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有達迂直得可愛、可敬。“品行文章是從古沒有的”,卻不幸生在了“說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著嘴笑;說起前幾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裡笑;說那個人會做詩賦古文,他就眉毛都會笑”的惡俗地方——其實哪裡又不惡俗呢?杜少卿不也是在天長那本地方不得開心顏,才聽從婁老伯的勸告去了南京?餘氏兄弟不結交本縣的官長,又與新近暴發的方家、彭家非親非友,所以親友們雖不敢輕視,卻也不知敬重;只有表弟虞華軒與他們意氣相投,誠心邀請餘大先生做兒子的業師。虞華軒七八歲上就是個神童(和莊徵君一樣),二十多歲,學問成了,“一切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頭就知道尾,文章也是枚、馬,詩賦也是李、杜”——這些通儒學問八股科考固然用不上,虞華軒自己也並不希罕飛黃騰達。用他對餘大先生的原話來說,“舉人、進士,我和表兄兩家車載斗量,也不是什麼出奇東西。將來小兒在表兄門下,第一要學了表兄的品行,這就受益的多了!”然而他們雖然意氣相投,卻終究拿那些趨炎附勢的親族本家無可奈何。
附: 節孝入祠(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現實,不必以今日的價值標準酷評當時的節孝觀吧)的日子,兩家都有好幾位叔祖母、伯母、叔母入祠,本該合族公備祭酌,同到祠門,公服迎接的,然而餘氏兄弟與虞華軒各去本家傳了一遍,竟無人肯來,倒都去陪祭候送方家老太太入祠,上演了一場鑼響鼓鳴、吹打安位、繡衣朱履、觥籌交錯的熱鬧戲——“高潮”是方六老爺典禮未盡便受不得拘束,寬去紗帽圓領,換了方巾便服,閣上廊沿間溜達著,笑容可掬地與賣花牙婆“指點江山”。氣得餘大先生道:“我們縣裡,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也因學宮裡沒有個好官,若是放在南京虞博士那裡,這樣事如何行的去!”後來餘大先生也做了學官,就以虞博士為楷模,愛護褒揚有德有才的文士——這是後話,此時也只好大家同嘆一口氣,一同到家,吃了酒,各自散了。
對於現實的無奈,餘氏兄弟與虞華軒因其秉性不同,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虞華軒性格灑脫不羈,“又守著幾畝田園,跑不到別處去,因此就激而為怒”,專愛拿那些貪利的田販子、房牙子開涮,藉以開心。虞華軒精心設計,捉弄粗俗、貪鄙、尤其愛吹牛的田販子成老爹的那段故事,是書中最精彩有趣的情節之一,讀來令人捧腹,開心,解氣——然而痛快過後,又總不免有些落寞:想想虞華軒滿腹經綸、大好才華竟無處伸展,只能用來與這些市井無賴、惡俗小人治氣,怎不讓人由心底裡發出一聲悲涼之嘆!或許也是虞華軒的境界還不夠吧,換了杜少卿,大概就不屑於治這份氣,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了,所以他有《詩說》傳世(可惜現實中吳敬梓先生的《詩說》七卷卻都亡佚了)。
與外向、傲世的虞華軒不同,餘氏兄弟是守著祖宗家訓,閉戶讀書,不講那些“隔壁帳的勢利”,以內斂、自重的方式固守著自己的一方世界。兄弟二人一般的清心淡泊,有一日本可有三處酒吃,卻陰差陽錯一處也沒吃成,兄弟倆也不懊惱,兩個人自嘲著,吃了些小菜晚飯,吃了幾杯茶,各自安歇——老兄弟倆處事那麼合拍、自然,作者也只是淡淡地寫來,卻極有回味。當然這是極小的事,書中不惜筆墨重點描寫的,是餘二先生代兄受過替餘大先生擋官司和餘氏兄弟尋地安葬父母靈柩的事蹟。
餘有達迂直得可愛、可敬。“品行文章是從古沒有的”,卻不幸生在了“說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著嘴笑;說起前幾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裡笑;說那個人會做詩賦古文,他就眉毛都會笑”的惡俗地方——其實哪裡又不惡俗呢?杜少卿不也是在天長那本地方不得開心顏,才聽從婁老伯的勸告去了南京?餘氏兄弟不結交本縣的官長,又與新近暴發的方家、彭家非親非友,所以親友們雖不敢輕視,卻也不知敬重;只有表弟虞華軒與他們意氣相投,誠心邀請餘大先生做兒子的業師。虞華軒七八歲上就是個神童(和莊徵君一樣),二十多歲,學問成了,“一切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頭就知道尾,文章也是枚、馬,詩賦也是李、杜”——這些通儒學問八股科考固然用不上,虞華軒自己也並不希罕飛黃騰達。用他對餘大先生的原話來說,“舉人、進士,我和表兄兩家車載斗量,也不是什麼出奇東西。將來小兒在表兄門下,第一要學了表兄的品行,這就受益的多了!”然而他們雖然意氣相投,卻終究拿那些趨炎附勢的親族本家無可奈何。
附: 節孝入祠(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現實,不必以今日的價值標準酷評當時的節孝觀吧)的日子,兩家都有好幾位叔祖母、伯母、叔母入祠,本該合族公備祭酌,同到祠門,公服迎接的,然而餘氏兄弟與虞華軒各去本家傳了一遍,竟無人肯來,倒都去陪祭候送方家老太太入祠,上演了一場鑼響鼓鳴、吹打安位、繡衣朱履、觥籌交錯的熱鬧戲——“高潮”是方六老爺典禮未盡便受不得拘束,寬去紗帽圓領,換了方巾便服,閣上廊沿間溜達著,笑容可掬地與賣花牙婆“指點江山”。氣得餘大先生道:“我們縣裡,禮義廉恥一總都滅絕了!也因學宮裡沒有個好官,若是放在南京虞博士那裡,這樣事如何行的去!”後來餘大先生也做了學官,就以虞博士為楷模,愛護褒揚有德有才的文士——這是後話,此時也只好大家同嘆一口氣,一同到家,吃了酒,各自散了。
對於現實的無奈,餘氏兄弟與虞華軒因其秉性不同,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虞華軒性格灑脫不羈,“又守著幾畝田園,跑不到別處去,因此就激而為怒”,專愛拿那些貪利的田販子、房牙子開涮,藉以開心。虞華軒精心設計,捉弄粗俗、貪鄙、尤其愛吹牛的田販子成老爹的那段故事,是書中最精彩有趣的情節之一,讀來令人捧腹,開心,解氣——然而痛快過後,又總不免有些落寞:想想虞華軒滿腹經綸、大好才華竟無處伸展,只能用來與這些市井無賴、惡俗小人治氣,怎不讓人由心底裡發出一聲悲涼之嘆!或許也是虞華軒的境界還不夠吧,換了杜少卿,大概就不屑於治這份氣,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了,所以他有《詩說》傳世(可惜現實中吳敬梓先生的《詩說》七卷卻都亡佚了)。
與外向、傲世的虞華軒不同,餘氏兄弟是守著祖宗家訓,閉戶讀書,不講那些“隔壁帳的勢利”,以內斂、自重的方式固守著自己的一方世界。兄弟二人一般的清心淡泊,有一日本可有三處酒吃,卻陰差陽錯一處也沒吃成,兄弟倆也不懊惱,兩個人自嘲著,吃了些小菜晚飯,吃了幾杯茶,各自安歇——老兄弟倆處事那麼合拍、自然,作者也只是淡淡地寫來,卻極有回味。當然這是極小的事,書中不惜筆墨重點描寫的,是餘二先生代兄受過替餘大先生擋官司和餘氏兄弟尋地安葬父母靈柩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