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時代的皇帝過年都不同的,
在清朝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只是透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瀋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們,也在這時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遙拜。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往往這個時候,身份最為低微的人獲得的賞賜最多。
飲食、遺物都不扔
皇帝過年時的飲食,往往比平時更加奢侈。為了遏止皇家飲食方面的巨大的資源浪費,皇帝會採取新年祝福的形式將這些美食賞賜給臣子。由於這種方式深得人心,不僅在過年,就是平時,皇帝也經常使用。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日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國宴、家宴互相請
皇帝的年宴分國宴及家宴兩種,國宴是宴請大臣以及周邊地區的君王,而家宴是作為八旗旗主之一的皇帝,宴請其他7位旗主,同時,皇帝也會接受其他王公大臣及旗主的宴請。
而“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面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冰嬉成最好看節目
皇帝過年時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節目,非冰嬉莫屬。每年的正月,在西苑三海(今天的北京故宮景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屆時,白天會有八旗兵士的冰嬉表演。它不僅是觀賞性的節目,更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
清朝時,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過年期間不僅僅看看戲這麼簡單,他們還有其他的消遣。
皇帝平時不回家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園明園”等園林裡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瀋陽故宮。
對聯掛著看
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只是透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排場的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瀋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曰“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
國宴家宴互相請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曰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按資料記載,清宮中的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的二十日左右方告結束。
皇帝在春節前先要舉行一個封寶儀式,即將皇帝的二十五寶印璽封存起來。先由欽天監預擇吉日,屆時,由一名內閣學士一員率典籍在乾清門左設黃案,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恭啟寶匣,將印璽捧至黃案上,學土率人洗拭完畢後,交泰殿首領將印空恭貯於匣中。至吉時,皇帝至交泰殿拈香行禮,儀式完成後各寶入匣收藏。宮裡封寶後,各官署衙門也照例封印,並開始過春節。
皇帝在十二月還要書“福”字賜於王公大臣。這個習俗始於康熙皇帝,乾隆二年(1737)成為定製。皇帝在重華宮開筆書寫福字。第一張福字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其餘的字幅便依次張貼在各處宮室、苑圍,並分賜皇子、宗藩大臣和宮禁侍衛。書寫福字字幅,一般以絹為主,敷以丹砂,繪具金雲龍。皇帝親自臨案執筆,受賜的臣僚跪伏案前,仰瞻天子御書,恭敬地叩首謝恩。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代皇帝在除夕這一天還要鄭重封筆,封筆儀式隆重肅穆,手執名香致敬。乾隆皇帝在平定兩金川的除夕下午4時,一封特急的軍營奏報送達宮中,乾隆帝已經鄭重地行完了封筆儀式,不宜再用硃筆批覆,於是權且口授近臣,繕旨頒發。
皇帝過年吃餃子也是清宮中極其重要的習俗。一方面是應“歲更交子”之典,另一方面也表示不忘祖宗。因為清入關前,滿洲人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北方,過年前包好許多餃子貯存在大缸裡冷凍,自除夕夜開始吃餃子,連續十幾天不間斷,表示吃隔年飯,連年有餘的意思。因此,清代宮廷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吃的儀式隆重、繁縟。
水餃在清宮中稱為煮餑餑,煮餑餑中有包有金銀錁。皇帝御膳中的餑餑,碗上面的一二個便是金銀錁餑餑,皇帝自然會吃到,以此為喜,表示吉利。除夕之夜,皇帝在宮內要進行許多贍拜活動,清宮規定,春節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遠近,判斷皇帝行蹤,掌握煮餃子的時間,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煮好出鍋,即刻端上膳桌,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春節日,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一年平安、素淨。用膳的桌子、餐具也極為講究,據嘉慶四年檔案載,春節日皇帝吃餃子時用黑漆描金葫蘆圖案的“大吉寶案”桌,用象牙包金筷子。皇帝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1副,內建“三羊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索餡餃子6個,另1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1枚。首領太監將餃子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後跪下道:“請萬歲爺用煮餑餑。”皇帝用畢,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姜1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正月初一日,這一天是歲之首,月之首,時之首。皇帝十分看重這一天,要以最隆重、最熱烈的大朝會方式進行慶祝和紀念。一大早皇帝到祭祖所在地的堂子行禮,然後再肅穆威嚴地出席大朝會。如順治元年正月初一,“清廷在盛京(今瀋陽)。清順治帝福臨至堂子行禮,返宮上殿受賀,……北韓國王李倧遣使致書祝賀元旦”(清史編年第一卷)。外廷的春節大朝會結束後,身著盛裝的皇帝還要回到後官,接受皇后所率領的嬪妃以及皇子、皇孫的行禮。
雍正時期,雍正帝始創春節明窗開筆大典:春節子夜,在皇帝寢殿的養心殿,開筆濡染翰墨,先用硃筆書字再用墨筆,寫吉祥賀語,祈求一歲政通人和,風調雨順。乾隆皇帝每年春節,例行抄寫《心經》一冊。春節達一天,皇帝、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還要一同吃祭神肉,又叫跳神肉。祭神肉中以闢肉為吉,皇帝用御刀切割肉骨,然後自奉。
過了正月初三,元旦的慶祝活動告一段落。正月初五日前後,皇帝及宮眷遷往圓明園過元宵節。自正月十三日起,上元節慶祝活動拉開帳幕。屆時,宮中及圓明園擺放各式花燈,表演的節目有舞龍燈、演馬戲、觀煙火和看戲,其中以十五日最為熱鬧。
元宵節期間除觀煙火、看戲外.乾隆年間還在圓明園的同樂園開設買賣,模仿民間集市貿易。其中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及至攜小筐賣瓜者,一應俱有。開店者由內監充任,所賣物品均事前由崇文門監督,於外城各肆中採擇貨物交內務府,言明價格為其代賣,將來
賣出的付款,剩餘的退貨。開市後,先准許王公大臣前往購買;至傍晚外臣退出,內宮女眷方進園買貨。皇帝進街後,每過店門,跑堂的喚茶,店小二報賬,掌櫃的核算,眾音雜沓,紛紛並起。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整個慶祝活動的“壓軸戲”。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長殿樓下,後紀們在樓上,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外國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賜大家茶點。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鞦韆,還有滿、蒙北韓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後放煙花炮竹。筵九之後,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
到正月二十日左右,皇帝要舉行御寶開封儀式。在這之前,先由欽天監預擇言日。屆日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等設供案於殿中,行三跪九叩首禮,應吉時開封,陳寶於案,奏請皇帝拈香行禮。禮畢,捧寶貯匣內。皇帝舉行完御寶開封后,各地官署也都開印,並開始新一年的政事。
康熙 每年的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歷史源遠流長,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麼?有何特別的講究嗎?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裡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簷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鐘、玉磬等樂器。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佈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製“品級山”所標註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心殿裡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製,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金甌永固杯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筆,蘸著硃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歷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除此之外,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也會放鞭炮、貼對聯,不過,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裡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冷盤、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 年夜飯備辦的烹飪原料主要是滿族傳統食物。如在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有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數額,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65斤,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7只,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只,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麵5斤4兩、白糖6兩。這些物料大多是“關東”所產,反映出滿族的固有食俗。 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裡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麵食。各種膳點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間的距離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謂“鮑螺”並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鮑魚、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偶爾吃魚,也只吃松花江進貢來的銀魚、鱘鰉魚。這裡的鮑螺,是一種海產品晾乾後磨成粉做成的點心。 大菜之外有果鍾八品,及******、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麵點心等小吃分東西排列,其中“敖爾布哈”係一種滿族油炸的麵食,還有四品南北小菜。皇宮中的規矩,各個嬪妃都有自己的飲食標準,平時單獨開伙。但是年夜飯,妃嬪們也有幸來陪皇上吃飯。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還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熱菜點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為瓷碗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隨著鼓樂聲,皇帝和妃嬪入座。太監們先給乾隆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對盒”即兩盒合一,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皇上的對盒是兩副,左一盒為燕窩紅白鴨子腰燙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為燕窩鴨腰湯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接著,太監們給嬪妃們送湯,雖然也用對盒,但數量減半,每人一副,內裝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而且也有規矩,按照等級送完一個,再送第二個。 湯品用過後,奏樂停止,開始轉宴。所謂轉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品、陳設(花瓶、筷子、果盒除外),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意為全家共同享用。轉宴之後,擺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東樂聲中進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進酒。酒後進果茶,接著后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家宴始告結束。 年夜飯結束後,皇上下令把自己吃過的飯甚至連盤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塊兒都賞給親近的大臣和親王、郡王們。大家一起觀看“慶隆舞”,“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面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家宴環境雖然也表現出封建禮儀制度,但總體上表現得較為隨便。康熙帝曾於乾清宮行宴作詩,描述了皇帝與后妃們一起,在佳節之時歡聚一堂、喜慶節日的情景,並寫出宴飲時氣氛和諧、情緒熱烈的心情。詩中寫道:“今夕丹帷宴,聯翩集懿親。傳柑宜令節,行葦樂芳春。香泛紅螺重,光搖絛蠟新。不須歌湛露,明月足留人。”百姓在過年的時候,講究團圓和祝福,皇帝家過新年,也有一套禮數。皇家的禮數雖然排場,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
各個時代的皇帝過年都不同的,
在清朝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只是透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瀋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們,也在這時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遙拜。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往往這個時候,身份最為低微的人獲得的賞賜最多。
飲食、遺物都不扔
皇帝過年時的飲食,往往比平時更加奢侈。為了遏止皇家飲食方面的巨大的資源浪費,皇帝會採取新年祝福的形式將這些美食賞賜給臣子。由於這種方式深得人心,不僅在過年,就是平時,皇帝也經常使用。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日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國宴、家宴互相請
皇帝的年宴分國宴及家宴兩種,國宴是宴請大臣以及周邊地區的君王,而家宴是作為八旗旗主之一的皇帝,宴請其他7位旗主,同時,皇帝也會接受其他王公大臣及旗主的宴請。
而“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面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冰嬉成最好看節目
皇帝過年時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節目,非冰嬉莫屬。每年的正月,在西苑三海(今天的北京故宮景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屆時,白天會有八旗兵士的冰嬉表演。它不僅是觀賞性的節目,更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
清朝時,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過年期間不僅僅看看戲這麼簡單,他們還有其他的消遣。
皇帝平時不回家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園明園”等園林裡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瀋陽故宮。
對聯掛著看
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只是透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排場的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瀋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曰“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
國宴家宴互相請
皇帝的年宴分國宴及家宴兩種,國宴是宴請大臣以及周邊地區的君王,而家宴是作為八旗旗主之一的皇帝,宴請其他7位旗主,同時,皇帝也會接受其他王公大臣及旗主的宴請。
而“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面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飲食、遺物都不扔
皇帝過年時的飲食,往往比平時更加奢侈。為了遏止皇家飲食方面的巨大的資源浪費,皇帝會採取新年祝福的形式將這些美食賞賜給臣子。由於這種方式深得人心,不僅在過年,就是平時,皇帝也經常使用。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曰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冰嬉成最好看節目
皇帝過年時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節目,非冰嬉莫屬。每年的正月,在西苑三海(今天的北京故宮景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屆時,白天會有八旗兵士的冰嬉表演。它不僅是觀賞性的節目,更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
按資料記載,清宮中的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的二十日左右方告結束。
皇帝在春節前先要舉行一個封寶儀式,即將皇帝的二十五寶印璽封存起來。先由欽天監預擇吉日,屆時,由一名內閣學士一員率典籍在乾清門左設黃案,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恭啟寶匣,將印璽捧至黃案上,學土率人洗拭完畢後,交泰殿首領將印空恭貯於匣中。至吉時,皇帝至交泰殿拈香行禮,儀式完成後各寶入匣收藏。宮裡封寶後,各官署衙門也照例封印,並開始過春節。
皇帝在十二月還要書“福”字賜於王公大臣。這個習俗始於康熙皇帝,乾隆二年(1737)成為定製。皇帝在重華宮開筆書寫福字。第一張福字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其餘的字幅便依次張貼在各處宮室、苑圍,並分賜皇子、宗藩大臣和宮禁侍衛。書寫福字字幅,一般以絹為主,敷以丹砂,繪具金雲龍。皇帝親自臨案執筆,受賜的臣僚跪伏案前,仰瞻天子御書,恭敬地叩首謝恩。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代皇帝在除夕這一天還要鄭重封筆,封筆儀式隆重肅穆,手執名香致敬。乾隆皇帝在平定兩金川的除夕下午4時,一封特急的軍營奏報送達宮中,乾隆帝已經鄭重地行完了封筆儀式,不宜再用硃筆批覆,於是權且口授近臣,繕旨頒發。
皇帝過年吃餃子也是清宮中極其重要的習俗。一方面是應“歲更交子”之典,另一方面也表示不忘祖宗。因為清入關前,滿洲人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北方,過年前包好許多餃子貯存在大缸裡冷凍,自除夕夜開始吃餃子,連續十幾天不間斷,表示吃隔年飯,連年有餘的意思。因此,清代宮廷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吃的儀式隆重、繁縟。
水餃在清宮中稱為煮餑餑,煮餑餑中有包有金銀錁。皇帝御膳中的餑餑,碗上面的一二個便是金銀錁餑餑,皇帝自然會吃到,以此為喜,表示吉利。除夕之夜,皇帝在宮內要進行許多贍拜活動,清宮規定,春節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遠近,判斷皇帝行蹤,掌握煮餃子的時間,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煮好出鍋,即刻端上膳桌,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春節日,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一年平安、素淨。用膳的桌子、餐具也極為講究,據嘉慶四年檔案載,春節日皇帝吃餃子時用黑漆描金葫蘆圖案的“大吉寶案”桌,用象牙包金筷子。皇帝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1副,內建“三羊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索餡餃子6個,另1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1枚。首領太監將餃子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後跪下道:“請萬歲爺用煮餑餑。”皇帝用畢,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姜1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正月初一日,這一天是歲之首,月之首,時之首。皇帝十分看重這一天,要以最隆重、最熱烈的大朝會方式進行慶祝和紀念。一大早皇帝到祭祖所在地的堂子行禮,然後再肅穆威嚴地出席大朝會。如順治元年正月初一,“清廷在盛京(今瀋陽)。清順治帝福臨至堂子行禮,返宮上殿受賀,……北韓國王李倧遣使致書祝賀元旦”(清史編年第一卷)。外廷的春節大朝會結束後,身著盛裝的皇帝還要回到後官,接受皇后所率領的嬪妃以及皇子、皇孫的行禮。
雍正時期,雍正帝始創春節明窗開筆大典:春節子夜,在皇帝寢殿的養心殿,開筆濡染翰墨,先用硃筆書字再用墨筆,寫吉祥賀語,祈求一歲政通人和,風調雨順。乾隆皇帝每年春節,例行抄寫《心經》一冊。春節達一天,皇帝、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還要一同吃祭神肉,又叫跳神肉。祭神肉中以闢肉為吉,皇帝用御刀切割肉骨,然後自奉。
過了正月初三,元旦的慶祝活動告一段落。正月初五日前後,皇帝及宮眷遷往圓明園過元宵節。自正月十三日起,上元節慶祝活動拉開帳幕。屆時,宮中及圓明園擺放各式花燈,表演的節目有舞龍燈、演馬戲、觀煙火和看戲,其中以十五日最為熱鬧。
元宵節期間除觀煙火、看戲外.乾隆年間還在圓明園的同樂園開設買賣,模仿民間集市貿易。其中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及至攜小筐賣瓜者,一應俱有。開店者由內監充任,所賣物品均事前由崇文門監督,於外城各肆中採擇貨物交內務府,言明價格為其代賣,將來
賣出的付款,剩餘的退貨。開市後,先准許王公大臣前往購買;至傍晚外臣退出,內宮女眷方進園買貨。皇帝進街後,每過店門,跑堂的喚茶,店小二報賬,掌櫃的核算,眾音雜沓,紛紛並起。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整個慶祝活動的“壓軸戲”。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長殿樓下,後紀們在樓上,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外國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賜大家茶點。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鞦韆,還有滿、蒙北韓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後放煙花炮竹。筵九之後,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
到正月二十日左右,皇帝要舉行御寶開封儀式。在這之前,先由欽天監預擇言日。屆日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等設供案於殿中,行三跪九叩首禮,應吉時開封,陳寶於案,奏請皇帝拈香行禮。禮畢,捧寶貯匣內。皇帝舉行完御寶開封后,各地官署也都開印,並開始新一年的政事。
康熙 每年的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歷史源遠流長,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麼?有何特別的講究嗎?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裡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簷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鐘、玉磬等樂器。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佈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製“品級山”所標註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心殿裡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製,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金甌永固杯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筆,蘸著硃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歷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除此之外,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也會放鞭炮、貼對聯,不過,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貼上。這樣不僅用起來乾淨,而且如果儲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裡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冷盤、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 年夜飯備辦的烹飪原料主要是滿族傳統食物。如在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有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數額,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65斤,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7只,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只,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麵5斤4兩、白糖6兩。這些物料大多是“關東”所產,反映出滿族的固有食俗。 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裡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麵食。各種膳點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間的距離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謂“鮑螺”並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鮑魚、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偶爾吃魚,也只吃松花江進貢來的銀魚、鱘鰉魚。這裡的鮑螺,是一種海產品晾乾後磨成粉做成的點心。 大菜之外有果鍾八品,及******、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麵點心等小吃分東西排列,其中“敖爾布哈”係一種滿族油炸的麵食,還有四品南北小菜。皇宮中的規矩,各個嬪妃都有自己的飲食標準,平時單獨開伙。但是年夜飯,妃嬪們也有幸來陪皇上吃飯。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還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熱菜點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為瓷碗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隨著鼓樂聲,皇帝和妃嬪入座。太監們先給乾隆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對盒”即兩盒合一,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皇上的對盒是兩副,左一盒為燕窩紅白鴨子腰燙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為燕窩鴨腰湯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接著,太監們給嬪妃們送湯,雖然也用對盒,但數量減半,每人一副,內裝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而且也有規矩,按照等級送完一個,再送第二個。 湯品用過後,奏樂停止,開始轉宴。所謂轉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品、陳設(花瓶、筷子、果盒除外),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意為全家共同享用。轉宴之後,擺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東樂聲中進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進酒。酒後進果茶,接著后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家宴始告結束。 年夜飯結束後,皇上下令把自己吃過的飯甚至連盤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塊兒都賞給親近的大臣和親王、郡王們。大家一起觀看“慶隆舞”,“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面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家宴環境雖然也表現出封建禮儀制度,但總體上表現得較為隨便。康熙帝曾於乾清宮行宴作詩,描述了皇帝與后妃們一起,在佳節之時歡聚一堂、喜慶節日的情景,並寫出宴飲時氣氛和諧、情緒熱烈的心情。詩中寫道:“今夕丹帷宴,聯翩集懿親。傳柑宜令節,行葦樂芳春。香泛紅螺重,光搖絛蠟新。不須歌湛露,明月足留人。”百姓在過年的時候,講究團圓和祝福,皇帝家過新年,也有一套禮數。皇家的禮數雖然排場,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