瀾 財貨,使人民不起盜心 飲 ;不顯現名利的可貪, 去 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 閃惑亂。因此,聖人為政 閻 ,要淨化人民的心思, 砧 沒有什麼自作聰明的主 孝 張;滿足人民的溫飽, 恨 就不會有更大的貪求; 式 減損人民的心志,便沒 獲 有剛愎自是的行為;增 咀 強人民的體魄,就可日 亨 出而作,日落而息;那 噓 裡還會與人相爭呢?若 柱 使人民常保有這樣無知 規 無慾的天真狀態,沒有 撬 偽詐的心智,沒有 爭勝 卵 的慾望,縱然有詭計多 轍 端的陰謀家,也不敢妄 雁 施伎倆。
-
10 # 小李帶你觀世界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首先你得背下來,背完原文背譯文,背完一個人譯文再背其他人的譯文,除此之外,跟老子有關的專家文章都要去研究,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而且讀《老子》的時候不能吃飽,會影響效果,睡前起前都要溫故知新,而且這些書都要自己去買,放棄的時候想想當初怎麼就花這錢了,這樣就能堅持下去了。
-
11 #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好吧,今天我來回答《老子》第三章怎麼讀這個問題。這是個好問題,首先,我們來看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的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第三章內容如下:上不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怎樣解讀呢?
先從字面這樣解讀:不推崇德才兼備的人,導致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致老百姓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讓老百姓沒有心機,填飽老百姓的肚子,減少老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老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單純沒什麼城府,沒什麼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無故生事端。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事、辦事順其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簡單地說就是:順其自然,不起爭端,無事不找事,無為而治。
總而言之,慢慢品讀《道德經》吧,好書值得反覆,值得深度閱讀。
-
12 # 十年v道德經實學實用
老子說,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讀起來挺讓人費解:為什麼老子要教人弱其志?讓我們走進《道德經》第三章,看看其中隱藏著什麼大成功者的祕密和規律吧。
規律一:人的慾望容易被外境激發,煉神內照,才能心清神明。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說,無論哪裡都喜歡通過表彰樹立榜樣——這麼做的初衷,原本是為了樹立一個模範,讓大家見賢思齊。
但老子從道的角度,看到了其中潛伏的危機:在樹立榜樣的同時,也會激發人心中的不平衡;一旦競爭失控,必然導致心理失衡。
如果外在環境一直尚賢,那人心被勾著勾著,很多人就會失去自己。所以,心中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把慾望之心收回來!
在沒有宗教之前,中國自古以來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信仰天地!只要與祖先連根、與天地連根,這就是天人合一,人就有力量、有定力與自身的慾望抗衡,而回歸恬淡安寧。
人容易被五色、五味、五音所迷,認為豪宅名車、山珍海味的生活才是幸福!但實際上即使家財萬貫,食不過三餐,睡不過七尺。若看不透這一點,一味沉浸在名利享受的攀比追逐中,就會把自己的心搞亂。
只有煉神內照,在沒有分別心、沒有爭名奪利的念頭時,靈魂才不會那麼焦躁,困擾身心的枷鎖就會自動消失,心也將慢慢迴歸。
貪,就是什麼都想得到,又什麼都放不下。貪心是悟道行道的大敵。貪念一升,心就亂,所以必須放下。很多人一生都在慾望的路上搖搖擺擺,任由慾望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根本不知道生命到底需要什麼?
其實,生命最需要的僅僅是一份覺悟!除了覺悟之外,還有一份幸福、一份健康!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人生就圓滿了!
所以學用《道德經》之初,就要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這是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根本方法!
規律二:人生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是本來就沒有問題。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說,《道德經》是一本打造聖人、打造大成功者的書。所有的修道都是為了虛其心,即消除雜念,把心中的垃圾清理掉——念頭、慾望、貪婪、仇恨、愚昧,這些都是垃圾。清掉垃圾,讓心恢復清淨的狀態,這就叫“虛其心”。
修行的目的、手段、過程都在於此。
“實其腹”有兩種含義,一是滿足自己溫飽;二是意守下丹田——下丹田在肚臍往下一寸的地方。
“實其腹”就是打坐時觀想下丹田神闕穴,慢慢會出現光團時,就是精氣神聚集於此之時。修到一定程度,生命能量就會沿著前任後督二脈執行,光能滾滾、迴圈往復。
但想修光明一片,就必須先做到“虛其心,實其腹”這六個字,體內光能才聽您的話。反之,若心中充滿垃圾雜念,Sunny必被烏雲覆蓋……
“強其骨”也很重要,人修煉到一定程度,都要經歷病情嚴重或特別痛苦的考驗,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骨”代表生命深處的東西,比如深入骨髓,這就是生命深處在發生變化。所以每天堅持做道德經養生拳操舞,這就是為了強其骨——讓自己體魄健康、心境安詳。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是修身的三個祕訣;再加上強其骨,就是“性命雙修”。
性是自性的性,效能是智慧修煉;而命能則側重於身體健康。修性不修命,天下第一病——不管你修出多少智慧,只要肉體消失,那智慧就不見了,這是典型的萬貫家財無主人!
規律三:老子教人無知,是教人放棄機巧和小聰明。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說,修行人常說清靜。常清靜的人不是沒腦子,而是能調服思緒、不生妄念,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無知、無慾、無為,這樣的人最接近道。
一個人,如果想控制自己的慾望,那就不要經常跟別人攀比。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少看點美色美食,少看點紙醉金迷,眼不見則心不亂。
很多人把“常使民無知無慾”認定是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其實不是!
此處主要講修身養性。這裡的無知,不是愚痴,而是要減少概念性的東西——大道是遠離概念的,概念越多,偏見越多,心越混亂,越定不下來,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牽著走。如果定不下來,就生不出慧來。
所以“無知無慾”是悟道行道必需的,跟政治沒有關係,跟統治階級也沒有關係。
聰明、計較、心機往往不是好詞!尤其是非常聰明的人,他們什麼都計較、什麼都算計,也什麼都想得到,但偏偏又得不到。
為什麼?正是因為他的算計。
心機就是“知”。心裡填滿了知,就沒有安放靈魂的空間了。所以,無知無慾是最好的——所謂無慾,就是不生貪心。
————以上摘自趙妙果老師分享
-
13 # 瑞芯76876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回覆列表
這句話其實主要再說最後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而前面說的都是如何去為無為而達到無不治的方式。
這種方式確實需要為政者自身去為無為才能達到百姓謂之自然的效果。其實也就是說,為政者不要胡亂作為就可以達到為無為的效果。
而達到了為無為的效果了,民心自然純樸和赤誠,因此,那些有智的人想要胡亂作為,為非作歹,民眾自然不會說從他,也會很明顯的體現出他的背道而馳,遭人唾棄,因此,夫智者才會不敢為。
所以,把握好無為才能看清楚為無為的特點和作用,這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