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y02225740

    他的變法通俗點就是把本來是權貴的包括民眾的利益變成國家的,然後再實行軍功制把普通民眾的參戰積極性調調起來。這樣子國家就有錢又有人,把全國的經濟都集中起來,放到戰爭中,獲勝機率就會高。但是,不能說是崛起,只是實行一套嚴厲的法制,把本來屬於民眾的利益變成國家的,表面上看是國家崛起了,只能說那套變法適用於戰爭。其實是變相以國家利益的形式從民眾手中獲得資源來支援戰爭,可以說是國富民窮。到了和平時期,這一套並不適用,敵人沒有了,就會垮的很快,因為太嚴了,牛死了都要做牢。

  • 2 # 睡前情詩集

    狹義上是可以這麼說,雖然春秋時期秦國也雄霸一時,但僅憑武力,難以長久。商鞅變法是深徹的變法,真正讓秦國在體制上先進於其餘諸國,當然軍事上也是,很全面。

    再往大點來說,商鞅變法雖然是開始於商鞅與秦孝公時期,取得成功,可是終商鞅一生並沒有完全根除反對勢力,對於一個深徹變法來說,這並不能算完整。秦惠文王時期,消滅了老氏族的反對力量,並且更加堅持商鞅變法,讓變法繼續延續,形成了有幾十年歷史的法制傳統和習慣,這些才是更加可貴的。

    秦君也是在惠文王時期開始稱王,自周王東遷獲得諸侯封爵起,秦國雖然也是分封諸侯國,可一直被蔑稱,和西部戎狄混為一談;東出與列國相王,讓秦國在低位上,再次與大國平起平坐;也真正讓秦國將重心放在大出山東上,擺脫了舊形象。

    所以我認為,秦國的真正崛起是始於秦惠文王對變法的支援。

  • 3 # 一夢憶浮生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六世分別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君主。這六代人建立起來的功業經過秦始皇發揚光大,最終統一了六國。

    商鞅固然重要,可若沒有之前堅實之基礎,沒有後面幾代君王的銳意之力,即便再好的改革也終將淹沒與腐糜之下。

    所以,與其說商鞅變法改變了大秦不如說大秦的幾代強力君主改變了大秦。若沒有君主的改革決心,在商鞅被車裂後怕是大秦就沒落消沉了。若沒有商鞅 ,誰知道會不會出現李鞅王鞅?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求啊!

  • 4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他只有二十一歲,他看到齊國,魏國透過改革,國家都強大起來,於是他也下個招賢令,廣泛籠絡人才。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經過幾次談話,秦孝公終於感到商鞅之才重用了他。商鞅決定推行新法。他首先立木為信,使老百姓相信他。然後把新的法令公佈出來。以此以後秦國軍事開始強大起來,農業發展了。秦孝公也越來越信任他了。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比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建立縣的組織,加強國家權利,遷都咸陽。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十年,使秦國越來越強大起來,中原的諸侯國紛紛來秦國道賀,有的與秦國開始交好! 秦國的崛起的確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強大起來,軍事力量和經濟積累逐漸擴大,是之以後有了強大的力量統一六國。

  • 5 # 蜀南百曉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局是什麼樣子的,大家都知道是戰爭居多的時代,那個時期,戰爭才能收服敵人,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代想要勝利,那麼就是依靠強大的軍隊,冷兵器時代的軍隊是人堆出來的,那麼這些人從哪裡來,百姓中來,百姓要養得起孩子,就算是多生幾個也能養得起,就需要糧食富足,所以一條富國強兵利民的變法推出來是秦國強大的主要原因,但是那個時代有想法的人很多,真正實施的國家卻很少,因為貴族和君主的支援與否決定這些變法能不能實施,所以秦國的崛起應該是始於秦國的君主憂患意識和貴族在富國和自己的利益之間選擇是做出的妥協。

  • 6 # 拾光童集

    毫無疑問秦國的崛起肯定離不開商鞅的變法,在同一時期有許多國家都招賢納士進行變法,而真正透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強大的只有秦國。

    這個不但離不開秦孝公的大力支援,更離不開商鞅的法制強國的思想,這一次變法是自上而下有始有終的,也是最為成功的,這正是因為變法相當的徹底,才能是被人是做蠻荒的秦國強大

  • 7 # 卷舒風雲潤天地

    秦國的崛起確實是在商鞅變法的時期迅速見了成效,但要說秦國崛起始於商鞅變法,有些牽強。秦的祖先是商紂王的馬伕(蜚廉)和衛隊長(惡來),後世子孫也以養馬技術得到周王的賞識,並因此得國(非子)。秦國故地在西,與戎接壤,為了生存,歷代國君都力圖擴張。到了秦穆公一代,求賢不問出身,重用“五羊大夫”百里奚,連帶得到了蹇叔以及這二人的兒子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秦軍三帥)的輔佐,經過互有勝敗的幾次大戰,漸漸能與中原大諸侯國晉相抗衡,不再是西垂小國了,並且用盡手段、武力拿下了西戎之地,從這裡開始,秦才有了足夠的實力,逐漸成了強國,之後的發展壯大也是在之後歷代國君努力下完成的,而且無一是昏君。秦孝公能用商鞅變法,也是因為之前的國君為秦國積蓄下了足夠的變法資本才能成事。

    依我看,穆公圖強、商鞅變法都不是是秦崛起的開始,而是崛起過程中的里程碑,是量變積累到一定時期的質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積累還在繼續,秦惠文王殺商鞅,但繼續商鞅之法;秦武王只在位三年,卻不斷征伐擴土;秦昭襄王時,長平之戰後,秦已是戰國第一強國;秦孝文王在位極短,但在做太子時期也是不斷帶兵出征的;秦莊襄王和呂不韋的故事世人皆知,但嬴子楚也不是無能之輩,雖只在位三年,秦依然擴張不斷;繼任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稱秦始皇。

    要說秦的崛起從哪裡開始,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是秦國一系國君世代的願望和努力方向,從不足五十里的封地到併吞天下,這一直向上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韌勁才是秦國崛起的根本和開始。

  • 8 # 昨夜夢迴

    中國封建皇朝,歷來有三個必爭之地,分別是關中、巴蜀、漢中。這三個地方有天底下的一等良田、有險要關隘、還有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男人!

    老嬴家當年憑藉護送周平王東遷的功勞,得以封地關中,窺探中原。

    有道是吃著鍋裡的看著碗裡的,老嬴家的子子孫孫,尤其是羋月的老公秦惠王嬴駟,忒眼饞岳父家的漢中和算是隔壁的巴蜀。

    但羋月的孃家楚國,野心頗大,對其他兩個盛產糧食和男人的地盤也虎視眈眈。

    於是倒黴的巴蜀成了秦楚眼中活著的叫花雞,時不時把鼻子拱過去聞一下味道。無奈愛晃盪的李白都抱怨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更別提還有劍門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秦楚大軍數次偷雞不成蝕把米!

    不過,分化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的。

    巴蜀其實主要由三個古老的王國組成:苴國、巴國、蜀國。巴國蜀國各自也有不少的小弟。因此,實際上巴蜀地區,絕非鐵板一塊,經常互相掰手腕。

    苴國巴國在上,蜀國在下。

    根據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這個推論來分析戰鬥力,很顯然在上面的苴(J)巴(B)兩國,不是蜀國的對手,甘拜下風。

    沒辦法,苴巴只能去找外援。

    苴巴的外援標準只有一個,整一次就走,霸佔不給的要不得。他們坐在一起,理性的分析了一下形勢:

    鄰居楚國那個餓漢,賊危險,夜晚都想翻牆進來,現在要是把牆壁拆了,還不把床搬過來啊?

    而老嬴家,儘管這姓氏很猥瑣,聽說最近生了個孩子還取名嬴蕩,但畢竟只有一條地道跟自家連著,好打發!

    就這樣,苴巴帶著嫁妝……不!聘禮……不!禮物,去找老嬴家借精壯漢子去了。

    老嬴家的嬴駟一聽這要求,唉呀媽呀,趕緊讓兄弟們去爽一爽啊。馬上命令張儀、司馬錯等人,率領精兵強將,安全無痛苦走過劍門天險。

    到了巴蜀,秦軍先好整以暇的欺負蜀國,等苴巴準備送客時,秦軍耍起了流氓,口風一換,硬說巴蜀是他的金屋藏嬌之所。

    公元前315年,苴巴喪失主動權,跟蜀國躲在一個屋子,瑟瑟發抖!

    老嬴家仍不滿足,公元前312年,得償所願,一舉拿下楚國的漢中。

    自此,天下盛產兇悍男人的三個地盤,盡數被老嬴家收入囊中,這奠定了秦始皇武力統一六國的武力基礎。

    沒有男人,秦始皇拿什麼去打?

  • 9 # 中國古代歷史通俗說

    秦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及其艱辛。有個詞形容楚國先祖創業的詞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秦人先祖的創業艱辛歷程與楚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秦人的先祖是伯益,博弈是顓頊的後代。(黃帝的妻子嫘祖生二子,長子玄囂,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玄囂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帝嚳,揮公,大業之父。顓頊生了一個女兒叫女修。大業之父娶了女修,生下伯益。看到這裡是不是頭大?沒事的人物關係好好捋捋。)。伯益也是遠古部落首領之一,舜帝賜其姓為“嬴”。嬴姓的出處是這樣的。伯益很有賢名,是大禹治水時的助手。大禹治水有功,伯益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的表彰。《史記》記載舜“刺玄圭”。大禹對舜說:“治水也有伯益的功勞,應該也賞賜伯益。於是舜也對伯益進行了賞賜,並且賜姓“贏”。大禹很欣賞伯益,就把伯益選為自己的繼承人,準備傳位給他。誰知道大禹死後,大禹的兒子為了爭奪統治者的地位,將伯益殺死,把伯益的後人驅趕到憋的地方。嬴姓族人在夏朝統治的時候,一直是被打壓的物件。所以這個時候的嬴姓族人沒有太顯赫的人出現。作為黃帝的後代,嬴姓族人可以說是身份高貴,但是能落到這個下場,也確實悲慘。歷史記載,“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也就是說伯益的後人,有一部分人已經遷徙到了夷狄人居住的地方,和野蠻的族人生活在一起。那麼遠離中原之地肯定是受到了打壓,或是受到了迫害。等到商湯討伐夏桀,伯益的後人費昌歸順商湯,在鳴橋這個地方打敗夏桀,才算是有了出頭之日,也算是給祖先出了一口惡氣。此後嬴姓族人開始顯赫,也有被商王封為諸侯的。

    商朝時期嬴姓家族出了兩位勇士,飛廉和惡來。惡來是蜚廉的兒子(又是書中把蜚廉寫作飛廉。)蜚廉善於奔走,惡來是有名的勇士和大力士,傳說曾經手裂虎兕。兩個人都是商紂王的重臣,後來周武王伐紂,周王殺死了惡來,可是還不解氣,親自用弓箭射惡來的嘴來發洩心內的怨恨。而蜚廉此時正在外地為紂王作戰,等蜚廉凱旋歸來。才知道紂王已經死了。於是就在霍太山的地方築起祭壇,向紂王彙報結果。蜚廉在祭祀的紂王的時候得到了一副石棺,石棺上刻了一行字,說:天帝命令不參與紂王的災亂,賜給你石棺,用來光耀你的族人。蜚廉看見國滅君亡,遂自殺。死後被埋葬在霍太山這個地方。蜚廉因為善於奔走,被後世尊為風神。蜚廉死後嬴姓再次衰敗,嬴姓後人遷徙他處,來到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市一帶的地方。

    贏人的祖先善於馬也善於駕車,舜曾經命令伯益飼養牲畜,結果伯益把牲口養得又肥又美,收到舜的獎勵。費昌曾經給商湯作過御手,也就是車伕,給他駕著戰車去征討夏桀。嬴姓的族人西遷之後也飼養馬匹牲畜。到了周孝王的時候,周孝王聽說非子善於養馬,就把非子召到宮中給予賞賜,讓非子替他養馬,非子養的馬周孝王很滿意,就封了一小塊地給他來做周王的附庸小國。非子在當時的地位跟奴隸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還能依靠自己養馬的技術而受到如此恩賜,可見養馬的技術確實非一般人能比。從這以後嬴姓族人有了自己的小國家,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好歹有了一塊自己的立身之地,嬴姓族人開始逐漸進入周王朝的核心地帶!

    非子立國,那為什麼會稱為“秦”呢?周孝王也沒有給這塊地起名,秦是嬴姓人自稱。其是這樣的“秦”在當時是一種牧草,是馬喜歡吃的植物,其形狀大概類似於狗尾草,有的地方把它叫做草谷。這種牧草在今天的西北地區仍有種植。贏人以“秦”為國號也有不忘本的意義在裡面。附庸國的地位遠低於諸侯國,但是誰也沒有會想到幾百年之後這個小小的附庸國一躍而起,居然能向周王質問九鼎,也能成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帝國。

    秦的實力進一步擴大是在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這個時候是秦襄王主政,他派軍隊護送軸網有功,所以周王在岐山一帶的封地也給了秦國。秦國的實力進一步擴大,在諸侯中也逐漸得到認可。在早些時候,秦國的統治者不是稱為王的,而是稱為伯,這是一個比王低了好多的爵位。這個時候的周天子雖然勢微,可依然有冊封諸侯的權利。秦國正式成為可以和中原諸國相提並論的諸侯國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後來秦穆公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奠定了其成為春秋大國的基礎。

    強大起來以後的秦國不能匹敵中原諸國,這個時候的齊國,楚國實力都很強。比如直到戰國初年,魏國連年進攻秦國,並且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而早期的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也是互相攻伐不斷,護佑勝負。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就是那個時候的事。

    而讓秦國真正成為強國的還是商鞅變法。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當時秦國地廣人希,三晉人多地少,民眾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議秦孝公對外來移民採取優惠政策,將三晉民眾招來秦國,以便開墾荒地。(百科)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就是徹底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這部機器高效運作,終於在後來碾壓各國,為統一東方諸國做好了最後的準備。也開創了大一統的中國。

  • 10 # 墨子的遠行

    秦穆公重用客卿由於、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才治理國家,滅掉西方戎人建立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里,遂稱霸西戎,是春秋時期五霸之一。自穆公後秦國內部動盪,君位更迭頻繁,外部被晉國扼住東出之路,導致秦國國力不斷被削弱。秦獻公繼位,在國內進行改革廢除人殉、遷都、編制戶籍等,對外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阻止了秦國的頹勢,但是沒有完成復興秦國的歷史使命。獻公去世孝公繼位後,迫切的希望改變秦國國力衰微的現狀,並從強大的魏國手中收復河西之地。然而扭轉乾坤談何容易,必須要一位變法強臣才有可能實現,秦孝公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

    1.孝公時期,秦國面臨的外部局勢。

    (1)三家分晉,韓、趙、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田氏代齊,正式進入戰國時代。在魏文侯支援下,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樂羊伐滅中山國;並重用吳起、、翟璜、西門豹等賢才,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早的霸主。文侯去世後,魏國經武侯傳至魏惠王。惠王雖然沒有父祖賢明,此時魏國依然是強國。

    (2)齊威王誅殺無能、貪腐的阿城大夫,並同時誅殺了讚譽阿城大夫的朝廷官員,重獎了政績優異的即墨大夫,透過整頓吏治的方式,實現齊國部分變革。廣開言路納諫,重用鄒忌、田忌、孫臏等賢才,齊國國力極大增強。

    (3)申不害在韓昭侯支援下,在南韓進行變法,採取廢除貴族特權、整頓吏治等政治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加緊訓練新軍,南韓成為戰國小霸。

    2.在秦孝公的堅定支援下,商鞅在秦國進行全面變法。

    商鞅在秦國朝堂上,與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進行辯論,駁斥了法古、循禮等復古的主張;並以徙木立信的方式,取信於民為變法做輿論準備。在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頒佈法令宣佈變法。

    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軍功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農耕抑制商業發展、什伍連坐法等。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統一度量衡、父子兄弟禁止同住一室、焚燬詩書典籍等。商鞅變法以魏國李悝變法和《法經》為藍本更加深徹,採用鐵血手段,殘酷鎮壓反對勢力、違法者,採用戰時變法的方式,使秦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經過兩次變法秦國綜合國力強大,主動發起收復河西之戰。公元前354年,趁魏國主力進攻邯鄲之機,秦軍攻佔少梁。公元前353年,魏軍攻破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齊軍擊敗。公元前352年,趁魏國國內空虛,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進攻安邑,公元前351年,商鞅率秦軍佔領固陽。

    商鞅變法在經濟上獎勵農耕打擊,對商人徵收重稅並限制經營範圍,在政治上實行縣制、廢除貴族特權、一斷於法,在軍事上實現軍功爵制,激勵民眾勇於公戰,在社會生活上,實行小家庭制,強令父子兄弟分家。商鞅變法深刻的改變了,秦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使秦國不再是山東六國眼中的,西戎落後之國,鄰近的魏國再也不敢隨意侵佔秦國國土。

    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商鞅,但並未廢除商君之法,而是堅定的繼續實行。張儀被任命為秦相,以連橫破合縱,幫助秦惠文王擊破六國之間的各種結盟,使得秦國得以蠶食別國領土,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秦國國力強大的基礎上,畏懼秦國,這樣堅實的基礎來自於商鞅變法,讓秦國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

    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秦君的努力,經秦武王(在位4年)傳至秦昭王之手時,秦國無比強大,長平之戰趙國被徹底擊垮,齊國被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重創,從此無力進攻別國,楚國被秦國多次打得慘敗。秦昭王去世30年後,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眉鳥愛捉尾巴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