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或者說整個南亞次大陸在地理結構上的短板,大英帝國可以說是瞭然於心的。為此,在英國的推進下,英屬印度的東、西邊界都站上了相對應的高地。儘管這一設計為今天巴基斯坦西部山地以及印度東北地區的動盪埋下了伏筆,不過將邊界推向天然邊界的做法,可以預期的收益是戰略性的,今天的印、巴兩國應該不會為這種設計而責怪英國。
當然,英華人當年的做法,並不是為了後來印、巴兩國的利益,而完全是出於維護自己利益的考慮。控制克什米爾及包括尼泊爾、不丹等國的喜馬拉雅山南坡地區,還不足以讓英華人對英屬印度感到足夠安全。理論上,整個環喜馬拉雅山脈地區都處於英國的勢力範圍內,這一安全閉環才算完整。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19世紀後期的英國戰略家們,明確將西藏定位為印度的部緩衝區。除了多次派出探路隊以外,更分別在1888年、1903年兩次發動侵藏戰爭,藏族在這片高原之地獨特的地緣優勢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援,是英國最終未能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滲透成功的關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具備這兩項地緣背景的緬甸,兩次英緬戰爭後被迫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86年)。
儘管擴張者往往會基於現狀制定一個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何時停止擴張的腳步,取決於是否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比如,英國如果未能把緬甸變為“緬甸省”,那麼它所追求的就會是將緬甸定位為緩衝國,這種情況在如何定位“環喀喇崑崙山脈地區"的問題上,同樣有所體現。
單純從為英屬印度謀求一條強力天然邊界的角度說,透過查謨一克什米爾土邦將控制線延伸到喀喇崑崙山脈其實已經足夠了。不過做到這點的英華人,並沒有認為自己在南亞的利益得到了絕對保障。這種擔心很大程度上並非來自當時處在混亂中的中國,而是強勢在中亞擴張的沙皇俄國。英華人擔心,已經站上了天山山脈的俄華人接下來勢必會向西域擴張。事實上,俄華人也的確這樣做了。如果不是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塞防”主張,並最終收復新疆的話,那麼無論是透過保護國還是直接控制,俄華人的勢力都將抵達崑崙山脈。
為了應對這種可能的地緣政治風險,英華人希望自己能夠搶先一步將"克什米爾"或者說英屬印度的概念推進到喀喇崑崙山脈以北,乃至站上崑崙山脈主脈。正是基於這一設想,崑崙山脈分水嶺、喀喇崑崙山脈、藏北高原三大高地之間,一條被稱為“約翰遜線”的利益分割線隔出了一塊土地—阿克賽欽。
從地形結構上看,阿克賽欽是一個由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藏北高原三方合圍而成的盆地,因此我們也可將之稱為阿克賽欽盆地。透過盆地的西北部,喀拉喀什河得以迫近喀喇崑崙山脈,並與印度河最北部的源頭——什約克河相望。同時,後者的源頭及左岸支流也覆蓋了這個高原盆地的南部邊緣區。這使得阿克賽欽成為這一南一北兩大水系的交匯地,並有可能因此而具備通路作用。除此以外,阿克賽欽盆地的大部是以阿克賽欽湖為核心的內流區。
無論哪個歷史時期,在“環喀喇崑崙山脈地區"承擔政治分割任務的都是喀喇崑崙山脈,英華人的做法顯然不可能得到中國的認同。如果真如英華人所擔心的那樣,俄國將勢力線壓到了崑崙山脈分水嶺,那麼阿克賽欽問題很可能在19世紀末就浮出水面了。而事實上,俄華人最終沒有能夠出現在崑崙山脈北麓,在20世紀中葉,中、印兩國先後迎來自己的新生命,並開始自主審視邊境線的走向,這個由大英帝國埋下的地緣政治炸彈,卻在20世紀60年代爆炸,並深刻地影響了兩國的政治關係。
對於一切都遵從英國安排的印度來說,從未發揮過法律效力的“約翰遜線”是英華人為其留下的一筆政治遺產。一如前面對於“擴張者”的描述那樣,如果沒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印度似乎沒有理由放棄這個迫近崑崙山脈的突出部,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樣一條無論從地理、歷史還是法理上來看,都明顯不具備合理性的分割線,將從戰略上影響中國在這個方向的安全。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鑑於阿克賽欽的南、北兩端分別壓在了喀喇崑崙山脈、崑崙山脈兩大山脈之間,中國如果想修建一條從南疆地緣政治中心喀什通往西藏首府拉薩的新藏公路,最合理的路線將無法實現。最終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喀拉喀什的部分河谷及阿克賽欽盆地都成了新藏公路選址的組成部分,阿克賽欽並沒有成為印度所認為的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在一定要認定阿克賽欽屬於克什米爾的問題上,英華人和印度人都無法面對的一個邏輯悖論是,英華人是根據殖民時代所確立的"誰發現,誰佔有"原則,單方面將阿克賽欽地區劃人克什米爾範圍的。這一劃分的前提則是認定阿克賽欽為一片無人涉足的"無人區"。然而,作為新疆、西藏商貿的主通道,略拉喀什古道在“藏區”的終點實際就在拉達克境內,也就是說,沿著這條古道向崑崙山麓探險的英華人,其實正是因為阿克賽欽有路通行(包括有嚮導),才得以畫出那條臆想中的紅線的。
在以拉達克為起止點,連通南疆地區的通路中,喀喇崑崙山脈主脈並沒有成為障礙。前文提到的印度河源頭——什約克河谷,可以承擔這一任務。這是一條發源於阿克賽欽境內,沿喀喇崑崙山脈北麓南行,繞過喀喇崑崙山脈後,再沿南麓折向巴爾蒂斯坦境內,與獅泉河相匯的河流,分割二者的這段山地被稱為拉達克山脈。
環境相對較好的什約克河谷下游,同樣是巴爾蒂斯坦的組成部分。在這個問題上,佔據獅泉河下游的巴爾蒂斯坦人會更具優勢。不過,對於拉達克人來說,什約克河中上游河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巴爾蒂斯坦與拉達克因為地質和政治原因被切割為兩個獨立地緣板塊後,拉達克人需要藉由什約克河谷打通一條獨立通往西域的商道,即使這條商道在通行難度上要高於當年吐蕃和高仙芝所走過的路線。
西班公錯與什約克河、獅泉河之間的特殊地理關係,為拉達克向什約克河中上游地區滲透影響力提供了戰略上的可能,這個為東班公錯排鹽的湖泊,地理上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與什約克河谷及獅泉河谷之間的距離都非常近,且存在天然谷地通道。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它很有可能在某個地質時期與兩條河流相通。如果以拉達克山脈為核心,將什約克河谷、西班公錯與獅泉河谷(中下游)視為“環拉達克山脈地區”,那麼因為西班公錯這個支點的存在,列城的拉達克人更有機會將勢力範圍延伸至什約克河谷中上游地帶。
歷史上,拉達克王國不僅透過西班公錯向北打通了通往喀喇崑崙的商路,更向古格王國控制下的東班公錯(在今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境內)成功擴張過。看清了這層地理關係,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得到拉達克的印度能夠在班公錯與中國形成對峙狀態,更能夠明白,為什麼印巴停火線能夠縱向切割整個"環拉達克山脈地區”。
在居於下游河谷地帶的巴爾蒂斯坦人眼中,獅泉河是一條“雄性”的河,什約克河則是一條“雌性”的河。然而,在印度向喀喇崑崙山北滲透影問題上,什約克河中上游河谷卻充當了更為“雄性”的角色。由於翻越拉達克山脈的難度要遠低於周邊幾大山脈,從列城出發的拉達克人、印度人、英華人,如果想進入什約克河谷,一般會直接翻越拉達克山進入西班公路與什約克河谷相接地帶。
在此之後,試圖向塔里木盆地進發的旅行者,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經由西班公錯之北的什約克河左岸支流羌臣摩河谷東行,然後在中印邊境一帶轉而向北,由阿克賽欽盆地西南角進入中國境內,最終沿喀拉喀什古道進入塔里木盆地。如果不想選擇上述路線,那沿著什約克河谷繼續向阿克賽欽西北角的源頭北行,也是可選方案,這一路線並不進入阿克賽欽。
在阿克賽欽盆地西北角與喀喇崑崙山脈之間,一個著名的山口——喀喇崑崙山口,承擔了葉爾羌河與什約克河分水嶺的職責、也就是說,只要穿越喀喇崑崙山口,沿什約克河谷北上的旅行者就能夠進人葉爾羌古道,並最終抵達塔里木盆地,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是喀喇崑崙山口而不是喀喇崑崙山主脈分水嶺成為分割中國和印度的天然地標。
對於印度或者說整個南亞次大陸在地理結構上的短板,大英帝國可以說是瞭然於心的。為此,在英國的推進下,英屬印度的東、西邊界都站上了相對應的高地。儘管這一設計為今天巴基斯坦西部山地以及印度東北地區的動盪埋下了伏筆,不過將邊界推向天然邊界的做法,可以預期的收益是戰略性的,今天的印、巴兩國應該不會為這種設計而責怪英國。
當然,英華人當年的做法,並不是為了後來印、巴兩國的利益,而完全是出於維護自己利益的考慮。控制克什米爾及包括尼泊爾、不丹等國的喜馬拉雅山南坡地區,還不足以讓英華人對英屬印度感到足夠安全。理論上,整個環喜馬拉雅山脈地區都處於英國的勢力範圍內,這一安全閉環才算完整。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19世紀後期的英國戰略家們,明確將西藏定位為印度的部緩衝區。除了多次派出探路隊以外,更分別在1888年、1903年兩次發動侵藏戰爭,藏族在這片高原之地獨特的地緣優勢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援,是英國最終未能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滲透成功的關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具備這兩項地緣背景的緬甸,兩次英緬戰爭後被迫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86年)。
儘管擴張者往往會基於現狀制定一個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何時停止擴張的腳步,取決於是否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比如,英國如果未能把緬甸變為“緬甸省”,那麼它所追求的就會是將緬甸定位為緩衝國,這種情況在如何定位“環喀喇崑崙山脈地區"的問題上,同樣有所體現。
單純從為英屬印度謀求一條強力天然邊界的角度說,透過查謨一克什米爾土邦將控制線延伸到喀喇崑崙山脈其實已經足夠了。不過做到這點的英華人,並沒有認為自己在南亞的利益得到了絕對保障。這種擔心很大程度上並非來自當時處在混亂中的中國,而是強勢在中亞擴張的沙皇俄國。英華人擔心,已經站上了天山山脈的俄華人接下來勢必會向西域擴張。事實上,俄華人也的確這樣做了。如果不是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塞防”主張,並最終收復新疆的話,那麼無論是透過保護國還是直接控制,俄華人的勢力都將抵達崑崙山脈。
為了應對這種可能的地緣政治風險,英華人希望自己能夠搶先一步將"克什米爾"或者說英屬印度的概念推進到喀喇崑崙山脈以北,乃至站上崑崙山脈主脈。正是基於這一設想,崑崙山脈分水嶺、喀喇崑崙山脈、藏北高原三大高地之間,一條被稱為“約翰遜線”的利益分割線隔出了一塊土地—阿克賽欽。
從地形結構上看,阿克賽欽是一個由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和藏北高原三方合圍而成的盆地,因此我們也可將之稱為阿克賽欽盆地。透過盆地的西北部,喀拉喀什河得以迫近喀喇崑崙山脈,並與印度河最北部的源頭——什約克河相望。同時,後者的源頭及左岸支流也覆蓋了這個高原盆地的南部邊緣區。這使得阿克賽欽成為這一南一北兩大水系的交匯地,並有可能因此而具備通路作用。除此以外,阿克賽欽盆地的大部是以阿克賽欽湖為核心的內流區。
無論哪個歷史時期,在“環喀喇崑崙山脈地區"承擔政治分割任務的都是喀喇崑崙山脈,英華人的做法顯然不可能得到中國的認同。如果真如英華人所擔心的那樣,俄國將勢力線壓到了崑崙山脈分水嶺,那麼阿克賽欽問題很可能在19世紀末就浮出水面了。而事實上,俄華人最終沒有能夠出現在崑崙山脈北麓,在20世紀中葉,中、印兩國先後迎來自己的新生命,並開始自主審視邊境線的走向,這個由大英帝國埋下的地緣政治炸彈,卻在20世紀60年代爆炸,並深刻地影響了兩國的政治關係。
對於一切都遵從英國安排的印度來說,從未發揮過法律效力的“約翰遜線”是英華人為其留下的一筆政治遺產。一如前面對於“擴張者”的描述那樣,如果沒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印度似乎沒有理由放棄這個迫近崑崙山脈的突出部,然而對於中國來說,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樣一條無論從地理、歷史還是法理上來看,都明顯不具備合理性的分割線,將從戰略上影響中國在這個方向的安全。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鑑於阿克賽欽的南、北兩端分別壓在了喀喇崑崙山脈、崑崙山脈兩大山脈之間,中國如果想修建一條從南疆地緣政治中心喀什通往西藏首府拉薩的新藏公路,最合理的路線將無法實現。最終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喀拉喀什的部分河谷及阿克賽欽盆地都成了新藏公路選址的組成部分,阿克賽欽並沒有成為印度所認為的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在一定要認定阿克賽欽屬於克什米爾的問題上,英華人和印度人都無法面對的一個邏輯悖論是,英華人是根據殖民時代所確立的"誰發現,誰佔有"原則,單方面將阿克賽欽地區劃人克什米爾範圍的。這一劃分的前提則是認定阿克賽欽為一片無人涉足的"無人區"。然而,作為新疆、西藏商貿的主通道,略拉喀什古道在“藏區”的終點實際就在拉達克境內,也就是說,沿著這條古道向崑崙山麓探險的英華人,其實正是因為阿克賽欽有路通行(包括有嚮導),才得以畫出那條臆想中的紅線的。
在以拉達克為起止點,連通南疆地區的通路中,喀喇崑崙山脈主脈並沒有成為障礙。前文提到的印度河源頭——什約克河谷,可以承擔這一任務。這是一條發源於阿克賽欽境內,沿喀喇崑崙山脈北麓南行,繞過喀喇崑崙山脈後,再沿南麓折向巴爾蒂斯坦境內,與獅泉河相匯的河流,分割二者的這段山地被稱為拉達克山脈。
環境相對較好的什約克河谷下游,同樣是巴爾蒂斯坦的組成部分。在這個問題上,佔據獅泉河下游的巴爾蒂斯坦人會更具優勢。不過,對於拉達克人來說,什約克河中上游河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巴爾蒂斯坦與拉達克因為地質和政治原因被切割為兩個獨立地緣板塊後,拉達克人需要藉由什約克河谷打通一條獨立通往西域的商道,即使這條商道在通行難度上要高於當年吐蕃和高仙芝所走過的路線。
西班公錯與什約克河、獅泉河之間的特殊地理關係,為拉達克向什約克河中上游地區滲透影響力提供了戰略上的可能,這個為東班公錯排鹽的湖泊,地理上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與什約克河谷及獅泉河谷之間的距離都非常近,且存在天然谷地通道。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它很有可能在某個地質時期與兩條河流相通。如果以拉達克山脈為核心,將什約克河谷、西班公錯與獅泉河谷(中下游)視為“環拉達克山脈地區”,那麼因為西班公錯這個支點的存在,列城的拉達克人更有機會將勢力範圍延伸至什約克河谷中上游地帶。
歷史上,拉達克王國不僅透過西班公錯向北打通了通往喀喇崑崙的商路,更向古格王國控制下的東班公錯(在今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境內)成功擴張過。看清了這層地理關係,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得到拉達克的印度能夠在班公錯與中國形成對峙狀態,更能夠明白,為什麼印巴停火線能夠縱向切割整個"環拉達克山脈地區”。
在居於下游河谷地帶的巴爾蒂斯坦人眼中,獅泉河是一條“雄性”的河,什約克河則是一條“雌性”的河。然而,在印度向喀喇崑崙山北滲透影問題上,什約克河中上游河谷卻充當了更為“雄性”的角色。由於翻越拉達克山脈的難度要遠低於周邊幾大山脈,從列城出發的拉達克人、印度人、英華人,如果想進入什約克河谷,一般會直接翻越拉達克山進入西班公路與什約克河谷相接地帶。
在此之後,試圖向塔里木盆地進發的旅行者,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經由西班公錯之北的什約克河左岸支流羌臣摩河谷東行,然後在中印邊境一帶轉而向北,由阿克賽欽盆地西南角進入中國境內,最終沿喀拉喀什古道進入塔里木盆地。如果不想選擇上述路線,那沿著什約克河谷繼續向阿克賽欽西北角的源頭北行,也是可選方案,這一路線並不進入阿克賽欽。
在阿克賽欽盆地西北角與喀喇崑崙山脈之間,一個著名的山口——喀喇崑崙山口,承擔了葉爾羌河與什約克河分水嶺的職責、也就是說,只要穿越喀喇崑崙山口,沿什約克河谷北上的旅行者就能夠進人葉爾羌古道,並最終抵達塔里木盆地,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是喀喇崑崙山口而不是喀喇崑崙山主脈分水嶺成為分割中國和印度的天然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