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靈遁者國學智慧

    關於光的質量以及運動速度的說明

    光不僅在物理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非常熟悉。可是我們真的熟悉嗎? 真的理解光嗎?其實就目前為止,關於光的研究還在繼續。比如光有沒有質量,光速能否被超過,就這些被激烈討論的問題,我以自己的瞭解和理解為大家做一個詳細說明。

    首先我們應該對現有的光的研究歷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他在法拉第的工作基礎上,開創電磁理論,成為電磁理論的集大成者。

    並且他透過計算,得出光和電磁波的速度相同,於是他大膽預言:光就是電磁波。在1864年麥克斯韋提出他的理論之後,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之後1898年,馬可尼又進行了許多實驗,不僅證明光是一種電磁波,而且發現了更多形式的電磁波,它們的本質完全相同,只是波長和頻率有很大的差別。

    這樣人類除了知道光的速度之外,開始從本質認識光的歷程——光是一種電磁波!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測量光速的人是伽利略,儘管他沒有完成測量,但開啟了人類測量光速的序幕。大家都知道伽利略可以說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很多後輩大科學家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等都受伽利略啟發。

    接著說赫茲,赫茲還發現了光電現象【光照射到金屬上,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生變化。這類光變致電的現象被人們統稱為光電效應】,後來由愛因斯坦給出瞭解釋。並由此獲得了1921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主張,光的能量並非均勻分佈,而是負載於離散的光量子,而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組成的光的頻率有關。這個突破性的理論不但能夠解釋光電效應,也推動了量子力學的誕生。

    在量子力學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光的研究也不斷的深入,尤其是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單獨用波,單獨用粒子來形容光都是不完整的,二者結合才能解釋光的一切現象。

    後來德布羅意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 跟粒子動量mv 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

    三年後,透過兩個獨立的電子衍射實驗,德布羅意的方程被證實可以用來描述電子的量子行為。在阿伯丁大學,喬治·湯姆孫將電子束照射穿過薄金屬片,並且觀察到預測的干涉樣式。在貝爾實驗室,克林頓·戴維森和雷斯特·革末做實驗將低速電子入射於鎳晶體,取得電子的衍射圖樣,這結果符合理論預測。

    還有一個關於光的理論就是光速不變理論。這個得提到一個著名的實驗——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是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做的用邁克爾遜干涉儀測量兩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項著名的物理實驗。但結果證明光速在不同慣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認了以太(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從而動搖了經典物理學基礎,成為近代物理學的一個發端,在物理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家要知道,愛氏本人也深受以太學說的影響,後來也是受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了以太學說,以光速不變原理,否定了經典牛頓時空的同時絕對性,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後來又以等效原理,把狹義相對論拓展到了廣義相對論。但光速不變,依然是狹義,廣義相對論的基石!

    至於光有質量嗎? 很多人會說光能被大質量物體的引力偏轉,就說明它是具有質量的。

    我這樣來跟大家的解釋:真正意義上物體的運動速度是不會超越光速的,而且光子是沒有靜止質量的,光也就沒有靜止質量的。這點我是贊同愛氏的。

    我們先來說說物體為什麼不會超越光速?大家看看這個公式m=m0/sqrt(1-v^2/c^2)。假如物體的速度V大於光速,那麼根號下肯定是1減去比它大的數字,得到一個負數,負數怎麼開根?就算開出來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就是為什麼理論上超光速是不存在的。

    同樣是這個公式,我們假設物體質量為1. 物體速度達到光速。那麼此時物體的質量就變成了1除以0了。1除以零在數學上沒有意義,可是在現實宇宙環境中,意味著無窮大。也就是說物體質量趨向於無窮大。大家可以在手機上輸入1除以0,就會顯示無窮大。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物體不能達到光速的數學解釋。無論質量為1,2,3等任何一個正數,除以零,都是一個無窮大的趨向。

    這是數學解釋,你滿意嗎?我還要更深層次問物體不可以光速運動的原因是什麼?一切數字公式迴歸現實才會變的有力量,更清晰!

    我這樣來回復大家,愛氏用時空彎曲解釋引力的成因,我認為需要修正。那就是引力的成因是時空,不是時空彎曲。而且時間,空間,物質是一體的東西。這種一體的東西都可以用時空能量來衡量。所以任何物體必然是處於引力場中,處於宇宙之中的物體。

    那麼一個物體要超越光速就必須克服時空性質。這種時空性質是指宇宙環境,畢竟時間,物質,空間是一體的東西,它具有粘性。

    而且有質量的物體以光速運動的話質量會趨於無限大,時間將停止。就好像是說這個物體作為一個“力點”要影響和拉動整個宇宙。所以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情況。

    因為單個物體的能量是不會超越整個宇宙的能量。所以這樣解釋的話光速其實是個法則,是一種束縛態,是一個束縛態法則。這就是為什麼物體運動速度不會超越光速!

    我們的問題還沒有結束!既然光可以被大質量物體的引力偏轉,就說明它應該具有質量。如果沒有質量,引力就不會作用與它。

    來看看兩個公式,質能公式E=mv²和普朗克E=hv。假設光子有質量,所以不同的躍遷跳躍光子對應不同速度,然而這與觀察結果不相符,被觀測的光子速度均為統一速度。而且普朗克公式裡面本來就沒有m的出現,本身就說明了光子靜止質量為零。或者也可以說沒有靜止質量。這樣更加準確。

    事實上我們知道光子靜止質量為零,是一種理論的要求,我們誰也沒有測量它的質量是“零”。也無法測量,因為你無法找到靜止的光子。所以說光子沒有靜止質量是準確的。也可以說光子是一定有質量的,是有運動質量。

    愛氏曾質疑牛頓第一定律有迴圈論證嫌疑,這裡我發現他這個理論也有迴圈論證嫌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慣性系,卻要來說明在慣性系中物體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狀態。同樣我們要證明光子靜止質量為零,首先必須找到靜止的光子。可是靜止的光子我們找不到,但我們還說光子靜止質量為零。或者說光子沒有靜止質量。在這裡的討論看似無意義,其實很有意思。

    我們接著假設光子沒有靜止質量,不同躍遷的光子對應一個固定的光譜,與觀測結果一致。所以我們說光子沒有靜止質量。

    那麼問題又來了,光有運動質量,為什麼運動過程,質量沒有無限大?? 一般書本以光子沒有靜止質量來說明。但是我們其實還是不理解的。 有運動質量,為什麼不遵守理論內容呢!

    類似的問題還有一個:光速為什麼以光速執行??規定光速原則的性質和宇宙法則機制如何的?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光有運動質量,卻可以光速執行!我個人認為這和波粒二象性有關。光子的能量是傳輸是一份份的,而它被大質量物體偏轉時候又表現出“波”的性質。

    質量和能量是兩個概念,物體的一體兩面。光子我們多以能量來形容。也就是光子以光速運動的能量是多少多少,而不是質量是多少多少。能量不是無限大,質量自然也不是無限大。所以光子這個特殊的粒子以光速運動質量不會無限大。

    否則打在我們身上的太Sunny,直接將我們打的灰飛煙滅!但太Sunny很溫暖,說明它攜帶有能量。用我們可見的詞彙來形容就是“溫暖”,你見過誰會說給我來二斤“溫暖”。這樣形容其實不準確,只是為了讓大家有直觀的感受。

    其實波粒二象性本身就是“宏觀”和“量子”的結合體現。也可以說是物體“質量”和“能量”的過渡體現。所以愛氏在發現光電效應和建立了相對論理論後,一直腦海中有統一四種基本的力的構想是正確的,也是可以統一的。物理學的發展本身也是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萬里長城還差最後一段沒有走完!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光為何以光速運動?其實還是時空“粘性“使然。這種粘性阻礙了物質的物體光速運動,又使得光子能以光速運動。

    說到上面的迴圈論證,然我想到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1、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2、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所以大家看到了,偉大的哥德爾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哲理啟發。任何一個迴圈論證,悖論和理論想要以此說此,以彼證彼,層層跟進最後的結果是不可證,不可說。

    這就是告訴了我們,宇宙以一種彼此連線的形式存在,卻不能自證真偽。是啊,宇宙不需要真,也不需要偽,但是人類需要!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第二十六章。

    交流互動:lingdunzhe。

  • 2 # 光陰如麻

    光速是已知世界最快的速度。黑洞如果連光都不能逃逸,黑洞吸收的速度應該比光速更快。但是由於黑洞目前只是理論,包括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速度應該是超光速的,但是大爆炸後,物質形成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超光速的東西了。用愛因斯坦的理論,速度接近光速,質量趨向於無窮大。所以,就物質宇宙而言,不可能超光速。然而,人的思想可以超光速,人的思想沒有緯度限制。或許,我們的宇宙有形而無解,在某一個宇宙中,一切都無形但是確有解。那樣的宇宙或許才是宇宙淨化的最終形態吧。

  • 3 # Oo傻蛋oO

    我們先來了解光速是什麼?

    首先,光速指的是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這個速度為299792458m/s,我們為了在平時表達方便通常取整數30萬公里/秒。

    光速是科學家透過測量得到的資料,光的傳播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跟傳播介質有關。比如光線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只有225000公里/秒,而在冰中的傳播速度又是230000公里/秒。因此,介質的改變會造成光速的變化。我們平時說的30萬公里每秒是指的傳播介質為真空的時候,光線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恆定不變的,在真空中,在任何靜止的參考系下觀察任何光線,測量到的速度都是光速。光速不受光源的影響,無論是在靜止的還是運動中的物體發射出來的光線,其速度都是光速,不會疊加光源物體的初始速度。打個比方,比如你在一艘速度為0.5倍光速的飛船上向前發射出一道光線,這道光線仍然是按照正常的光速前進,還是30萬公里每秒的速度,它不會疊加上飛船的速度變為1.5倍光速。這就是光速恆定不變。

    光速是否可以超越呢?

    就目前所知,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最快速度。而且也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才能從一開始就以光速運動,其它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達到光速,更不可能超越光速,但在理論上可以無限接近光速。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運動速度越是無限接近光速,其動質量也會變得無限大,這樣的話就需要無限大的能量來推動物質運動。而無限大的能量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有質量的物體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

    所以說呢,光速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這就是宇宙的神奇之處,我們就這樣被莫名的限制在了光速以內。人類想要探索廣大的宇宙,去到遙遠的星系,就必須要找到其他的方法。比如蟲洞,曲率引擎,空間摺疊等。但這些在短期內,在可預見的將來或許都無法實現,就把廣大的宇宙交給未來人吧,希望未來的人類能夠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將人類的火種永遠延續下去……

  • 4 # 悅策堂

    理論上宇宙中沒有你能想到但做不到的東西。但我們目前的知識水平,還沒有辦法在理論層面找到比光速更快的。在牛逼層面隨便發明和詞彙就可以超光速。黑洞引力、反物質、光子疊加、四維摺疊。其實光速人類連個小數點還沒實現,更別說超光速,真的超了,時光倒流,我們都變會回猴子怎麼辦?那還好,發現實際只是外星人的一坨屎成精了怎麼辦!

  • 5 # 墨墨令噠

    可以被超過啊,用意念想一想就超了,比如從地球到銀河系中間,光要跑N光年才到,我們用意念一想銀河系中間不就到了。

  • 6 # 李志勇LZY

    用基本元素週期構成的;

    宇宙差異物遷階各恆系;

    一定有超過太Sunny速度;

    個人基研推測僅供參考。

  • 7 # 加點藍吧

    在宇宙中,廣義相對論下的物質和能量速度以光速為扱限。如電磁波,引力波等。

    宇宙中有些形態是超光速的,如奇點開始的大爆炸,量子糾纏和中子星相撞產生的y射線。‘

    2020--1--6

  • 8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宇宙中是否可以超越光速?

    光速特別是超光速現象大家都特別關心,比如2011年歐洲粒子中心的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公開以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因為奧佩拉團隊取得的結果比光速快0.0025%,但最後被證明是個超級烏龍!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早就告訴我們,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超過光速現象!

    但其實大家都誤解了,光速不可超越只是資訊傳遞不可超過光速,而與之無關的現象超過光速則並沒有什麼問題,那麼為什麼不能超過光速,又有哪些超過光速的現象,不妨來盤點下!

    為什麼不能超過光速?

    很多人一提到超光速就拿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說事,但事實上狹義相對論的關鍵要素之一,洛侖茲變換來自於大神洛侖茲的傑作,他在1895年時提出了在運動方向上長度收縮的概念,來解釋1887年邁克爾遜-莫雷在以太漂移中的零結果!當然洛侖茲的解釋是令人信服的,但很可惜他仍然在死守以太的概念,儘管當時已經對於光速呼之欲出,但洛侖茲失之交臂!

    洛侖茲在1899年和1904年對洛侖茲變換做了補充和修正,並且在1904年以論文《以任意小於光速的系統中的電磁現象》中的洛侖茲變換已經非常接近於現代的洛侖茲變換概念!1905年6月份,愛因斯坦拋棄了以太的概念,假設光速不變和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出了狹義相對論!

    當然其中的長度變換仍然是洛侖茲變換,而根據洛侖茲變換則可以推出在狹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發表的《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這狹義相對論整個體系中是環環相扣的,它們的核心就是兩條基本假設,當然其中一項推論也很簡單,光速不能被超越,否則將會導致質量無窮大和長度變成負數......

    宇宙中有哪些現象是超光速的?

    儘管資訊傳遞的速度不可超過光速,但宇宙中超光速現象還是非常普遍的,它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是不同介質中導致的,有的則是不傳遞資訊的現象!

    核電站中的切倫科夫輻射

    1934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契倫科夫發現的一種輻射,其特徵是介質中運動速度超過光的一種電磁輻射,所謂的光速不可超越指的是真空中的光速,而介質中的速度(水中為0.75c)則小於真空光速,而核反應堆中的粒子在水中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此時切倫科夫輻射就產生了!

    但這僅僅是在不同介質中,看起來就像是田忌賽馬,我在真空中幹不過你就在水中幹掉你,而光在水中不是因為速度降低了,而不是不斷激發再發射再激發.....這光的速度明顯就降低了!

    德布羅意物質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德布羅意獲得諾貝爾獎的畢業論文了,這可能是物理史上絕無僅有的!他的理論是這樣的,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如果電子具有質量,那麼它內稟的能量就是質能方程預示的:

    E=MC^2

    當然這裡我們還得套入普朗克著名的輻射量子能量計算公式:

    E=HV,那麼可以推匯出:

    MC^2=E=HV,所以V=MC^2/H

    所以電子就存在一個頻率,也就說電子是個波,電子居然是個波....其實所有的微觀粒子行為都是波粒二象性,這點大家可以去翻翻量子力學,那麼當電子以V0速度前進時,它將伴隨一個相波:

    V=C^2/V0

    這個速度比光速快上很多倍,但不要著急,這個相波不傳遞任何資訊,它並不違反相對論!這是德布羅意波,它的波長計算公式如下:

    λ=(C^2/V0)/(MC^2/H)=H/MV0

    紅點的速度為相速度,旅店的速度為群速度

    所以它的速度比光速高很多倍,但卻不具任何傳遞資訊的意義。

    宇宙膨脹速度超過光速

    目測這已經被大家科普N次了,宇宙膨脹速度其實並不高,根據2013年普朗克衛星測定的速度,大概只有67.15千米/秒·百萬秒差距,即宇宙在每隔326萬光年的距離上,膨脹速度才增加67.15千米/秒,如果將它計算到每千米上,簡直就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速度!

    但事情就壞在宇宙實在太大了,假如按照當前速度膨脹的話,宇宙大約在145億光年外膨脹速度超過光速!而根據對宇宙的大小與形狀評估,現代天文認為宇宙是平坦且無限大的,所以這145億光年外膨脹速度超過光速就成了可能!

    這個超光速仍然無法傳遞資訊,是空間膨脹方向上的累積上的一個增量。

    鬼魅般的量子糾纏

    大家都認為量子糾纏能夠超越光速,其實這有不小的誤解。

    其實關於量子糾纏最早是從愛因斯坦的EPR佯謬中引申出來的,這是愛因斯坦攻擊玻爾對於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不完備所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1935年3月,愛因斯坦和波多爾斯基以及羅森三人共同在《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叫做《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備的嗎?》提出了這個困擾了量子論將近半個世紀的難題!我們不妨來捋一捋這個好玩的實驗!

    愛因斯坦和波多爾斯基與羅森

    一個不穩定的大粒子衰變的兩個小粒子,然後在不觀測情況下將它們移動到宇宙的兩端,假設這種粒子有兩種分別為左右的自旋,那麼當其中一個粒子左旋時,另一個粒子必定會右旋,因為要保持總體守恆嘛!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已經在相隔遙遠的宇宙兩端,誰又能告訴這兩個粒子都必須相反自旋呢?所以愛因斯坦認為,當這兩個粒子在分離時狀態就已經是確定了的,否則就會違反相對論,出現不可描述的超距作用!

    但玻爾認為兩個粒子在觀測尚未開展時,無論相距多遠都處在疊加態,當觀測時才會坍縮,因此距離對於這種鬼魅般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簡單的說,玻爾認為在觀測以前無論相距多遠都是疊加態,當觀測時才會坍縮成為兩個不同的狀態,愛因斯坦沒有和玻爾一致的量子論認識層次,因此玻爾第一次有了一種秀才遇到兵的感覺,但玻爾只能嘲笑愛因斯坦和他認識不在同一個層次,因為EPR相繆的論證需要到45年後的80年代法國奧賽理論與應用光學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實驗才證明了玻爾的理論是正確的!

    量子糾纏不屬於超光速,不過真正的超光速現象實在是司空見慣的,比如你拿支鐳射筆,開啟後劃過月球,請問假如能看到光斑的話,這個光斑是否超過光速在移動?答案是肯定的,其實這就是相波的以一種表現形式,你無意中非常形象的展現了德布羅意的相波運動,你應該得“金酸梅獎”!

  • 9 # 新常新科技

    由於我在回答問題“光速不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光速靜止了時間還是壓縮了空間還是別的什麼?”時已經嚴格地證明了光速在各真空慣性系中保持不變,大小都是真空中的光速c。且證明了光子都有“分身術 ”,在各參照系中都產生僅相對於其中的觀測者或其它物質出現的一條速度和動能都相同的光線!否則,由於動能的相對性,一旦這些光子有了速度變化,立即湮滅,回到能量場中,再在每個參照系中重新生成另外的一條能量、質量、速度都相同的光線!可見,光子會隨著觀察者或其它物質的速度的變化而時隱時現!同時證明了當光線在介質中傳播受到一定阻礙時,各個光子在不斷地受阻礙、湮滅、重生,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而會出現速度較小且恆定的事實。

    宇宙之光

    同理,當光子在非慣性系中受到的等效引力或在慣性系中受到的引力方向與光速方向相同或相反時,或在這兩類參照系中,沿光速方向或反方向有分力時,各個光子也在不斷地受阻礙、湮滅、重生的同時,呈動態地加速或減速!

    且我在該解答過程中也證明了當光線在非慣性系中傳播時,(等效)引力加速度與光速方向一致(或沿光速方向有分量)時,光速會持續增加!(有關證明過程詳見該解答過程)顯然,當光線在慣性系中傳播時,如果引力加速度與光速方向一致(或沿光速方向有分量)時,光速也會持續增加!

    由此可知,科學家們已發現的超光速現象不是假象!比如:宇宙膨脹速度就超過了光速,因為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半徑至少有465億光年,已遠遠超過了假設超光速物質不存在的前提下,光線自宇宙誕生之初到現在能走的最遠距離,約為138億光年。再如,量子糾纏的速度也超過了光速,愛因斯坦稱其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超光速飛行效果圖

    由此可知,超光速現象古已有之。對於我們人類而言,至少基於狹義相對論的時間延緩效應,至少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實現較大程度的延年益壽,以便讓每個人能在有生之年為家庭和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這方面的重要任務是透過成功研製高效能宇宙飛船,讓人們在一生中至少進行一次亞光速、光速、甚至超光速飛行!

    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

  • 10 # 宇宙觀察

    1905年,還是瑞士專利局小職員的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該論文在今天被稱為狹義相對論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狹義相對論就是一個以光速不變為基礎“重新認識宇宙”的理論,而“光速不變”則是在19世紀末就被實驗證明的現象,愛因斯坦從這一點出發,推匯出了質能關係和質速關係,以及最重要的時間膨脹效應,這些新的宇宙規律在帶給人類衛星與原子彈的同時,也宣告了“超光速”的死亡。

    然而嚴格意義上來說,狹義相對論的“光速不變且不可被超越”,只是針對宇宙空間內靜止質量不為零的物體,以及不傳遞資訊的過程而言的,對於宇宙空間本身的膨脹和量子糾纏來說,相對論是限制不了它們的。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現象,進而確定了宇宙空間處於膨脹之中,20世紀9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亞當.里斯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現象。

    現代宇宙學演化模型認為,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後宇宙在短時間內超光速膨脹到了相當大的尺度,乃至於如今距離地球465億光年的星系,退行速度就已經超過了光速。

    人類發現的兩個超光速現象分別是宇宙膨脹和量子糾纏,但這兩個現象都不傳遞資訊

    真正需要“超光速”的只有未來的宇宙探險家們,但考慮到近光速飛船的時間膨脹效應和蟲洞技術,都能讓人在短時間內到達宇宙任何一個地方,所以這樣來看,“超光速”的需求似乎也不怎麼迫切。

  • 11 # 彭曉韜

    光速當然可以超越!

    因為光速本身是不恆定的,並不會相對任何事物速度不變。

    首先,光的速度並非恆定為每秒30萬公里,而是會隨著空間性質及光源運動狀態而變化的。在真空中,光僅相對產生它的光源速度恆定,而相對光源運動的觀測者會測量到與其相對光源運動速度有關的光速;在均勻介質中,光僅相對產生它的介質本身速度恆定,而相對介質運動的觀測者也會測量到不同的光速。

    其次,光的本質是電荷產生的電場和磁場,它始終圍繞著電荷,不需要任何動力就一直存在於真空中。

    再者,目前所有測量光速的方法都是間接的,並非測量的被測物件的真實速度,而是測量的由測量裝置中的反射鏡和透射鏡或半透鏡等產生的次生光,其測量結果恆定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只有在太空中利用基線法才有可能測量出真實的太陽等星光的實際速度。用干涉儀法、空腔法都是不可行的。

    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光的本質及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朋友可查閱本人的相關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如果颳大風把空調外機位置欄杆吹掉下來砸死路人,這個責任是屬於業主的還是物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