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1、賞析

    本句首先,對仗工整,幾近“工對”。上句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都是名詞性短語,對仗考究。而更絕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較高的“句中自對”:“落霞”可對“孤鶩”,“秋水”正對“長天”。

    其次,上句寫動,霞、鶩“齊飛”;下句寫靜,水、天“一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上句側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下句側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畫面和諧,美不勝收。

    再次,巧化成句,別出新意。王應麟《困學記聞》卷十七:“庾信《馬射賦》雲》:‘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語。如果我們從對仗的角度去比較王勃與庾信彼此文句的優劣,會發現王句的長處恰在於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對”,而庾句則不能。

    2、原文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3、譯文

    開啟雕花的閣門,俯視華美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驚歎。房屋密集,不少富貴人家,船隻塞滿了渡口,都是雕刻著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雨過天睛,虹消雲散,Sunny朗照。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長天連成一片。傍晚漁舟中傳來歌聲,向徹彭蠡湖濱,雁群因寒意而長嗚,到衡陽岸邊方止。

    4、出處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閣序》。

    擴充套件資料

    1、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代詩人。

    出身於豪門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從祖王績,王績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王勃曾有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嘆。

    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為“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傑”。

    他們四人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2、創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於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

    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關於《滕王閣序》的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

    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其二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怎麼做對應收應付的對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