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第一次蛻變應該是討董戰役時,關東諸侯彙集兵馬數十萬,結果在虎牢關前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最後只有兩個人敢去打董卓,孫堅打破洛陽成功了,而曹操初次帶兵大敗而歸,以往滿嘴忠義無雙計程車族名士們讓曹操懷疑興復漢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二次應該是袁紹圖謀另立皇帝,袁氏是當時天下最大計程車族,象徵著士族人心,連袁紹都不打算再奉長安漢獻帝為正朔,可見人心敗壞到了極點。

    第三次應該是李傕郭祀反攻長安,再次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徹底對漢室失望,中央威權威信掃地,全國各地諸侯割據形式不可逆轉,他自己也可能動了心思。

    曹操徹底魔化估計就是在迎立漢獻帝之後的第一次政變,外戚集團聯同漢獻帝陰謀奪權,最後外戚董承被殺,董貴人被殺,讓曹操見識到了漢獻帝的狠辣。他對漢室徹底死心了。

    不過曹操最後還是沒有做到最後一步,只稱王,沒有稱帝,算是保全了自己對漢室的最後的一絲忠誠。

  • 2 # 微史春秋

    曹操的心腹夏侯惇曾勸曹操代漢自立:“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

    曹操的回答的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從曹操的回答上看曹操有代漢的想法,更有一些不甘心。

    一、掃平群雄,勢力增長,政治抱負也在滋長

    周文王是什麼人大家都知道,那是西周的實際開創者。

    而曹操一路走來,剪除了很多割據稱霸一方的牛人,他剿黃巾、討董卓、滅袁紹、徵烏丸、敗馬騰、平袁術、降劉表,更兼天子在手,將北方一統,此等事業已然是彪炳千秋的。

    隨著勢力的增長,他如何不想代漢自立呢?

    二、為何是“為周文王?”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還體現出曹操內心的不甘。

    “若天命在吾”,曹操無疑是相信天命的,用這個假設放過來說明曹操認為天命還不向著自己。

    為什麼?

    因為但是還有一批忠心於漢室的臣子,很多百姓也心念著漢室。

    更因為造化弄人,他一路掃滅群雄,本想一統天下,卻在赤壁之戰慘敗,讓孫權劉備有分裂天下之勢,這豈非也是天命天意嗎?

    他豈能甘心呢?加上年歲已高,時日無多,曹操心憂有生之年無法滅孫劉統一天下。

    有生之年無法成就大業,他只能寄望兒子了,所以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他只能像周文王那樣打下基礎,統一大業交給接班人了。

  • 3 # 枕籍阿杜

    人嘛,天時地利人和到了,自己想不成,都不行,我們來看看曹操轉變的過程。 大體三個過程 1在黃巾軍起義的時候,曹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對付黃巾軍,董卓把持朝政的時候,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只敢在背後嚼舌頭,吹吹牛皮,假裝清高,曹操卻一個人冒著巨大風險,去行刺,最後丟官逃跑,重整旗鼓,參加袁紹的關東盟軍,當大部分盟軍都在歌舞昇平的時候,只有曹操和孫堅打的比較猛,竭盡全力要解救漢朝危局,當漢獻帝狼狽的像個乞丐一樣,無路可走的時候,袁紹不要,閒麻煩,袁術想著自己做黃帝更不能要,曹操把漢獻帝接回來,修建皇宮,吃好喝好,此時的曹操是盡守臣節的,當初荀彧給的方案也是迎天下以令不臣,荀彧後來以死明志,那是絕對衷心於大漢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手諷刺曹操的,當時曹操應該沒有那個心 第二過程是曹操南征北討,袁術稱帝討伐袁術,討伐呂布,官渡之戰討伐袁紹,徵劉表,赤壁之戰討東吳,北征烏丸,忙東忙西,應該沒什麼心思考慮篡位,畢竟天下還沒有大定,而此時漢獻帝劉協卻小動作頻頻,隨時隨地都在考慮如何除掉他的這個丞相,我相信任何人站在漢獻帝的角度,也是一樣,這個和忠不忠心沒有關係,此時曹操還是沒有反心,陰謀敗露了,沒有任何責怪,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當皇后,就是為撫平裂痕,為以後曹氏家族留一條路,如果當時有反心曹操已經具備那個實力,沒有必要在搞姻親, 第三個過程,曹操稱魏王,那麼這個時候曹操有反心了嗎,答案是有了,想做周文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表現出來的,因為丞相只是官位,魏王不同了魏王是爵位,並且高祖皇帝有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個曹操是知道的,也就是這個時候荀彧等一批精幹的忠於漢朝的老臣才徹底失望,特別是荀彧,他的那種絕望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一心追隨的明公,當初他們一起立誓匡扶漢室,沒想到曹操卻是這樣的人, 總結曹操和獻帝之間是因為利益衝突,不是簡單的忠不忠心的問題,皇帝的權利就麼多,你曹操這多要一點,獻帝就少一點,比如皇權總值是3,此時曹操和獻帝各佔1.5,如果獻帝除掉曹操就全拿3分,曹操全拿也是3分,曹操的策略是儘可能多爭取點,讓自己更安全點,獻帝的策略是最好除掉他,除不掉也儘可能別讓了,或者少讓點。 那麼後來曹操能夠功成身退嗎 ,答案是否定的,曹操的內外敵人無數,如果放下權利,一定會被清算,漢獻帝即使放過他,朝廷的大臣也絕對不會放過,曹操為什麼要當魏王?因為曹操無所謂,憑他的個人威望,沒有職位也一樣說的算,這點是考慮他兒子,因為丞相是官位不是爵位,不能世襲,魏王是爵位可以世襲,這是在給兒子曹丕在鋪路,因為他心裡有數曹丕靠競爭當到丞相是夠嗆的,或者說風險很大,一旦競爭失敗,很可能會被滅族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天時地利人和,就這麼一點一點,一步一步把他推著走向了他本來不願意走的路。個人意見,非喜勿噴嘿嘿

  • 4 # 看不見的角落

    曹操是一代梟雄,審時度勢、通權達變是他性格中最大的優勢。

    徵西將軍是漢代的中高階武官,作為曹操的出身而言,這一官位已經是他在太平歲月能夠獲得的最高官職了。再往上的大將軍、車騎將軍、大司馬等都被貴族勳戚所壟斷。文官系統中的三公九卿也大多都被世家大族所壟斷。曹操只是一閹宦的螟蛉之後,雖然他的父親在靈帝時期也擔任了太尉一職,但仍然為士林所鄙夷,在正常的條件下他是很難躋身核心層的。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他早年的仕途非常不順利,23歲時甚至因為牽涉到宋奇一案而一度丟官。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最終能夠做到徵西將軍已經是心滿意足了。

    時勢造英雄。隨著黃巾起義,漢室江山搖搖欲墜,各地軍閥紛紛崛起,曹操憑藉自己過人的韜略不斷招兵買馬,慢慢汲取力量,終於在190年陳留起兵,有了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曹操最大的優勢就是發跡的時間早,所以能夠攫取更多的利益。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駕臨許昌,曹操被封為司隸校尉,十一月進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就已經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是,天下大事已經使他欲罷不能,權力的誘惑是可怕的,看到漢室的懦弱,曹操意識到不能還政於天子,他只能一步一步走下去,統一天下之後再做打算。

    權力既是殺伐的三尺劍也是救命的保護傘。身處政局之中,曹操行事果決,剷除異己從不手軟,所以也結下了無數的仇家。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人稍微放鬆權力,就很有可能會立即遭逢不測,霍光的兒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且,江東孫權,西蜀劉備無法被自己徹底清除只能寄託於後人。這樣一來,自己的後人如果不稱帝就很有可能會被內外勢力相互勾結一舉消滅,畢竟君臣綱常有時能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所以,曹操只能讓自己的兒子稱帝,掌握最高權力,從法統上真正實現獨立自主,才可以為日後的統一夯實基礎。

    周文王傳位給周武王距離武王伐紂其實還有一段時期,是繼續作商朝的臣子還是反抗商朝的統治其實還在於武王。已經是燈燭殘年的曹操在最後說的這番話,其實也是將選擇權交到了曹丕手上。如果沒有商紂王討伐東夷,也不會給周武王以機會直搗黃龍。所以,曹操也是希望自己的後人能夠抓住時機,當機立斷,臺子已經由自己搭好,至於怎麼唱這臺戲就要看曹丕的本事了。

    文:經典守望者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菊花的養殖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