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找樂
-
2 # 墨子的遠行
秦國在統一天下,滅六國的過程中,瘋狂屠殺各國兵卒、百姓,因為秦國的軍工爵位制,是建立在斬首數量基礎上的,為了徹底滅絕六國,把六國是宮殿全部燒燬,史書盡數燒了,只留下秦國本國的,六國的末代國君,都沒有好下場,例如齊國末代國君齊王建是活活餓死的,對各國王族嚴加控制,敢有異動者格殺勿論,收繳天下兵器,鑄造成十二銅人,防範不可謂不嚴,然而還是揭竿而起,天下苦秦久矣。
秦滅亡六國後,在全國各地,還有大量的六國王族、貴族,秦統一天下時間比較短,只要有機會,六國勢力是不會甘心被滅國的,是一定會復辟的。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分封自己的兒子和劉氏宗親為諸侯王,鎮守邊關和六國故地,以便防範六國勢力,及時鎮壓他們。
所以說恨秦是肯定的,但是順漢也談不上是被迫的無奈之舉。
-
3 # 博世926
秦國是被西楚霸王給滅的!把劉邦封為漢王!楚滅秦就開始了內部分裂化!漢朝是在楚的建立下完成了!主體結構就是楚漢民族!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連年征戰,到了戰國後期,天下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七個:韓、趙、魏、燕、齊、楚、秦。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就是較為獨立的諸侯國,諸侯國內的一切大小事物由諸侯王決定,由於宗主國東周的沒落,七個諸侯國的地位在法律上實際上是平等的。
結果秦始始皇統一了天下,原來的東方六國韓、趙、魏、燕、齊、楚先後被秦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秦國的郡縣制,由秦始皇委派官員去管理原來六國的地盤,而原來六國的貴族及利益階層,均受到秦的打擊和控制,失去原來獨立六國的地位和利益,六國就視秦為深仇大恨,無時無刻不想著復國。
秦始皇去世後,陳勝吳廣大起義,點燃了天下反秦的火炬,原東方六國的貴族在農民起義的基礎上,紛紛參與其中,打著反秦的旗號復辟,於是六國先後復國。項羽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後,成為反秦義軍名義上的主帥,在秦國滅亡後,項羽分封18路諸侯,這些諸侯名義上尊項羽為西楚霸王,也就是諸侯國的霸主。
楚漢戰爭時期,復辟的東方六國不是被劉邦消滅,就是投降了劉邦,如魏、趙、齊、楚被劉邦及韓信消滅,而燕國、南韓則投降劉邦,在劉邦擊敗項羽後,天下一統,劉邦建立大漢帝國。
劉邦在戰爭期間曾經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後來在統一天下後,先後消滅燕王藏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成,為了維持統治,劉邦又封了同姓諸侯王來統治這些原來六國的地盤,這個時候的六國早就已經不是戰國時期的六國了,經過數次戰爭和時間的流逝,無論是戰國時期的平民還是貴族,都對六國的認同感已不斷下降。
而劉邦之所能取得天下,除了實行正確的戰略外,劉邦能夠得到天下的民心,也是贏得最後勝利的關健因素,當然也包括原來六國的民心,甚至於秦的民心,劉邦都能得到。
六國之所以不恨劉邦無非以下原因:
1、劉邦得民心。從劉邦得秦國民心就能看出,劉邦進秦都咸陽城,約法三章,並且善待秦國降王子嬰及秦國官員、百姓,是以得秦民心。
2、漢朝時的六國,早已不是戰國時期的六國,認同感不強烈。戰國時期的六國王公貴族,在歷次的戰爭中逐漸消亡。而百姓因為對原六國的認同感不強,所以談不上恨。
3、劉邦封的六國,已經是同姓(劉姓)諸侯王了,自家人不可能恨自家人。
4、劉邦統一了天下建漢後,不再有大的戰爭,並且西漢建國之初,實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讓百姓得到安寧,生活開始富足,當然也就順漢了。
-
5 # 鄧海春
六國苦秦久矣,始皇既沒,陳勝吳廣舉起反叛的旗幟,六國遺族紛紛雲集響應,天下共伐暴秦。楚漢相爭,垓下城破而項羽自刎,劉邦登臨帝位,因為他之前受封的是漢王,所以改國號為“漢”。為何在劉邦即位後,手底下的六國遺族不僅沒有像對秦朝那樣反對,還大力支援呢?
一、窮兵黷武積怨已久,休養生息天下歸心
“天上天下,唯朕獨尊”,秦始皇嬴政,他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奮六世之餘烈”,他完成了前輩先王百餘年的夙願,小小的“王”滿足不了他,“朕,功高三皇,德邁五帝”,被譽為“ 千古一帝”。既然當了皇帝,天下共主,那麼可以好好玩樂一番吧,不!這是很多昏君的做法,始皇即位,仍然親力親為,推行郡縣制、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鑄幣、車道等等。然而這位始皇帝太急了,他忘記了滅六國不是他一人之功,也不是他手下良臣名將的功勞,而是自孝公便開始蓄積的國力,經過了六代君王的發展,才有了“以一敵百,戰無不勝”的秦國,統一後的秦朝,民眾仍受困於水火,“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天下苦秦久矣”。
漢承秦制,為何相安無事?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與郡縣,但廢除了嚴苛的法律刑法。早在劉邦攻入關中,就廢除了秦律,僅以“三章”約束百姓,因此有了“約法三章”的典故,關中百姓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漢初,民生凋敝,劉邦下令輕搖賦稅、減輕田租、釋放奴婢、遣兵歸家,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始皇自以為功高蓋世,不施仁義;高祖不興水土,與民休息,這就是逆秦而順漢的主要原因啊!
二、族漢者,非當初“恨”秦之六國者
張良本是南韓貴族之後,祖上曾任韓相,南韓滅後散盡家財,一心為滅秦復國,欲刺殺始皇以成事,失敗後隱姓埋名,但滅秦的想法卻一直不忘。秦二世二年(前208),項羽立楚懷王之孫為王,張良趁機以“多數黨羽”為藉口,立韓成為韓王,其“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親自率兵攻打原來的韓地,但幾經易手,未能開創大局面。像張良這樣打著“復國”旗號的人數不勝數,項梁、項羽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楚國復國;周巿迎回魏咎為魏王,魏國復國等等,都有著曾經六國的王室貴族,勉強算得上是順應民心。然而項羽衣錦還鄉之後,以軍功論封賞,受封的十八個諸侯王,沒幾個是原來的王室。再看看劉邦封的幾個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除了韓王信有貴族血統,其他人都是因跟隨劉邦有功得到封賞,這些“族漢”之王,早已不是曾經飲恨亡國的遺族貴胄了。
三、秦制無錯,只怪法家“無情”
商鞅變法,大秦國富民強,法家思想深入秦人之心,對於老秦人而言,刑法的“嚴苛”只是家常便飯,只要自己不犯法就平安無事,世人批判秦法嚴苛、秦制有錯,殊不知正是嚴苛的法律,秦國才能做到上下清廉、夜不閉戶,正是軍功爵制、郡縣制,秦國將士才能銳不可擋,秦土才能在收復的瞬間被掌握穩固。秦人習慣了秦律,但那些風氣開明、懶散自由的齊人、楚人就習慣不了,郡縣讓原本趙人、燕人的土地改頭換面,軍功爵制獎勵的不是拿著良弓銳劍韓人、魏人,天下大亂的隱患其實早已埋下。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靠著武力征伐六國,卻只是土地歸於秦而天下之心未歸,嚴苛的法律、暴政的二世、滿朝的奸臣、沉重的賦稅、蠢蠢欲動的六國遺族,把這個剛剛統一的帝國又拆散得七零八落,始皇帝一蹴而就的措施,只是給漢高祖做了嫁衣,若秦能愛六國之人,仁義盡施,又怎會落到天下伐而漢取代之的下場呢?
-
6 # 憤怒的尼采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打個比方吧,如果有個人打了你下還把你推倒。後面來了個人扶你起來,你是不是會覺得後者特別可愛,相反如果是把你推倒的那人扶你起來我覺得你不會同樣的心情反而破口大罵!
秦始皇統一六國,雖說讓百姓可以從戰爭中解脫出來。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徵勞動力去修長城,以及阿房宮,人民就像剛從火裡逃出來又掉進了另外一個坑。這時候劉邦出來了,相對於項羽,我覺得人民更希望是劉邦統一天下。為什麼?
劉邦出身草民,而項羽是楚國皇族且殘暴,如果是項羽人民有可能重蹈覆轍。而劉邦從起義開始,一起的夥伴就是他民間的哥們,他體會過暴政下的痛苦,他體驗過貧窮的日子。且事實如此,劉邦成為漢朝皇帝后,休養生息,減徵納稅,鼓勵生育。這讓百姓見到了曙光!最重要的是劉邦追崇老子道家思想,無為而治,而在秦朝統治的這幾年里人民嚐盡了法家的嚴苛。
在劉邦統一天下後,百姓的生活如沐春風!據統計漢朝初期人口大幅度增加,劉邦倡導以孝治天下,凡家有高齡老人者皆有不同程度的封賞。在這種民風下,一個國家不富強也難!
-
7 # 使用者582351328950
一句話,萬事皆因開頭難!秦統一六國是開天闢地之史詩,人們思想根本沒轉變過來,興風作浪是必然的,漢朝統一後,人們思想已經適應了統一這個概念,劉邦等人也從秦亡中吸取了歷史教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保護措施,再興風作浪?不是件容易事了!
-
8 # 舟無系
簡而言之,秦統一後大興土木,廣徵徭役,全國一半的男丁都在各種服役,加上刑法嚴苛,才有“天下苦秦久矣”的民怨;而西漢已建立就基本採取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休養生息,文景、漢武、昭宣幾代明君的治理下,算是天下太平,當然民心所向
-
9 # 櫻漢烈炎
劉邦起兵反秦,先入關中咸陽,子嬰投降,相當於為六國報了滅國之仇,對六國百姓來說劉邦是自己人,包括與漢相爭的楚,因為劉邦也來自楚地,對秦人來說,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寬待子嬰,而項羽來了燒殺搶掠,還殺了子嬰,秦國宗室在胡亥和項羽殺戮下已絕,秦人只能跟著對他們還不錯的漢王劉邦,並且拼死幫劉邦打敗項羽。
-
10 # adxun
秦滅六國,六國遺民瘋狂黑秦,其實秦的科技遠超六國,說秦是馬伕,看看周朝三公之一的大司馬名稱咋來的,周秦同宗,都在寶雞岐山雍城祭祀,陝西人看到這些貨色包括所謂磚家,就想笑,寫歷史的是陝西人司馬遷司馬光一脈,陝西人就看著心裡發笑,摸黑秦人就是抹黑你自己的文化,慢慢領域去吧
-
11 # 朵朵佬爺
劉邦就是滅秦的人,劉邦滅的是秦的政權,而不是秦國老百姓,所以,劉邦不僅能得到楚人支援,也得到了秦地百姓的支援,劉邦這人,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劉邦這人,對人的標準要求很低,他自己就有點無賴毛病,他的那幫生死兄弟,也是各有各的毛病。劉邦特別善於用有毛病的人,陳平,好像是有才無德之人,卻是劉邦左膀右臂。當然,劉邦身邊也有高素質的人,張良、蕭何,但劉邦不把張良丶蕭何立為標杆,而是用其所長。劉邦建立漢朝後,也沒有為老百姓立標杆,基本上是把老百姓當“芻狗”,與民休息。從老百姓角度上看,劉邦從不折騰老百姓,老百姓感覺比秦朝自由多了,當然沒有百姓造反了,真正造反的是諸侯王,但得不到百姓支援,很快就被平息了。
回覆列表
為何六國恨秦卻能順漢呢,據我觀察有以下幾點:
1、貴族實力的強弱區別。秦滅六國後,六國殘餘貴族還有很多,貴族還在想著曾經的榮華富貴,他們又掌握著輿論導向,致使六華人均恨秦。漢一統後,各國貴族基本在戰亂中死亡或顛沛流離,已無力對輿論進行導向,也無力進行復闢。
2、制度的接受不同。秦滅六國後,帶去了全新的大一統郡縣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很難一下接受。他們已經習慣了曾經的制度,對於新來的制度帶有抵制。漢一統後,人們經歷了項羽復辟的分封制,也經歷了又一次戰亂的洗禮,才知道分封制使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漢朝採用了折中的辦法,即採用秦國郡縣制,同時又採用具有形式主義的分封制。這樣人們看起來還是有分封制,卻又不同。致使人們更容易接受漢朝的制度。
3、一統後的治國方法不同。秦一統後大興土木,建長城、修黃陵。對於多年戰亂的國家,已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而又法律嚴苛。出現點罷工,員工圍困公司也就不足為奇了。漢一統後,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儘快發展經濟,恢復人口,使人們安居樂業。有飯吃,造反的就是傻子。
4、對人民的態度不同。秦一統後,對人民嚴稅嚴租,以酷治民,人們敢怒不敢言。漢一統後,減稅減租,收買人心,人們自然擁護。
以上就是我認為六國恨秦順漢的原因。史事一過千百年,卻如煙絮在眼前。