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靈魂聲控師私愛

    人如果只是以好壞定義的話,太片面,有些淺顯!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面性的,我們所認為的好壞,也是在我們認識和三觀基礎上所建立的!所以,如果你只以好人定義的話,你就做你認為對的事情,對你有益的或不損你利益的,都是好的!

  • 2 # 雨中漫步242857

    仁者愛人,心懷善念,仁慈悲憫 ,不諷刺挖苦傷害他人,遵守規矩道德,與人為善,樂於助人,遵紀守法等等。

    可若是都這樣,則就都成了平庸的普通人了。

    慈不掌兵,仁不經商,善不為官。世界需要百花齊放,善惡並存,有些善惡是基因裡帶來的,無法感化,難以改變。所以,是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矛盾,能化解則化解,不能化解的就得接受。對於不善之人,則能遠離他最好 ,不巴結不親近 ,不招惹,因為他們不知什麼時候會背後捅你一刀.。

  • 3 # 知足常樂4616711913571

    諸惡莫作,守住以善為底線。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奉公守法。尊老愛幼,團結友愛,鄰里相幫愛黨,愛國,愛人民,擁護黨中央的一切決策。這就是好人。

  • 4 # 第一心理

    謝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好人”的定義是什麼?有的人認為,好人指的是能夠換位思考、樂意幫助他人的人,他們會因為做好事而感到愉悅,具有較高的社會道德水平。有的人則認為,好人是不善於拒絕他人的人,即使自己不樂意去做,依舊會念及人情幫助身邊的人。

    然而,做好事、當好人雖然能夠給人帶來快樂,但畢竟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總是在為他人服務,必定會打亂自己原本的生活節奏,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好人”都屬於後者。那麼,如何做一個好人呢?

    心理學上認為,“做好人”的本質是人類“利他行為”的體現,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其基本活動離不開小群體,因此,做一個好人能夠讓周圍的人覺得自己是好相處的,從而可以收穫更多的友誼與社會支援。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做好人”是人的本能傾向,能夠為個體帶來更好的人際關係,使得其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的支援,有利於個體的生存。

    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仍然保留著群居動物的這種行為傾向,希望透過做好人、做好事來獲得更多人際支援,因此會樂意做出“利他行為”。

    不過,這種“利他行為”也是有限度的,一味的去幫助他人,很可能會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做一個好人的前提是不違背自己的意願。

    對於有的人而言,他們總是樂意為他人效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是,久而久之,他們會被這種熱心和善良所綁架,讓個體在不願意助人的情況下,也不得不堅持一貫的風格,繼續做所謂的“老好人”。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或者身邊的人貼上標籤,並且,我們往往很難改變自己身上的標籤。具體來說,當你為自己貼上“好人”標籤之後,你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你會不假思索的答應對方的請求,習慣性地繼續做好人,以迎合自己的標籤。

    另一方面,當週圍的人都習慣接受你的好後,會從最先的感激變成理所當然,對你的好無動於衷,這便是“習慣化”現象的體現,因為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會傾向於概括化的判斷某樣東西。

    因此,當你總是樂意答應他人的請求,就會給別人留下一個”老好人“的印象,日後,對方就會用“好人”這個標籤去衡量你。

    如果有一天,你因為一些客觀因素沒有答應對方的請求,那麼,他很可能認為你違背了原則,不願意幫助他,反而會感到很生氣。因此,一味的幫助他人不一定能提高人際關係,還可能適得其反。

    總體來說,心理學家認為,人不應該一味的做一個人普遍意義下的好人,雖然做好事值得提倡,但也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意願,自己的需求永遠要放在第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佩拉超過姚明的成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