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賞五千年

    縱觀整個三國——星光璀璨,英雄輩出!

    每談魏蜀吳之風騷人物,人們便如數家珍、津津樂道,有著紫髯碧眼天生異象的吳主孫權自然也條件反射般地準時準點閃現在人們的腦海世界中,然卻僅此而止!高談闊論、興致勃勃的場景似乎與其向來毫無關係——

    像極人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孫權為何這般不受人“待見”呢?唯此易讓人忽略的原因使其坐上了“冷板凳”,以致人們想說愛他卻不容易——

    個性風格使然

    此般實則與孫權無關,也非本尊之過,其本人亦是出類拔萃,人中龍鳳,然卻因個性風格等原因種種,讓人感覺其個人特徵不醒目——

    總讓人有“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中間走”的感覺……

    難以讓人“一見傾心,二見傾情!”

    他沒有曹操的霸氣,殺伐決斷;

    亦沒有劉備的仁愛,虛懷若谷。

    然這也並不能說明什麼——

    吳國照樣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

    拭目以待特徵不夠醒目的孫權會不會因此而吃虧呢?

    愛的坦然,恨得明白!

    人間自有真情,人間自有真愛!

    的確人人都知道他!連對手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許之言……

    然此風格路線有如“時代明星”,吸引下小女孩還是綽綽有餘的,卻難以得到社會廣泛大眾的認可——

    不僅不苟言笑,溝通不暢;

    而且裝酷裝逼,“蒸煮”不熟!

    此類風格的特徵容易讓人記住,但由於會產生距離,難以讓人接觸、親近,自然也就不熟嘍,更無法談起!

    所謂三國孫權不可謂不出名,只是未被大眾熟悉而已——

    畢竟讓眾人能讀懂他的“內在”還是很需要功力的呦……

  • 2 # 小生老刁

    您這個觀點不敢苟同。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火紛飛,孫權的父親孫堅戰死,孫權的兄長孫策在戰爭中實力壯大,得以向江東發展,於公元196年受漢帝封為吳侯。這是當時歷史背景,下面我將從出身、功績、評價三個方面做出解釋。

    1,孫權繼承其兄孫策的侯爵,是根正苗紅的貴族,而且吳侯的爵位是有封地,自主掌握軍事經濟的最高統治者,比曹操的父親的費亭侯,關羽的壽亭侯要高的多。孫權年少繼承爵位,性格開朗,機變善斷,養賢蓄才。孫權比曹操劉備年輕了二十幾歲,在曹劉步入老年的時候,孫權正是年富力強。貴族的生活文化薰陶,可能讓他養成了為人低調的處事風格,更具戰略眼光的治國理念。雖然曹操也是出身官宦,痞性見多,劉備自詡中山靖王后,實則織蓆販履,白白辱沒了祖先。

    3,孫權在外交上通使遼東,開闢了江左航道,建交北韓,再出使南洋,西結印度,所以宋人曾極在他的作品《武大帝陵》寫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劉克莊在《吳大帝廟》中寫到: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發展了貿易,促進了邦交聯絡,他的這一番作為,和他逝後的待遇功績不成比例。蘇軾的《江城子》: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辛棄疾在兩首詞中更是讚美了孫權《永遇樂•井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有懷》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人們常把曹操視為奸雄,劉備視為梟雄,奸雄是壞在明面上,而梟雄是表面上好,內裡花花腸子太多。三國裡獨少一位英雄,那就是孫權孫仲謀。奸雄梟雄英雄都齊了,所以我認為孫權是具有大智慧大戰略的英雄。

  • 3 # 天下少聞

    你好,三國時期東吳的存在感是最低的,而有關於孫權的故事也比較少。曹操統一了北方,劉備統一蜀川,這倆人都算得上是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了一方霸主,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英雄。唯獨孫權沒有這種本事,他的家底兒都是他父親和哥哥打下來的,接手的時候東吳有多大,死的時候東吳還是多大。

    因為沒什麼過人的功績,所以孫權很少被視為是英雄。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想要知道背後的原因,還得從曹操和劉備的身上找原因。曹操為什麼能成功?除了他的才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黑。那他的心黑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呂伯奢一家對他熱情款待,只因為聽到了幾句話,就把其全家都幹掉了。許攸幫助他打贏了官渡之戰,因為喝酒戲弄了他兩句,也被他幹掉了。陪著他南征北戰,立下無數功勞的荀彧,因為和他的政治理念不同,曹操就能夠狠下心來,讓荀彧自殺身亡。

    這些事情都是曹操心黑的表現,曹操能成功就是靠著他的心黑,他永遠都把自己的利益和目標擺在第一位,如果有誰敢阻攔他成就霸業的道路,那麼曹操會毫不猶豫地一腳把他踢開,即便是自己的近臣,甚至是自己的老爹,他都會毫不在乎,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因為他對成功有著無限地渴求。曹操靠著心黑成功,劉備靠得又是什麼?劉備和曹操有所不同,雖然都成就了霸業,但劉備靠的是臉皮厚。劉備的臉皮厚到什麼程度?也許城牆都和他的臉皮不能比較。遇到什麼事情解決不了,只要哭一通,流幾滴眼淚,事情立馬就解決了。

    劉備一生落魄過好幾次,他投靠過呂布,投靠過曹操,投靠過陶謙,投靠過袁紹,還投靠過劉表。三國時期有名的諸侯,劉備幾乎都投靠了一遍。這樣的行為凡是要臉的人都做不出來,但是劉備做到了。他不僅做到了,還能讓對方心甘情願地收留自己。

    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本事了,靠著他比城牆還厚的臉皮,召集了一幫人才,最後打下了自己的地盤。孫權作為一方霸主,他自然也是心黑臉皮厚的,比如讓呂蒙偷襲荊州,夷陵之戰向曹丕稱臣。但是為什麼他的地位不如其他兩個人呢?不過是因為他的臉皮不如劉備厚,內心沒有曹操黑罷了。

  • 4 # 歷史摸黑人

    這就是因為古代所謂的正統論,在加上孫權偏安於東南一禺,軍事上建樹不大,文化上幾乎等同空白!

    曹魏因為有漢獻帝的存在一直是三國的核心,曹操一生雖弄權,但卻一直以臣屬自居。隨後的曹丕雖然代替了漢獻帝但是也做足了功夫,搞了禪讓一套虛禮。而且曹魏佔了大半個華夏,後來的晉朝也是源自曹魏所以它的正統性比孫權要強,至於跟蜀漢相比一直也是史學界爭議的話題。而且曹魏文化昌盛,著名的建安七子,三曹都是曹魏治下,這些都對後世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自小學過三曹的詩詞,沒有學過孫權的吧?

    蜀漢的出名完全是因為它的血統。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在三國時期出現也是打著光復漢室的口號,後面的蜀漢建立也是承繼了大漢國祚所以天下士人對其非常認可,再加上諸葛亮、關羽等人終老於蜀漢,在後世給蜀漢帶來了足夠的話題。文學方面蜀漢雖然不如曹魏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蜀漢文化也算是有一席之地,所以蜀漢的話題多於孫權的吳國。

  • 5 # 隨緣寫作

    古代中國,特別是秦漢以來,政治,經濟中心都是在北方,或者是中原地帶,爭霸天下,實際上首先在這些區域獲得統治權,三國裡面,最初強大的就是袁紹,佔據青,幽,冀,並四州,這幾處都是現在的河北及毗鄰區域。袁紹滅後,曹魏的力量是三足裡面最強大的,仍然是以北方地區為中心。

    劉備是漢室宗親,是名正言順應該繼承大統的,三國演義小說也是站在劉氏集團說話,當然對其歌頌最多,不管是三顧茅廬,官渡之戰,長阪坡,赤壁之戰聯吳抗曹,關雲長敗走麥城,劉備為報結義兄弟之仇而伐吳,之後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直至姜維迴天無力,所有成與敗都圍繞著劉氏集團在書寫。

    孫權所據收的江東,特別是是荊襄之地,本來是富庶之地,經歷其父孫堅,兄孫策的苦心經營,給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手下謀士武將,人才濟濟,其地理位置又據長江之險,所以孫權一貫的策略就是守成觀望,絕不出動出擊。赤壁之戰也是劉氏集團的再三懇求,說其利害關係才答應了聯合抗曹。

    三國為司馬氏所滅,而東吳是最後被滅的,所以三國的爭鬥更多是表現在曹魏和蜀漢之間的鬥爭,他們的目的都是最終想一統天下,而孫權在這方面顯然是消極的,他只想安安穩穩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此,名氣當然不及曹魏和蜀漢!

  • 6 # 老陽鬼國學兵法

    其實孫權是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呢,雖然他沒帶兵打仗,但是謀略可是專家,識人用人可謂神人,如果他沒有那麼厲害的手段,江東早就不是他的了,甚至也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我個人認為他比劉備強,劉備雖然也能帶兵打仗,但是每次打仗差不多都是輸,如果沒有別人為他出謀劃策,他跟本不可能有機會再三國立足,可以想像如果就他三兄弟打天下可能不會有一習之地,為什麼他能那麼出名並且能穩坐江山,全靠他的謀士,所以對比之下孫權應該厲害人物,沒有出明可能是歷史沒有寫出他的優點吧。

  • 7 # 丹霓

    孫權相對不出名,是因為說起三國,大家分別接觸的是正史和《三國演義》。

    在正史上,曹操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當然,他也是一代權臣。所以,很多人熟悉曹操,是因為真的有實力。

    而在《三國演義》中,因為劉氏為正統血脈,所以誇大(演義)了蜀國的成就和劉關張三兄弟及諸葛孔明。所以,很多人熟悉劉備,是因為文學創作的魅力。

  • 8 # 長河漁燈明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這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出現過的,曹操親口承認劉備和他是一個級別的英傑。

    而孫權麼,是曹魏將領的大愛,畢竟送人頭漲功績,於是便有了生子當如孫仲謀,在曹操看來他就是個兒子。

  • 9 # 光頭史先生

    曹操對孫權有很高的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而且作為吳國的君主,他是足夠出名的。相對於三國另外兩方的劉備和曹操,他確實又不算出名,準確來說是威望不夠。劉備打著漢皇后裔的名號,而曹操則是挾天子而令諸侯,可以說是天下的大反派,他們才是主要的鬥爭對手。而孫權則更想是左右搖擺的一方,顯得不那麼重要。另外劉備和曹操的都是身經百戰的主,打出來的赫赫威名,反觀孫權實戰經驗實在是有點寒磣,怎麼可能比肩另外兩位。孫權能拿的出手的就是識人用人之明,也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 10 # hey小煤球

    孫權,吳大帝,在整個三國迷之存在。

    其父孫堅打仗太牛,東漢末年各諸葛獨具一方,孫堅揮正旗掃董卓,成為打敗董卓以及地方黑惡集團的小能手,能征善戰、手下大將如雲,程普、黃蓋、韓方、祖茂等,後不幸在攻打劉表時被黃祖部下射殺。

    其兄孫策,江東小霸王,東吳集團奠基者,攜手周公瑾招賢納士,穩固一方,後不幸被門客所傷而亡。

    孫權,字仲謀,兒時有一句稱讚他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傳承父兄基業發展東吳。孫權在位時期著名的事件,赤壁之戰主角是周瑜,收復荊州是呂蒙,夷陵之戰是陸遜。早期的孫權還重用人才雙張、魯肅、諸葛瑾等,等晚期,由於猜疑以及繼任者因素等,種種無腦。

    整個三國時期,孫權存在感極低。但不可否認,吳大帝前期穩固了三國之爭,後期沒落而已。

  • 11 # 路邊黑馬

    首先不得不說孫權幼年為父親討回屍首,讓大家佩服的五體投地。幼年才智過人,與劉表辯論討回父親的屍首。從這一點足以證實孫權的智慧。孫權去世後由哥哥孫策繼位,哥哥在一次打獵中遇到不測,身亡箭中。孫權登位。劉備從一個草根一路打拼到一片江山,自然要遇到風風雨雨,一路艱辛萬苦,江湖名氣自然更重。曹操就更不用說了,刺殺董卓一聚成名。世人皆知。經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三位中實力最強的一方,先後幹掉袁紹,袁術,劉表,等人。雄心壯志想要統一,南下敗於赤壁之戰。實力大大減弱。所以孫權跟曹劉相比,名氣自然不如他們。但是江東都是年少人財輩出。

  • 12 # 與生活交朋友

    孫權不是不出名,是沒有存在感。

    主要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太大,奉蜀漢為正統,曹魏為漢賊,重點都在蜀漢討伐漢賊上。

    演義中講的亂世中的戰爭,書中對戰役的講述是最精彩的,最有吸引力的,各種奇謀詭計,後世奉《三國演義》為兵書。前期群雄格局,孫堅,孫策都有存在感。因為他們都是爭霸天下,開疆擴土的英雄,很有存在感。後來孫權繼位,赤壁之戰中,主帥周瑜就比孫權更有存在感。突襲荊州,突出了呂蒙,夷陵之戰突出來陸遜。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才讓他有些存在感。孫權親率幾萬大軍打合肥,結果被張遼幾百勇士打的打敗而回。本來有機會找點存在感的,結果成就了張遼。後來就都是重點寫諸葛亮北伐。東吳這邊偏安一隅,就再也沒有存在感了。甚至對孫權稱帝都不會有什麼印象。到後期孫權年老昏庸,猜忌大臣,逼死陸遜,敗壞了路人緣。

    說孫權不出名,其實就是看完一本《三國演義》,最後沒什麼人會佩服孫權,更多的是羨慕。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孫權這個英雄形象不突出,最後就會給人們不出名的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影視作品曾以為是爛片但越看越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