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ir1001
-
2 # 烏衣巷裡
康熙皇帝簡介:愛新覺羅·玄燁,出生於紫禁城,順治帝第三個兒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尊稱為“千古一帝”,8歲登基,16歲除權臣鰲拜收回手中的權力。
康熙皇帝真的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康乾盛世”被傳為千古美談,談到康熙皇帝的功與過應該是以功為主的,畢竟人到晚年的時候多數頭腦不清晰,容易被外物所左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叱吒一生的唐太宗到了晚年開始驕奢淫逸,開始沉迷酒色,甚至開始尋求長生不老,再比如漢武帝劉徹,文韜武略,無一不精到了晚年昏聵暴政。還相信巫蠱之術。類似的還有秦始皇,乾隆由此可見,康熙在晚年變得昏庸也是不足為奇的,那麼為什麼他會變的昏庸呢?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
3 # 明離子
況且,早年康熙年輕時的政績確實可圈可點,但晚年的昏聵,讓他的皇帝生涯存在很大的缺陷,對於整個清朝的延續而言,我認為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做的比他更出色。
首先,對待繼承人的問題上,開始弄了個嫡長子繼承製,結果又兩次廢掉太子,最終讓其他的兒子也躍躍欲試,釀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各位阿哥之間山頭林立,黨爭不斷,極大的消耗了清朝國力,這個始作俑者,就是舉棋不定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開始懶政怠政,最後基本上淪為了只會披紅的影印機,以至於為後來者留下了很多隱患。
別以為九子奪嫡贏了很開心,康熙留給雍正皇帝的絕對是一攤爛的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整個國庫就讓康熙玩的剩下了700多萬兩白銀了,破產的邊緣了。如果不是雍正帝的才能扭轉了虧空,估計大清國還沒等洋人的炮火過來,自己把自己很快就能玩關張了。
-
4 # 歷史觀今天
都是北方水的物質條件所影響。根據當時的物質和文化發展做出的決定在當代人眼裡當然會有不同的解讀。個人認為當時的帝王40歲左右退位最好。就不會有那麼多昏庸無道的了。
-
5 # Eleazarchen
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順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61年),被尊為“千古一帝”。 玄燁8歲登基,16歲即除權臣鰲拜奪回大權。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創“多倫會盟”聯盟蒙古。政治上中央集權,注重休養生息。
2.雍正在登基之後對此也是大為惱火,甚至連康熙的面子也不顧了,在朝堂之上公然斥責:“人心玩偈已久,以至!”由此可見,康熙晚年時期的“吏治廢弛”有多麼嚴重。
-
6 # 印度神豬
首先,康熙從來沒有被譽為千古一帝。他的貢獻主要是開疆拓土,但在制度,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等方面,對今人毫無影響!而千古一帝的標準,就是全方位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所以先糾正提問者題目中的錯誤。其次,為什麼康熙晚年昏聵?道理很簡單,晚年精力不足,他自己子嗣又多,歷史上皇家喋血政變又時有發生!他必然疑神疑鬼,哪還有精力治國。不過也是好事,至少老百姓少受點苦。你看他青壯年時期,把老百姓折騰的,天天不是打仗就是打仗,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昏聵的康熙,未必是壞康熙。精明的康熙,對於老百姓也未必是福氣!
-
7 # 9527bayreuth
no,他不是變得昏庸,而是被九子奪嫡搞的心力憔悴而力不從心了。特別是胤礽,立了廢,廢了又立,最後還是被廢。對他的身心都巨大沖擊。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皇帝能夠做到善始善終。前半生英明神武,後半生晚節不保太多了。唐玄宗,乾隆,萬曆,漢武帝。所以,說康熙晚年昏庸了,那是片面的。做皇帝能做到他那樣高度,鳳毛麟角。
-
8 # 人間一塵
康熙稱不上千古一帝。漢武,唐宗,明太祖,其歷史功績,可能比康熙還大。
能稱上千古一帝的,唯秦始皇。
正因如此,康熙晚年變的昏庸,就不足為奇了。
-
9 # 鳳過有聲
晚年無論是思維還是行動能力,都已跟不上時代發展,還抓住權利不放,有那麼多工作等著他,最後弄的頭昏腦脹,不昏才怪。
-
10 # 胡家小胡
晚年康熙的執政被人詬病,康熙不是一個能妥協的人,康熙四十五年後,國家積重難返、吏治腐敗,康熙也想撥亂反正、力挽狂瀾,可是不作為反而是最好的政治手段。
康熙四十五年後,九子奪嫡的大戰愈演愈烈,以寬仁治國的康熙希望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了奪嫡九子們各種伎倆層出不窮,聖明燭照的康熙洞若觀火,可是怎能忍心父子相殘呢,康熙晚年搬至暢春園,一應政務全在暢春園處理就是最好的證明,一來為防不測,二來眼不見心不煩,不忍心對兒子們動殺戮之心。
對於清廷的種種亂象康熙皇帝一清二楚,唯一能做的就是不作為,找一個經得起風浪起落的接班人來力挽狂瀾,這是政治智慧的閃光點和體現,所謂的昏庸,言不及義。
-
11 # 閉上嘴看世間
變得昏庸?是不是學朱元璋光官員就殺了15萬?或者變成木匠皇帝?蟋蟀皇帝?或者煉丹準備飛昇?或者姐弟戀?或者弄個豹房?28年不上朝?或者學崇禎換宰相玩,換了50個平均3月一個?
清朝必須滅亡,但是總是貶低,然後吹明朝。我看的有點想吐了。古代都是封建王朝,不是貶低就是吹有意思嗎?
連漢族怎麼來的都不知道,不學無術,沒文化說的就是你們!
-
12 # 蟶子歷史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說的是晚年的康熙,為什麼如此昏庸。
小編來說說。問題說康熙晚年昏庸,但是在我們個人的印象中,康熙作為千古一帝,是一個明君,又怎麼會昏庸呢!說康熙昏庸應該主要是指康熙晚年對於冊立太子之事,以及晚年對待朝臣們的態度。
康熙,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二任皇帝。8歲登基,在孝莊太后的協助下,創造了這康乾盛世的起點。康熙除鰲拜,平三藩,親征準格爾,收復臺灣。真可謂是千古一帝。但是對於一件事情,卻處理非常的差勁。
明明是康熙自己說讓大臣們公推。但康熙卻自己有主意,但又不告訴朝臣們。因此導致朝臣們和皇子們胡亂猜測。
最終也沒有親自公開太子人選,就匆忙駕鶴西去了。
雍正皇帝在慌亂中成功繼承皇位,但手足相殘卻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沒有冊立國本,導致皇子們互相拉幫結派,骨肉相殘,這應該是康熙最為昏庸的事情吧。
-
13 # 石頭說史
康熙晚年的表現不是昏庸,而是疲於應對兒子們。從結局來看,康熙晚年政權過度的還算是平穩,應該說康熙爺還是聖明的。
朱元璋採取了分封,讓兒子們去到各個省份各自為王,各自壯大。想法是好的,每個兒子都幫自己守江山,但是結局是混亂的,兒子坐大,孫子坐不穩江山,靖難戰爭爆發。因為燕王和建文帝實力相差太過於懸殊,所以戰爭很快結束,江山易主。
康熙如果把他兒子都分封下去,九子實力都很強(這也是康熙培養的),估計中國要混戰幾十年,所以康熙採取了把兒子們放在眼皮子底下。就這樣還發生了九子奪嫡,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康熙,換一個其他的人,面對他的強大的兒子們,估計老子被兒子玩兒死,兄弟相殘早早發生了。
所以,能鎮住強大的兒子,晚年昏庸能行嗎?
康熙晚年對功臣容忍,導致腐敗滋生。估計是想和平過度政權,給後世君主留一個可操作的空間。朱允炆被叔叔滅了,就是因為朝中沒有大將,都被朱元璋殺光了。
康熙如果在晚年大搞肅清吏治的政治運動,攤丁入畝的經濟運動,估計就沒辦法和平過度政權的,後來證明,隆科多這一批人就是應該被打倒的物件。
而康熙不昏庸,他對大清朝的現狀看的很清楚,所以選了雍正繼位,因為他已經夠仁厚了,老八學他的仁厚,不管真仁厚還是假模假樣,都會讓大清朝越來越腐敗。而老十四心胸狹窄,窮兵黷武,只能把清朝帶向危險。只有雍正能重新整理吏治,振興大清。後來的康雍乾盛世證明了康熙的選擇是明智的。
這樣的康熙晚年是昏庸的嗎?
-
14 # 北大賢學長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出現了四百九十多位皇帝,其中能夠得到“千古一帝”美譽的只有寥寥數人,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那麼,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在晚年時期卻變得昏庸了呢?
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來說,立儲乃是國之大事,太子更是關乎國本。而且康熙皇帝從小就熟讀史書,更不可能不明白“國本之爭”對朝廷的危害。可是他卻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不但令胤礽精神失常被幽禁致死,更是加劇了其他皇子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造成了皇室骨肉相殘的慘劇。
康熙一生雄才大略,可是在立儲一事上卻表現得比較昏庸。雖然這其中也因為太子胤礽自身存在不足,但是康熙猶豫不定的態度,無疑加劇了奪嫡之爭的激烈程度。例如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怒斥八皇子胤禩妄蓄大志、圖謀太子之位時,十四皇子胤禵等人竟然公然為胤禩求情說:“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康熙皇子眾多,四皇子、八皇子以及十三、十四皇子都堪當大任。可是在二皇子胤礽徹底被廢之後,康熙在去世前沒能再次公開立儲,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十分失敗的決定。可能康熙本人也沒有想過,在自己去世之後奪嫡之爭竟然能演變成如此悽慘的結局。除此之外,康熙留給繼任者雍正的也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康熙盛世”。
康熙晚年時期表現昏庸,和他晚年時的性格有著很大關係。老年時的康熙性格比較仁和,這種性格不但使他難以在眾多皇子中擇出太子人選,在吏治方面也奉行寬厚之道,使得朝廷吏治日漸廢弛。
雍正在登基之後對此也是大為惱火,甚至連康熙的面子也不顧了,在朝堂之上公然斥責:“人心玩偈已久,以至百弊叢生!”由此可見,康熙晚年時期的“吏治廢弛”有多麼嚴重。在橫跨“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中,康熙性格寬大,乾隆性格疏闊,要不是雍正皇帝大力整飭吏治,恐怕清朝早就衰亡了。
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徵葛爾丹,治理黃準水患,種種表現仍然不失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因此,雖然康熙晚年表現有些昏庸,但是仍然被人們譽為“千古一帝”。
-
15 # 石頭剪刀布呀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在晚年變得昏庸是因為對兒子們的“多情”和“仁慈”。
康熙皇帝少年清除鰲拜集團的爭位;青年解決國庫空虛,人心浮動,四面反清復明的危機;中年緩和民族矛盾,完成統一中華大業,都是面對家庭以外的人。他表現出的是英勇、果斷,深謀遠慮、雄才大略,文韜武略的帝王英才。
到了晚年,康熙皇帝的二十多個兒子長大成人。
歷代王朝對皇儲都是分封采邑,各有領地,對太子之位不涉及,不干預。
但康熙皇帝認為分封采邑會使阿哥們除了聲色犬馬,一無所知。
他立嫡出的二子胤礽為太子,讓他學習古之聖君駕馭之術。其他兒子在朝中任職辦事,要忠於皇上和太子。
太子胤礽心胸狹隘,遇事優柔,不能徹底解決在朝政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做君王的能力。如果是外人,康熙皇帝可能早已將他罷免。但胤礽,因其母皇后赫舍里氏護駕受驚而亡,對社稷有功,皇帝和皇太后對他寵愛有加,總是將就,扶持,以致兩次立為太子,兩次被廢,最終實在扶不上帝位,才把他囚於上駟院,讓他閉門思過,終身監禁。
其他皇子在朝廷中任差辦事,但他們拉幫結黨,各自為政,覬覦太子之位,互相攻訐,拆臺。
特別是八阿哥胤禩夥同九、十、十四阿哥在朝內結黨營私,朝外勾結鹽商,開銅礦,收金稅,挖人蔘,在獄中偷樑換柱,以假犯人換真犯人,蒙上欺下。這些行為使大清王朝吏治敗壞,國庫空虛,土地集中,田賦不均,民間冤案叢生。
這些都是既違國法,又違祖宗家法的,應嚴懲以待。但康熙皇帝總是愛子心切,只是竭力感化教育他們,而不嚴厲懲處,致使國家局面難以改變。
康熙皇帝在外人犯錯時懲處是雷厲風行的,但在兒子們犯錯懲罰時就有“虎毒不食子”,“手足不相殘”的“多情”“仁慈”思想,再加上封建社會皇帝一言九鼎,情大於法,導致了“千古一帝”康熙的晚年昏庸。
-
16 # Talent老唐
康熙皇帝晚年變得昏庸,我覺得要把昏庸兩字拆開來講,康熙並不昏,而是庸,距離昏庸還遠著呢。為什麼說是庸呢?
晚年的康熙皇帝,思想逐漸趨於保守,沒有年輕時的朝氣。康熙對大臣們常說:“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由此可見,康熙帝在晚年形成功成身退的感覺,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的心態,順利交權即是成功,畢竟在位61年,是誰都厭倦吧,我想康熙其實早就想把手裡燙手的山芋給甩出去。
功績: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為中國之最長,他一生中除鰲拜、削三番、收臺灣、徵葛爾單,不僅穩定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地位,而且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康乾盛世。康熙是歷代帝王中,唯一研究過西方科技知識的皇帝。幾十年的帝王生涯,一路風風雨雨,艱難前行。到了統治晚年,康熙皇帝卻是過的異常淒涼,他開始逃避現實,反對改革,對待執政問題,採取道家的順其自然。對待社會矛盾得過且過,過得去就行。但社會弊端和矛盾卻是客觀存在的,大清國實際上已陷入了腐敗和權力爭鬥的困境,封建制度的積弊突顯出來,社會矛盾穩步上升。
九龍奪嫡:
首先是諸皇子的儲位之爭。晚年最讓康熙頭疼的,就是皇子們的儲位爭奪。就單一個太子胤礽,就讓康熙操碎了心。胤礽二歲被立為太子,康熙視其為掌上明珠。但胤礽卻偏偏和康熙對著幹,再加上索額圖挑唆,造成胤礽兩次被廢立 。這給康熙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幾乎是病入膏肓。
其他皇子也不省心,皇八子胤禩帶著老九,老十,老十四,為了太子之位,與朝臣們同流合汙。庶出的長子胤褆,為了皇位,不惜陷害胤礽。估計此時的胤止和胤禛也不是啥省油的燈,誰見了皇位不心動?由此可見,對於晚年的康熙皇帝,早已力不從心了,能庸幾年是幾年吧。這種心酸悲涼,估計只有他最清楚。
腐敗和吏治:
其次是腐敗、吏治問題突出。康熙晚年,對朝廷官僚的管束逐漸放鬆,各種嚴酷的腐敗剝削便開始了,老百姓與官僚集團、皇族與官僚集團的矛盾日益加劇。由於康熙一朝的俸祿較少,各級官員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各級官府、官員之間的腐敗,已發展成當時官場上的不成文規定。這種情形已嚴重影響了國家財政的收支平衡。康熙心裡很清楚,對他來說,吏治的事情顯然是要交給繼任者。
最後是朋黨之爭與社會矛盾。以滿人官員與漢人官員之間的朋黨之爭,互相交織。朝中有滿人歧視漢人現象,如大學士一定要以滿人做首輔,各部尚書以滿人行走在前,漢官在後等等。康熙對這些也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勢必造成滿漢在一定程度上的對立。由於連年征戰,人民負擔加重,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各種矛盾紛至沓來,等待解決。
如此種種,晚年的康熙心裡是非常的清楚,他正是以這些矛盾為準則來選定接班人,他已是無能為力、心有而力不足。讓這個國家順利的移交,不發生大的偏差,這才是康熙皇帝最大的願望。
總結:
在歷史上的那些“千古一帝”中,晚年表現昏庸的並不僅僅是康熙,漢武帝晚年同樣發生了“巫蠱之禍”,唐太宗晚年也出現了怠政的情況,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更何況在位61年。
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徵葛爾丹,治理黃準水患,種種表現仍然不失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因此,雖然康熙晚年表現有些昏庸,但是仍然被人們譽為“千古一帝”。
-
17 # 張三丰雜談
其實並非康熙皇帝一人萬年變得昏庸,歷史上活的比較長的晚年都比較昏庸,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明神宗朱翊鈞,以及康熙的孫子乾隆弘曆,這些都是年輕時候比較有成就的皇帝,但晚年的一些決策都顯得昏庸無比,不光是皇帝,很多平明百姓年邁的時候也做出一些昏庸的事情,就比如蘇大強。綜合分析下也不外乎這幾點 原因。
第一就是安逸享樂,由於年輕的時候努力打拼,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安逸的環境,時間一長,就被眼前的安逸所矇蔽了,慢慢失去自己的銳氣和幹勁。康熙到了晚年就跟我前面提到的那些皇帝一樣的毛病,開始大興土木啊,貪圖女色啊,康熙足足有67個妃子,生了35個兒子,20個女兒,說他不貪色我是不信的,60歲的時候還辦個千叟宴,簡直勞民傷財。
第二就是年齡問題了,人到了晚年精力就跟不上了,年輕時候睡一個鐘頭就夠了,老了動不動睡個下午覺啥的,處理政務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思維也沒有年輕時候那麼清晰了,在做決策的時候就容易出錯。而且人一老就容易感情用事,康熙晚年其實是知道國家面臨很多問題的,但是經歷了九子奪嫡等一系列大事之後人就變得有些許優柔寡斷了。
-
18 # 田文談歷史
康熙青壯年時的治國政績,在古代400多位封建帝王中,算得上是比較優秀的,有著“千古一帝”的美稱,康熙晚年也是陶醉在自己的壯美詩篇中。
康熙晚年時“猶豫不決”的心態,也是導致他昏庸的原因。封建帝王的兒子都比較多,為了防止眾多兒子間、因爭奪太子之位,發生手足相殘的事件,很多帝王都在較早的時候“選立太子”,讓其他的兒子好死心,穩定大局。
可是康熙都到晚年了,還對“立太子一事猶豫不決”,終於發生了皇子間明爭暗鬥的惡事。後來康熙將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但不久後,又因康熙猶豫不決的毛病,把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搞的胤礽最後神經失常,被長期關在屋裡軟禁而死。
自此,皇子之間爭奪太子的惡事又開始了。
康熙晚年間“仁和”的心態,也是導致他昏庸行事的原因。康熙到了晚年,可能是怕一生的出色政績出現差錯,再弄個晚年不得安生,晚節不保什麼的,所以他採用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政思想,以寬厚大度的方式對待那些朝廷官吏,他認為“少一事就是吏治”最好的方法。
康熙這種昏庸糊塗、懶散、放縱的思想,致使朝政瀕臨荒廢,各級官員開始肆無忌憚的腐敗起來,混天度日、買官賣官、粉飾浮誇等惡劣風氣盛行,而“康熙大帝則繼續沉迷在太平盛世之中”,難以自拔。
爛攤子就這樣落到了“雍正”手中,雍正因父皇晚年昏庸無知的做法,氣憤不已,在朝堂之上公開的說到“人心玩偈已久,以至百弊從生!”康熙若不是有雍正這樣的兒子接班,清朝應該早就亡了,或許後來也就沒有列強入侵中國的悲劇。
不過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畢竟康熙早年對治國的貢獻還是非常出色的,很多人到了晚年都有糊塗的現象,驕傲自滿之心也是凡人難以避免的習氣,所以康熙晚年雖犯下了致命錯誤,還是沒能抹掉他“千古一帝”的美稱。
-
19 # 洛克笑笑
在古代封建專制體制下,皇帝隨著年齡和執政時期的增長,其處理朝政的思維方式一定會僵化,再加上身體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皇帝會出現倦政,厭政甚至是昏政,暴政。
歷史上很多比較長壽的皇帝其執政晚期都會出現類似情況,像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嘉靖帝,萬曆帝等等,當然了還有康熙,乾隆。而這種現象是封建家天下的思想影響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所以一個國家的執政者不能在這個位置上呆的太久,否則對國家對百姓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我們就看看康熙皇帝執政後期,國家都出現了什麼情況。
而九子奪嫡事件發生後,各皇子結黨營私,朝廷風氣為之一變,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更是心力交瘁,無法處理。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晚年曾對月宣誓,寧願縮短自己之壽命換來大清的太平。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康熙的無可奈何。
還有就是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久到連他自己都認為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生活無憂了,然而年老的他安逸生活過的太久,根本就不瞭解民間疾苦,每次送到他眼前的奏章都是經過篩選而來的,他看到的永遠都是被粉飾過的盛世,可是盛世早已過去,官員腐敗,吏治混亂,貧富分化加劇,國庫空虛,社會矛盾逐漸加深,而所有的這一切老皇帝都看不到。
康熙晚年的“昏庸”——有人說他作風不好後宮攤子鋪得太大的,九子奪嫡?手心手背都是肉,康熙也不能學王莽一個個把兒子們排隊宰了才能讓大家滿意?讓各位阿哥們先在複雜的皇室鬥爭中模擬訓練,把他們安插在各個實權部門去鍛鍊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大浪淘沙、淘盡黃沙始見金,最終才能擔當大任。
說他懶政怠政的,也是無稽之談。皇子下一代們在朝廷六大部已經頂上去了,他本人只有少作為不作為才是真正的理性作為,他當然不想皇子們都成為巨嬰,而希望他們年輕人放手大幹,使他們成為大清朝廷的一個個頂樑柱石,何錯之有?
康熙讓他的兒子都掌握著大權,本意想相互制衡,還有盯著太子,他要看看哪個兒子有反心,哪個兒子有能力繼承他的皇位,這樣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會亂,百姓才能安享太平,其實這個辦法確實很好,在康熙時代的確是老爸的能臣良將,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兒子的後果一樣,阿哥們都有了自己的權力和人脈,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吏治腐敗和結黨營私,康熙看在眼裡,卻愁在心裡。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晚年的康熙帝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因“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更因“今春始患頭暈,漸覺消瘦”,故“今特召爾等面諭”。這次面諭,被史官記載為《康熙晚年自述》。
這是因為“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而“為君者,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勤劬一生,了無訊息”。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而在看待“死而後已”上,康熙也淡然以待,“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所言,天地迴圈之理,如晝如夜”。而“古來白鬚皇帝,有及朕若,須鬢皓然,豈不為萬世美談乎!”至此,康熙“亦知足矣”。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出現了四百九十多位皇帝,其中能夠得到“千古一帝”美譽的只有寥寥數人,康熙皇帝就是其中之一。那麼,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為何在晚年時期卻變得昏庸了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有千古一帝美名稱號的康熙皇帝,在他晚年也犯了許多不可挽回的大錯。縱觀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些千古大帝,他們同樣在晚上犯了許多錯誤;受時代的侷限與制度的制約,康熙皇帝晚年卻實犯有大錯,但是不能說是昏聵,更不能說是昏聵至極。
筆者認為康熙皇帝晚年犯的錯誤主要有三:其一、縱容貪腐,損害國本;其二、九子奪嫡,骨肉相殘;其三、閉關鎖國,自絕文明於天下。
晚年的康熙皇帝變得仁慈多感了,他不想誅殺過多的大臣,以免留下暴君的罵名,因此他對貪腐官員的處理就顯得格外仁慈,經常法外開恩。清承明制,康熙早年對貪官汙吏的處理手段酷烈,但是晚年他通常是睜隻眼得閉隻眼,對於大貪官他只是罷官免職了事,小貪官不處理。縱容腐敗的結果是康熙晚年國庫空虛,人民生活貧困,而貪官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康熙晚年最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情就是九子奪嫡,在奪嫡大戰中康熙左右搖擺不定,最終讓兒子們相互搏殺,骨肉相殘,兄弟相鬥,這是本可避免的人倫悲劇。
康熙皇帝共有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胤褆、胤礽被終生圈禁;胤祉被關押在石景山,最終被折磨至死;胤禩被禁閉在宗人府,不久死在獄中;胤禟被充軍西北,後在押解回京的路上暴斃;胤把牢底坐穿,直到乾隆繼位後才釋放;胤禎被終身軟禁,後來乾隆釋放了他。
閉關鎖國政策從明朝就開始了,這種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外沿,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讓老百姓安心種田納糧是皇權的基本保障。如果大開海市,那麼很多人就會不種田而去從商,而商人有錢就會不服從官府管教。
另一方面則是歐洲大航海後,許多歐洲國家都在向海外殖民,而中國也是歐洲列強們殖民的重要物件。為了防止百姓們驕奢淫逸,防止外國勢力的滲透,確保國家的穩定有序,晚年的康熙皇帝將海關全部關閉,拒絕與外國通商。這樣的結果導致清朝跟世界的差距越來越遠,當列強的艦船利炮開啟中國國門後,清朝上層才知道西洋人的奇技淫巧如此厲害。
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平定三藩,三徵葛爾丹,治理黃準水患,種種表現仍然不失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因此,雖然康熙晚年表現有些昏庸,但是仍然被人們譽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